1. 中醫治療有什麼特點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中文名 中醫 外文名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別 稱 漢醫、國醫 影 響 日本漢方,韓醫學,越南東醫學等 代表典籍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
【發展歷史】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葯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葯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
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葯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2. 中醫的中醫特點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一、整體觀念
整體是指人體的統一性和完整性。
1.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各個組織、器官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
2.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
二、辯證論治
1.概念:所謂「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能夠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確地揭示出疾病的發展過程和本質。
所謂「辯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辯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從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證候的過程。
所謂「論治」又叫施治,則是根據辯證分析的結果來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辯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則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辯證論治的過程,實質上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
2.辨病與辨證的關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狀和體征的,而證則是疾病過程中典型的反應狀態。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是既辯病又辯證,並通過辯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
例如感冒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症狀,病屬在表。但由於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又常表現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種不同的證。只有辨別清楚是風寒還是風熱,才能確定選用辛溫解表還是辛涼解表方法,給予恰當有效的治療,而不是單純的「見熱退熱」「頭痛醫頭」的局部對症方法。
三、相似觀念=現代分形觀----中醫的三個哲學觀
是取象比類的現代化科學化
分形是上個世紀美國人創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觀念中國幾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陰陽,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觀,上個世紀鄧宇等的新發現。是取象比類、象數學、取數比類的現代化科學化,即通過類比、象徵方式把握對象世界聯系的思維方法,運用帶有感性、形象、直觀的概念、符號表達對象世界的抽象意義。
3. 中醫治療有什麼特色嗎
中醫學,是發祥於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屬於自然科學的范回疇,答亦具有濃厚的社會科學特性,還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是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多學科知識交融的醫學科學。中醫學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於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處理疾病的基本原則,既強調辨證論治,又講究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4. 中醫葯的基本特點
你問的太粗獷了,我只能說中醫葯基本特點治療理念傳統,比較適合慢性調理,注重的是整體恢復,而且相對安全,價格呢便宜些。
5.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中國醫葯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所以能生息繁衍,興旺發達,中醫學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保健作用。中醫學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的指導下,從基礎到臨床,從治療到預防,從胎教到養生,從免疫學到醫學心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包括醫學倫理、醫學教育和醫院管理等各個領域都有獨特的基本學說。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為中華民族有這樣的偉大寶庫而感到自豪。中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是我國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創造出來的。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2)整體觀念的內容是: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五臟的主宰是心。
(3)辨證論治的「證」「症」「病」:
症:患者自身的異常感覺;病:醫生給疾病的一個定性;證:一般涉及八綱、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等內容。
比如:感冒是病,醫生說你得了感冒;風寒犯肺涉及寒、肺,故為證;津虧涉及津液,故也為證;鼻癢噴嚏,或者惡寒發熱等為症狀的症。
還有兩個特殊的為:眩暈和咳嗽,比較有爭議,也可以是病,也可以是症。
(4)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因為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的證不同,故治法也不同。比如:同為感冒的這一種疾病,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因此需要分別選用疏散風寒和疏散風熱的治法進行治療。
異病同治是指:疾病不相同,但是卻出現了相同的病機,故採用的治法是一樣的。比如:胃下垂和子宮下垂的疾病不同,但是病機均為氣陷證,所以採用的方劑治療是一樣的,均可採用補中益氣丸。
6. 中醫有哪些特點
總綱是整體觀念和辯證觀念
整體就是五臟六腑是統一的整體,相兼為病專相兼治療
辯證就是具屬體問題具體分析,總的證型的基礎上看個人的體質,發病的緩急,或者兼病
中醫很深奧的,天地人合一
7. 中醫最大特點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內。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容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8. 中醫的特點是什麼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
二、辯證論治
1.概念:所謂「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能夠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確地揭示出疾病的發展過程和本質。
所謂「辯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辯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從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證候的過程。
所謂「論治」又叫施治,則是根據辯證分析的結果來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辯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則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辯證論治的過程,實質上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
2.辨病與辨證的關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狀和體征的,而證則是疾病過程中典型的反應狀態。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是既辯病又辯證,並通過辯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
例如感冒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症狀,病屬在表。但由於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又常表現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種不同的證。只有辨別清楚是風寒還是風熱,才能確定選用辛溫解表還是辛涼解表方法,給予恰當有效的治療,而不是單純的「見熱退熱」「頭痛醫頭」的局部對症方法。
三、相似觀念=現代分形觀----中醫的三個哲學觀
是取象比類的現代化科學化
分形是上個世紀美國人創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觀念中國幾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陰陽,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觀,上個世紀鄧宇等的新發現。是取象比類、象數學、取數比類的現代化科學化,即通過類比、象徵方式把握對象世界聯系的思維方法,運用帶有感性、形象、直觀的概念、符號表達對象世界的抽象意義。
9. 說一說中醫療法的特點及作用
中醫歷來強調「葯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葯物具有非常突出的優點:飲回食療法不會產生任何毒副答作用,而葯物治病則不然,長期使用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性,而且還可能對人體的某些健康造成影響。同時,這些食物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價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分文,能在日常用餐中便可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又是昂貴的醫葯費所無法比擬的。
飲食療法即可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又可對疾病起治療作用。這也逐漸形成了我國的葯膳學。
10. 中醫治療疾病有什麼特點呢
中醫治療疾病有什麼特點呢?就是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疾病有什麼特點呢?中醫不是為了治病而治病,而是在包含身體不受傷害的條件下把疾病治癒。具體可以參考中醫生理病理系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