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女醫明妃傳裡面的治病方法都是真的嗎
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幾乎每集都會出現大量中醫葯方或者食物療法,這些是否能真正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引發了觀眾好奇。不過,電視劇每集開頭都有兩行字提醒:「本劇中所有中醫食療、醫葯方劑,為戲劇情景所需,請勿嘗試模仿」。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潘立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劇中出現的土方因人而異,切勿沉迷於劇情盲目效仿。
《女醫明妃傳》第一集開始,女主角譚允賢就代言了鐵皮石斛,稱其為救命「仙草」,並且,用針灸十宣放血法治療中風急症。作為一部中醫題材古裝劇,片中幾乎每集都有類似中醫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還不乏民間土方,比如用鍋底灰、香灰止血;燕子窩和油治療膿瘡;在監獄中,一位醫婆教譚允賢用指甲、鳥糞、蚯蚓混在一起為病人解毒平喘;在葯材不足的情況下,譚允賢用雞糞、地漿水、扁豆混在一起救了霍亂病人。
劇中的這些偏方土法播出後受到了中醫專家的質疑。潘立群教授提醒觀眾:「片中土方子切不可盲目效仿,比如以燕子窩和油治療惡瘡這種方法比較原始,秦漢時期用得比較多,在政治、經濟、農業、數學、葯學發展已經接近資本主義社會的明代,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此類落後無知的治病方法。」
編劇張巍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的醫案都是有出處的,出自明朝以前的一些醫學著作。在播出前我們也給浙江的一些醫學專家審過,沒被提出什麼問題。」雖然對劇中的醫理有自信,但張巍也表示,不建議大家對著電視劇學習中醫:「我個人來說,絕對不推崇在電視劇里尋找一些治病的方子,然後在生活中模仿,我們不肩負在電視劇里給別人治病的責任。我們劇中頭三集就有問診不清鬧出人命的情節,那些看了方子就實踐都是瞎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方子是胡編的、不可考的。」比如香灰止血是治療輕微皮外傷的古代療法,但現在來模仿就不合適了,小傷口用創可貼已經非常好,既衛生、又方便。
除了講述女子不得從醫的禮教傳統以及展現中醫知識之外,《女醫明妃傳》中還出現了神秘的「祝由術」。譚允賢大難不死被一戲班子所救,戲班子中的道士用畫符咒語的方式為百姓「治病」,開始,這種「迷信」方法受到譚允賢的質疑,而後,了解到這是已經在太醫院失傳的「祝由術」後,譚允賢也由衷佩服,並以此為皇太後治病取得奇效。祝由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迷信的咒語畫符果然符合醫理嗎?潘立群介紹,「祝由術」可以看作中醫中最古老的精神療法,是真實存在的。咒語是修行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時,所發出的特定聲音,這些聲音,以次聲波為多,對人體可以產生共振,共振效果好就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劇中出現的邊念咒語邊鍛煉身體以達到克服身體孱弱的目的,其實是一種原始的心理療法。
雖然蚯蚓雞糞治病、牛腹藏人等偏方土法不可取,但是劇中出現的一些中醫湯劑、滋補葯物很多是流傳至今的。比如在治療大病初癒的病人或者失血過多的病人之後,劇中都會出現比如人參、當歸、阿膠等滋補品,這些至今仍然作為養生的重要食物,烏雞人參湯的補氣養元功效、阿膠的補血功效都是可取的。《女醫明妃傳》掀起的「中醫熱」有利有弊,中醫專家認為觀眾在尊重歷史和弘揚中醫的角度上,實事求是,以辨證的目光看待問題,切勿輕易模仿。
㈡ 中國的醫學始祖是誰
中國的醫學始祖是復岐伯。制
岐伯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有聲望的醫學家,道家名人,精於醫術脈理,名震一時,後世尊稱為「華夏中醫始祖」「醫聖」。今傳《素問》基本上是黃帝詢問,岐伯作答,以闡述醫學理論,顯示了岐伯高深的醫學造詣。中國傳統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
(2)中醫養生譚擴展閱讀:
岐伯是上古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他在醫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創立中醫學基本理論。
2、開創中國醫學著述先河。
3、創立中醫針炙學理論和人體按摩學。
4、創立中葯學。
5、創立中醫養生理論。
6、創立生命哲學的國學基礎。
㈢ 上海泰衡中醫門診部有限公司泰衡母嬰護理服務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泰衡養生月子中心是上海的一家母嬰護理為核心的公司。總部位於上海徐匯區泰衡養回生月子中答心服務內容為:母嬰護理
法定代表人:譚佳斌
成立時間:2012-12-14
工商注冊號:31010400053370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匯區天鑰橋路325號1302室
㈣ 《女醫明妃傳》中哪些葯方是真的可以用的
當歸。 劇中的這些偏方土法播出後受到了中醫專家的質疑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幾乎每集都會出現大量中醫葯方或者食物療法,並以此為皇太後治病取得奇效、香灰止血;燕子窩和油治療膿瘡。作為一部中醫題材古裝劇,秦漢時期用得比較多,電視劇每集開頭都有兩行字提醒,以次聲波為多,「我們的醫案都是有出處的,這些至今仍然作為養生的重要食物,所發出的特定聲音,劇中出現的土方因人而異、不可考的。」 編劇張巍接受采訪時表示,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方子是胡編的。《女醫明妃傳》掀起的「中醫熱」有利有弊,劇中都會出現比如人參,「祝由術」可以看作中醫中最古老的精神療法。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譚允賢大難不死被一戲班子所救,這些是否能真正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引發了觀眾好奇,一位醫婆教譚允賢用指甲、數學、又方便,了解到這是已經在太醫院失傳的「祝由術」後,開始、經濟,其實是一種原始的心理療法,那些看了方子就實踐都是瞎來,不建議大家對著電視劇學習中醫,請勿嘗試模仿」:「片中土方子切不可盲目效仿、蚯蚓混在一起為病人解毒平喘,並且?迷信的咒語畫符果然符合醫理嗎、牛腹藏人等偏方土法不可取。不過,以辨證的目光看待問題。祝由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鳥糞、滋補葯物很多是流傳至今的,比如用鍋底灰、地漿水,還不乏民間土方?潘立群介紹,為戲劇情景所需、農業。潘立群教授提醒觀眾、扁豆混在一起救了霍亂病人,在政治,但是劇中出現的一些中醫湯劑,而後。在播出前我們也給浙江的一些醫學專家審過。咒語是修行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時。 《女醫明妃傳》第一集開始,片中幾乎每集都有類似中醫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小傷口用創可貼已經非常好,實事求是,中醫專家認為觀眾在尊重歷史和弘揚中醫的角度上,烏雞人參湯的補氣養元功效,對人體可以產生共振。 除了講述女子不得從醫的禮教傳統以及展現中醫知識之外,比如以燕子窩和油治療惡瘡這種方法比較原始,用針灸十宣放血法治療中風急症,絕對不推崇在電視劇里尋找一些治病的方子,沒被提出什麼問題。比如在治療大病初癒的病人或者失血過多的病人之後,但張巍也表示:「本劇中所有中醫食療。」比如香灰止血是治療輕微皮外傷的古代療法;在葯材不足的情況下、葯學發展已經接近資本主義社會的明代,是真實存在的,這種「迷信」方法受到譚允賢的質疑,共振效果好就可以達到治療效果,譚允賢用雞糞、醫葯方劑、阿膠等滋補品;在監獄中,我們不肩負在電視劇里給別人治病的責任,《女醫明妃傳》中還出現了神秘的「祝由術」,稱其為救命「仙草」、主任中醫師潘立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對劇中的醫理有自信,切勿沉迷於劇情盲目效仿。 雖然蚯蚓雞糞治病,出自明朝以前的一些醫學著作、阿膠的補血功效都是可取的,女主角譚允賢就代言了鐵皮石斛,然後在生活中模仿,譚允賢也由衷佩服,戲班子中的道士用畫符咒語的方式為百姓「治病」,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此類落後無知的治病方法。我們劇中頭三集就有問診不清鬧出人命的情節。劇中出現的邊念咒語邊鍛煉身體以達到克服身體孱弱的目的,但現在來模仿就不合適了:「我個人來說,這些聲音,切勿輕易模仿,既衛生
㈤ 中醫里長壽的人為什麼非常的多
許多中醫享有長壽的關鍵在於養生。《冷廬醫話》稱名醫長壽為「醫范」,強調「醫人每享高齡……既精醫學必有探性命之旨,審頤養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養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動靜適宜
如《管子·形勢篇》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孫思邈提出:「養生之道,常於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華佗亦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百」。這都說明要動靜適宜,勞逸結合。即《內經》的所謂「久卧傷氣、久坐傷肉」。勞動、運動是長壽之道。
2、飲食有節,戒除偏嗜
《管子》說「……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說明飲食要有節制,要定時定量。《素問·臟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食物應多樣化,應互相搭配。《素問》所謂:「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則提示人們飲食應清淡,不宜太咸。
3、減思慮,蠲喜怒
《上古天真論》說:「內無思想之患,以恰愉為務」。著名醫學家李東恆說:「凡怒念、悲思、恐懼,皆損元氣」。《醫鈔類編》說:「若日逐攘憂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說明不能過分喜怒悲哀,不能過分憂愁思慮。
4、慎房事
《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放縱情慾,耗精過度就會「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上更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
明代龔應圓曾有一篇概括養生之道的「戒忌箴」,言簡意賅,面面俱到,茲錄於下:「絕戒暴怒,最遠房室,更慎起居,尤忌憂郁,順就寒溫,調節飲食,毋以為言,虛偽無益,一或失調,噬臍何及。
㈥ 如何走路才能養生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自己的走路姿勢,避免造成身體受到影響,很多的人會說走路的姿勢決定壽命長短,但是,並不完全是因為這樣,平時大家需要注意自己的養生方式
㈦ 求會解譚公靈簽的朋友!高分懸賞!
騰蛇抄虛詐之神,出此方者,多主精神恍惚,夢寐乖張,主今年運程停滯不前,「螣蛇」帶刑,卯(兔)辰(龍)相害,思緒混亂令專注力下降,凡事也提不起勁,工作和學習的壓力會令你精神緊張、失眠等問題,也容易患有情緒病,要學懂控制情緒,明白意氣用事也不能解決問題,可透過運動,主動助人去舒壓。
2012年要留心人際關系,宜少說話,多做事,亦應避免做仲介人的角色而導致朋友反目。以期縱有盜入其家,欲犯之不得,即被小人加害, 也可減少破財的情度。但不損門庭有盜欺,六親上下和自身的健康難色有小毛病,務必注意。農歷八月跟本命相沖,小心跌親撞親。
公司的管理階層出現人事上的變動,令公司制度混亂及工作安排雜亂無章,令情緒起伏不定的你更是煩躁不堪,宜堅守到最後一刻,而從中可學到在困難時處理的能力。但若有機會,時來改換方為吉,不妨挑戰新嘗試,在新人、新工作、新環境,跨越便能成功。
雖然進退如今未至期,但可借虎人貴人助力,積極尋求機會,多向資深的前輩請教學業的意見。亦可戴狗形吉祥物,可望增強運勢。
㈧ 譚以正是名養生專家嗎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人們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溫防暑,如何開始跟著節氣養生治未病的行程,此時三伏天的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三伏天如何養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並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這個時節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麼?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面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面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具體到吃什麼,主要掌握四個要點:多酸多甘、補氣去火、新鮮干凈、補水養生。 ●三伏飲食——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三伏飲食——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三伏飲食——新鮮干凈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三伏飲食——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練什麼?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前人在長期鍛煉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雖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卻也因人而異。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而言,一味強調「夏練三伏」不太適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人體健康有明顯的不利影響。當最高氣溫在30到33攝氏度時,老年人要減少運動量,時間以半個小時以內為宜。三伏來臨時,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動,以靜制動,並保持充足的飲水;同時,身邊還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常規的防暑葯品。 ■三伏天,貼伏貼! 還有一種養生加治療的方法,就是在三伏天貼伏貼。貼伏貼的原理,就是要在自然界陽氣最足之時,藉助這個外力,通過陽性的葯物貼敷在人體的相應穴位上,此時人體毛孔張開,有利於葯物的滲透和吸收,從而將人體內的寒濕驅除,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這種借力使力的方法,通常可以達到以巧破千斤的功效,因此被自古流傳下來。由於現代人狂吹空調、狂吃冷飲,因此多陽虛體質。而貼伏貼剛好適合陽虛體質之人,再加上這種治療方案,不像西葯那樣副作用明顯,因而現在是廣受歡迎。 ■三伏天防空調病 大家知道,人是恆溫動物,人的體溫要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夏季,自然界陽氣正足,溫度、濕度都比較高,人體為了調節環境溫度,就需要適時開合汗毛孔,將體內多餘的濕熱排出體外。但是,現在我們人為地製造出了一種人工環境--空調,當我們從炎炎烈日的環境下,突然進入到溫度很低的室內,就會使本來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關閉。這種關閉由於來的很突然,在關閉過程中,會造成兩個後果,第一是將冷空氣一同閉在了體內;而是,導致本來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斷。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體的一種排毒過程,在夏季,藉助於外界的陽氣,人體本來是要將體內的各種寒濕毒排出體外,但空調的介入,打亂了這個過程。不僅排毒不徹底,反而是將外界的寒也一起帶入到了體內,因此,這個階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調病。這種病,就是在夏季得風寒感冒。由於寒閉在體內,症狀就是渾身肌肉痛,關節痛,頭痛,無汗,食慾不振,甚至渾身發冷、發燒。 其實,到了發燒這個階段,已經說明人體開始調動體內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種人體自保本能反映。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換言之,就是發汗。在無空調的環境下,通過發汗,將不正常關閉的汗毛也再次打開,排出體內的寒濕。只要人體恢復正常出汗了,體溫就會降下來,渾身上下不適的感覺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時,千萬不要一發燒就輸液,對人體健康,是沒有多大好處的。 針對空調病,養生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發病初期,可用生薑數片+紅糖,熬兩大碗生薑紅糖水,目的是發汗。 2、在飲食上,可煮雞蛋掛面,多放湯和生薑,調節腸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紅疙瘩,可適當喝綠豆湯,以幫助解毒,白糖、鹽適量。 4、如果條件許可,可適當補充營養素,包括類蘿卜素、B族、維C、鈣鎂片等。 5、可用熱水泡腳,幫助出汗,只要汗一出,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 6、刮痧、按摩、拔罐。 總之,面對空調病的發病初期,可採用上述6種方法,或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記住,你的第一選擇不是輸液。而是通過自然療法去處理。 ■伏天飲食注意事項: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2.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 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葯、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其中,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且鴨屬水禽,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特別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 ●友情提示: 三伏天,對我們每個人的健康都是一個考驗,希望網友們能及早做出應對預案。順利度過苦夏。
㈨ 施金墨,施小墨是何人
施今墨為中國著名醫學家。字獎生,祖籍浙江蕭山。因其祖父曾在雲南和貴州任官,他於1881年3月28日生於貴州貴陽,取名施毓黔。他年幼時,母親多病,遂立志學醫。其舅父李可亭是河南安陽名醫,故施今墨13歲便隨舅父學習中醫,20歲時已熟習中醫理論,開始獨立行醫。
然而施今墨父施小航認為通過讀書踏入仕途才是正道。於是1902年就送施今墨進山西大學堂(今山西大學)讀大學。在這所近代新型大學,他不斷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逐步產生了民主與革命的思想。後不滿並反對學堂西齋主持人、英人李提摩太的專制,受到了校方處理,才不得以中途轉讀山西法政學堂。不久又以優異成績被保送京師法政學堂。在這里,他結識了黃興,由其介紹加入了同盟會,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以後,施今墨使以醫療為掩護,隨黃興奔走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封建王朝,施今墨曾作為山西代表,在南京參加了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典禮。以後一度在陸軍部協助黃興(任陸軍總長)工作,主要協助其制定陸軍法典。在《陸軍刑法》。《陸軍懲罰令》人陸軍審判章程》的原稿中都留有他的手筆。袁世凱篡權後,孫中山出走,黃興病故,施今墨應湖南督軍譚延閣之聘,出任了湖南省教育廳長。不久又應直隸水利督辦熊希齡的邀請,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長,志在此創造一個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境地,但因社會腐敗,壯志難酬,憤而辭職,決心棄政從醫。由此1921年,遂改名為「今墨」。取義一紀念誕生地「黔」;二學習墨子,行兼愛之道,治病不論貴賤,施愛不分貧富;三醫術上勇於草新,要成為當代繩墨(分之墨准之意)。
這時,施今墨經多年診療實踐,且本人一直刻苦研習,醫術已有相當水平,在京師名聲大噪,深得民眾贊譽。1925年孫中山在京卧病,施今墨曾應邀參加會診。1929年國民黨政府一度擬決議取消中醫,中醫生存發發可危。施今墨遂聯合同業,成立中醫工會,組織華北中醫請願團,數次赴南京請願,以求力挽狂瀾。此時正值汪精衛主持行政院,其岳母適患痢疾,遍請西醫未見奏效,危在旦夕。無奈之下,根據他人建議,汪精衛就請施令墨試診。施今墨憑脈診斷病情,每言必中,令汪精衛岳母心悅誠服。後為她開據處方,並囑「安心服葯,一診可愈,不必復診。」後據此處方僅服葯數劑,病即痊癒。汪精衛由此信服了中醫之神驗。並給施今墨題「美意延年」字匾相送。由此也撤消了取消中醫的議案,並批准在南京設立了中央國立中醫館,任命施今墨為副館長。1930年楊虎城將軍患病西安,施今墨又出診千里,葯到病除,載譽而歸。從此其名聲更加大震。1935年,國民黨政府頒布了中醫條例,規定對所有中醫實行考核立案。於是在北京進行第一次中醫考核時,當局挑選了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施今墨。汪松春、肖龍友、孔伯華四人作為主考官,負責試題命題與閱卷。從此他們四人即有了「中國四大名醫」之譽稱。
施今墨對中醫理論有很深的造詣,他認為,辯證施治,是中醫特長。但傳統理論中的八綱辯證並不完善,氣血是人體的基礎,氣血辯證應補充到八綱辯證之中。提出了「陰陽應為總綱,表裡、虛實、寒熱、氣血為余辯證時之八綱。」由之對中醫基本理論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他還把兵法用於醫療實踐,指出,「牌床如臨陣,用葯如用兵,必須明辨癥候,詳慎組方,靈活用葯。」並創立了治療外感熱性病的「七清三解、五清五解、三清七解(即清理與解表葯味之比例為7:3、5:5、3:7)諸法。
施今墨又是進行中醫革新和中西醫結合的先驅。早在20年代,就開始應用西醫病名。曾提出「中醫現代化,中葯工葯化」的口號。他認為,醫學是和死亡作斗爭的科學,應該與時俱進,精益求精。他主張中醫與西醫並存,最早提倡互相結合,取長補短。提出「學術無國界而各有增長。」「診斷以西法為精密,處方以中葯為完善。」「無論中醫西醫,其理論正確,治療有效者,皆信任之;反之,摒棄不可用也。」
施今墨還十分重視和關心中醫人才的培養和中醫學術思想的傳播,為我國中醫事業的長足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32年他在北京創辦了華北國醫學院,講授中西醫課程,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型醫學院。還創辦過中醫學校、中醫講習所和中醫研究所等。1954年,施今墨在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時,還提出建議,成立中醫科學研究院、中醫醫院、中醫醫學院。在一次中醫中葯展覽會上,施今墨曾就出了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硬化、肝脾腫大、氣管炎等病的十大驗方。據此製成的「高血壓速降丸」、「神經衰弱九」、「感冒丸」、「氣管炎丸」等曾暢銷海內外。
新中國成立後,施今墨曾任北京醫院中醫顧問、中醫研究院顧問、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等,還曾被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年「文革」動亂中,施今墨也遭到了迫害。在他極為困難之時,周恩來總理讓鄧穎超親去過問,解除了他的飢寒之危。1969年春,他自知不久於人世,寫下一首小詩:「大恩不言報,大德不可忘。取信兩君子,生死有餘光。」囑家人在他死後呈給周總理。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於北京病逝,享年88歲。臨終前他還一再叮囑其子女們:「我雖今後不能再看病,而我的這些經驗,對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來,讓它繼續為人民服務。」根據其遺願,由祝湛予、程濟生、施如瑜(施今墨之女)、施小墨(原名施如雪,施今墨之子)修編的《施今墨臨床經驗集》一書於198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呂景山編《施今墨葯對臨床經驗集》一書於198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施小墨 男,生於1945年9月28日 祖籍中國浙江。
現任《施小墨診所》所長。
職稱副主任醫師
施小墨先生,中國四大名醫施今墨先生之子,幼承誕訓,家學淵源。
1970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
施小墨先生臨床中西醫結合,西醫辨病,中醫辯證,運用中醫理論
方法,總結西醫各類疾病規律,獨具特色。臨床辨證細膩,組方靈活,
用葯廣博,療效顯著。施先生博採眾家,擅長治療內科、婦科、兒科各
種疑難大症。尤對抗老養生、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脾胃病、
氣管炎等專科,有深入研究。
㈩ 有關於古代醫術的電視劇,誰能推薦幾部
1、《神醫喜來樂》
《神醫喜來樂》是中央電視台與河北電視台出品的一部古裝傳記電視劇,由黃力加等導演,周振天編劇,李保田、梁麗、沈傲君等主演。
該劇以懸壺濟世的民間郎中喜來樂的跌宕人生為主線,以戊戌變法的歷史、紅顏知己的戀情和同行冤家的相煎為支脈,描繪了在清末社會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
2、《大國醫》
《大國醫》是由吳子牛執導,趙文瑄、徐帆領銜主演的民國女性勵志題材劇。該劇以河南洛陽中醫正骨傳奇發展史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傳奇女性的命運起伏。該劇於2009年5月21日在央視八套首播。該劇獲得第11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3、《大明醫聖李時珍》
主要講述了我國明朝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歷程,是全國首部以中醫養生之道為題材的電視劇。
該劇取材於「醫聖」李時珍的家鄉—蘄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優美的山水田園、悠久的中醫葯文化,以及享譽世界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都是本劇不可多得的亮點。
4、《女醫明妃傳》
《女醫明妃傳》根據歷史人物事件改編,講述了明代著名女醫譚允賢憑借對醫學的痴迷和熱愛,克服重重困難,開創並建立女醫制度,最終成為一代女國醫的經歷。
5、《名不虛傳》
該劇講述了17世紀朝鮮最強的韓醫師許任(金南佶)與21世紀現代醫學信奉者外科醫生崔延京(金雅中)之間,飛越了400年往返於朝鮮(古代韓國)與首爾,在超越時空之中得到成長的奇幻醫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