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治療情志病淺談

中醫治療情志病淺談

發布時間:2021-03-02 02:31:52

⑴ 中醫心理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西醫概念,中醫歸納為情志病,如何治療,需要辨辨證候

⑵ 中醫情志生克法在治療情志疾病中食如何運用的舉例說下,謝謝!

情志來生克法:情志失調,自一定會對五臟造成壞處,中醫里叫做「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針對情志病,中醫基本上採取了情志生克法。情志生克原理實際上還是五行相剋。「喜勝悲」,高興就能戰勝悲傷,喜是火,悲是金,用五行的說法就是火克金;「悲勝怒」就是悲傷戰勝大怒,就是金克木,肝主怒,大怒則肝火不能收斂,因此用肺金收斂的方法來降肝火;「恐勝喜」的意思是;恐懼可以戰勝過喜過散的心,一定要找到一個病人平常見到覺得很恐懼的人,才可以做到這一步。「怒勝思」,一個人思慮太過的話,激怒他就可以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思勝恐」思慮是可以戰勝恐懼的這就是五行里說的「土克水」。用情志對治法,也就是用生活來解除認得疾病。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問題出現前就盡快的化解它,而用情志生克的方法來解決,無疑是最經濟的方法
採納哦

⑶ 中醫為什麼能治療心理疾病

心理類疾病--強迫症、自閉症、焦慮症、恐懼症等諸多癥候是西醫的稱謂,中醫對上述諸多癥候歸納為--情志類疾病。強迫症、自閉症、焦慮症、恐懼症只是疾病的發生,發展不同階段與程度輕重變化的不同反應症狀;例如最初出現的自閉症,不願與人接觸,進而發展為強迫症,強迫症病理特徵是反復加重復的思考或行為動作,其發病機制是心虛脾郁,進而可發展為焦慮症;焦慮症的病理特徵是:敏感、煩躁、悲觀、憂愁、悲傷、易怒、心情沉重等等,其發病機制是體內的經絡、脈道被痰飲、淤血等實邪物質所阻塞;另一方面體內的氣血虧虛,而運行不暢,最終導致人體的五臟六腑及大腦都受到損傷、故發病。焦慮症的繼續發展可發生為恐懼症,恐懼的病理特徵是:緊張、驚慌、惶惶不可終日,一有風吹草動(平常人看來很正常的種種現象)患者都感到極度難受,驚恐萬狀,不能鎮定自己的情緒,嚴重患者常有大難臨頭,瀕於死亡之感,不可言狀。恐懼症的發病機制是:心、肝、腎三臟皆受到傷害所致。 患者們會問為什麼心理情志類疾病與人體的氣血,內臟有關系?簡單的講,人體的構造是由內、外兩大部分構成。外表:身體軀干,大腦、皮膚肌肉等、內部:血液、經絡、五臟六腑等 。而人體的任何一個地方出現故障或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到人的整體,因為人體內有豐富的血、氣、神經,它們在人體內已形成了一張非常密集的網,任何微小的感覺都會被作為訊息、訊號迅速傳遞全身,因此如果人的大腦出了故障,信息可傳遞給體內的各個器官,從而對這些器官(中醫叫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大小腸、膀胱、胃、膽、子宮等)造成影響或者傷害,一旦這些器官受到損傷就會導致一系列的體內重大病理反應。自然大腦的受到的反應和病理損害就最為直接和強烈。因此,人首先在感覺上就很難受,這種感覺上的難受就是我們今天談到的各種症狀的心理情志類疾病。 前面談到的諸多症狀,心理感覺與難受盡管千奇百怪,千變萬化,其實都是虛無的,我們不要去追逐這些感覺和情緒,更不要去研究這些如煙雲的思緒由來,回過頭來找准疾病的發生根源—源頭、才能徹底根治心理疾病。 中醫依靠什麼治療心理類疾病?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建立在對人體從外及里的透徹理解以及把人體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整體不僅僅指人體物質本身,更包含這個肉體所煥發的精神與思想,如果精神與思想出現了故障,很容易的自然而然的就會找到精神思想的發源地—人的大腦,以及與大腦密切相關的人體氣血、津液、經絡、臟、腑一系列血肉關系!找到了發病根源就等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傳統中醫治療心理疾病的強大理論根據。當然,心理情志類疾病總的發病病機和病因我知道,但不同患者的病因和患病時間長短是有區別的,因此在辨證和治療上應有所區分。 關於中醫的「辯證「一詞之解釋:中醫通過對病人的觀望:看氣色、舌苔、聞聽對病人的氣味、氣息、呼吸,問詢具體症狀;切脈,這四個程序就叫「四診」。然後根據醫者所掌的中醫理論知識如:八綱,六經,衛氣營血,氣血津液,三焦,臟腑,經絡,陰陽五行理論等來加以綜合分析判斷,從而得出結論:得病的部位,性質,氣血,陰陽盛衰,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等等,進而確立治療法則,組方用葯。

⑷ 臨床情志病的治療思路

和法是通過和解與調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裡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內一種治法。情志病,是指容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強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生的疾病。然而和法通過和解、調和或緩和的方法使氣機調暢,陰陽調和,各臟腑功能協調平衡,故和法治療情志病常常可以使久治不愈,前人缺乏恰當治療的疾病獲得轉機。

⑸ 中醫心理學如何理解情志病,與現代心理學的異同是什麼

都是老師逼的,唉!

⑹ 中醫心理學如何理解情志病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一種疾病,包括癲狂、百合病、臟躁、郁證、不寐等。如不及時診治,常可罹患他種疾病。現代研究證實,幾乎所有的疾病都與社會心理因素關,其中就有精神因素。顏德馨教授尊古訓、師前賢,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發揮,治療情志多從痰瘀郁論治,效果顯著,現整理如下。

探病源 立論多宗 痰 瘀 郁

祖國醫學認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內傷而成。如過於強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過了人體的調節的范圍,就會造成氣機逆亂,氣血失調,成為疾病。痰、瘀、郁是臟腑內傷而造成的病理結果。顏師認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產生,首先責在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其中以肺、腎、脾最關重要。若一臟失調,則可相互影響,導致水液瀦留。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鬱,暴怒氣逆,影響氣機升降出入,致使津液瀦留,凝聚於所虛之處,內伏於臟腑經絡、隱僻空隙之間,溢於肌膚筋骨,皮裹膜外,上逆於頭腦巔頂,下注足脛,無處不到,日積月累,遂成頑疾怪症及種種情志變化。所以氣滯、氣虛和寒熱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

瘀血是指瘀積不行,污穢不潔和已離經脈的血液,以及久病影響到經絡時所出現的病變。瘀血是外傷,出血、氣虛、氣滯、寒凝、熱郁等導致的病理結果,又是引起許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七情五志失調可以造成瘀血內阻,情志不遂則氣機郁滯,氣滯則血亦滯,故能致瘀。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所說:「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滯著而不去。」正說明情志不調,氣機不舒,初病氣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

顏師常謂百病無不由於氣者,氣機阻滯則成郁。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狹義之郁是專指以情志不暢為病因。以氣機郁滯為病變的郁,即情志之郁。情志因素是郁證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證,除以精神刺激的強度及持續時間的久暫有關外,也與機體本身的狀況有密切的關系。《雜病源流犀燭·諸變源流》說:「諸郁,臟氣病也,其原本於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致六郁之病生焉」。郁證的病因是情志內傷,病理變化與心肝脾有密切關系,郁證初病體實,病變以氣滯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結、食滯多屬實證,經久愈則由實轉虛,隨其影響的臟腑及損耗氣血陰陽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腎虧虛的不同病變,患者大多有憂愁、焦慮、悲哀、恐懼等情志內傷的病史,其發生主要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

痰、瘀、郁之間相互交雜,互為因果。顏師認為痰與瘀血關系最為密切。凡體內任何組織在病理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非正常體液統稱為痰,其乃生化之本。張景岳說:「痰即人身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榮衛充,而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皆痰涎」。故素有痰瘀同源之說,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也常為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法則。痰與郁的關系也頗密切。《直指方》雲:「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郁證是由於情志抑鬱,氣機郁滯所引起疾病的總稱。凡因情志不舒,氣郁不伸而致血滯、痰結、食積、火郁乃致臟腑不和等引起種種痰病均屬之,其范圍非常之廣。王安道說:「凡病之起,多由於郁,郁者,滯而不通之義。」朱丹溪創立六郁學說,試觀六郁中的血郁與血瘀在病機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病名上略有區分而已。痰瘀郁均可以用氣來貫通,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氣滯可成痰。又因氣為血師,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虛則血少,氣止血亦停。另外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而成,故氣滯又可成郁。顏師獨具慧眼,從此三者論治情志病,常應手而效。

探病位 重在心肝兼膽腑

《內經》雲:「心為君主之宮,主明則下安」。情志病的病位,首先在心。在生理情況下,心神正常,五臟六腑就能在心神的主導之下協調進行活動,心神不僅主導臟腑的生理活動、也主導人的意識、思維、情感、行為等精神活動,如病理因素擾及心神,影響了心神行使主導精神活動的機能,就會出現各種神志異常的症狀,若神不守捨出現失眠多夢、夜遊等症,若心神不安出現心煩懊儂,情感多變,若心神惑亂可出現精神恍惚、神緒不寧、易驚、悲憂喜哭、喜怒無常,時時欠伸,甚則痴呆或神昏,或癲或狂。但五臟相關常見病本於他臟而間接影響心神。故《內經》「五神藏」之說,即所謂「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神、魂、魄、意、志都屬於精神活動的范疇,所以,五臟有病,都可以出現神志症狀。顏師除了以「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稱魂魄,兼賅意志,為主體思想外,十分注重於肝膽。因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易動而難靜,且喜條達,惡抑鬱。若情志不暢,肝木失其條達之性,肝氣自郁於本經,可見脅肋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或咽部有阻塞感,上沖於心可有熱厥心痛,上沖於肺,肺氣不得下降,可有氣喘不平、嗆咳、乘脾可有脘腹脹痛、乘胃、胃失和降可有脘痛嘔酸,而且氣有餘便是火,素為肝鬱之體,可有實火,症見目赤顴紅,痙厥狂躁,淋閉瘡瘍,善飢煩渴,脈弦勁有力。鬱火症見寒熱往來,乳房結核,頸生瘰,脈郁結不揚。若素為陰虛之體又可見顴紅骨蒸,不寐煩躁,頭面烘熱,脈弦細數,重按無力的虛火之症,火旺又能生風,初起上犯巔頂,可見頭目暈眩、耳鳴、旁走四肢經絡可見肢體麻木等。證狀紛繁,不一而足。膽又稱奇恆之府,與肝相表裹,其位居中中樞而職司疏泄,疏泄功能主要是調暢氣機,膽主少陽,少陽為樞、氣機的升降出入都須通過為樞之少陽才能完成,故膽具有通達上下,在乎中和而生化萬物的功能,宮居中正主裁決斷,膽在人體思維活動中心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人的思維活動是通過精、神、魂、魄、意、志、思、智、慮等各個環節來完成,而以心為主導,其中肝主謀慮,司疏泄有較大影響,但還要通過秉剛果之氣,直而不疑之膽進行控制和調節,故有「膽主決斷」之說。因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故膽腑病變多在氣分,臨床上一般將膽病每見痰液交結之症,膽實熱證的表現有胸脅脹痛,心煩懊儂,狂燥少寐,口苦咽干、頭痛、目赤目黃。膽氣虛寒證表現有善畏易驚,入夜難眠,眩暈目花,關節酸痛等。在臨床上,情志病但見一臟之證者鮮有之,所以,在辨證論治中抓住「心肝」為中心環節外,但對膽,這一較為特殊的臟,也不應忽視,這樣才能紛雜的諸多症狀中,辨明病位,更好地運用治法。

論治法 調氣活血養心神

顏師對「百病皆生於氣」、「氣為百病之長」之說頗為贊賞。認為「氣」之與病密切攸關,因五臟六腑,非氣不生,神靜則寧,情動則亂,氣虛、氣實、氣滯等均可導致疾病,氣滯而致血瘀乃是郁證的病機,故平衡氣之升降出入,調暢氣機是治療情志病的主要治則,逍遙散是常用之方,本方由四逆散加減而成,根據《內經》「木郁者達之」原則,先順其條達之性,開其郁遏之氣,非養營血而健脾土,以柴胡疏肝解郁,歸、芍和營補血養肝,茯苓、白術、炙草健脾補中,再加薄荷以增解郁之功,若氣郁化火,再宗經旨:「火郁者發之」加丹皮、山梔以發散之。情志病變,罹肝傳脾,也可直接罹肺為害。《內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七情內傷,脾胃運化失常,釀成痰濕,如見肝膽郁熱而痰氣內傷、心氣不足而心神浮越,顏師擷《傷寒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疏解肝膽郁熱,益氣養心斂神。若取化瘀法效欠佳時,改用本方常有較為滿意的療效。方中有柴胡、黃苓、桂枝、茯苓、半夏、大黃、鉛丹、姜棗、龍骨、牡蠣、人參等12味葯物組成。其中柴、苓、大黃解肝膽郁熱,參棗、龍牡、鉛丹益氣、斂神、鎮驚,桂枝、半夏、生薑化痰利濕。因鉛丹有毒,且對腸胃道有刺激,常以鎮逆氣、除痰涎,通躁結生代赭石代之,臨床上凡屬肝膽郁熱,痰氣內擾之情志病,包括不寐、臟躁、痛證、癲狂,及老年性痴呆,腦動脈硬化,只要辨證准確,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見痰內擾,神不守舍,可用黃連溫膽湯清心祛痰。礞石滾痰丸泄熱滌痰,白金丸解郁化痰。如痰火較盛,心煩易怒,舌紅脈數,可用除痰降火湯,此方即溫加珍珠母、夜交藤、山梔、龍膽草,療效亦佳。

「血百病之胎」,是指百病與「血」有關。《醫學准繩》指出:「百病由污血者多」情志病日久,必有瘀血阻滯,這也就是顏師「久病必有瘀」之觀點。治法上提出活血化瘀。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謹守病機,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活血化瘀能整氣血平衡以俾陰陽之通。王清任說:「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顏師在情志病的運用中常用疏肝化瘀或清熱化瘀之法,血府逐瘀湯為代表方。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氣,加桔梗使氣機上升,牛膝導血瘀下泄,,適合於一切氣滯血瘀造成的痛證,尤對肝鬱日久,經疏肝法無效者投之每能奏功。如因情志不暢,肝失疏泄,久之凝滯腦氣,神明受憂而出現煩擾不安,夜不能寐,甚至徹底夜不寐可服之,並加磁朱丸吞服,且磁朱丸能通絡安神,故對女性經閉者有通經之功,效果更佳。如因瘀而成癲狂者,出現語無倫次,不避親疏,神志失常用癲狂夢醒湯,行氣祛瘀醒神,也可用桃核承氣湯,泄熱逐痰寧心。古時有以桃花治癒癲狂的記載,因桃花利宿水痰飲積滯,治風狂。

《內經》雲:「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擾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七情所傷,雖分五臟,但必歸於心,各種情志刺激,在影響本臟的同時,都會影響心的功能。所以,養心安神之法也常用,柏子養心湯、歸脾湯是代表方。兩方均有棗仁、柏子仁、合歡花等養心之品以寧神定志。顏師常喜歸脾湯加入黃連一味苦寒入心,屢試屢驗,如因臟液枯燥而發為臟躁者,又取甘麥大棗湯、百合湯等養心液,安心神。此外情志病的調攝也很重要。顏師常謂,此病全在病者移情易性,疾病痊癒雖離不開葯物的作用,但怡悅心志,開懷靜養的精神調攝更是康復的關鍵。正如葉天士所雲:「用葯乃片時之效,欲得久安,以怡悅心志為要旨耳」。誠哉斯言。

⑺ 中醫里所說的情志病是什麼病

病情分析:中醫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並且五種情志對應著五臟。 意見建議: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肝在志為怒,肺在志為悲,腎在志為恐。五臟有病可影響到相應的情志,情志不正常也可以影響到五臟。

⑻ 情志養生的治神

所謂治神,是指用方葯。針灸等療法治療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症。《慎齋遺書》說:「病於形者,不能無害於神;病於神者,不能無害於形。」說明精神疾患與軀體疾患往往是難以截然分開的。針灸、中葯不僅可通過調治軀體方面的病症,而達到解除精神負擔的作用,同時許多方葯針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對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變起作用。如《養生論》說:「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說明合歡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憂,故又被稱為忘憂草。實際上,中葯對神情病變具有明顯治療作用的還有很多,如人參「養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益神」;龍眼肉「主安志,……久服強魄聰明」;龍骨能「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龍齒可治「大人驚癇」;牛黃能主治「掠癇寒熱、熱盛狂痙」;遠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語多恍惚、善驚失志」;柏子仁有「養心氣、益智寧神」之功。以上說明,中葯里確有不少具有對神志病變起治療作用的葯物。
此外,由這類葯物為主組成,能夠治療神情病變的中成葯也有很多。現簡介如下:
天王補心丹:能補心安神,主治神經衰弱、煩躁失眠、思慮過度、心悸健忘等症。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錢或片劑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燈芯紅棗湯或淡鹽水送服。
柏子養心丸:能清心養血安神,主治心血虧損、失眠健忘、夜多怪夢、心悸怔忡、神志不寧。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錢,早晚用溫開水送服。
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適用於肝陽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錢,用溫開水或燈芯草煎湯送服。
安神補心丸:能養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鳴,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劑十五粒,溫開水送服。
安神補腦丸:能養血安神,主治由於肝腎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遺精多夢。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錢,溫開水送服。
妙香丸:能補心固腎、鎮靜安神,主治因元氣不足所致心悸不穩、驚恐怯弱、喜怒無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
更衣丸:以蘆薈、硃砂酒制為丸,主治因大便燥結而引起的心煩易怒、睡眠不安等症。每日一、二次,每次五分至一錢。
至於用針灸治療情志病症,事實證明,亦很有效,這里就不多說了。此外,氣功對於神志方面的病變有突出的療效。這是由於氣功療法強調「存神」、「凝神」、「靜思」、「寧神」、「神斂」、「調心」、「定志」、「入靜」、「意守」、「瞑目存想」等等,都是強調以靜心調神為要務,並據此而實現調節機體臟腑經絡之氣血陰陽的作用。通過練功,可排除焦慮、緊張、憂郁等不良情緒的干擾,使人體情緒變為平靜、穩定,體內氣化處於協調和順的旺盛狀態。尤其是氣功中的「以意引氣」,可通過各種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鍛煉,調動正氣達於病所,以驅邪愈病。陶弘景《養生延命錄》說:「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道樞·枕中》亦引孫思邈的話說:「瞑目內視,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則愈矣。」這實際上相當於現在的自我暗示療法。如國外有一種治療癌症獨特的心理治療法,稱做「內視心象療法」,其方法是讓病人想像的白血球不斷地擊敗入侵的癌細胞,有的人靠這種方法恢復了健康。這與氣功中所說在「意念」、「內視」的導引下,氣往攻之的方法非常近似。
總之,養生必須養神,因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養神又要以「靜神」為首務,只有神志安靜,才能「病安從來」。養生還要調神,以避免各種情志的過激刺激。此外,「以恬愉為務」也必須牢記,只有精神永遠保持樂觀、開朗,體內氣血才能正常運行,否則「百病生於氣」。

閱讀全文

與中醫治療情志病淺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