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氣郁質如何養生
氣郁質氣郁質是由於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郁滯而形成的以性格內向不穩定,憂郁脆弱,敏感多疑為主要表現的體質狀態。多因先天遺傳,或因精神刺激,暴受驚恐,所欲不遂,憂郁思慮等所致。特徵:形體瘦弱;性格內向脆弱,對精神驟變應激能力差,常憂郁不樂;易驚悸,失眠多夢;食慾不振;喜太息,或咽中異物感,或脅脹串痛;舌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細;易患郁證、臟躁、百合病、梅核氣、不寐、癲證等。梅核氣
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疾病,多因情志抑鬱引起。我曾診治一位中年女性,該患者平時性格較內向,對精神驟變應激能力較差,前不久因為家中變故,常常鬱郁寡歡,失眠多夢,形容自己咽中如有一個梅核堵塞,咽不下,吐不出。每每做夢便噩夢紛紜,驚悸。食慾很差,喜歡長長嘆息。考慮其體質符合氣郁型,以疏肝解郁法治療後愈。體質分析: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長期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故平素憂郁面貌,神情多煩悶不樂;氣機郁滯,經氣不利,故胸脅脹滿,或走串疼痛,多伴善太息,或乳房脹痛;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上逆則見噯氣呃逆;肝氣郁結,氣不行津,津聚為痰,或氣郁化火,灼津為痰,肝氣夾痰循經上行,搏結於咽喉,可見咽中有異物感,痰多;氣機郁滯,脾胃納運失司,故見食慾減退;肝藏魂,心藏神,氣郁化火,熱擾神魂,則睡眠較差。驚悸怔忡,健忘;氣郁化火,耗傷氣陰,則形體消瘦,大便偏干;舌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細,為氣郁之象。情志內郁不暢,故性格內向不穩定,憂郁脆弱,敏感多疑,易患郁證、臟躁、百合病、不寐、梅核氣、驚恐等病症,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喜歡陰雨天氣。
B. 簡述中醫養生與保健中的何為情志
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回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答,也能有害於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如《養性延命錄》所說:「喜怒無常,過之為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則將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式列為致病內因。
C. 中醫養生中調暢情志的抒泄法
有音樂 導引 針灸 按摩都可以 找到適合自己的就 行
個人推薦音樂配合運動 慢跑也可以
D. 中醫養生康復概論中。調節情志的方法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需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口,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常用的有效的調節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以情制情法
中醫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如,喜傷心者,以恐勝之;思傷脾者,以怒勝之;悲傷心者,以喜勝之;恐傷腎者,以思勝之;怒傷肝者,以悲勝之等。移情法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轉移人的情緒,以解脫不良情緒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書畫移情法,養生學家認為,「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還有運動移情法等。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升華超脫法
是用理智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並投身到事業中去,也就是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最典型的例證是西漢司馬遷因罪下獄,慘遭腐刑。司馬遷以堅強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創傷等不良刺激轉變為奮發向上的行動。暗示法
暗示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等。《三國演義》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證。開導法
即是以解釋、鼓勵、安慰、勸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病痛的信心,從而配合治療,促進康復。《內經》就記載了開導法,認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能,雖有無道人,惡有不聽者乎」?節製法
古人說:「欲有情,情有節,至人修養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這里講的就是節製法。也就是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話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多多於順境的時間,身處逆境,苦悶、惶恐之時,不能郁悶在心,應一吐為快,「郁而發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悶聊天,或爭辯一次或大哭一場等。
E. 情志養生的情志致病
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於衷、冷酷無情的,而總是表現出某種相應的情感,如高興或悲傷、喜愛或厭惡、愉快或憂愁、振奮或恐懼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圍內,對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麼病變。《黃帝內經》里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時高興、喜笑,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乾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則能導致人發生多種疾病。
喜,指狂喜。舊時有所謂「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捐生金榜題名時」。這種突然的狂喜,可導致「氣緩」,即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瘀滯,便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類病症。成語「得意忘形」,即能說明由於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體活動。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術,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當即倒地身亡。可見過喜對人體健康不利。有一個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經過住院治療,病情已經好轉。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見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女兒從外地趕來接她,興奮過度而倒在地上死了。這些例子皆說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樣不利於健康。
憂,是指憂愁、苦悶、擔心。表現在情緒上,失去歡樂,悲傷慟哭,氣怯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郁寡歡,意志消沉,獨坐嘆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並會導致咳喘、噎逆、嘔吐、食呆、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俗話說:「多愁多病,越憂越病」,「憂愁煩惱,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頭」。事實上正是如此,東周伍子胥,因無計闖過昭關,一夜之間愁白滿頭青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才華出眾,但由於遭到打擊,長期被貶,沉悶、憂郁的貶謫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體質虛弱,得了毒瘡又患霍亂,47歲就含恨長逝了。
怒,指暴怒或怒氣太盛。它是由於某種目的和願望不能達到,逐漸加深緊張狀態,終於發怒。可表現為暴跳如雷、拍桌大罵、拳打腳踢、傷殺人畜、毀壞器物。輕者會肝氣郁滯,食慾減退;重者便會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籌略,雄姿英發…的將才,但好生氣發怒,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死。當然,若是輕度的發怒,有利於壓抑情緒的抒發,有益於健康。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但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其中最易傷脾,脾胃運化失職,則食慾大減,飲食不化,故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據《呂氏春秋》記載,齊閔王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功能,以致積食內停,久治不愈,後經文摯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積食而告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致的。
悲,是指悲傷、悲痛、悲哀。如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或者是失戀;或者是丟失了心愛的珍貴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災,等等,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總之,悲的產生與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關;悲哀的程度與失去的事物的價值有關。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結,意志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悲痛欲絕,還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別的疑難重症。
驚,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變,心理上驟然緊張。如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面失色、神飛魂盪、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則驚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謂如:「驚弓之烏」。幾乎誰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臟怦怦亂跳,這是由於情緒引起交感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的緣故。血壓升高,也是最常見的表現,有人特製了一張靠背椅,一按電鈕,椅背便立刻向後傾。讓受試者緊靠椅背而坐,並測量血壓;隨後突然按動電鈕,椅背立刻倒下,這人突然受驚,血壓便驟然上升。科學試驗表明,由驚恐所致血壓升高,大多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其機理是心臟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精神過分緊張。例如臨深淵、履薄冰、人將捕之等。嚴重者亦可導致神昏、二便失禁。中醫認為,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或疼厥。恐與驚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多先有驚而繼則生恐,故常驚恐並提。然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
綜上所述,七情太過可致病。太過,主要指兩種情況:一種是情緒波動太大,過於激烈,如狂喜、盛怒、驟驚、大恐等突發性激烈情緒,往往很快致病傷人;另一種情況是七情持續時間太長、過久,也會傷人致病,如久悲、過於思慮、時常處於不良的心境,皆可積而成病。
情志致病的機理
其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運行障礙、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
(1)損傷臟腑。《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臟」,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具體地說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但臨床上並非是一情只傷一固定臟腑,既可一情傷幾臟,又可幾情傷一臟。如思慮過度可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樣悲憂太過亦能影響於脾,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又如大喜傷心,但《黃帝內經》又提出:「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說明一切不良情緒都能影響於心,而由於「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受傷,人體的整個功能皆會受損。
(2)影響氣機。氣機,是氣的運動的根本形式,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功能活動及相互聯系,均有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擾亂氣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里的上下,說明氣機升降失常;這里的結,說明氣機郁滯,運行不暢;此外,消、緩、亂,亦是氣的運行障礙。可見,七情太過對於人體氣機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也正如原文所說「百病生於氣」,即許許多多疾病的發生皆與七情刺激,引起氣機失常有關。
(3)精血虧損。《黃帝內經》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說明暴怒,可致血隨氣逆,發生嘔血。《黃帝內經》又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時自下」,這里的精時自下,即是恐懼太過,五臟所藏之陰精失去統攝,耗散不止。《醫學入門》也指出:「暴喜動心不能主血」,意思是過
情志養生
喜則使氣血渙散,血行不暢。此外,過分思慮,既可耗傷心血,又能影響食慾,造成氣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虧損。
(4)陰陽失調。《黃帝內經》說:「暴喜傷陽,暴怒傷陰」,說明情志過激,可損陰傷陽。《黃帝內經》又說:「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陰陽破散,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協調,中醫認為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平陽秘,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七情致病必須加以重視。
(5)先傷神,後傷形。《彭祖攝生養性論》說:「積怵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則魄神散矣,喜怒過多,神不歸定;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說明七情太過,能使人精神異常。這里的魂魄都是屬於精神活動的一種形式,其中魄是一種本能的,非條件反射性的感覺和動作,包括聽、觸、視、痛覺,以及肢體某些動作,與精關系密切。魂也是神的一種活動形式,如果離了神的支配而單獨活動,便表現為夢游、幻覺等。情志太激不僅傷神,亦能傷形。如《黃帝內經》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這里的滿脈去形,即是情志先傷陰陽,後傷形體的結果。從上可知,七情致病,有別於外感六淫,六淫傷人多傷形體,而情志致病,多先傷人神氣,再傷形體。
現代醫學對精神因素致病的認識
國外學者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一書中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事實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國外有學者統計,因情緒不好而致病者佔74%~76%;美國某醫院對就診病人統計,發現65%的病人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有人調查發現,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後,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於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消息傳來之後;34%死於面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於暴喜之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癒合得快、癒合得好」。以上說明了情緒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和其他方面異常現象的發生。
情緒與心血管疾病。情緒持續緊張和精神過度疲勞是高血壓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於暴怒、恐懼、緊張或過於激動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導致死亡。有學者觀察到醫務人員一句不慎的話,甚至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都可以造成病人的血壓波動。我國有醫學工作者曾對323例高血壓病人研究發現,發病前不良的個性情緒在高血壓的病因中佔74.5%。實驗研究證明,在憤怒的情緒下,由於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導致舒張壓的顯著增高。在恐懼的情緒下,由於心輸出量的增加,可引起收縮壓的上升。說明情緒對機體的作用是有生物學基礎的。
七情太過,導致神經系統的嚴重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症。極為嚴重的,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所謂反應性精神病大都是這樣引起的。它是由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范進屢考不中,年近半百之後突然考中,暴喜之際,突然昏倒,繼則到處亂跑,狂呼亂叫,所以眾人都說:「新貴人歡喜瘋了!」 《儒林外史》中的這個故事,再生動不過地說明了七情太過引起精神錯亂的情景。
尤其要提出的是,消化系統對情緒的反應也相當敏感。據研究統計,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因情緒不良而致病者佔70%~80%。諸如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過敏、腹痛腹瀉等。早在上一個世紀,有位名叫奧爾夫的醫生,就發現幾乎每一分鍾胃的機能都能受到情緒的影響。他報告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9歲的孩子,因食管嚴重燙傷,疤痕收縮閉塞了食道,於是被迫在腹壁開口,將食物經漏斗進入胃中。醫生藉助儀器觀察其情緒對胃的影響。結果發現:當病人發怒時,胃粘膜就充血發紅,胃的運動加強,胃酸的分泌增多;當他憂傷悲痛時,胃粘膜變得蒼白,胃的運動減弱,胃的分泌也減少了。
在呼吸方面,精神因素亦有影響,當受到較大的打擊,心理失去平衡時,可引起胸悶、氣急、心率改變、面色蒼白、頭額冒汗、哮喘等。當換氣過度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則可出現手指發麻、肌肉顫抖、頭暈,甚至昏厥。
對於內分泌系統來說,強烈的刺激可導致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有記者報道,如果您到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門診了解一下,在就診人群中有半數左右患了甲狀腺疾病,而最多的是「甲亢」患者。內分泌科白教授告誡人們:「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甲亢』的重要因素。」從甲亢病人就診時的主訴可得知,升學、出國、晉級、提職等,可導致情緒波動,而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引起精神持續緊張,與發病更有密切關系,農村的「甲亢」病人就較少。
癌症是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之一,與心、腦血管疾病一起,號稱「世界三大死神」。全世界患有各種癌症的病人高達兩千餘萬,每年數百萬人死於非命。引起癌症的原因盡管很多,但近年來大量科學實驗證實,不良的心理一社會刺激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這一點已為動物實驗所證實。將狗分成兩組,一組使它們長期處於驚恐不安狀態,另一組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結果前組六條狗中有三條狗死於癌症,而後組四條狗安然無恙。現代心身醫學實驗證實不良心理因素,過度緊張刺激、憂郁悲傷可以通過類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細胞成熟障礙,抑制免疫功能,誘發癌症。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競爭意識日趨強烈,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往往與人們結伴而行,萬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擊在所難免。一旦思想認識不當,死鑽牛角尖,就會造成心理不平衡,進而導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於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空氣、水源的污染日趨嚴重,人們的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不斷地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神經的應急能力下降,神經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礙,進而導致「心理疾病」。
由上可知,不管是現代醫學也好,祖國醫學也好,對於情志致病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如何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衛生,是非常重要的。
F. 情志養生的概述
人的心理活動,中醫學將其統稱為情志,或叫做情緒,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人生中有重要價值,自古以來就被人類所注目。早在春秋戰國乃至更早以前,諸子百家就有較精闢的論述。其中《管子》中的《內業》篇,可說是最早論述心理衛生的專篇。內,就是心;業,就是術。內業者,養心之術也。《管子》將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為最理想的心理狀態,以這些作為內心修養的標准。具體地說是三點:一是正靜,即形體要正,心神要靜,如能這樣,就有益於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對立面,就是「喜怒憂患」;三是守一,就是說要專心致志,不受萬事萬物干擾則能心身安樂。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黃帝內經》,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文集》豐富得多,成熟得多。綜觀《內經》,無論是對身心疾病的社會心理致病因素,發病機制的認識,還是對身心疾病的診斷和防治,都有許多精闢的論述,並已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如在形神關系方面,《內經》已認識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駕御形體,形神統一,才能身心健康,盡享天年,要求人們做到自我控制精神,抵制或擺脫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此外,對於心理與生理之間的密切關系,對於個性心理特徵的種種分類,對於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地位,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對於調神攝生的心理衛生等等,《內經》均作了原則性的總結,提出了很多頗有價值的見解,是我們研究情志保健的寶貴資料。
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序中暢言養生的重要性,同時責怪和痛斥時醫、時人無視養生,是「舉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榮勢,企踵權豪」,「准名利是務」,實在是「崇飾其末,忽棄其本」,勸導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謂「曉之以理,動之以理」。可見,關於情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仲景當時已比《內經》作者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國時名醫華佗,不畏殺身之禍,以激怒療法治癒太守篤病的事跡,見於《後漢書》的記載而廣為人知。他還「曉養性之術」,重視心理衛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專有「養性」之論,不僅整理了唐以前有關調神養心方面的論述,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在「道林養生」中的十二少、十二多,皆是對情志保健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類致病因素中的一大類,非常突出地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在其所著《儒門事親》中,極為重視心理治療,對於《內經》的「以情勝情」療法,進行了深刻的研究,還創造了「習以平之」等意療方法。
明、清時期,心理保健學說有了新的開拓和特點,如《攝生集覽》中提出「養神為首」,即雖然保養之法可數以萬計,但養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與精神的關系方面認為,指出不寐與情志有關,倡導「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倡鑒賞書畫、文房四寶、各種花卉及游覽、登高等活動,以陶冶精神,實為當今旅遊、登山以健心身觀點的理論之源,至今仍給我們以方法論啟迪。
近年來,中醫學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好的狀態」。由於「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當代社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多發病和流行病。從現在疾病譜中的改變可充分說明精神致病的廣泛性,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已經構成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脅,而這些病的產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情志保健必須重視,不可等閑視之。
G. 情志對臟腑和氣機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姻的菜萁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同樣的菜蔬用不同的烹飪手法,就可專以調制出不同的風味來,這是最屬簡單的烹飪常識.比如丈夫在妻子生日那天獻上一束水靈的玫瑰花兒,在妻子的腮邊印上甜蜜吻痕的同時,再對妻子說:「老婆,我愛你」於是從妻子嘴角邊遺漏出帶有皺紋如同少女般的嗔怪:「去,怎麼還這么肉麻」的表情里,再品味一次年輕時初戀的情懷.以至能夠信心十足著進行完美愛情的接力賽,彼此相攜到老.有了這樣完美的愛情,我想即使有一天,兩個人佇立站黃昏的夕陽下,戴著滄桑的老花鏡,咀嚼著歲月的牙齒,仍能品出完美愛情那香噴噴的味道來!
---------------------------------------------------------------------------
愛情沒有誰會等誰一輩子
H. 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經常生氣有什麼壞處,調節情緒的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有害於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調節情緒、戒驕戒躁、避生悶氣等,經常生氣有什麼壞處?經常生悶氣會讓你顏面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所以養成良好的心態,樂觀積極,才是健康養生的不二法門。
經常生氣的9大壞處
脾氣暴怒的男人容易猝死,脾氣暴怒的男人不僅容易發生中風,也容易發生猝死。而且,這些人所面臨的危險比那些所謂A型個性的人還要大。這項研究還發現,愛發脾氣的女性卻不會因此而面臨較常人要大的中風或心肌梗死的危險 。
經常生氣對身體有這么多的不好的地方,大家以後不要老是生氣了,把事都想開點,生氣對健康有9大損害,祝願大家身體健康平安,把不開心的事拋到腦後面下面大家看一下吧:
經常生氣是百病之源。從中醫角度來看,生氣至少有以下9大害處:
1、傷腦氣憤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氣血上沖,還會導致腦溢血。
2、傷神生氣時由於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無精打采。
3、傷膚經常生悶氣會讓你顏面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生。
4、傷內分泌生悶氣可致甲狀腺功能亢進。
5、傷心氣憤時心跳加快,出現心慌、胸悶的異常表現,甚至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6、傷肺生氣時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氣逆、肺脹、氣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7、傷肝人處於氣憤愁悶狀態時,可致肝氣不暢、肝膽不和、肝部疼痛。
8、傷腎經常生氣的人,可使腎氣不暢,易致閉尿或尿失禁。
9、傷胃氣懣之時,不思飲食,久之必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
情志養生的方法之移情法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轉移人的情緒,以解脫不良情緒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書畫移情法,養生學家認為,「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還有運動移情法等。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
情志養生的方法之暗示法
暗示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等。《三國演義》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證。
情志養生的方法之節製法
古人說:「欲有情,情有節,至人修養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這里講的就是節製法。也就是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情志養生的方法之疏泄法
俗話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多多於順境的時間,身處逆境,苦悶、惶恐之時,不能郁悶在心,應一吐為快,「郁而發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悶聊天,或爭辯一次或大哭一場等。
情志養生的方法之戒驕戒躁
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而聽不得別人的意見;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於求成,易於草率從事。由於上述兩種人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都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常因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而造成內心的痛苦。現代醫學認為這樣有過分抱負的人具有固執、好爭辯、急躁、緊張、大聲說話、匆忙、好沖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特徵,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性格平和的人。所以,一個人要正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做一個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能力的現實主義者,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心態平和。這樣有助於情志的調養。
情志養生的方法之避生「三氣」
所謂「三氣」,即是指閑氣、怨氣和悶氣。何謂生「閑氣」?就是為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瑣事而生氣,如平時買東西時遇到缺斤短兩的事情、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問題等,都是沒有必要生的閑氣。其次要免生怨氣。不要總是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這樣難免總抱怨一些人或事,甚至心生怨恨之氣。第三要免生悶氣。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悅的事情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憋在心裡生氣。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較長時間地生悶氣,有可能引起心臟病和腫瘤等較為嚴重的疾病。
I. 情志養生的治神
所謂治神,是指用方葯。針灸等療法治療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症。《慎齋遺書》說:「病於形者,不能無害於神;病於神者,不能無害於形。」說明精神疾患與軀體疾患往往是難以截然分開的。針灸、中葯不僅可通過調治軀體方面的病症,而達到解除精神負擔的作用,同時許多方葯針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對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變起作用。如《養生論》說:「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說明合歡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憂,故又被稱為忘憂草。實際上,中葯對神情病變具有明顯治療作用的還有很多,如人參「養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益神」;龍眼肉「主安志,……久服強魄聰明」;龍骨能「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龍齒可治「大人驚癇」;牛黃能主治「掠癇寒熱、熱盛狂痙」;遠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語多恍惚、善驚失志」;柏子仁有「養心氣、益智寧神」之功。以上說明,中葯里確有不少具有對神志病變起治療作用的葯物。
此外,由這類葯物為主組成,能夠治療神情病變的中成葯也有很多。現簡介如下:
天王補心丹:能補心安神,主治神經衰弱、煩躁失眠、思慮過度、心悸健忘等症。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錢或片劑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燈芯紅棗湯或淡鹽水送服。
柏子養心丸:能清心養血安神,主治心血虧損、失眠健忘、夜多怪夢、心悸怔忡、神志不寧。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錢,早晚用溫開水送服。
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適用於肝陽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錢,用溫開水或燈芯草煎湯送服。
安神補心丸:能養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鳴,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劑十五粒,溫開水送服。
安神補腦丸:能養血安神,主治由於肝腎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遺精多夢。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錢,溫開水送服。
妙香丸:能補心固腎、鎮靜安神,主治因元氣不足所致心悸不穩、驚恐怯弱、喜怒無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
更衣丸:以蘆薈、硃砂酒制為丸,主治因大便燥結而引起的心煩易怒、睡眠不安等症。每日一、二次,每次五分至一錢。
至於用針灸治療情志病症,事實證明,亦很有效,這里就不多說了。此外,氣功對於神志方面的病變有突出的療效。這是由於氣功療法強調「存神」、「凝神」、「靜思」、「寧神」、「神斂」、「調心」、「定志」、「入靜」、「意守」、「瞑目存想」等等,都是強調以靜心調神為要務,並據此而實現調節機體臟腑經絡之氣血陰陽的作用。通過練功,可排除焦慮、緊張、憂郁等不良情緒的干擾,使人體情緒變為平靜、穩定,體內氣化處於協調和順的旺盛狀態。尤其是氣功中的「以意引氣」,可通過各種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鍛煉,調動正氣達於病所,以驅邪愈病。陶弘景《養生延命錄》說:「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道樞·枕中》亦引孫思邈的話說:「瞑目內視,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則愈矣。」這實際上相當於現在的自我暗示療法。如國外有一種治療癌症獨特的心理治療法,稱做「內視心象療法」,其方法是讓病人想像的白血球不斷地擊敗入侵的癌細胞,有的人靠這種方法恢復了健康。這與氣功中所說在「意念」、「內視」的導引下,氣往攻之的方法非常近似。
總之,養生必須養神,因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養神又要以「靜神」為首務,只有神志安靜,才能「病安從來」。養生還要調神,以避免各種情志的過激刺激。此外,「以恬愉為務」也必須牢記,只有精神永遠保持樂觀、開朗,體內氣血才能正常運行,否則「百病生於氣」。
J. 在精神養生中應從哪些方面調和情志
春季養生應遵循養陽防風的原則。春季,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凡有損陽氣的情況都應避免<br>飲食調養<br>[養肝為先]<br>肝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具有調節氣血,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功能以及調暢情志、疏理氣機的作用。因此,春季養肝得法,將帶來整年的健康安壽。那麼,春季應當怎樣養肝呢?在飲食方面,應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蔥、姜、蒜、韭菜、芥末等。研究表明,大蒜不僅有很強的殺菌作用,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增進食慾,預防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甚至還有補腦的功效。大蔥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同時還可預防呼吸道、腸道傳染病。此外,飲食中應少吃性寒食品,如:黃瓜、茭白、蓮藕等,以免阻止陽氣生發。<br>[增甘少酸]<br>春天,肝的功能旺盛,如果再多吃些酸味食品,肝氣更加旺盛,會導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影響人體健康。因此要少吃酸味食品,以防肝氣過盛。春季宜吃甜品食物,以健脾胃之氣,如:大棗,性味平和,可以滋養血脈,強健脾胃,既可生吃,亦可做棗粥、棗糕,以及棗米飯。山葯也是春季飲食佳品,有健脾益氣、滋肺養陰、補腎固精的作用。山葯既可做拔絲山葯、扒山葯、一品山葯、水晶山葯球等甜菜,又可做山葯蛋糕、山葯豆沙包、山葯冰糖葫蘆、山葯芝麻焦脆餅等風味小吃;還可做山葯粥、山葯紅棗粥。<br>[多吃蔬菜]<br>經過冬季之後,人們較普遍地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春季人們多發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和某些皮膚病等,這些均是因為新鮮蔬菜吃得少而造成的營養失調。因此,春季到來,人們一定要多吃蔬菜。早春季節,新鮮蔬菜較少,此時冬季冷藏、干制、腌漬、醬漬的蔬菜便可大派用場。如腌漬蘿卜、姜、蔥頭、白菜、芥菜、辣椒、榨菜等。春季可多吃些野菜。野菜生長在郊外,污染少,且吃法簡單,可涼拌、清炒、煮湯、作餡,營養豐富,保健功能顯著,如薺菜、馬齒莧、蒲公英、車前草、榆錢、竹筍等。如今大棚種植蔬菜逐漸改變了春季新鮮蔬菜供應少的狀況。在生活方便的地方,新鮮蔬菜可以隨時吃到。如菠菜、芹菜、油菜、茭白、萵筍、香椿、四季豆等。春季的湯,應以紅胡蘿卜、白蘿卜、海帶、冬瓜、番茄、春筍為主料,配以雞肝、豬肝、瘦肉絲等,湯以清淡、味鮮為宜。<br>[多喝粥]<br>在早餐或晚餐中進食一些溫腎壯陽、健脾和胃、益氣養血的保健粥,如雞肝粳米粥、韭菜粳米粥、豬肝粳米粥。<br>[補充蛋白質]<br>春季,飲食中還要多補充優質蛋白質,以增強抵抗力,如雞蛋、魚類、牛肉、雞肉和豆製品等。<br>[編輯本段]養生特點<br>◆春季多風,而風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發各種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紅熱、麻疹、流腦、水痘、扁桃體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謹防流行病。<br>◆春季是冬夏轉換交替的季節,冷暖氣流互相交爭,時寒時暖,乍陰乍晴,天氣變化無常。氣候的不穩定,使對氣候敏感的人有諸多不適應,對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調攝。<br>◆春氣內應肝,陽氣升發,肝氣、肝火易隨春氣上升,而肝陽旺盛,易導致高血壓、眩暈、肝炎等疾病。肝氣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緒隨之高昂亢進,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氣的變化而出現激憤、騷動、暴怒、吵鬧等狀態。<br>◆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有顯著影響:如天寒時氣血凝滯沉澀,天熱時氣血暢通易行。春天,氣候變暖,氣血活動也隨之加強,人體新陳代謝活躍起來。對此變化,健康的人能夠很快適應,體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則易產生不適應症,使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准備。<br>[編輯本段]起居調攝<br>春天,人們不僅應從飲食的角度關注養生,還應對起居予以足夠的重視。<br>[早睡早起]<br>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遲,早上要早起,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以適應自然界的生發之氣。起床後宜披散著頭發,松開衣扣,舒展形體,在庭院中信步漫行,這樣使思維易迅速活躍起來。老年人晚間睡眠質量一般不高,宜安排一定時間的午睡。<br>[春季服飾]<br>春天氣候變化較大,加之人體皮膚已開始變得疏鬆,故穿著上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軟保暖,並且還要做到衣服不可頓減。<br>◆添減衣物<br>春天盡管天氣轉暖,但是氣溫變化大,尤其是早晚與中午的溫差還相當大,因此,宜穿著方便添減的兩件衫。為了與大地回春的自然美景相映,衣著的顏色宜偏淡色帶鮮艷。<br>◆莫忘「春捂」<br>嚴寒的冬季,各種保暖措施的完備,使人的耐寒能力下降。春暖花開,過早地頓減衣物,一旦寒氣襲來,會使血管痙攣,血流阻力增大,影響機體功能,造成各種疾病,所以「春捂」習慣要保持,衣服宜漸減,衣著宜「下厚上薄」,體質虛弱的人要特別注意背部保暖。<br>◆衣著宜寬松<br>此外,春季著裝衣褲不宜過緊。現在一些年輕女孩為追求曲線美過早卸去厚重的冬衣,而穿起緊身衣褲,其實這很不利於健康,原因在於:女性的陰道常分泌一種酸性液體,使外陰保持濕潤,有防止細菌侵入和殺滅細菌的作用,若褲子穿得過緊,就不利陰部濕氣蒸發。長時間過熱過濕的環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容易引起炎症。寬松舒展的服飾主要包括:「v」字型服裝、夾克衫、運動裝和獵裝,要力求穿著輕松、自由。<br>[謹防春困]<br>春困不是病,而是一種正常的季節性變化時出現的生理現象。原因是,冬季皮膚血管收縮,春季天氣變暖,血管、毛孔擴張,相對穩定的血流量供應皮膚的血流增加,供應腦的血液相對減少,從而造成春困。春困雖不是病,但它影響學習、工作,所以必須設法調節。<br>防春困可按下面方法試試:<br>1.注意睡眠。俗話常說:早睡早起精神好。這樣有助於提高夜間睡眠質量。睡眠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成年人每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