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葯防治手足口病的限定詞是什麼
病情分析:
中醫講究辨證治療手足口病,對急性期出現低熱或無發熱,流涕咳嗽,咽紅疼痛,或納差惡心,可用「銀翹散」方劑
指導意見:
高熱持續,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皰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敗毒飲」方劑;對出現高熱不退,頻咳氣急等並發症,可用「己椒藶黃丸合參附湯」方劑
病情分析:
您好!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包括EV71在內的手足口病在中醫理論上屬於「溫病」的范疇,多年臨床經驗表明,中醫葯防治手足口病有較好的特色優勢,預防與前期治療用中醫效果較好.
指導意見:
腸道病毒屬於中醫學溫毒類,被稱為濕熱疫毒,一些身體濕氣重的孩子就特別容易感染病毒,因此比較適合服用清熱解毒,祛濕類的中葯,如藿香正氣液等.如小柴胡板藍根有抗病毒的功效,服用後可以提高免疫力,防止疾病侵襲.而重症患者則需配合西醫治療,中西醫結合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推薦您將金銀花,棉茵陳,燈芯花,木棉花,冬瓜等放入水中,煮開後連續幾天當茶飲用;擔心方子過涼的家長,可加入扁豆.
生活護理:
預防手足口病需牢記:「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勤剪指甲.」
病情分析:
上述的情況主要考慮就是手足口
指導意見:
具體方法:口咽部皰疹治療:西瓜霜,冰硼散,珠黃散等,選用一種吹敷口腔患處,每日2次;手足皮膚皰疹治療:冰硼散,金黃散,青黛散等,選用一種用蒸餾水稀釋溶化後用消毒棉簽蘸此水塗患處,每日3-4次.
由於本病系腸道病毒感染導致的一類傳染性疾病,因此,提倡中醫葯早干預,早治療.中葯可有抑制病毒,調節免疫功能,減輕體內過激的免疫反應,降低炎症介質的損傷,保護重要器官,改善組織循環與氧供,抗炎等作用,發揮著多系統,多部位,多角度,多途徑綜合治療效應,可促進病情康復,降低/預防危重症(腦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發生,具有良好的作用.
病情分析:
手足口病(HFMD)是嬰兒和兒童的一種常見疾病.以發熱,口腔潰瘍和皰疹為特徵.初始症狀為低熱,食慾減退,不適並常伴咽痛.發熱1-2天後出現口腔潰瘍,開始為紅色小皰疹,然後常變為潰瘍.
指導意見:
可以用:金銀花10 g,連翹5 g,梔子8 g,防風8 g,蟬蛻6 g,紫草8 g,桔梗8 g,滑石10 g,車前子6 g.
制用法:水煎服.發熱咽痛者可加適量柴胡,玄參;口唇乾燥加適量蘆根.
⑵ 中醫治療手足口病效果如何
小兒手足口病復是上世紀80年代新發現的制一種發疹性傳染病,年齡一般在5歲以下,因為引起疾病的病菌種類比較多,近年來開始選擇通過中醫來治療該病。現在顯有療效的中醫葯劑有康緣熱毒寧,家長反饋治療效果比較好,已經是重症型患者的主要治療要去。
⑶ 手足口病如何治療
http://www.yake123.com/post/shouzukoubing,yufang.html 最近是幼兒手足口病的多發季節,請各位家長留意、注意預防,以下是有關手足口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好發於小兒的傳染病,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國廣為流行。臨床為口腔內、手、足部等部位發生皰疹,故面得此病名。它也是小兒常見的皰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有發病,但3~11月份多見,6~8月份為高峰期。這種病傳播速度極快,傳播范圍極廣,發病年齡可從4個月的嬰兒到30歲的成人,但以3歲以下的嬰兒幼發病率最高。這種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規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我國近10年來有過兩次較大的滸。 治療手足口病採用中葯效果最好,一般用內服葯和口腔塗葯相結合,無並發站者一周左右即可治癒預後良好。也可採用抗病毒葯物治療。按時工作對患兒預後至關重要。要定時讓患兒用溫水沖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給予鹹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飲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質軟、溫性的飯菜,多喝溫開水;要讓患兒有足夠的休息;要保證患兒衣服清潔,避免皮疹感染。本人辨證治療本病多例,效果不錯。 治療方法 急性發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滿布皰疹或潰瘍,疼痛、發熱煩燥,舌紅、苔白或黃,指紋青紫或脈數。證因外感時邪病毒,脾胃蘊熱淚盈眶鬱蒸所致,治宜清熱瀉脾,解毒涼血,方用自擬清熱瀉脾飲。葯物組成:金銀花、蒲公英、黃芩各10克,連翹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葉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熱有動風之亦者加羚羊角、蟬蛻;兼心米之熾盛者,合導赤散;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生地黃苡仁;兼陰虛者加麥冬、知母;兼風熱犯肺者加桑葉、苦杏仁。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恢復期 熱退或微熱。皰疹逐漸消退,胃納欠佳等,此乃余邪未盡,治宜理脾助運,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蟬蛻6克,鉤藤、淡竹葉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葯古籍未有專門記載,但根據本病症狀和特徵,似屬於中醫「溫病」、「濕溫」、「時疫」等范疇,系實證、熱證,治療方法有疏風清熱、清心瀉火、清暑化濕、滋陰降米等。本人在臨床觀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發熱、口臭、流涎、拒食、煩躁、大便秘結或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指紋紫滯等症狀和體征。多為外感時邪病毒、內有脾胃蘊熱所致治宜清熱瀉脾,解毒涼血。在急性期間用自擬方清熱瀉脾飲。本方有清熱解毒、涼血透疹、燥濕除煩之功。使用本方應注意病中即止,以防過用苦寒易傷脾胃,即在熱漸退、皮疹縮小、其他兼症緩解時改用理脾助運兼以清化之葯物,務使祛邪不傷正,邪去正安。 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主要是隔離病兒,加強嬰幼兒衛生保健,以減少感染機會,這一點對幼托機構來講非常重要。同時要注意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造宜。更多信息請下載此文檔,有詳細的關手足口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PPT文檔) http://fcdxx.bjchye.cn/fcd/Documents/20061127142242/shouzukoubing.ppt
⑷ 中醫葯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2年版)的介紹
為指導各地應用中醫葯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2012年6月5日,國家中醫葯管理版局以國中醫葯醫權政醫管便函〔2012〕93號印發《中醫葯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2年版)》。該《技術指南》分普通型:脾肺濕熱證,重型:濕熱動風證,危重型:厥、脫證,恢復期:氣陰不足、余邪未盡4部分。
⑸ 手足口病最佳治療葯物
西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
1 阿昔洛韋
2 更昔洛韋
3 干擾素
4 利巴韋林
5 思密達
2 中葯方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
本病屬中醫「濕溫」、「時疫」等范疇。病因為濕熱疫毒,多因內蘊濕熱,外受時邪,留於肺、脾、心三經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襲肺、脾二經,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見肺衛症狀,如發熱、流涕、咳嗽;脾主四肢,開竅於口,手足口受邪而為水皰,口舌生皰疹、潰瘍。目前中醫葯治療本病,主要採用辨證分型、辨病分期、專方加減三種基本方法。可達標本兼顧,減輕症狀、縮短病程之功效。
中醫治療
普通型(心脾積熱):發熱,無汗,手足口出現皰疹,其中口舌皰疹色紅,疼痛劇烈,患兒流涎較多,納差,不能進食,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 中醫治法:清熱解毒化濕
方葯: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
葯物:大黃3克,黃芩6克,黃連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普通型(濕熱交阻):發熱,無汗,手足口出現皰疹,口舌皰疹色暗紅,疼痛不劇,腹脹,納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紅,苔白膩或稍黃膩。
中醫治法:辛開苦降,清熱化濕解毒
方葯:甘草瀉心湯加減
葯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黃芩6克,黃連2克,乾薑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發熱、皮疹,高熱,無汗,煩躁,嗜睡,煩躁,易驚,或伴肢體痿軟、癱瘓,舌紅,苔白膩或黃膩。
中醫治法:清熱化濕,鎮肝熄風
方葯:風引湯加減
葯物:大黃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蠣10克,生龍骨10克,乾薑3克,桂枝6克,甘草3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症加減方案:熱勢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體陣攣重,加用薏苡仁、地龍、木瓜;便秘減赤石脂,腹瀉減大黃,減生石膏用量,加用升麻、葛根;肢體軟癱,加用鮮地龍、秦艽、威靈仙、絲瓜絡(濕熱條辨方);後期熱退減石類葯物,益氣養陰清熱通絡。
⑹ 手足口病怎樣治療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傳播快、易流行,多在夏秋季節流行,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後即出現潰瘍,患兒疼痛難忍,時時啼哭、煩躁、流口水,不能吃東西,尿黃,重者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症狀。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內可康復,但如果此前皰疹破潰,極容易傳染。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腦膜腦炎等致命性並發症。 孫主任提醒,預防手足口病必須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細菌繼發感染,每次餐後應用溫水漱口。要注意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多飲白開水或清涼飲料,多吃新鮮蔬菜和瓜果;經常徹底清洗兒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時,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此外,家長還要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了抵抗力。治療上可採用口服板藍根沖劑、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種維生素;或用抗病毒葯膏塗抹患處,消炎止痛。尤其是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病毒可通過唾液飛沫或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經鼻腔、口腔傳染給健康兒童,也可因直接接觸而傳染。因此病童應留在家中,直至熱度和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皰結痂後才可回幼兒園或學校。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要及時到醫院加強治療。 中葯治療手足口病 手足口綜合征,簡稱「手足口病」。是近幾年臨床上較多見的一種傳染病。它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又口腔、手、足發生皰疹為主要特徵。一般3-11月為發病季節,6-8月為發病高峰。任何年齡均可患此病,但以1-4兒童為多見,約占病人數的85%-95%。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當疫苗濕熱之邪傷及肺脾兩臟時,造成肺衛失和或毒邪蘊積於脾,使脾主四肢及開竅於口的功能失調,出現上述的臨床特徵,同時可伴有發熱、流涕、微咳等類似夏季感冒的症狀或流涎、拒食、煩躁等症。 中葯治療本病療效頗佳,既能消除、緩解症狀,又可縮短病程。在發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採用清熱解毒、化濕涼血療法,常用的葯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六一散等;在發病的後期,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陰清熱之品。 本病主要通過食物、口鼻飛沫及接觸傳播,因此預防上主主要應做到;1.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2.避免與患兒接觸,幼托機構發現病人,要採取隔離措施;3.平時應加強體質鍛煉;4.調理脾胃,及早治療食積。 多種散劑合用治小兒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小兒常見的傳染病,西醫目前尚無理想的特效葯物。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院的醫生們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濕、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治法,將長期行之有效的經驗散劑加以比較、補充,最終篩選出三散聯合應用。經臨床2000餘例患兒應用,達到了症狀迅速減輕、病程明顯縮短、治癒率高的可喜療效。 小兒手足口病是上世紀80年代新發現的一種發疹性傳染病,年齡一般在5歲以下,尤以嬰幼兒多見,夏秋季節易於大范圍流行。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潰瘍。齊市中醫院兒科現為國家級重點專科、黑龍江省兒科疾病診療中心。該科主任中醫師張鐵、何桂華、王英等人認為,盡管小兒手足口病歷代中醫典籍未曾記載,但根據辨證應將其列為溫病的范疇,病機是風熱病毒蘊於肺、心、脾、胃,蒸騰氣營所致,病邪在衛氣營之間。故治療應以消熱解毒、運脾養陰為總則。 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張鐵醫生等人自擬了羚涼通散和平脾羚散,兩大散劑類型又各含有三個不同葯物組成的散劑。在風邪犯肺、心脾蘊熱型的急性期,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色紅,發熱,口渴,便干溲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治法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濕為主。採用羚涼通散,主要成分為雙花、連翹、豆豉、大黃、石膏、防風、荊芥、黃芩等。在脾胃失運、陰虛火熱型的恢復期,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散在或消退,身熱漸退,口唇乾燥,食慾不振,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以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原則。採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為陳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蘆根、麥冬、蒼術、砂仁等。兩期均以三種散劑互相配伍,共奏清熱解毒、利濕之功,使熱去疹自退,脾運正常,虛火自滅,養陰津自生。 自1997年以來,該院應用上述散劑共治療觀察大量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療程平均縮短至4天。而西葯對照組,療程達6天。
⑺ 中醫葯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2年版)的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通知
國家來中醫葯管理局關於印發中醫葯自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
國中醫葯醫政醫管便函〔2012〕9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中醫處、中醫葯管理局醫政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中醫處,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葯大學:
為指導各地應用中醫葯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我司組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突發公共事件中醫葯應急專家委員會根據近期手足口病例的臨床表現和證候特點,對《中醫葯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0年版)》進行了修訂,形成了《中醫葯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2年版)》,現印發給你們,供在手足口病中醫葯臨床診療工作中參考使用。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二○一二年六月五日
⑻ 手足口病中成葯有那些
這主要看手足口病嚴重不嚴重,如果是普通的手足口病,和普通的感冒、受回涼、發燒是一樣答的,這種情況給買一點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服用就可以了,再配合開喉劍噴霧劑噴嗓子,這兩種葯聯合使用,問題不大。如果手足口病合並腦炎是比較嚴重的,需要住院治療,手足口病嚴重的表現主要是反復高熱、精神差、精神萎靡有頻繁的遺精和肢體抖動情況,呼吸變快、變慢或者節律不規整等,這都屬於重症手足口病。這種情況就需要住院治療,使用雷免疫球蛋白和甘露醇治療,如果是非常嚴重的腦炎,還要使用激素沖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