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養生觀是以什麼為第一要義
中醫養生觀,最根本的就是它的醫學核心治療觀念-治未病。在現代來講,治未痛就回是預防大於治療,也就是養答生大於吃葯的意思。
如,中醫講人生要平順(心平氣和);西醫就講,這個良好穩定的心理情緒是養生的重要條件。
又如,中醫講「以食勝葯」;西醫就講,飲食情況決定各種微量原素的攝入,是健康的根本。
預防,就是在沒病時注意各方面的情況,這樣就會減少生病,這也是養生的意義。而預防這種「治未病」的方式,是通過生活的各個方面來體現出來的。這也就是養生是一個長期全面的事情的具現化。
故中醫養生觀第一要義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重在預防)」。
② 中醫養生七良方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中醫葯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斗爭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的良方要訣,這些良方很實用,很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你必須知道的中醫養生七良方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穀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提高睡眠四大寶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覺只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鍾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還有,睡前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③ 中國第一的中草葯保健品是哪種
中草葯沒有第一的。補氣的黃芪好,補血的當歸好,補陽的杜仲好,去火的黃連好。針對的是病情,合理用葯。
④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中醫養生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源遠流長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⑤ 中醫養生
是脾腎虧虛。臉色有點蠟黃,有時蒼白,兩眼圈發黑,眼袋有點大,是脾虛;怕冷沒精神;腰有點酸性生活早泄都是腎虛表現。大便粘可以考慮結腸炎。中醫治療效果好,注意飲食,注意鍛煉!
⑥ 中國中草葯保健 第一品牌是什麼
無限極
⑦ 養生需要那些葯
葯物養生
具有防衰抗老作用的葯物,稱為延年益壽葯物。運用這類葯物來達到延緩衰老、健體強身的目的,即是葯物養生。葯物養生保健是中國古代養生學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經過長期的養生防病的醫療實踐總結,古代就有養生的說法
中文名稱
葯物養生
外文名稱
Drug regimen
種類
保健品
作用
防衰抗老
簡介
運用傳統中葯保健,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不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保健葯物,而且創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壽方葯。《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但裡面記載了100餘種有益於健康的葯物。《山海經》也不是醫葯學專著,但收載葯物達124種之多,其中動物葯66種、植物葯51種、礦物葯2種。里邊有不少葯物具有補益抗老的作用,如「(木襄)木之實,食之多力;櫪木之實,食之不忘;狌狌食之善走;狼(加草頭),食之不夭」。這里所說的「多力」、「不忘」、「善走」、「不夭」,就是指使人增強腦力,強壯身體,延年益壽。漢代誕生的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我國的葯物理論和治病用葯經驗。全書計三卷,共收載葯物365種,分上、中、下三品。
據《本草經·序錄》:「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可知列為上品者,為延年益壽之品。在365種葯物中,記述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氣、輕身、增壽等葯物共165種,某些葯物後面還直接註明「頗利老人」。書中記載的這165種與抗老延壽有關的葯物,均被後世本草著作收錄。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撰著了《傷寒雜病論》 ,裡面記述了黃芪建中湯、薯蕷丸、金匱腎氣丸等著名的補養抗衰老方劑,尤其是腎氣丸,時至今日仍在國內外沿用。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延壽葯物研究出現了一種新趨勢,即不少方士、醫家燒煉金丹,研究和推行秦漢方式的煉丹服石法,就連著名醫家陶弘景、孫思邈的著作中亦有許多煉丹服石的內容。現代葯理研究己證實,一些石類葯如鍾乳石、白石英、麥飯石、紫石英等含有大量的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因此,當時的煉丹服石法還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值得一提的是孫思邈繼承和發展了服用葯物以延緩衰老的思想,他在《千金方》中提出:「葯能恬神養性,以資四氣」,並記載了不少延壽中葯,如服地黃方、烏麻散、琥珀散、熟地膏、枸枸根方、孔聖枕中丹等。宋金元時期,有關延壽葯物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葯物保健,應著眼於培補先、後天之本。觀
⑧ 中醫養生有什麼葯方么
增強免疫力是中醫養生的首選,免疫系統在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性上起著回重要作用。人體免疫功能衰答退時,容易發生各種疾病。香菇、百合、黃精、枸杞子等可提高外周血淋巴細胞數量。淫羊藿、黨參、穿山甲、冬蟲夏草等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地黃能增強機體吞噬細胞能力。人參對中樞神經有興奮與抑制雙向調節作用,提高大腦功能,延緩大腦衰老,增強機體抗病力。大棗具有健脾、抑制免疫應答功能。研究表明,補腎、健脾、補氣血中葯大都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