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養生的特色有哪些
1.理論體系獨特
中醫養生理論,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機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並用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廣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2.以和諧適度為宗旨
養生保健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於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間,事事處處都有講究。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和諧適度。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和,則可健康長壽。例如,情緒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適度,又如,節制飲食、節欲保精、睡眠適度、形勞而不倦等,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觀點,不傷的關鍵即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3.全面調養與辨證施養相結合
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健康是指人的軀體、精神與社會關系等各個方面都處在一個相對良好的狀態,因此養生實踐活動應該伴隨著我們生命過程的各個環節,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中醫養生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葯館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而是針對各自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歷代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乎自然變化,四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注意環境養生等。
4.適應范圍廣泛
養生保健是一生相伴,長期實踐的活動。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養生學的適應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髙養生保健的自覺性,把養生保健活動看做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⑵ 養生學的特點有哪些(簡潔些)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回手段,所進行的保答健活動。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⑶ 為什麼中醫特別適合養生
中醫是我國從古流傳下來的傳統醫學,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國重要的醫學治療手段。普通百姓也時常會使用中醫的方法保健養生和治病,以達到長壽的目的。現在大家都懂得防病勝於治病的道理,因此希望通過中醫調理。但是,現今的養生信息良莠不齊,很容易對大眾存在誤導。對於現今存在的養生現象,一位老中醫給出了他的建議,一共有6句話。1、養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現在電視上有很多養生類節目,一些中老年人會按照節目中的養生專家所說的症狀對號入座,以此得出自己的「診斷」。且不說有很多冒充的「養生專家」,真正的養生專家所說的內容沒錯,但其提出的建議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況且,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通過一套嚴謹的診斷程序才能斷定患者的體質和病因,以此來對症用葯。所以,中老年人群體通過觀看養生節目就自行斷定是不可取的,如果感到自身情況與節目中的養生專家所說的差不多,也先要去正規醫院咨詢醫生之後,再選擇適合的養生或治療的葯方。
2、養生有時要順其自然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把人看成形、氣、神的統一,這表達了中醫講究適時而動,順應自然的理念。從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就能看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反應了養生要順其自然,人的生活習慣也要有一定的規律。生活規律即是養生的基礎。3、治病主要還是需要自我保重,醫生不是萬能的部分人認為,平時生活可以肆意而為不需要保重自身,睡不著就熬夜、想減肥就節食,抽煙喝酒樣樣精通,身體出現問題了就想到找醫生開葯治療。這種完全把健康交給醫生的想法是完全不可取的。因此,平時就需要養成養生保健的想法和習慣,這其實並不難,只要飲食有時,作息有常就可以了。
4、養生主要先從自我調節開始,亂吃補品不可取現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開始購買許多的補品,希望以此達到延年益壽、身強體健的目的。其實大多數人都搞錯了這點,首先如果飲食不規律、經常不運動、作息混亂、有不良嗜好,無論再如何進補也是無用的。而且,進補也分要分證型,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選擇不同的進補方,還有的人虛不受補,盲目進補反而會給身體造成負擔。5、不要自尋煩惱,保持愉快心情很重要凡事看開,保持精神愉悅是非常重要的。《黃帝內經》中就有「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6、不貪食,懂節制現在很多肥胖患者大部分都是因為管不住嘴,而大多數的疾病都是因肥胖而起。都說「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不要大魚大肉,暴飲暴食。各種營養均衡攝入才可以預防疾病。
⑷ 中醫傳統特色療法的介紹
《中醫傳統特色療法》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中醫傳統特色內療法》內容簡介:中醫傳統療容法包括狹義和廣義的內涵,狹義的傳統療法包括了:針灸療法、刺血療法、推拿按摩、刮痧療法、貼敷療法、拔罐、火療、氣功等。其中部分療法經過現代中醫學者的繼承與發展,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及現代中西醫結合理論的精華進行探索研究,形成了既繼承原傳統療法的特色與優點又具有創新性的新型臨床實用型傳統療法,如腹針療法、平衡針療法、熱敏灸療法、雷火灸療法、穴位埋線療法、電熱針療法等,從而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廣義中醫傳統療法。傳統療法通過調理整個人體狀態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經過豐富的臨床驗證,同時也體現了傳統醫學治未病、防重於治、養生保健和健康調養的學術思想。
⑸ 中醫秋季養生的特點是什麼
秋季轉涼,氣候乾燥,初秋是養生好時節,好好利用這個時期讓自己擁有一個好身體,秋季養生,重在潤肺! 【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 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 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秋季養生食譜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人體也應順應四時變化的規律,進入保護陰氣的時機,在飲食方面應以防燥養陰、滋陰潤肺為主。 入秋飲食宜甘潤。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葯、梨、葡萄、荸薺、糯米、甘蔗、豆漿、芝麻、蓮藕、菠菜、豬肺、鱉肉、橄欖等,這些食物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作用。應少食蔥、姜、辣椒等辛味之品。 秋季飲食宜滋補。秋季引補是中醫養生要旨之一,為冬令進補打好基礎,避免冬季虛不受補的發生,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中葯材,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傷及肺氣;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
⑹ 傳統養生特點有哪些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等。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養生主》版(‚得養生焉‛)內篇。權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指人體生命;所謂養,指生育、哺乳、培養、飼養、調養、補養、積蓄的意思;養生,指調養人體生命,保養生命,已達長壽的意思,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為身體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有一個健康人生的基礎。 保健作為醫學專用術語,是近代西醫傳入以後才有的,它是指集體和個人所採取的醫療預防和衛生防疫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養生與保健,就個體保健角度而言,兩詞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⑺ 中醫中葯的特色和優勢,具體表現在哪幾方面拜託各位了 3Q
長期以來,中醫學界都把整體觀作為中醫的特色與優勢之一。但是,作為特色和優勢,都是在比較中產生的。中醫的特色與優勢,應該是指與西醫相比較而言的,即人無我有、人有我異。這才能真正稱得上特色和優勢。是否真的如此呢?今以第六版中基教材上關於中醫整體現的闡述為基礎,對中西醫理論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對這個問題也許會有些新的認識。 1整體觀念並非中醫獨有 1.1首先是就中醫整體現的醫學內涵來看:「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結構互相聯系,不可分割;人體的各種功能互相協調,彼此為用,在患病時,體內的各個部分亦相互影響。同時,中醫認為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整體。」西醫其實也有著同樣的思想。西醫《生理學》在緒論中指出:「人體生理學的任務就是研究構成人體各個系統的器官和細胞的正常活動過程,特別是各個器官、細胞的功能表現的內部機制,不同細胞、器官、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使人們認識人體作為一個整體,其各部分的功能活動是如何互相協調、互相制約,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過程。」「生理學研究就是從細胞、器官和系統以及整體這樣三個水平上進行的。」 1.2就人體的整體性,中基教材從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養生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但如果與西醫對比,我們會發現,在這幾個方面,西醫都具有同樣意義上的整體現。 1.3就人與環境的密切聯系而言,教材論述了時間、地域及社會條件對人的影響。而西醫則是通過大規模的流行病調查來形成相關內容。比如西醫所論的地方病、職業病、冠心病高危人群等。在具體內容上與中醫存在差別,但就指導思想而言卻完全一樣。如果有不同,則是西醫注重由對現實情況的統計學分析得出結果,而中醫較為注重從古人經典中的論述尋找依據。 也許可以用這樣一段話來結束這個簡單的比較:「中醫界普遍認為中醫學在思維方法上具有整體系統性,這優越於以還原論為特徵的西醫學分析方法。這種靜態的認識無視了西醫學在方法上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二次大的變革,即由科學的以理性認識為特徵的還原論代替原始樸素的直觀方法和由科學的以辨證認識為特徵的構成論的建立,正在克服還原論的機械唯物論缺陷。」 2中醫整體觀並非獨具優勢 2.1從方法論上講,中醫的整體觀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系統(整體)思想。現代意義上的系統思想,其突出的一個特徵是強調整體與局部之和之間的非線性(非加和)關系。也就是常說的整體可大於、等於或小於局部之和,而整體中的局部與單獨的局部之間屬性上存在差異。這種思想是對機械還原論的糾正,也是用於對復雜研究對象分析的重要原則。但中醫的整體現並不具備這兩方面的內涵。 2.1.1中醫的整體與局部之間呈加和關系。如心的功能加氣的功能就是心氣的功能,心病的症狀加上氣虛的症狀就是心氣虛的症狀,治療上也如此。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指的是中醫的理論認識。比如當歸配黃芪的實際葯理作用肯定不等於兩味葯物葯理作用的簡單相加,但在中醫的理論認識上卻恰恰就是一個簡單的相加:一個益氣一個養血,配起來就是益氣養血了。 2.1.2局部屬性問題。由於中醫對局部的認識不足,局部的性質都是由整體所衍生的,所以,在中醫整體觀指導下的認識中,局部沒有自己獨立的屬性。比如:雖然耳是聽覺器官,但實際卻是腎或說是腎系統在「聽」。 2.2中醫整體觀的哲學屬性。中醫整體現之所以不具優勢,還在於它主要是一種哲學思辨產物,而不是科學知識產物。盡管其中包含了許多真理,但仍然無法改變它自然哲學的本來面目。這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認識。 2.2.1模式化的理論表述。中醫理論的表述形式具有模式化的特點,往往顯得非常整齊。如論及五臟系統構成,每一系統都必有一臟、一腑、一體、一竅。五臟系統之間的五行生剋關系更是非常的機械。陳小野研究後認為,這種表述方式「符合人的記憶心理,……所以在人的印象中,中醫理論的相互聯系觀念就很強了。」也就是說,中醫的整體現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理論的內涵而是由於理論的表述方式給人的一種主觀感覺。而從另一角度講,客觀事物的相互聯系是豐富多彩的,之所以會在中醫理論中表述得如此整齊劃一,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哲學理論進行邏輯演繹的結果。這樣的表述必然是對客觀事實進行了相當的主觀取捨,因而不可能是對事物本身的真實整體再現。對比西醫,我們也可以看到,中西醫的整體現的形成是有很大不同的。中醫的整體觀是由哲學而醫學,更多的來自於語言上的邏輯推演;西醫的整體觀是由醫學而哲學,依賴於對事實的分析綜合。中醫的哲學意味濃而科學意味淡;西醫的哲學意味淡而科學意味濃。 2.2.2醫學內容上的真實性問題。盡管中醫的整體觀有其合理性,但由於它更多的是哲學層面上的認識,因而,它的合理性和深刻性並不等於作為具體學科知識的真實性和先進性。中醫學中與整體觀相關的許多知識,其中一些是正確的,但也有一些是牽強附會臆造的,有一些是甚至是唯心的。這也正是自然哲學的特點。恩格斯對此有一段精闢的論述:「自然哲學只能這樣來描繪:用觀念的、幻想的聯系來代替尚未知道的現實的聯系,用想像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臆想來填補現實的空白。它在這樣做的時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預測到一些後來的發現,但是也發表了十分荒唐的見解,這在當時是不可能不這樣的。」 2.3整體調節問題。醫學理論最終是靠治療來實現目標。其實我們所談論的整體優勢更主要的是指中醫在治療上的整體性,即所謂的整體調節作用。它強調中醫的治療作用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致病因素(如細菌)或病理環節而是通過對全身的影響實現的,所以它有時有著比西醫更好的療效和更小的副作用。但這里有幾點要注意:(1)不論有沒有整體觀的指導,中葯的作用一般都主要是通過對全身的影響來實現,這是中葯本身的固有特性。(2)中葯的非針對性作用並不能說明它比西葯的針對性作用更有優勢。在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更需要針對性作用。(3)中葯的副作用的確比西葯的小,但西葯的副作用是明確的並且具有最終可控性,中葯的副作用則是不明確和難以控制的。(4)在西葯能確切治療的病症范圍內,西葯有著比中葯明顯的優勢;在西葯不能有確定療效的病症范圍內,中葯比西葯可能有優勢。這並不由是否有整體現的指導來決定。 3難以向現代整體思想發展 許多學者都提出如何將傳統中醫的整體思想發展為先進的現代整體(系統)思想。這是非常困難的。(1)從哲學上講,現代整體(系統)思想是古代整體觀螺旋式發展的結果,有形的相似卻有質的不同;(2)從實際操作上看,現代整體(系統)思想是建立在嚴密的數學方法基礎之上的,而中醫的概念大多模糊、抽象、思辨,致使中醫的數學化進程舉步維艱;(3)中醫理論對具體細節缺乏把握。其整體觀下的中醫理論實際是從整體到局部的單向性認識,與現代整體思想所表現出的對整體與局部的辯證認識有著巨大的差別;(4)中醫試圖通過整體觀的發展來改變其模糊、抽象、思辨,但中醫整體觀要發展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整體現又必須要先實現確定、具體。這是一個更難解的結。可以說,相比於西醫,中醫的整體觀要具備現代的意義,有著漫長的路要走。 本文試圖說明的是,有了整體觀並不等於一定就可稱此為特色,而更不等於這就是優勢。中醫的整體觀是中醫進行思維的重要工具,它使中醫可以在無法了解機體內部的和細節的情況時依然可以進行分析。盡管這種分析帶有很大的主觀猜測成分,較之於不講求任何理由的試錯法而言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並且也確實為許多新現象的發現,為許多經驗的積累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它與西醫相比較,並非獨有,也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如果筆者的結論是正確的,那麼,那些以整體觀作為中醫發展的特色與優勢前提的議論有必要重新思考:中醫的特色與優勢究竟是什麼?或者說:中醫的整體觀與現代西醫學的相比「特」在哪裡,「優」在哪裡?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對中醫特色、優勢的正確定位和評價,並賦之以新的含義,具有積極的意義。
⑻ 中醫養生有哪些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食療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⑼ 養生學的特點有哪些
傳統養生特點:
(一)以祖國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
無論哪一種傳統的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要點,以動形為基本鍛煉形式,用陰陽理論指導運動的虛、實、動、靜;用開闔升降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里的協調統一。所以,健身運動的每一招式,都是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二)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諧調統一
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的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呼吸調節;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指三者之間的諧調配合,要達到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方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
以上是對傳統養生特點做出的分析,專家指出按照傳統養生特點以此來找到適合的養生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復大家的健康,實現健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