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乾隆皇帝為什麼吃清宮八珍糕40年
「清宮八珍糕」始創於明朝1617年,原方首見明代著名外科醫生陳實功所撰《外科正宗》。陳實功一生注重脾胃保養,壽命達到了八十多歲,他留下八珍糕這個方子,並稱贊它「服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此後,八珍糕沿用百年,成為宮廷御用食療養生妙方。
陳氏八珍糕由蓮子、芡實、扁豆、薏米、山楂、麥芽、山葯等組成,研為細末,和以米粉製成。用這個配方所製成的清宮八珍糕,不寒不熱,平和溫補以扶養脾胃為主,被後人稱為「醫中正道」。
乾隆40年,太醫院將陳氏八珍糕增減葯味,調整分量,製成「清宮八珍糕」獻於乾隆皇帝,最為乾隆所珍愛。由清宮脈案及《用葯底簿》記載可以看到,乾隆服食「清宮八珍糕」,數十年間,未曾間斷,至80餘歲耄耋之年,尤服食如常。
看了這段真實的記錄,我們不禁要問:清宮八珍糕是由人參、蓮子、芡實、扁豆、薏米、山楂、麥芽等幾味葯食同源的材料製成,為什麼「清宮八珍糕」會有如此神奇呢?我們還要追問的是,為什麼乾隆吃清宮八珍糕達40年之久?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
近年來,被譽為「清宮八珍糕之父」的國愛堂成立了「清宮八珍糕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對此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研究,為我們揭開了其中的秘密。
清宮醫案對清宮八珍糕有如下評價:「八珍糕不寒不熱,平和溫補之方,扶養脾胃為主,屢有奇效。」
乾隆治理國事60年,文治武功,均為後世所稱道,他之所以能得享高齡,顯然與他長期服食「清宮八珍糕」有關。
清宮八珍糕的八種配料也大有講究。
人參性微溫、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經。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益氣生津、安神增智。現代研究指出,人參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在抗衰老研究中發現,它可明顯延長細胞壽命。
茯苓性味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甘補則脾胃受益,中氣既和,則津液自生;淡滲則膀胱得養,腎氣旺盛,故小便多而能止,澀而能利。近代科學證明,茯苓的有效成分90%以上為茯苓聚糖,它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的抗病能力。
山葯性味甘平,入脾、肺、腎三經。味甘主補,故能上補肺氣而止咳止渴;中健脾胃而止瀉止帶;下補腎經而縮小便,止遺精,治腰膝酸軟、頭暈目昏等。其特點是不寒不燥,既不寒中膩胃,又不化燥傷津,為平補三焦之良葯。
扁豆性微溫,味甘,歸脾胃二經。主要功效為健脾和中、解暑化濕。古醫籍《葯品化義》言其「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竄,性溫和而色微黃,於脾性最合??為和中益氣佳品」。它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鋅、泛酸等。
薏米性味甘、淡、涼,歸脾、肺、腎經。作為中葯,薏米能利濕除痹,清熱消癰,健脾止瀉;作為食品,薏米的營養價值甚高。它含蛋白質15%?18%,在其氨基酸組成中,人體必需氨基酸較多,它含纈氨酸45%,亮氨酸21%,還有苯丙氨酸、色氨酸、賴氨酸等,遠勝於普通米、麥。
芡實是睡蓮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成熟種仁。性平、味甘澀,歸脾腎經。主要功效為固腎澀精,補脾止瀉。其營養也十分豐富。
蓮子性味甘澀平,入心、脾、腎三經,功用為養心、益腎、補脾。蓮子,鮮可生食,也可作湯萊、甜食、糕點或蜜餞。其味清香,營養豐富。
麥芽能消食和中,去積除脹。
我們從營養學角度去評價「清宮八珍糕」,看看它能給我們的健康飲食的啟示:
1、從食物種類上看,「清宮八珍糕」可真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條原則——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的最佳典範哦!八珍糕中不僅含有多種谷類,還有豆類,這正符合食物氨基酸互補有利於消化吸收的原則,難怪會如此健脾養胃呢!
2、這些食材同時賦予了「清宮八珍糕」足夠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這對於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機體正常代謝發揮了出色的功效。尤其是其中的薯類代表——山葯,它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幫助腸道蠕動,大大減少了毒素與結腸的接觸時間,這就是它之所以養顏的另一秘訣啦!
3、人參,是補中益氣的核心力量。此外,茯苓多糖則具備明顯的抗腫瘤和保護肝臟的功能。
中醫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醫的「脾」,並非專指西醫解剖學的脾臟,而是幾乎包括脾、胃和肝臟在內的所有消化系統的器官及其功能,為人的後天之本。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對脾的功能概括為四條,即脾主運化、肌肉、四肢和脾統血,這些功能說明,脾虛是導致營養不良、氣血虧損、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醫在延年益壽方面十分重視健脾益胃,以強後天之本,其中,「清宮八珍糕」就是古代宮廷用來健脾養胃的一劑良方。
清宮八珍糕要發揮作用,除了它本身配方和機理方面的優勢外。製作清宮八珍糕也非常有講究。
清宮八珍糕中幾種葯材均葯食兼可,搭配完美,共同發揮補脾養胃、固腎益精、寧心安神、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預防疾病,抗衰防老,這便是乾隆皇帝每日必食清宮八珍糕的原因。
國愛堂專家最後提醒我們,買清宮八珍糕,一定要買用陶瓷仿石磨超微粉技術製作的清宮八珍糕。因為用普通不銹鋼磨製作的清宮八珍糕,重金屬鉻非常容易超標,鉻是一種對人體有嚴重危害的重金屬,特別是給孩子食用時,更要注意。
優質的清宮八珍糕,一般都區分成人和兒童兩種不同配方,一般成人配方中含有人參,14歲以下的孩子不宜食用含人參的清宮八珍糕。
Ⅱ 乾隆皇帝是怎樣用人參養生的
人參,清朝乾隆皇帝將其封為「仙丹」,還曾親筆御書一首《詠人參》的詩。詩雲:「性溫生處喜偏寒,一穗垂如天竺丹。」說明乾隆對人參情有獨鍾。
乾隆皇帝之所以能長壽,除重健身之道,當是葯餌補養。而清宮葯養之品,首重人參。據乾隆朝《上用人參底簿》記載:「自乾隆六十二年十二月初一始,至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止,皇帝共進人參三百五十九次,四等人參三十七兩九錢。」這樣算來,他每日約進人參5克之多。
乾隆注重葯養,壽享八十九歲,是歷代帝王中的長壽者。《清帝外紀》記載,乾隆八十三歲壽誕時,有一位外國使節晉見後,在日記中這樣描述了乾隆的神采風姿:「觀其風神,年雖八十三歲,望之如六十許人,精神矍鑠,可以凌駕少年;欲食之際,秩序規則,極其嚴肅,殊堪驚異。」
除乾隆皇帝外,獨攬朝政48年的慈禧太後亦長期噙化人參。《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也記述了慈禧用人參的情況:「自(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起,至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止,共用噙化人參二斤一兩八錢,……皇太後每日噙化人參一錢,按日包好,俱交總管郭永清、太監秦尚義伺候。」
從乾隆皇帝壽及耄耋而無痼疾,慈禧逾古稀而能弄權攬政,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人參之補養作用。
中醫認為,人參大補元氣,還補益脾肺、增神益智、生津止渴,是補葯之上品。因而有強壯和延年益壽作用。
一般認為,抗衰老包括兩種含義:一是延長壽命界限,二是改善衰老症狀,使老年人精力充沛,智能及體力不衰。衰老症狀的發生也不外乎兩種情況,其一是生理性衰退,其二為老年病所致的非特異性症狀。目前對人參皂甙的研究認為,人參所含的皂甙成分對上述兩種原因所導致的衰老症狀都有防治作用,尤其是消除疲勞、提高耐力、改善近記憶功能方面呈現良好作用。在某些老年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心律不齊型冠心病人,服用人參後在一般症狀得到改善的同時,原發病的一些症狀也獲得改善。葯理研究還證實,人參提取物還可使細胞傳代次數增加,從而延長細胞壽命,這也是人參抗衰老的又一機理。
Ⅲ 衡愈堂中醫養生知識問答題答案!!!急急急!!!
衡愈堂中醫養生知識問答題 這個題目是什麼啊?
Ⅳ 清代御醫王升雲究竟活了多少歲
清代抄御醫王升雲(1703年-1858年),活了155歲。
王升雲 清代隱醫,出生於康熙42年(1703年)中醫世家出身,其祖上是宋朝名醫王唯一,40歲學道,隱於江浙。三豐蓬萊派傳承人物,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得見其足浴時與眾不同,遂與之交談得知養生之道:晨起三百步,養生一盆湯。王升雲也被乾隆請到宮中專門負責調配足浴湯。乾隆56年,年逾90的王升雲離開皇宮,遠走齊魯,隱居泰安。卒於咸豐8年(1858年)。
Ⅳ 清代中醫李慶遠為什麼能活256歲
李慶遠有一套自己的長壽秘訣,多年來一直堅持,堅持,堅持,活到了256歲。
一、李慶遠的長壽秘訣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李慶遠是清代中醫,他懂得如何保養身體,他更懂得身體內部的機理,依據他的中醫知識和生活經驗,自己創造出一套長壽秘訣。
李慶遠曾公開表示,自己是長期食用素食,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平靜的心態 ,達到“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 的狀態;最後他還經常食用枸杞、決明子、菊花、羅漢果等泡茶。最重要的一點李慶遠不喝酒、不抽煙,按時候打坐。
李慶遠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李青雲,他是生在1677年(屬於康熙年間),死在1933年(民國時期)。清朝的壽命一共300多年,李慶遠在清朝活了大半輩子, 他見證了清朝從繁榮走向衰敗。
李慶元從事中醫,在中醫方面也曾創造出傑出的成就,曾到處演講,還接受很多西方媒體的采訪等等。他一輩子娶了24位妻子,後人有180位,用子孫滿堂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畢竟活了這么多年,孫子的孫子恐怕也已經出生了。
Ⅵ 北京地壇公園在哪
地壇公園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
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於安定門外東側,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地壇是一座庄嚴肅穆、古樸幽雅的皇家壇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
壇內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型,整個建築朴實端莊,別具一格,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徵傳說構思設計的。地壇現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築。
(6)乾隆中醫養生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1、齋宮
齋宮為皇帝祭地時齋宿之所。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各帝都曾在此齋宿。主體建築坐西面東,由西、南、北三殿組成,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2、神馬殿
神馬殿,始建於1530年,建築為五開間懸山式綠琉璃頂。通面闊19.55米,每間面闊相同,進深7.5米。外有壝牆。1999年進行挑頂大修。
3、養生園
地壇中醫葯養生文化園是我國第一家以中醫葯養生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園區,它位於地壇公園內,佔地面積約2.5公頃。2010年建成。園區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為主要分區,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內涵,以水棲和陸路為經脈經絡,將全園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形體。
園內有各類樹木3千多株,近百種中草葯和可入葯的植物。主要景觀依次為園林主門,精、氣、神和合主題雕塑,心火區,腎水區,肝木區,悅和苑,養生長廊,針灸銅人,養生坊,杏林問茶,葯王孫思邈雕像,脾土區。
運動養生廣場,24節氣地雕,肺金區,調息廣場,足底反射步道等。中醫葯養生文化園,藉助地壇皇家園林的古老神韻,集中展示了中醫養生保健的精華,不僅是弘揚中醫文化的窗口,更是讓市民了解中醫,享受中醫的良好場所。
Ⅶ 五行養生曲分別是什麼
在我們傳統醫學中,五臟可以影響五音,五音可以調節五臟。宮商角徵羽,五音調和搭配,就成了一套養身大典。古代士大夫階層「琴棋書畫」養身術中,琴排第一位,也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力量。
五音養身
據說在古代,真正好的中醫不用針灸或中葯,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葯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
古代的音樂和現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宮、商、羽。這五個音階分別被中國傳統哲學賦予了五行的屬性:木(角)、火(徵)、土(宮)、金(商)、水(羽)。這一點,恰恰被中醫利用了。
音樂可以深入人心,在中醫心理學中,音樂可以感染、調理情緒,進而影響身體。在聆聽中讓曲調、情志、臟氣共鳴互動,達到動盪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生理學上,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這就是「五音療疾」的身心基礎。
「百病生於氣」!這個「氣」不僅是情緒,五臟的臟氣也包含其中。根據每個人自身的身體結構不同,五臟在臟氣上的差異,配合不同的音樂,就可以使五音防病、養身。當然,我們並不是用某個音去調理某個臟器,而是運用五行原理,使它們相生、相剋,又相互制約,五音搭配組合,適當突出某一種音來調和身體。
用樂如用葯
在繁體字中,樂、葯、療三字同源,音樂與葯物、治療具有天然的聯系。音樂可以舒體悅心,流通氣血,宣導經絡,與葯物治療一樣,對人體有調治的能力。
音樂有歸經、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具有中草葯的各種特性。而且音樂需要炮製,同樣的樂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節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葯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一樣。
用音樂治療,也有正治、反治。讓情緒興奮者聽平和憂傷的樂曲,是最常用的方法,還可以使樂曲與情緒同步,幫聽者宣洩過多的不良情緒,例如以如泣如訴的樂曲帶走悲傷、以快節奏的音樂發泄過度興奮的情緒。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臟:肺、肝、腎、心、脾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竅:鼻、目、耳、舌、口
五行排序,下面以「金」打頭
中國音樂追求的清、靜、淡、遠的意境,與中醫學提倡順應自然「恬惔虛無」的法則出一轍。
心——五臟中的君主
心臟通常不會偷懶,它一刻不停的搏動完全符合屬於火的特性。心臟掌控著精神和血液的循環,然而,現實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在減少的睡眠、很少運動的身體……無一不在傷害我們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臟系統的不適。
心常見不適:失眠、心慌、心胸憋悶、胸痛、煩躁、舌尖部潰瘍。
屬心的音階:徵音,相當於簡譜中的「5」。徵調式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松,構成層次分明,性情歡暢的氣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調》。心氣需要平和,這首曲子中,運用屬於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配合很獨特,補水可以使心火不至於過旺,補火又可使水氣不至於過涼,利於心臟的功能運轉。
最佳欣賞時間:21:00-23:00。中醫最講究睡子午覺,所以一定要在子時之前就要讓心氣平和下來,過早過晚聽都不太合適。
伴茶:准備一杯紅茶,略加少量綠茶,可以補益心臟。
肝——五臟中的將軍
肝比較喜歡爽朗、豁達。我們如果長期被一些煩惱的事情所困擾,肝就會使我們體內的本該流動的氣處於停滯狀態,時間稍久,就會逐漸消耗肝的能量,產生種種不適。
肝常見不適:抑鬱、易怒、乳房脹痛、口苦、痛經、舌邊部潰瘍、眼部干澀、膽小、容易受驚嚇。
屬肝的音階:角音,相當於簡譜中的「3」。角調式樂曲:有大地回春,萬物萌生,生機盎然的旋律,曲調親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肝順需要木氣練達,這首曲子中屬於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剛好可以剋制體內過多的木氣,同時曲中婉轉地配上了較為合適的屬於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養木氣,使之柔軟、順暢。
最佳欣賞時間:19:00-23:00。這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間,一來可以剋制旺盛的肝氣,以免過多的肝氣演變成火,另外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旺盛的陰氣來滋養肝,使之平衡、正常。
伴茶:准備一杯綠茶,裡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梳順肝氣的作用。
脾——五臟中的後勤部長
脾是我們身體里的重要能量來源,身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幾乎都來自脾胃,經過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轉化成能量供應給各個臟器。暴飲暴食、五味過重、思慮過度等都會讓我們的脾胃承擔過重的負擔,而停產。
脾常見不適:腹脹、便稀、肥胖、口唇潰瘍、面黃、月經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宮下垂。
屬脾的音階: 宮音,相當於簡譜中的「1」。宮調式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脾氣需要溫和,這首曲子中運用了比較頻促的徵音和宮音,能夠很好地刺激我們的脾胃,使之在樂曲的刺激下,有節奏的進行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欣賞時間:在進餐時,以及餐後一小時內欣賞,效果比較好。
伴茶:准備一杯黃茶,略加少量紅茶,可以溫和的調節脾胃功能。
肺——五臟中的宰相
肺在身體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攜帶的氧氣都要通過肺對外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輸送到全身各處。也正因為肺和外界接觸頻繁,所以污染的空氣、各種灰塵、致病細菌,會在你身體抵抗力稍低的一剎那,佔領你的肺。
肺常見不適:咽部潰瘍疼痛、咳嗽、鼻塞、氣喘、容易感冒、易出汗。
屬肺的音階: 商音,相當於簡譜中的「2」。商調式樂曲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最佳曲目:《陽春白雪》。肺氣需要滋潤,這首曲子曲調高昂,包括屬於土的宮音和屬於火的徵音,一個助長肺氣,一個平衡肺氣,再加上屬於肺的商音,可以通過音樂把你的肺從里到外徹底梳理一遍。
最佳欣賞時間:15:00-19:00。太陽在這個時間段里開始西下,歸於西方金氣最重的地方,體內的肺氣在這個時段是比較旺盛的,隨著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間,里應外合,事半功倍。
伴茶:准備一杯白茶,裡面少放一些紅茶和黃茶,以起到生補肺氣,同時清除肺中雜質的效果。
腎——五臟中的作強之官
腎在身體的五臟之中,被認為是人體的儲蓄機構,我們身體里所有其他臟器產生的能量,在滿足日常消耗後,都會把多餘的能量轉存到腎中,將來身體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夠的能量時,通常會從腎中抽調。長此以往,腎中的能量總的來講還是處於一種匱乏狀態。
腎常見不適:面色暗、尿頻、腰酸、性慾低、黎明時分腹瀉。
屬肺的音階:羽音,相當於簡譜中的「6」。羽調式樂曲:風格清純,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天垂晶幕,行雲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腎氣需要蘊藏,這首曲子中舒緩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經意間運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復的、逐一的將產生的能量源源不斷輸送到腎中。一曲聽罷,神清氣爽,倍感輕松。
最佳欣賞時間:7:00-11:00。這段時間在一天里是氣溫持續走高的一個過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響的,在這個時間段,太陽在逐漸高升,體內的腎氣也蠢蠢欲動地受著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時能夠用屬於金性質的商音和屬於水性質的羽音搭配比較融洽的曲子來促使腎中精氣的隆盛。
伴茶:准備一杯黑茶,裡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五行相生的效果。
茶葉五行
綠茶:五行屬木,代表茶有碧螺春、毛尖、毛峰、猴魁、龍井。
紅茶:五行屬火,代表茶有川紅功夫、滇紅功夫、祁門功夫。
黃茶:五行屬土,代表茶有霍山雪芽、溫州黃湯、君山銀針。
白茶:五行屬金,代表茶有銀針白毫、貢眉、白牡丹。
黑茶:五行屬水,代表茶有普洱茶、湖南黑茶。
音樂處方
若想催眠:請聽《平湖秋月》、舒曼的《夢幻曲》、莫扎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
欲解抑鬱:請聽《喜洋洋》、《江南好》;
想除悲愴:請聽海頓的《創世紀》、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d小調——悲愴》、貝多芬的《第五交響c 小調——命運》;
振作精神:請聽《金蛇狂舞》、《步步高》;
若去煩燥:請聽《梅花三弄》、《塞上曲》、《空山鳥語》;
促進食慾:請聽《花好月圓》、《青春舞曲》;
為降血壓:請聽《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蘇行》。
Ⅷ 早起揉耳朵,為什麼可以疏通經絡
耳朵是人體的縮影,中醫講「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過於耳,所以人體某一臟腑和部位發生病變時,可通過經絡反應到耳廓相應點上。經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摩耳背:助降血壓、通血管耳背上有一條溝叫降壓溝,它對應人體的脊背。摩耳背的作用相當於捏脊,可以調暢全身的氣血。
方法:拇指指腹沿著耳背從上往下摩擦,每天摩擦100次。搓全耳:效果翻倍,身強百倍在對耳朵的各個區域進行了一遍按摩之後,還要搓一次全耳。這樣可以使在先前按摩中獲益的部位氣機更加順暢,通達全身。
Ⅸ 中國古代名醫簡介
最早的叫「扁鵲」,據說扁鵲生了一雙鳥一樣的腳。
華陀是一個,據說華陀二千年前就能做腦外科手術,發明了麻醉葯「麻沸散」。
孫思邈。
張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