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結腸炎的中醫治療
結腸炎的主要症狀有:腹瀉或便秘,雙側腹部及雙側下腹部的純痛或隱痛,或腹脹,大便帶粘液有些伴腸鳴。以直腸炎症為主者可表現為少腹膀胱區的脹痛和尾骶部的墜脹。
導致結腸炎的因素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是指腸道感染了細菌、黴菌等病毒,使腸道長期處於炎症狀態,二是指由於人的身體過度疲勞、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狀態,以及情緒容易激動等,這些因素都可以誘發結腸炎的發生。中醫認為結腸炎是虛寒性下利的一種表現,它與脾胃、肝、腎功能的失調有著密切關系。
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的病程較長,因此治療起來比較困難,無特效葯物,西醫對此病主要運用抗生素進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療。根據中醫整體觀念,可以針對不同病因,多角度進行治療。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因而療效顯著。由於本病具有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的特點,調理病人的肝腎脾胃,增強人的體質,以此達到機體抗病毒的目的。可以相應選用益腎厚腸湯,方中吳茱萸湯、肉桂溫中止瀉,黃連、黃柏清熱消炎,赤石脂、五倍子澀腸固脫,對慢性腹瀉標本兼治,起到澀腸止瀉的功效。另外,慢性腹瀉應早做鋇灌腸或結腸鏡檢查,以防病生它變,悔之晚矣。
結腸炎的自身保健是預防復發、根治該病的關鍵所在。
1.避免受涼,控制情緒外,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病在發作期、緩解期不能進食豆類及豆製品,麥類及面製品,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捲心菜、花生、瓜子等易產氣食物。因為一旦進食,胃腸道內氣體增多,胃腸動力受到影響,即可誘發本病,甚至加劇症狀。
2.柿子、石榴、蘋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膠成分,均有收斂止瀉作用,結腸炎可適量食用。
3.結腸炎病人多是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腸道易並發感染,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
4.結腸炎病人還應密切觀察自己對各種食品的適應性,注意個體差異。如吃一些本不應對腸道造成影響的食品後腹瀉加重,就要找出原因,摸索規律,以後盡量不要食用。
5.患者平常應加強鍛煉,如打太極拳,以強腰壯腎,增強體質。
6.注意腹部保暖。
Ⅱ 治療結腸炎的中葯方
慢性結腸炎的治療主要以中葯為主,這個病只要組方得當是可以治癒的,慢性結腸炎版分為脾胃虛弱型、肝權郁脾虛型、脾腎陽虛型、脾胃陽虛型等,不同證型的結腸炎運用的方劑是不一樣的,你沒有提供具體的症狀和體征,所以我沒法給你提供治療方案,希望你補充完整或者加我聯系
Ⅲ 中葯治療腸炎
腸炎具體表現和症狀?
需要辨證後才能對症下葯(食).你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平時手腳冷熱?舌質舌苔顏色?大小便情況?有什麼樣的飲食起居生活習慣?心情睡眠和運動情況如何?
Ⅳ 中葯是如何有效的治療腸炎的
腸炎多由於脾胃功能不健為主要病因。由於外感或飲食不慎、七情內傷專、淤血阻滯、則誘發屬或加重病情。其病位在大腸,涉及脾、胃、腎。
其病機邪滯腸道,氣機不暢,壅阻氣血損傷腸膜脈絡。
臨症治療標本兼治。發作時宜清熱利濕、調氣血、運睥燥濕、抑肝扶脾為法;緩和時以健脾益氣,溫補脾腎為法。
方葯 真人養臟湯加減。人參、當歸、白術、白芍、木香。肉豆蔻各12克,肉桂6克、柯子15克、櫻栗殼9克、甘草6克。因脾氣虛加黃芪;寒甚加吳茱萸、附子。
Ⅳ 腸炎如何治療腸炎中葯
急性腸炎建議西葯消炎治療,如反復發作或時好時壞,或吃生冷即發作,回病程在三個月以上的,答建議在用西葯消炎治療後(比如左氧氟沙星靜謫,或諾氟沙星口服一至二周)後,用中葯進行鞏固療效。
常用療效較好的中成葯:
1、連蒲雙清片,由黃連和蒲公英組成,純中葯糖衣片。
2、穿心蓮膠囊,或穿心蓮片,由穿心蓮一味中葯組成,也有叫炎得平膠囊,或炎得平片的,是同一種葯的二種稱呼,療效亦相同。
3、參苓白術(術在這里讀做【zhū】多音字)散,此葯為上述二葯的輔助葯,為健脾葯,中醫認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才會導致腹瀉的發生。
所有慢性腹瀉的病人,都可以任選上述3種葯中的1+2,或1+3進行組合治療,療效都很好。
祝您早日恢復健康!
Ⅵ 腸胃炎吃什麼中草葯能治好
1)適當休息,進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2)酌用止瀉劑,可給次碳酸鉍1~2g,每日3次;復方樟腦酊4ml,每日3次。
(3)解痙劑,可用阿托品0.3~0.6mg,每日3次;普魯苯辛15mg,每日3次。
(4)按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選擇抗生素,但病情要長。也可用3%黃連素液或5~10g大蒜浸液2 00ml,保留灌腸,每日一次,10~20天為一療程。其他治療同急性腸炎。
(5)精神性腹瀉者,可用利眠寧10mg,每日3次;苯巴比妥15~30mg,每日3次。
慢性腸炎的常用葯物如何?
(1)消炎止痛:細菌感染,除選用致菌培養有效抗生素外,可選用黃連素0 3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3片,每日3次;胃腸靈4片,每日3次。病情出現發熱、脫水、休克可適當選用抗生素,必要時輸液輸血或吸氧。
(2)解痙止痛:阿托品0.5~1mg,或645-2,5~10mg,肌肉注射;或普魯苯辛15~30mg,日3次。
(3)止瀉劑可選用,次碳酸鉍1~2g,每日3次;復方樟腦酊4mg,每日3次。
(4)精神性腹瀉者,可服利眠寧10mg,每日3次;或眠安寧1片,日2次。
(5)中葯方面:①脾虛泄瀉,可給予補中益氣丸或人參健脾丸。②腎陽虛衰泄瀉,附桂八味丸、或附子理中丸。③肝氣乘脾泄瀉,予痛瀉要方或逍遙丸服用。
中醫對慢性腸炎是如何認識的 ?
祖國醫學無慢性腸炎的病名,但根據其病的臨床特點,屬中醫學的慢性腹痛、慢性腹瀉范疇。其發病原因可見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和肝氣乘脾、瘀阻腸絡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與肝腎密切相關。其病性,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胃肝腎之氣失司為本,胃腸功能失調為輔,致氣血逆亂,臟腑失調,陰陽不和等病理變化。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走於大腸泄瀉為其臨床特點。
(1)脾胃虛弱
久病不愈或寒濕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虛弱。脾為中土,喜燥惡濕,主運主升。胃乃腑臟,喜潤惡燥、主受納主降。兩者相輔相成,一納一運,燥濕相濟,共同完成吸收轉運水谷功能。今脾胃虛弱,清濁不分,升降失和,致氣機逆亂,致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滯內停,腸腑混濁而下,遂成本病。
(2)腎陽虛衰
腎為先天之本,又為命門之火臟,主一身陽氣,具有溫煦、氣化、推動氣血、臟腑的功能。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脾陽得不到陽氣的溫煦,致脾腎陽虛,陰寒積盛,胃關不固,中氣下陷,運化失司,久瀉不止,疼痛纏綿,致發本病。
中醫對慢性腸炎的病機是如何認識的?
(1)病因:本病病因主要由於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和房事過度而致脾肝腎功能障礙。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納,為水谷之海。肝主疏泄、肝氣條達,則疏泄有利於脾胃之氣的升降。腎為先天之本,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而致泄瀉遂成本病。
(2)病機:①病位:本病在脾胃,與肝腎關系密切。②病性: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胃肝腎之氣失司為本,導致清濁不分,升降失和,混雜而下,並走大腸泄瀉為標。③病勢:本病的發生是以先天之氣不足、肝失疏泄、脾胃失和,氣機升降逆亂為主,漸及它臟,臟腑失調。以泄瀉、腹痛、腸鳴為臨床特點。④發病: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腎陽不足、肝失疏泄,致消化、吸收發生障礙而致泄瀉。病情反復發作,時輕時重,纏綿難愈,病程較長。
怎樣辨治脾胃虛弱型慢性腸炎?
症狀: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納呆食少,食後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分析:脾胃虛弱而致瀉下,主由脾氣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所致,故見大便溏瀉,完谷不化;脾虛不運,則納食減少或食後脘悶不適,久瀉不止;脾胃氣虛,化源不足,致面色萎黃,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均屬脾胃虛弱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
方葯:參苓白術散主之。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葯、蓮子肉、苡仁理氣健脾化濕,是治療脾虛泄瀉的常用方葯。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可配伍附子理中湯,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愈,中氣下陷,而兼有脫肛者,可投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芪、黨參以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肝氣乘脾型慢性腸炎的辨治如何?
症狀: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腦怒或情緒緊張之時,即腹痛,腹瀉,舌淡紅,脈弦。
分析:七情所傷,情緒不穩,激怒之時,氣機不利,肝失條達,橫逆乘脾,失其健運,故腹痛則瀉。肝氣不舒,疏泄失常,故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脈弦,均為肝旺脾虛之象。
治法:抑肝扶脾。
方葯:痛瀉要方為主。
方中白術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共奏疏肝解郁,健脾止瀉之功。
怎樣辨治脾腎陽虛型慢性腸炎?
症狀:黎明之前,臍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分析: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見臍腹作痛,腸鳴而瀉,瀉後自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均屬脾腎陽虛不足之徵象。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葯:理中湯合四神丸。
四神丸中補骨脂補腎陽;肉豆蔻、吳茱萸溫中散寒;五味子收斂止瀉。配合理中湯溫中健脾,主治脾腎虛寒之腹瀉。如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宜加入益氣升陽及收澀之品,如人參、黃芪、訶子肉、石榴皮,赤石脂、炒米殼之類,亦可合用桃花湯以固腸收斂止瀉。
瘀阻腸絡型慢性腸炎如何辨治?
症狀:泄瀉日久,瀉後不爽,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面色晦滯,口乾不欲飲,舌邊有瘀斑或舌質暗紅,脈弦而澀。
分析:泄瀉日久,病邪入絡,血瘀腸絡,不通則痛,故有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瘀阻氣滯,故有瀉後不盡之感;口乾不欲飲,面色晦滯,舌邊有瘀斑,舌質暗紅,脈弦而澀,均為瘀血內阻之徵。
治療:化瘀通絡,和營止血。
方葯:少腹逐瘀湯主之。
方中以蒲黃、五靈脂與當歸、川芎配伍為君葯,合元胡、沒葯活血定痛;桂心、小茴香、乾薑溫經散瘀,使腸絡瘀血得散,則泄瀉腹痛而止。若氣血瘀滯,化為膿血,大便挾有赤白粘凍,可與白頭翁湯合用,以清熱涼血,利濕解瘀。
中醫對慢性腸炎的辨證要點有哪些方面?
(1)辨病緩急:慢性泄瀉發病緩慢,病程較長,遷延日久,每因飲食不當,勞倦過度而復發,常以脾虛證為主。或病久及腎,出現五更泄瀉,腰膝怕冷,是命門火衰,脾腎同病,治療則脾腎同治。
(2)辨病重:一般泄瀉,若脾胃不敗,飲食如常,多屬輕證,預後良好。若泄瀉不能食,形體消瘦,泄下無度;或久瀉滑脫不禁,致津傷液竭,則每有亡陰、亡陽之變,多屬重證。《中藏經》說:「病洞泄不下食,脈急則死。」可見能食與不能食,對於權衡泄瀉的輕重有重要意義。
(3)辨寒虛:凡病程較長,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屬虛證。糞質清稀如水,腹痛喜溫,畏寒脹冷,完谷不化,手足欠溫,多屬寒證。
(4)辨兼挾證:瀉而兼有惡寒自汗、發熱頭痛、脈浮者,為挾風;泄瀉發生在炎夏酷暑季節,症見身熱煩渴、頭重自汗、脈濡數,為挾暑;泄瀉而兼脘腹痞悶,噯腐酸臭,為挾傷食。
慢性腸炎的預後如何,如何進行預防保健?
(1)預後:慢性腸炎經過及時適當的治療,預後良好;如長期反復腹瀉,致脾胃氣虛,病久及腎,病情加劇。若腎虛進一步發展,既不能溫運脾陽,又不能固攝於下,而致泄瀉無度,則病情趨亡陰亡陽之證,預後多不良。
(2)預防: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使脾旺不易受邪;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滅蒼蠅,加強飲食衛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燙洗,要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
(3)保健: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給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粥湯等。若虛寒腹痛泄瀉者,亦可予以淡姜湯飲之,以溫振脾陽,調和胃氣。忌食辛辣炙 B032、肥甘厚味之品。在有條件情況下,配合紅外線,蠟療、拔火罐、針灸、氣功等療法,以提高療效。另外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強烈刺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Ⅶ 腸炎吃什麼中草葯
腸炎是消化復系統中常見的一類疾病制,得了腸炎的患者可以選取中成葯進行治療,臨床上常用的中成葯有腸炎寧、歸脾丸、四神丸以及應用中成湯葯,這些葯物的應用都能夠緩解腸炎引起的脾胃虛弱,相應的腹瀉、便溏等症狀。對於腸炎患者在吃中成葯的過程當中,要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尤其是要戒煙、限酒,避免吃油炸、高膽固醇、高油膩的食物,有利於中成葯物的吸收效果,對於腸炎的恢復有一定的益處。應該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以及抗病能力,對於慢性腸炎的治療都有一定的好處。
Ⅷ 治療腸炎的中成葯
你所說的腸炎在中復醫制里叫作痢疾。包括了大腸濕熱,大腸液虧,腸虛滑泄等證。具休又可分為濕熱痢,寒濕痢,疫毒痢,虛寒痢。
首先說濕熱痢,證見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治方,清熱化濕,調氣和血。中成葯:1.黃連素片每次3片,每日3次。2.穿心蓮片,每次4片一天三次。湯劑可選白頭翁湯。或是芍葯湯等。
疫毒痢:發病急,並伴有發熱,腹痛劇烈,痢下鮮紫膿血,更有甚者昏迷。舌苔紅而黃燥。治法,清熱解毒涼血。中成葯:1.黃連素片。一天三次,每次三粒。2.清天靈口服液一次一支,一天三次或是沖劑一次一包一天三次或是膠囊,按說明書服。
Ⅸ 治腸炎的中葯材是
腸炎是指急性或抄慢性的襲腸壁粘膜炎症性病變,由於免疫功能低下、暴飲暴食、感受風寒以及飲食不衛生等因素有關。
治療腸炎的中葯有中草葯或中成葯兩類,常用的中成葯可以有炎寧、腸胃寧膠囊、香砂養胃丸、霍香正氣水等,有一定治療腸炎的作用;中草葯一般是選擇澀腸止瀉的葯物,比如罌粟殼、金櫻子、烏梅等,也可以使用健脾胃的葯,比如黃芪、黨參、茯苓、白術。對於慢性腸炎的患者,還可以選擇沙參、玉竹、大白芍、石斛、麥冬、甘草等。
Ⅹ 腸胃炎的中葯治療
治療腸胃炎的中葯:
治療腸炎的中葯方一:熟地15克,山葯12克,炒扁豆12克,炮姜9克,吳茱萸6克,炒白術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治療腸炎,腹瀉久治不愈,進食生冷物則瀉,腹部怕冷,飲食不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