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治胃病有什麼好的中葯
胃病,實際上是許多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內後飽脹、噯氣、返酸,甚容至惡心、嘔吐等等。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十二指腸復合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還有胃粘膜脫垂症、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
Ⅱ 有什麼好的中葯治胃病
烏賊骨90克,貝母30克,甘草30克。將三味葯共研成粉即可。每日口服3次,每次4克。本方適用內於胃痛、吐酸水、吐血等。容
蒲公英120克(炒焦),紅糖27克。將兩味共研成粉末即成。每日3次,每次9克。本方適用於胃熱痛。
肉豆蔻6克,砂仁6克,廣木香3克,公丁香3克。將上述的葯共研細末即成。每日服兩次(早晚飯前服),每次服2克(加入紅糖6克)。本方適用於遇寒必犯的胃痛。
陳皮9克,元胡20克。將二葯用醋炒,研成粉末即成。每日3次,每次服2克。本方主治胃痛及胃酸過多症。
甘草12克,陳皮20克。將二味研末。每日服兩次,每次服2克。本方主治胃痛。
Ⅲ 治胃炎的葯有哪些呢
胃炎葯物種類繁多,有西葯和中成葯。西葯分為有動力葯物、黏膜保護回劑、抑制胃酸類的答葯物。動力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調理胃腸功能的葯物有馬來酸曲美布汀。胃黏膜保護劑有硫糖鋁、磷酸鋁凝膠、鉍劑以及前列腺素衍生物。抑制胃酸的葯物有質子泵抑制劑和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應用廣泛,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埃索奧美拉唑等等。H2受體拮抗劑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泰胃美。如果胃炎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除了應用抑酸葯加鉍劑,還要同時聯合兩種抗生素,抗生素選擇有阿莫西林、克拉黴素、左氧氟沙星、四環素、呋喃唑酮等。中成葯有胃蘇顆粒、溫胃舒、養胃舒等。
Ⅳ 治療胃病的中草葯
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七分養應該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每天兩杯9味欣謂cha,養胃的同時兼顧調理脾臟及相關臟腑,更主要的是能標本兼顧。首先要避免對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飲食及葯物,其實要重視治療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以防感染到胃部。少量多餐,忌機械性、化學性刺激的食物和生冷的食物。要根據具體病症來...安排飲食,例如胃酸過多者,應禁食濃雞湯等濃縮鮮湯、酸性食品、大量蛋白質等,避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而胃酸過少的需要多進食這些食品、
Ⅳ 能根治胃病的中葯有哪些
有本圖書館里很老的書上有幾個中葯及偏方,希望對你有用。
(1)取黃芪內,白芍各10克,桂容枝,生薑,炙甘草各3克,大棗5枚,麥芽糖30克(沖),疼痛明顯時加延胡索10克,良附丸(高粱姜,香附)6克,水煎服。
(2)柴胡3克,白芍,香附各10克,水煎服。
(3)取牛黃,珍珠層粉,象牙屑,青黛,冰片個等量研末,計量為1.6克/2個膠囊,每晚睡前服,4周為一療程。
(4)取生胃酮,痢特靈,烏賊骨,白芨,洋金花,川芎,黃芪等製成飲片,每次5~8片,每日3~4次口服,4周為一療程。
飲食應以麵食為主,輔以低脂肪和適量的蛋白質,飲食要有節。
Ⅵ 治療胃炎的中草葯
老胃病吃那個中葯胃泰散吧。我簽了合同治療的,我是十二年的糜爛性胃炎,買了12個療程。吃了9個療程後檢查,糜爛沒有了,就沒吃了,剩下的送人了。他們的中葯的確是霸道、、在這里幫他們宣傳一下,以表感激。
Ⅶ 用於治療慢性胃炎的葯材有哪些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可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原因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周圍環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體質有關,如長期飲濃茶、烈酒、咖啡,食過熱、過冷、過於粗糙的食物;長期大量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葯、吸煙;細菌尤其是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免疫因素;繼發於其他疾病等。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大多數病人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食慾減退、餐後飽脹、返酸等。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出血等。
該病屬中醫學「胃痛」、「胃痞」等范疇。其病位在胃,與肝、脾、腎等臟腑有關。本病病因繁多,飲食所傷、情志不遂、脾胃素虛、失治誤治等皆可引發。
【方一】加味香蘇飲(董建華經驗方)
【出處】《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萃》
【組成】香附10克,橘皮10克,枳殼10克,炒雞內金5克,香櫞皮10克,佛手5克,大腹皮10克,砂仁5克,焦三仙各10克,木香6克。
【功用】調氣和胃,疏肝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脹多氣,時伴隱痛,反復發作,食後脘脹尤甚,不思飲食者。
【方解】本方以香附、橘皮為主葯。香附入肝,解郁理氣止痛;橘皮理氣和胃化濕,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葯,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能和之功,與香附相配,既能調氣和胃,又可舒肝止痛。配枳殼以破氣消積,利膈寬中,能消胃脘脹滿、通大、小腸;佐大腹皮下氣行水,調和脾胃;香椽皮、佛手寬胸除脹止痛。諸葯相伍,共奏行氣、和胃、通降、舒肝、止痛之功。
【葯理】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雞內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運動加強、排空加快。砂仁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積氣,故能行氣消脹。木香、佛手能調整胃腸運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如伴見脅肋脹痛、口苦泛惡、肝鬱不舒症狀者,可加柴胡、青皮、鬱金等味以舒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脹、腑行不暢者,可入酒軍或瓜蔞、萊菔子以導滯通腑;如傷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良姜或畢澄茄等品以行氣散寒止痛;如頑固腹脹,反復不愈,則可配用雞金散(雞內金、沉香或木香、砂仁、香櫞皮等量研末,每服3克,日2次),健胃消脹化滯(亦可用於湯劑)。
【方二】平胃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蒼術15克,厚朴9克,陳皮9克,甘草4克,生薑3片,大棗2枚。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惡心嘔吐,噯氣吞酸或口苦無味,肢體倦怠,胸悶氣短,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膩而厚者。
【方解】蒼術除濕運脾;厚朴行氣化濕,消脹除滿;陳皮理氣和胃,芳香醒脾;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葯;煎加姜棗,其調和脾胃之功益佳。諸葯相合,使濕濁得化,氣機調暢,脾氣健運,胃得和降,則諸症自除。
【葯理】蒼術、厚朴可調整胃腸運動。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生薑可止吐,促進胃液分泌,鬆弛腸平滑肌。甘草對胃平滑肌有解痙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楂梅益胃湯
【出處】《江西中醫葯》
【組成】沙參30克,麥冬、玉竹、生地黃、木瓜各10克,山楂、山葯各15克,石斛、烏梅、白芍各12克,甘草6克。
【功用】養陰益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嘈雜,似飢非飢,似痛非痛,口乾舌燥,少苔、
無苔或花剝苔。證屬脾陰不足、胃土燥熱型者。
【方解】方中用烏梅、山楂、木瓜、白芍之類以酸甘化陰,配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石斛等養陰益胃,伍山葯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沙參、麥冬、生地黃具有增強免疫,調節免疫平衡的功能。木瓜似有緩和胃腸肌痙攣的作用。山楂促進消化,對胃腸功能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烏梅煎劑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白芍與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鎮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一貫煎加味(趙清理經驗方)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遼沙參15克,生地黃12克,麥冬12克,枸杞子15克,太子參12克,焦山楂30克,烏梅肉15克,雞內金12克,廣木香6克,甘草3克。
【功用】甘寒養陰,和中益胃。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症見胃脘灼痛,嘈雜干嘔,不思飲食,食後胃脘痞滿脹痛,口燥咽干,體倦乏力,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無力。證屬胃陰不足,胃失濡養。
【方解】本方取太子參、枸杞、山楂、烏梅、甘草之酸甘以化陰,助沙參、生地黃、麥冬滋陰生津之力;雞內金補胃體;廣木香理氣,防酸甘之滯,助生生之機。以上諸葯合用,益胃陰、養胃體。
【葯理】沙參、麥冬、生地黃、枸杞多糖具有增強免疫,調節免疫平衡的功能。烏梅煎劑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雞內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運動加強、排空加快。木香能調整胃腸運動,促進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再服,早晚各一次。
【方五】溫陽健胃湯(張繼澤經驗方)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潞黨參15克,炒白術10克,白芍10克,炒枳殼10克,高良姜5克,陳皮6克,法半夏10克,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用】溫運脾陽,健胃和中。
【主治】萎縮性胃炎,伴灶性腸腺化生。症見胃脘隱痛,胃脹噯氣,大便或干或爛,脈細,舌苔薄白。辨證為中虛氣滯者。
【方解】方中黨參、白術益氣補中,桂枝溫經通陽,白芍緩急止痛,良姜溫中祛寒,木香行氣止痛,陳皮、半夏理氣化痰降逆,枳殼破氣寬中,甘草調和諸葯,共奏溫運脾陽,健胃和中之效。
【葯理】黨參具有保護胃黏膜功能。炒枳殼水煎液能明顯促進小鼠胃腸蠕動。高良姜低濃度水煎劑對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木香能調整胃腸運動,促進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方六】砂半理中湯(宋孝志方)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殼9克(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
【功用】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證屬寒凝氣滯者。症見胃脘疼痛,泛酸噯氣,或吐涎沫,脘腹脹滿,痛引脅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或弦緊。
【方解】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中健脾,砂仁健胃理氣止痛、化食積;枳殼(或枳實)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內連扯之積,故做為脾胃病之主葯。香附舒肝理氣,良姜溫中祛寒。
【葯理】半夏促進胃腸運動,抗實驗性胃潰瘍。香附可促膽汁分泌,抗炎鎮痛。高良姜低濃度水煎劑對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砂仁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積氣,故能行氣消脹。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按語】若口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加生梔子6~9克;脅痛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若兼大便乾燥或不能,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2~3克;若腰酸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2克(另沖);同時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另沖);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狀,可加黃連2~3克,肉桂末2克(另沖)。
【方七】補中消痞湯(李壽山方)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黃芪15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枳實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參15克,炙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5枚。
【功用】益氣溫中,導滯消痞。
【主治】本方適用於脾胃虛弱、氣滯偏寒、升降失調之胃痞證(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
【方解】方中黃芪、黨參、白術、桂枝益氣健脾溫陽;枳實破氣除痞;丹參活血化瘀;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姜棗調和脾胃。
【葯理】黃芪提高機體免疫力。黨參抑制潰瘍形成,保護胃黏膜。丹參、桂枝改善血液循環。枳實對胃腸平滑肌有興奮作用。白芍與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鎮痛。生薑可止吐,促進胃液分泌,鬆弛腸平滑肌。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後2小時溫服。
【按語】對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脘中隱痛明顯者加元胡、香櫞皮;胸腹拘急、氣逆咽哽者加香附、蘇梗;脅背脹痛加廣木香、鬱金;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大便溏瀉加茯苓;大便秘結加肉蓯蓉;貧血、頭眩加當歸、枸杞子。
【方八】舒胃和中湯(張志堅方)
【出處】《名醫名方錄》
【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殼10克,炙甘草5克,川連3克,淡吳萸1.5克,蒲公英30克,佛手片10克,生麥芽30克,炒神曲10克,炙雞內金5克。
【功用】舒胃和中,疏肝清化。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症見上腹痞脹、疼痛,脅肋脹痛,噯氣吞酸,納差泛惡或大便溏瀉,舌質紅、苔薄膩或黃膩,脈弦滑或細弦。
【方解】本方系化裁經方四逆散,為肝鬱犯胃,食滯化熱證而設。取枳殼之降氣消痞,合柴胡之輕舉疏達,引「脾胃之氣行陽道」;用白芍、甘草之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蒲公英之苦寒清熱,入肝胃二經,並散滯氣;配川連、吳茱萸之苦寒泄降,清肝火而泄胃熱,辛熱開郁,暖脾而散寒邪;佛手片疏肝胃之滯氣,滯氣破則上下氣機暢通,胃舒肝達;合生麥芽、神曲、內金之消食和胃。諸葯配伍,合力舒胃和中,疏肝清化,升清降濁,旨在「以平為期」。
【葯理】四逆散能夠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黏膜的血液循環;其中柴胡枳實合煎有明顯增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和小腸推進功能的作用。麥芽煎劑對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輕度促進作用。蒲公英有健胃作用。雞內金使胃運動加強、排空加快。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於飯後1.5小時溫服。症狀緩解,病情穩定後,可按上方劑量比例研末,每取5克,分2次於飯後1.5小時開水調服,以資鞏固,以20~50天為宜。
【按語】本方為張志堅主任醫師多年治療慢性胃炎的有效方劑。該方緊扣肝氣犯胃、食滯郁熱之病機,在四逆散基礎上去破氣之枳實,增入行氣消痞、苦辛清化、舒胃消滯之品,熔升降有序、辛開苦降、清熱消滯於一爐,俾胃氣舒而中焦和。慢性胃炎如能按法施治,常可應手取效。
【方九】舒胃飲
【出處】《新中醫》
【組成】白芍9~15克,姜半夏、黃芩、川厚朴各9克,乾薑4~6克,黃連3克,蒲公英15~30克,炙甘草9克。
【功用】和胃降逆,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症見胃脘不舒,滿悶飽脹,時作疼痛,嘈雜噯氣,嘔泛吐酸,心下痞滿,腸鳴泄瀉,舌苔薄黃而膩。
【方解】本方乃半夏瀉心湯合芍葯甘草湯兩方加減化裁而成。半夏瀉心湯可和胃降逆,開結除痞;芍葯甘草湯緩急止痛;加厚朴苦辛溫,以其燥濕散滿,行氣導滯;蒲公英苦甘而寒,取其清熱解毒,消積散結。共奏辛開苦降,理氣消痞,緩急止痛之功。
【葯理】姜半夏促進胃腸運動,抗實驗性胃潰瘍,可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乾薑具有解痙鎮痛、抗炎止瀉作用。黃連、黃芩可拮抗回腸痙攣。芍葯甘草湯可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鎮痛。
【用法】水煎服。
Ⅷ 治療急性胃炎的中醫葯有哪些
(1)外邪犯胃:發熱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