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有疝氣治療葯方嗎
疝氣是常見疾病,目前治療疝氣的方法只有2種。1、手術。2、非手術療法,可以使用內中醫磁療疝氣袋保守容治療的,中葯生物磁療疝氣袋利用生物磁療和葯物的雙重作用,佩戴後能迅速起到溫陽散寒,理氣生機之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肌肉(筋膜)新陳代謝,促進疝環口周圍肌肉與筋膜增長,加速內環口的閉合,已達到治癒目的。不嚴重可以使用的,手術需要恢復半年,不嚴重不用手術。
B. 疝氣中葯治療
干桂圓殼和干荔枝殼熬水當茶飲用可治疝氣
C. 疝氣可以喝中葯醫治嗎喝什麽中葯能治好
中醫治療疝氣痊癒率在百分90左右..你可以試下這個方..橘核17川楝子12肉桂10厚撲12元胡回10枳實12海藻12昆布12桃仁12丹皮答15川軍6..如果局部發硬加牡蠣20浙貝12如果疼痛加烏葯13沒葯7效果很神氣的
D. 中葯治療疝氣方法
中葯治療是不可行的,疝氣是由於腹壓的增高造成腹腔內組織突破疝環進入疝囊腔形成,小兒可以考慮保守,成人還是盡早手術吧,不然形成嵌頓疝,問題就比較嚴重了,做個疝囊高位結扎術,影響不大。
E. 有沒有偏方治療腹股溝疝氣或中葯治療
初期的話說明疝氣比較輕,前期可以採用保守的治療方法,也建議採用保守的治療方式,比如疝氣袋,一方面安全同時也能達到治癒的目的,手術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痊癒也存在復發的可能性和一定的風險性的。初期的話還是採用保守治療看看效果!
F. 治疝氣的中草葯有哪些
身體中的各種器官都有其一定的位置,如果這些器官發生位移而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卡住了,無法復位的話,這種情形就被稱為疝氣。中醫認為,疝氣根本原因就是氣血不暢。了解中醫治療疝氣的常見偏方,通過中葯內服調理全身多位臟器,補腎固本,化氣利水,清熱去濕。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
、羅晃子7 個。酒煎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2、
巴茅果3 個,茴香根15g ,香附米3 個。蒸甜酒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3、
玉鳳花根15~30g 。水煎服。也可加小豬睾丸2 個,煎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4、
仙桃草(水苦蕒)15g ,雙腎草3g ,八月瓜根3g ,小茴香根3g 。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5、
白櫟蔀3~5 個。煎湯加白糖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6、
白背葉根15~30g 。水煎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7、
地菍干根60g ,龍眼肉15g ,橘核15g 。水煎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8、
地黃瓜適量。水煎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9、
金絲桃不拘多少。加水、酒煨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0、
向日葵根30g 。和紅糖煎水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1、
楊梅新根60g 。水煎,酌加酒或紅糖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2、
豆鼓草根9g ,襄荷根9g ,茴香根9g 。水煎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3、
小果上葉9g ,姜昧草3g ,小楠木香6g 。紅糖水煎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4、
金盞菊鮮根60~120g 。酒水煎服。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5、
疝氣內消丸,每日2次,每次服9克。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6、
桔核丸,每日2次,每次服9克。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7、
補中益氣丸,每日3次,每次9克。
中醫治療疝氣常見偏方18、
小茴香10克、荔枝核10克、桔核6克、吳茱萸6克、木香3克、用水煎服,每日1劑。
因此中醫治療疝氣的偏方雖好,對症選擇方是上策。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選擇用葯是保證療效的前提,正規醫院科學診療是您的最佳選擇。
G. 怎麼用中葯治療疝氣
13歲了,單純中葯·治療有一定差異性,最好去醫院診治。
H. 治療疝氣的中葯該怎麼治療
問題分析:用微創手術,目前用的微創可視細胞支架植入術治疝氣,治療時版間短,權創傷小,恢復快,而且不受年齡和體質的限制,隨治隨走,是治疝氣最好的方法。意見建議:疝氣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診斷治療,避免延誤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祝患者早日康復!
I. 治療疝氣的民間偏方是什麼
擇妙草天醫疝氣方可以的呀,用後沒復發,是中葯成分的,對身體本身,不會帶來任何的影響的。
J. 疝氣的治療葯方有幾種
【方一】導氣湯
【組成】檳榔10克,當歸10克,蒼術10克,木香6克,枳殼9克,小茴香5克,橘核10克,荔枝核12克,川楝子10克,路路通10克。
【功用】疏肝理氣。
【主治】腹外疝肝氣郁滯型。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天台烏葯散
【出處】《醫學發明》
【組成】天台烏葯18克,木香、炒小茴、青皮各6克,高良姜9克,川楝子12克,巴豆10克,檳榔9克。
【功用】溫化寒濕,疏肝理氣。
【主治】治寒凝肝脈,氣機阻滯所致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睾丸,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脈沉遲或弦。
【方解】方中主葯烏葯行氣疏肝,散寒止痛;輔以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青皮疏肝調氣,木香行氣止痛;佐以檳榔直達下焦,行氣化滯而破堅,川楝子與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減川楝子之寒,又增行氣散結之功。諸葯合用,共奏解寒凝,疏氣滯,調肝絡,止疝痛之功效。
【葯理】加速腸壁血液循環,降低小腸緊張性,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鎮痛,消脹。其中烏葯興奮胃腸平滑肌,增強蠕動,排出積氣,促消化液分泌;木香對抗和鬆弛腸痙攣;小茴香排出腹氣,緩解痙攣,減輕疼痛;檳榔增強腸蠕動,有致瀉效應;高良姜健胃,興奮腸管;青皮促消化液分泌,排腸內積氣;巴豆促進腸蠕動,導致腹瀉,增加膽汁和胰腺分泌;川楝子鎮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補中益氣湯
【出處】《脾胃論》
【組成】黃芪15克,黨參12克,白術、當歸各10克,陳皮、炙甘草各6克,升麻、柴胡各3克。
【功用】補中益氣。
【主治】腹外疝氣虛下陷型。
【方解】方中主葯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輔以人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佐以陳皮理氣和胃,當歸補血活血,取其補而不滯,氣血相生;使以升麻、柴胡升清舉陷。諸葯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
【葯理】增強內臟肌張力,糾正貧血,護肝;解熱,抗金葡球菌,抗癌,抗放射線損傷。其中黃芪、人參、白術促進白蛋白合成,降低麝香草酚濁度,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加機體耗氧量,增強心臟收縮力,升高紅、白細胞及血色素。白術護肝,防止肝糖元減少;當歸抗貧血,抑凝血,調節子宮肌張力;陳皮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腸氣排出;柴胡、甘草抗肝損害。柴胡加強回腸收縮,升麻興奮膀胱和未孕子宮。升麻、柴胡解熱,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柴胡抗病毒,抗過敏。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暖肝煎
【出處】《景岳全書》
【組成】當歸、枸杞子各9克,烏葯、小茴香、茯苓、生薑各6克,沉香、肉桂各3克。
【功用】溫補肝腎,行氣逐瘀。
【主治】腹外疝治肝腎陰寒所致少腹冷痛,疝氣痛,下元虛冷,四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解】方中主葯肉桂大熱,暖肝溫腎,散寒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行氣止痛;輔以當歸補肝養血,枸杞子補養肝腎,烏葯、沉香行氣散寒止痛;佐以茯苓滲濕健脾,生薑溫散寒凝。諸葯合用,溫補肝腎以治其本,行氣散寒以治其標,以溫下元,散寒凝,暢氣機,睾丸、少腹冷痛自愈。
【葯理】解熱,鎮痛,改善血液循環,抑制平滑肌痙攣。其中烏葯、小茴抑制平滑肌痙攣,排腸積氣,促消化,緩疼痛;肉桂擴張皮膚血管,促汗腺排泄,解熱鎮痛;沉香調節胃腸蠕動;枸杞子護肝保肝,提高免疫力;當歸抗貧血,抑制平滑肌痙攣,茯苓鎮靜,抗潰瘍,降低胃酸分泌。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橘核疝氣丸
【主治】腹外疝氣滯型。
【用法】每次5~10丸,每日3次。
【方六】外治療法
【出處】流傳民間和醫界
【組成】生香附60克(粗研末),食鹽60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酒醋炒熱,布包頻熨患處。
【方七】外治療法
【組成】陽和解凝膏摻黑褪消或桂麝散。
【主治】腹外疝。
【用法】外貼患處。
【方八】外治療法
【組成】傷濕止痛膏。
【主治】新生兒腹股溝斜疝。
【用法】二手指捏攏疝孔,再用傷濕止痛膏貼緊,再用丁字帶固定。
【方九】
【出處】流傳民間和醫界
【組成】小茴香15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煎湯內服,每日2次。
【方十】
【出處】流傳民間和醫界
【組成】荔枝核15克,黃芪15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煎湯內服,日1劑。
【方十一】
【出處】流傳民間和醫界
【組成】白頭翁。
【主治】陰疝。
【用法】不限多少,搗之,隨腫處敷一宿。
【方十二】
【出處】流傳民間和醫界
【組成】干絲瓜瓤燒末。
【用法】每服6克,熱黃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