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所謂的五行養生是什麼和中醫養生有什麼區別
五行養生主要值得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人堆認識世界的說法,而中醫養生則是在古老哲學的養生方法之下,進一步的奠定了中醫的養生方法。
而現在的中醫養生只是將它更進一步,並且將說法說的更加通俗易懂罷了,但是在治療的手段上面會比古代的治療手段更加的先進,雖然他們各有不同,但卻都有養生健體的功效,雖然中醫講究的是有「有諸內者,必行諸外」。
『貳』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中醫養生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源遠流長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叄』 養生五味養五臟是哪五味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飯是人的第一需求,吃飽肚子,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都是中國人的一種美好願望,每天能有食物填飽肚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現在我們國家幾億人已經衣食無憂、生活富足了,剩下的人也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在不斷改善生活質量。但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會不會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而導致疾病呢?其實您每天習以為常的飲食喜好,很可能正是自己健康的敵人。
“葯食同源”的理論就是酸、甜、苦、辛、咸五味,各司其職,分別供養五臟六腑,對人體內臟產生各種各樣的作用與變化。
以人的五臟為根本,這是中醫的養生學。中醫講究天、地、人合一,要順其自然。我們在生活中不要違背自然規律,這樣才能健康。
『肆』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伍』 五勞七傷的中醫養生
人們經常用「五勞七傷」來形容人身體虛弱多病。其實,「五勞七傷」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著多個方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五勞七傷」實際上是經常被人忽略的,所以才會「積勞成疾」。
五勞七傷
五勞:「素問」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七傷: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形勞意損傷神,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
可以看出,視、卧、坐、立、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活動,這些活動對人的影響也最大,互相之間也可以相互影響,互為協調。所以,每個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注意,不論是勞身還是勞心都要有節制,不可過度,要注意勞逸結合,調節神經和身心,這樣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中葯方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
【葯物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川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硃砂(細研)半兩,芫青(糯米拌炒令黃色,去翅足)半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半兩,雄黃(細研)半兩,乾薑(炮裂,銼)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細辛半兩,莽草(微炙)半兩,鬼臼(去須)半兩,蜈蚣1枚(微炙,去足),蜥蜴1枚(微炙)。
【處方來源】《聖惠》卷五十六。
【方劑主治】風屍,及飛屍,鬼疰,風痹,身上痛如針所刺,嘔逆痰癖。
【制備方法】上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五勞七傷向後瞧
預備勢:直立勢同第一段,兩手叉腰。
(一)慢慢向右轉頭,眼看後方。
(二)復原。
(三)慢慢向左轉頭,眼看後方。
(四)復原。
如此反復多遍。
作用:可使精血充足,神氣寧靜,以治五勞七傷。亦可防治頸椎病。
注意:轉頭時,身體不動,保持正直。向後看時吸氣,復原時呼氣。
『陸』 中醫養生中的12345指的是什麼
一天一袋牛奶,一天二百七十克碳水化合物,一天三份高蛋白食物,一天三四五頓七八成飽少食多餐,一天五百克新鮮蔬菜或水果。
『柒』 中醫五臟與五穀、五神、五情、五味的對應
五穀中的五行屬性
一、稻米類屬金重潤肺
稻米類涵蓋各種粳米、秈米、紫米、糯米等,在出現肺熱、咳嗽等症狀時,具有很好的滋陰潤肺的作用。尤其皮層營養物質豐富,調養中可特殊運用。
養生用法:熬粥效果較好。南方農村習慣熬米湯,需潤肺調養時,可考慮只喝米湯不吃米粒,隨時可服用。
二、高粱屬木重養肝
高粱是五穀里不可缺的配角,具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瀉的人,持續吃一段時間後,會有良好的功效。
養生用法:把高粱米加工成麵粉後炒熟,用開水調成稀糊每天早晚飯前服用。
三、豆類屬水重補腎
豆類形狀與腎相似,符合相似相補的道理。豆類中的黑豆被稱為「腎之谷」,中醫認為它具有補腎強身、解毒、潤膚的功效,對腎虛、浮腫有較好的食療作用。
養生用法:泡發後打製成豆漿或煮粥,補腎以黑豆為好。
四、麥類屬火重養心
小麥被稱為「五穀之貴」,燕麥、蕎麥更是高血壓心臟病調養之必備。中醫認為麥能養心安神、除煩去燥。對消除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自汗盜汗以及煩躁情緒有食療作用。
養生用法:取帶皮的全小麥、燕麥或蕎麥,可單獨也可混合熬粥。
五、粟米屬土重養脾
小米、青稞等都屬粟米類。小米是五穀之首,常食能補脾益胃。小米對脾虛體弱的人而言,可謂是進補的上品,可補中益氣、延年益壽。
養生用法:熬一鍋小米粥,用湯匙撇出小米粥上層的精華——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養脾胃的療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六、五行平衡調養
人體調養中特別強調五臟六腑的陰陽五行平衡,所以在不具體針對某個臟器具體調養時,養生中主張對五臟器官進行綜合平衡養護,即同時考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對應平衡調養。
養生用法:把五穀雜糧摻合在一起混合熬粥,對五臟進行綜合調養。或者經常食用五穀飯。
『捌』 養生當中的五味是哪五味各歸什麼經絡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中具體介紹了季節與五臟及五味的關系,原文為[1]「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中醫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與人的生理、病理相聯系,用五行學說貫穿起來,五行學說將一年分為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將飲食之味分為五大類,即酸、苦、甘、辛、咸。 用現代醫學來分析,一年四季發生的疾病有其規律性,也有其客觀原因。如能隨著時節科學地搭配飲食,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發生或減輕疾病的危害。 1 春天:省酸增甘 春天萬物生長茂盛,人的肝氣像春天的樹木一樣,應條達舒展,所以在春日到野外踏青遊玩,有益於肝氣的舒放,有慢性肝病的人更應注重此時節的保養。在春天飲食保健上,很早就有「省酸增甘」的說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不利於肝氣的舒展;甘味食物多屬溫性,有滋養補益的作用。春天陽氣初升,食甘味能滋養人體的陽氣,有利於人體在春日旺盛的新陳代謝。在五行上,可以看出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棗、栗子、花生等可以健脾益氣,防止肝氣過盛,避免因「木乘土」造成的肝氣犯胃等疾病。 春季飲食又可分為三個時期。 1.1 早春時期 陰寒漸退,陽氣開始升發,氣候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於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根據中醫學「春夏養陽」的理論,此時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芥末等,不僅能祛散陰寒,助春陽升發,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此時宜少吃性寒食品,以防阻遏陽氣發越。主要飲食原則為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同時,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1.2 春季中期(仲春) 古人雲,春應在肝。肝稟風木,仲春時節肝氣隨萬物升發而偏於亢盛。中醫學認為,肝亢可傷脾(木克土),影響脾胃運化。因此,葯王孫思邈曾講:「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時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該時期應適當增加野生蔬菜的攝入,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又因此時為天氣變化較大,氣溫驟冷驟熱,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 1.3 春季晚期 氣溫日漸升高,此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以及辣椒等辛熱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應適當增加青菜。 2 初夏:少苦適辣 初夏(在五行里是春夏之交的時間)時節,為保證心氣旺盛、氣血的良好運行,應少食用苦味瀉火、能傷及心陽的食物,適當食用一些辛溫(辣)發散行氣的食物,有利於溫煦心氣,進一步培養人體的陽氣,在五行上有「火生土」之妙,利於脾胃消化功能。尤其是在我國南方比較潮濕,吃辛辣食物也有助於行氣祛濕。故應「少苦適辣」,即少食苦味食物,適當添加些辣味。春夏的飲食原則,反映了中醫「春夏養陽」的基本養生觀點,也是「冬病夏治」的道理所在。許多醫學專家強調,初夏不應過分貪涼,不要貪食冷飲。初夏過分貪冷食,人體內部血管過度收縮,而體外過分炎熱,構成了很大的不協調,易引發腸胃紊亂等相關疾病以及秋冬呼吸疾病。 進入初夏,有些人出現了痔瘡、牙痛或口瘡、嘴角糜爛等,這些都與刺激性食品及酒類攝入太多有關,導致體內胃火、心火上升的緣故。對此,還應該注意飲食調節,對症「滅火」。 生痔瘡,多吃果蔬多喝水。痔瘡的發生主要與飲食及娛樂習慣有關。魚肉及精細食品吃得多,粗纖維攝入減少,容易使大便乾燥。此外,許多人長時間上網,久坐後活動減少,肛門處的靜脈迴流受到阻礙,引起血管擴張,容易出現便秘乃至痔瘡。對這樣的「火」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每天大便通暢,並適當增加運動。 嘴角爛,吃粗飯。過食肥膩辛辣、煎炒、酒類等食物,致使脾胃受損,內蘊化熱,嚴重者口角出現糜爛。對這樣的「火」,應多吃米粉、豆類、小米等粗糧和綠色新鮮蔬菜等。避免進食辛辣、燒烤等刺激性食物,減少對口腔和腸胃的刺激,去除不良嗜好,防止暴食或過飢。 牙痛臉腫,清涼解毒。對這樣的「火」要多吃清涼解毒的食物,如金銀花、決明子等,同時多喝水、多吃蔬菜。不吃巧克力、辣椒、羊肉等高熱量食物。 3 長夏:免甘加咸 隨著氣候變暖,炎熱高溫持續時間延長,長夏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很多專家都強調炎熱夏日要注意多飲水等,以避免中暑。按五行理論,飲食應「免甘加咸」,夏日濕氣重,不應再食用甘味食物。長夏最為炎熱,一般在30℃以上,甚至高達40℃。在30℃以上時,人體主要靠蒸發人體的水分散熱,每天都要蒸發掉大量水分,以維護相對穩定的溫度;同時,大量的鹽分隨汗液丟失。所以在高氣溫的環境中,除了補充大量的水分外,人體必需補充鹽。補鹽最好是日曬海鹽。海鹽除含Na+、Cl-外,還有K+、Ca2+、Mg2+、I-、Br-,有利於電解質平衡,隨水一起補充到人體。夏天代謝水平較高,多補充些新鮮的瓜果蔬菜,既可補充維生素類物質,也可補充一些礦物質。 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常出現全身乏力、食慾不振、頭暈、心煩、昏昏欲睡等症狀,甚至被中暑、嘔吐、腹痛、腹瀉等疾病所困擾,因此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清淡飲食,但不能拒絕葷菜。由於夏季人的胃酸分泌減少,加之飲水較多,導致機體消化功能較弱,故飲食應清淡一些。應多吃營養豐富、氣味清淡之品,忌食油膩、煎炸及熱性的食物。但是,清淡不等於素食,因為素菜中雖然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及豐富的維生素,但缺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長期吃素容易導致營養失衡。所以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不要拒絕葷菜,可適當攝入一些瘦肉、蛋、奶、魚等。 二是苦味宜多食。中醫認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營養學家建議,夏季經常吃些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如素有「菜中君子」美稱的苦瓜,能調和脾胃、清除疲勞、醒腦提神,對中暑、胃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苦菜也是一味葯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涼解毒、消毒排膿、去瘀止痛、防治胃腸炎等功能。食用苦菜時,將根、葉洗凈,可拌可炒可做湯,味道苦中帶香,是解暑開胃的佳餚,而且對腸炎、痢疾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4 秋天:省辣補酸 秋日裡,隨氣溫下降,降雨量增加,空氣中的水分減少,氣候變得秋高氣爽,由於還有夏天的余熱,氣候乾燥。在五行里以金為代表,辛散乾燥是秋天的特點,辛辣食物有發散特性,易傷及陰血。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之效,故秋日飲食應「省辣補酸」,這符合了「酸甘養陰」的原理。秋天易發口角或皮膚乾裂等,都與秋燥有關,如果在飲食上注意適當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楊梅、山楂、葡萄等,有助於減少秋季病的發生。 秋天,有利於調養生機,去舊更新,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因此,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以增強體內應變能力,減少冬季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等。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熱毒、利二便;南瓜能潤肺益氣,止痛安胎;蓮子益脾養心,固精止瀉,開胃安神;桂圓治貧血、神經衰弱、產後血虛;黑芝麻補肺助脾、潤腸通便、益肌膚;紅棗養脾平胃、安中益氣、補血益陰。秋三月氣候乾燥,因此秋末冬初可適當食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陰潤燥。老年人脾胃虛弱者,宜食溫熱熟軟的食物。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進行食補食療,沒有病的健康人也可以進行食補,但應該用氣平味淡、作用和緩的食物。一般可常用豆蔻饅頭、玉蘭油雞、山楂肉乾、牛肉湯、蝦仁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葯、扁豆等。 秋季容易出現口乾唇焦等「秋燥」癥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銀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鐵、鎂、鈣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可用水浸泡發後,煮爛,加糖服食,對治療和預防「秋燥」有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養肺陰、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 5 冬天:清淡添苦 冬日裡,天氣寒冷,人體生命活動及代謝都大大下降,水為其代表。因為水氣集聚在體內,如果再多食用鹽分,會造成人體內鹽分濃度過高,對腎不利,甚至會引發高血壓等疾病。按五行理論推理飲食應「清淡添苦」,清淡是少吃鹽,飲食偏向清淡,如食用些白菜、蘿卜有很多益處,這也應了「冬吃蘿卜」的民間說法。而吃苦的食物,可瀉火存陰,就是中醫所說的「堅陰」,尤其是隨著氣候變暖,通過飲食清除體內的余火,有利於減少春天溫疫的發生。 冬季天寒地凍,人們在日常飲食中還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即通過飲食起到保溫、禦寒和防燥。 一要注意多補充熱源食物,增加熱能的供給,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這樣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其中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製品等。 二要多補充含蛋氨酸和無機鹽的食物,以提高機體禦寒能力。蛋氨酸通過轉移作用可提供一系列耐寒適應所必需的甲基。寒冷氣候使得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線粒體內氧化釋放出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製品、葉類蔬菜等。另外,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少很有關系。所以冬季應多攝取含無機鹽較多的根莖蔬菜,如胡蘿卜、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也可提高機體禦寒性。含鈣較多的食物有:牛奶、豆製品、蝦皮、海帶、發菜、芝麻醬等。 三要多吃些富含VA、VB2、VC的食物,以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發生。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強,機體維生素代謝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容易出現諸如皮膚乾燥、皸裂和口角炎、唇炎等症。所以在飲食中要及時補充維生素B2,這主要存在於動物肝臟、雞蛋、牛奶、豆類等食物中;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則包括動物肝臟、胡蘿卜、南瓜、紅心紅薯等食物;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