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中醫食療所學知識,進行養生,保健和疾病預防
飲食定量,主要強調飲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飽不飢,尤其是不暴飲暴食。否則會使腸胃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產生。如《黃帝內經》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千金要方》更明確指出飲食過量的害處,「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主要靠脾胃的功能正常,若飲食過量,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使食物不能及時消化,進一步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輸布,從而產生一系列疾病。相反,進食過少,則脾胃氣血化生乏源,人體生命活動缺乏物質基礎,日久會導致營養不良以及相應病變的發生。因此,飲食有節,食量有度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
定時
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三餐。這與飲食在胃中停留和傳遞的時間有關。食物進入胃中,一般素食4小時,肉食約6小時,然後由胃經十二指腸進入小腸,當胃剖空到一定程度時,便產生飢餓感,故可再度進食。研究證明,早、中、晚這三個時間內人體的消化功能特別活躍。按照相對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奏地進行活動,脾胃協調配合,腸胃虛實交替,有張有弛,食物則可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和利用。若不分時間,隨意進食,零食不離口,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腸胃消化的正常規律被打破,胃腸虛實無度,久而久之可發生脾胃病變。
三餐合理搭配
在一日三餐中,歷來主張「早餐好,午餐飽,晚飯少」。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科學性,與人體晝夜的生理變化有關。因為人身的陰陽氣血的運行,在晝夜中有盛衰的不同。早餐時間,經過一夜的休息,早晨陽氣活動開始旺盛,胃中處於相對空虛狀態,亟需補充營養,以滿足上午的工作需要;午餐時間,處於一日當中,且經半天的勞動,消耗較多,故宜適當多進食,才能彌補損耗,滿足下午勞動工作的需要;晚飯後,一般活動較少,消耗不多,故宜少食,否則常為致病之因。當然,一些夜生活豐富者,晚餐不僅要好,還要加夜宵。
2. 中醫認為的飲食養生是怎樣的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內益壽。
中醫容強調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餚腐敗了不吃,菜餚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我國食療得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3. 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醫院是哪家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盡心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4. 中醫食療養生有什麼優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版強調:吃對食物權比仙丹靈葯更有用。食物不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
5. 中醫食療養生的好處是什麼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6. 中醫食療與養生的介紹
《中醫食療與養生》是2009年04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秋雨的中醫食療養生內方面的專著。本書詳容細論述疾病與食物的關系,從傳統中醫的角度,指出食葯同源,葯膳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同時作者對如何製作葯膳,從選材、加工到成品,均給出了詳細的方法。針對不同的疾病,本書提供了幾百種相應的葯膳食譜,以滿足患者選擇。
7. 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復莫先於食」,以及「制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 中醫的飲食養生理念是什麼
就是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能對人體進行調養。吃是生命活動的專表現,是健康長屬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漢代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365種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山葯、芡實、蜂蜜、薏苡米等,被列為具有強身保健、延年益壽的上品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