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氣血不足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氣血不足的造成都是以下方面引起的,及時調養才是對的,德甫固雪和茶幫助版補血改善。權
一、飲食營養偏差
飲食均衡,給人體補充充足的營養,才更有利於人體的健康。女性飲食多節制和偏食,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特別是偏食,容易導致脾胃損傷,最終都在氣血 。
二、睡眠不足
現代女性因為面對著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不僅僅要完成工作,而且還要完成各種各樣的家務活,所以長期的不好的作息習慣以及睡眠時間的不夠,從而導致機體的氣血無法得到很好的恢復,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女人氣血不足。
三、缺少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而在日常生活,很多女性往往因為工作和生活等因素沒有運動,最終導致運動量過少,靜脈自然也就不通暢,氣血生成受影響,最終導致女人氣血不足。
四、某些疾病
日常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引發各種疾病,而疾病的發生,容易導致短期內傷耗氣血,而如果是慢性疾病的,更會消耗血氣,最終導致血氣不足。
女人氣血不足讓女性的健康受到影響,會有頭暈乏力、臉色蒼白、睡眠質量也大打折扣,並且女性的特殊生理月經也會隨之受到影響,會經期延長、經量減少變淡甚至是出現痛經等症狀,嚴重影響到女性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⑵ 常德壺瓶山有哪些景點
主要景點介紹
迷人的峽谷風光
「張家界的山,九寨溝的水,壺瓶山的峽谷數最美」。這是遊客對壺瓶山峽谷風光的贊美,也是壺瓶山峽谷風光的真實寫照。壺瓶山自然保護區境內有八大峽谷將其分割成不同的高山峻嶺,最高海拔2098.7m,最低海拔220m,這些峽谷深度都在300m以上且各有特色,大自然的神工造化,令人嘆為觀止。
(1)毛竹河峽谷:峽谷全長8km,峽谷幽深,河水清澈,植被豐富,峽谷兩岸青山對峙,奇峰林立,民謠"頭頂觀音山,腳踏米湯泉,獅象把河口,石人兩邊站"就是其精闢的寫照。
(2)紙棚河峽谷:全長8.5km,目前已開通了2.5km旅遊線,走進峽谷,茂密的森林,高大的樹木,遮天蔽日,古藤纏繞,谷底溪水清澈湍急,泉水涓涓,兩側懸崖峭壁,上接雲端,奇峰異石,鬼斧神工,山岩樹影婆娑,鬱郁蔥蔥,岩縫中山花燦爛,絢麗多姿。漫步於峽谷之中,呼吸著清新怡人的空氣,聆聽著林間的百鳥和鳴,猿聲啼叫,無不讓人走入"虎嘯龍吟一江水,鳥語花香兩岸春"的意境。
(3)象鼻子溝峽谷:該峽穀神秘幽深,可見板根、一線神脈、萬卷天書等景點。尤其是飄逸的仙女潭瀑,跌宕的大嶺瀑更是增添了幾道亮麗的風景。
(4)黃連河峽谷:黃連河峽谷始於南坪河黃連村的回打坡,一直到泥沙平洞村的香籠寨,全長約10Km,幽深峽長,谷底幾乎全部為河床所佔據,有時僅一、二十米寬,兩岸崇山夾峙,森然可怖,峽谷中瀑布多而壯觀,且峽谷中生長著長果安息香、香果樹等多種珍稀植物。
(5)黃虎港峽谷:黃虎港峽谷從安溪洪水灘到黃虎港大橋全長31.5km,另有兩條支流相連河、後河"谷中谷"分別為8km、6.5km,峽谷總長46km。峽谷幽長,兩岸石壁陡峭,上接雲端;山崖樹影婆娑,鬱郁蔥蔥;岩縫中山花爛漫,絢麗多姿。
(6)剩頭鐵索吊橋:剩頭鐵索吊橋飛架在剩頭和耍武兩山的絕壁上,長116m,寬2m,高188m,由此可見其氣勢,順著曲徑登上鐵索吊橋,俯瞰橋下的相連河峽谷,頓覺毛骨悚然,環顧四周,谷黛幽深,鳥鳴山澗,古木蔥蘢,藤籮經繞,猴子嬉戲於樹頂岩尖,冷風颼颼,溪水湍急,與半空中的鐵索橋組合,構成了一道天塹變通途的奇觀。
奇異的水體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更幽"。壺瓶山的峽谷深澗形成了大小不一溪河十餘條,這些溪河或潺潺流水,或涓涓細流,或湍急奔騰,或歡歌或細語或咆哮。由於山高坡陡落差大,形成了姿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瀑布近30處,有從洞中竄出,聲如驚雷,有從懸崖峭壁飛流直下,酷似銀河落九天,有如卷簾,有如暴雨,也有如細珠,在夕陽的照射下,彩虹飛舞,變化萬千,甚是壯觀。壺瓶山的溪河一里三灣,三灣一灘,灘灘各異,灣灣顯奇,在水潭、在溪中,溪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穿梭游動,五彩斑瀾的鵝卵石靜卧水底,酷似一幅游魚戲水圖,多姿的水體點綴了大自然,增添了壺瓶山生態旅遊區的無限秀色。
(1) 龍門洞瀑布:該瀑布由湖北境內的地下水匯集後潛行20km進入湖南形成"龍門出水"的奇異景觀。逶迤綿延的銅嶺峰,至此嘎然截止為兩段,北面懸崖千丈,一洞中開,一股泉流以每秒2m3的流量噴射出洞,形成"飛瀑"奇觀,瀑柱直插玉竹潭,激起巨大沸騰旋渦,水柱沖天,又形成舉世罕見的"涌瀑"。清代張庭南為奇景所激,留下"千尺高岩宿牛頭,一泓碧水藏風雪"的名句。
(2) 泉坪飛瀑布: 該瀑布位於紙棚河峽谷的北岸,從泉坪村海拔800m的懸谷口飛灑而出,瀑布長170m,瀑布氣勢壯觀,分為三層飛疊,一疊瀑飛瀉而下,陽光輝映之下,彩虹附麗;二層瀑、三層瀑似縷縷寬幅絲帶,飄飄而墜,似奔馬,似雪花。
(3) 板橋瀑布: 位於象鼻子溝峽谷源頭西側,谷西坡有一如刀削絕壁,長約100m,高130m的大陡壁,有一瀑布從板橋溝懸谷口飛流直下,象一匹白布垂直高掛80m,瀑水跌入谷中石板上,激起千萬朵水花,給幽暗的峽谷增添了亮麗。
(4) 大嶺瀑布: 位於象鼻子溝尾端,也是象鼻子溝正源流至此處,從峭壁上忽跌落而下,落差近100m,屬季節性瀑布。雨季瀑布似萬馬奔騰,枯水季節瀑布則絲絲縷縷,似千層水浪撲面而來。
(5) 油榨河瀑布: 位於黃連河的下游,落差約200m,水從山頂噴涌而下,形成三等級瀑布,由於瀑布水量大,氣勢壯觀,是壺瓶山目前所發現的最好的瀑布之一。
(6) 高山平湖: 高山平湖之水令人稱奇,在雲霧山上海拔近1000m的山頂處,有一面積百十餘畝的湖泊,清澈可見各種魚兒在水中暢游,由於不知湖泊是如何形成的,當地百姓稱之為飛來湖。
(7) 東山峰水庫: 在東山峰上有一個長2km的湖泊,四周是矮丘,湖裡魚類成群,夏日是人們垂釣的好場所,隆冬湖面結上厚厚的冰層,又是遊人湖上滑冰的好地方。
(8) 米湯泉: 在南坪管理分局毛竹河的平谷中央,泉水從後山觀音山腳洞中流出,落入毛竹河觀音潭,長2km,每天上午9:00~12:00,這泉水變得象米湯一樣的顏色,因此得名"米湯泉",年深月久"米湯"的沉澱物,使這條河的河床變成了白色,即使流水再清澈,遠遠望去,也是一帶狀米湯色的奶水,因而又稱"奶泉",巍為狀觀。
(8) 壺瓶名泉-壺瓶液: 壺瓶液在象鼻子溝仙女瀑布旁,一眼汨汨的泉水終年不絕的流著,水質甘甜清潤可口,遊客到此,紛紛將自己所帶礦泉倒掉,灌上壺瓶液,傳說這是玉帝為仙女沐浴之後解渴准備的,是神泉,當地老人說喝了此水有病治病,無病益壽。
豐富的生物景觀
壺瓶山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侵襲,保存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大量的孑遺動植物及其群落,是我國華中地區珍貴生物物種的基因庫,是華南虎野外繁殖種群的存在地之一。在已初步查明的2836種植物中,屬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共有33種。區內豐富的植被和溫暖濕潤的氣候,為野生動植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據調查,區內有華南虎、金錢豹等54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在壺瓶山游覽觀光,熊豹時有出沒,珍禽異獸時而躍入遊客的眼簾,既神秘又神奇,猿猴啼鳴、百鳥歌唱、獼猴成群的嬉戲,黑熊的憩息痴呆,遊人猶入夢幻仙境,趣味頓生。
(1) 珙桐群落: 珙桐亦稱中國鴿子樹,被譽之為植物界中著名的"活化石"之一,它是植物界中的"大熊貓",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壺瓶山保護區是中國珙桐群落主要分布區之一,尤其是區內頂坪封家河谷--石碾子溝的小溪分別保存有國內海拔最低、面積最大的原始珙桐群落,樹桿高大挺拔,一般30m左右,胸徑1m,樹齡在百年以上。每年時值開花季節(4~5月),朵朵白花在碧玉的綠葉中隨風搖動,就象一群躍躍欲飛的白鴿,美麗動人。
(2) 植物新種:壺瓶山自然保護區是石門鵝耳櫪、湖南花楸、石門杜鵑、長果安息香、石門小櫱、石門葡萄、石門菝契共7個世界植物新種的模式標本產地,也是39個昆蟲新種的模式標本產地。這些物種在地球上為壺瓶山首次發現,被譽為"天外來客"。
(3) 頂坪原始森林風光:頂坪的原始森林,林海浩瀚,萬木蔥籠,樹體蒼勁挺拔,姿態萬千,步入林中,清新舒暢,風情萬種,野趣橫生。櫸樹、珙桐、紅豆杉等珍稀古樹高大雄偉,爭相競立,欲與天公試比高。黃心夜合,晝開夜合,白天開出朵朵黃花,十分俏麗,夜晚悄然閉合,無聲無息,舉目望去可謂"鮮花朵朵依芳樹,萬綠叢中一點紅",趣味怡然。
(4)木荷群落: 銀木荷當地稱之為葯皮楠。在壺瓶山象鼻子溝出口西側山上,海拔450~500m,有20ha天然銀木荷林相連成片。平均樹高35m,胸徑60cm。林內樹木挺拔,凈干甚高,樹冠濃蔭,有"木荷涼園"之稱,這塊天然單純木荷林,在整個華中地區較為罕見。
奇異的山峰怪石
(5)壺瓶山:壺瓶山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地方,主峰壺瓶山頂海拔2098.7m,為湖南第一峰,素有湖南屋脊之稱。山頂四周高,中間低,形如瓶口,故名壺瓶山。壺瓶山的南、西、北三面峭峻,坡度70°左右,東南面稍緩,有崎嶇狹徑可登。山頂植被茂盛,春夏晴日登屋脊,可見20餘hm2的高山杜鵑、千年映山紅、紅花木蘭群落爭相競艷,互斗芬芳,壺瓶山上是春的世界、花的海洋,人入其中,宛如仙鏡。晴日,登臨屋脊、俯視雲海,只見銀白色的雲海鋪天蓋地,無邊無際,雲海在山間翻騰,似排山倒海、白浪滔天,武陵山脈的高山峻嶺在白雲中飄浮,酷似輯輯長舟在茫茫的雲霧中穿行。金秋,壺瓶山上秋高氣爽,登臨屋脊,極目楚天舒,八百里洞庭成片、萬里長江成一線,"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情油然而生。逶迤的武陵,奔騰的河流,美麗的田野,繁華的城鎮,幽靜的農舍,一覽無余,盡收眼底。令人陶醉,心曠神怡。看日出,觀蒼海,賞雪景,登高望遠,湖南雖有多處,但壺瓶山應居首位,堪稱一絕。
(6)雲霧山:雲霧山海撥1546.6m,在崇山峻嶺的懸崖削壁上獨峰突起,形如毛筆直指雲天,峰頂時時雲霧繚繞,故名雲霧山。登峰造極,絕頂四顧,一峰出雲,腳下騰霧,景色蔚為壯觀,其險可與華山媲美。雲霧山還是聞名湘鄂的宗教朝覲聖地,雲霧道觀是道教南派正一教營地,與武當山齊名。
(7)東山峰:東山峰東西長22km,南北均寬5.5km,面積約120km2,海拔一般在1200m以上,最高達1516.3m。東山峰山頂較平坦,是石門縣最大的中山山原地貌,站在東山峰主峰的瞭望塔上俯瞰東山峰全境,起伏連綿,千丘簇擁,加上一望無際的高山雲霧茶園,實為山原風光和高山生態農業觀光的好去處。
(4)筆架山:筆架山海拔1491m,四面懸崖絕壁,近90°,光滑的石壁草木無生,真是猿猴欲過難攀援,黑黝黝的石壁寬達200餘m,其上端起伏參差宛如一筆架,故稱筆架山。
(8)文峰獨秀:文峰村河谷平原中間平地聳立一座尖岩山,海拔460m,與泥沙古鎮遙遙相望。山體清秀挺拔,與兩邊山峰渾然天成,構成一"自然"筆架,因而得名為"文峰"。
(9)白馬嶺:此嶺長約2km,形如一匹奔騰的白馬,該嶺與文峰獨秀相對。清末盧次倫相中這塊風光寶地,在此開辟茶業,生意興隆,茶葉遠銷歐美。
天然的滑雪滑草場
東山峰海拔1300m,屬山原地貌,由面積達700餘hm2的許許多多的山包組成,山包之間開闊,坡度平緩,平坡坡度在5~15°之間,山上長滿了低矮而柔軟的雜草,躺在草地上,藍天白雲、青草、白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令人陶醉。每年冬季,這里的坡坡嶺嶺都蓋上了一層50~60cm深的積雪,白茫茫的一大片,"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競然在南國的壺瓶山上展現得淋漓盡致。盛夏,這里又是一片青綠綠的野草。遊客無不贊口稱絕這里是冬日滑雪、夏日滑草的天然場所,既安全又剌激。
人文旅遊資源
燦爛輝煌的民族民俗文化
壺瓶山生態旅遊區主要是土家族的群居區,當地居民世代在此耕耘勞作,在長期的生息繁衍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鄉土風情。至今還保留的傳統文化和風情有:哭嫁、跳喪舞、擺手舞、對山歌、薅草鼓、三棒鼓、月半節、打溜子、九子鞭,還有以吊腳樓為典型代表的民族建築,這些足可構成一部嶄新的民族風情寶典。這里還有廣東商人盧次倫百餘年前在此興辦的秦和合茶業泥沙古街猶在,生意依然興隆。
源遠流長的壺瓶山宗教文化
(1)大勝寨寺廟遺址:1389年始建,1528年僧人黃大勝出資重修,香火甚旺,文化大革命寺廟被毀,淪為荒地,如今天棧依然,古井常在。
(2)雲霧山道觀:雲霧山是馳名湘鄂的宗教朝觀聖地,幾千年的晨鍾暮鼓聲,搖動了多少代"巴人國"居民和土家族後裔的心旌,使他們虔誠此地頂禮膜拜,創造了雲霧道觀的鼎盛和文明,現存的"南天寺",建於清乾隆40年,分為羅漢堂、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四殿,常住道徒20餘人,香客來自邊界9縣市,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更是熱鬧非凡,上山打教者達數千之多。
浩氣長存的壺瓶山革命遺址
大革命時期,這里曾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王爾琢、肖克、王震、廖漢生、賀錦齋等在此浴血奮戰的地方,賀家台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尚在,賀錦齋革命烈士紀念塔永遠屹立在人們的心中,每年清明,四周的青少年學生成群結隊來此憑吊,繼承遺志,振我中華。
主要景區介紹
壺瓶山生態旅遊區包括4個小區,總面積18174hm2,其中江坪河生態旅遊小區為沿渫水河游覽的線路,只開展線路生態旅遊,不計面積。東山峰生態旅遊小區面積5067 hm2,黃虎港生態旅遊小區面積6595 hm2,雲霧山生態旅遊小區面積6512hm2。
江坪河生態旅遊小區
該區位於生態旅遊區的西北部,區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400m以上多為峽谷風光,海拔400m以下為溪河漂流風光,整個小區恰似一個手掌,有一條長長的手臂。區內峽谷深澗,絕壁高懸,切割深遂,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紙棚河、郭家河兩側原始次生林自然古樸、野趣橫生,令人如痴如醉,留連忘返,是整個生態旅遊區的精品。該景區目前已開發象鼻子溝、石碾子溝景區和枇杷灘生態漂流。
黃虎港生態旅遊小區
該區位於生態旅遊區的東南部,區內峽谷狹窄、幽深,兩岸岩石陡峭險峻,絕壁高矗,更有剩頭堡鐵索橋驚險駭人,峽谷兩岸森林茂密,猴子成群,為峽谷探幽、漂流的理想之地。
雲霧山生態旅遊小區
該區位於生態旅遊區的東部,區內地勢險峻,雲霧山終年雲霧繚繞,宛若天境,南天寺雄居雲霧山,終年香火不斷,為歷代2省9縣宗教聖地。黃連河峽谷連綿12km,兩側懸崖峭壁,頂部原始次生林生長茂密,鬱郁蔥蔥,景色十分迷人,是徒步涉水觀賞的理想之地。
東山峰生態旅遊小區
該區位於生態旅遊區的西南面,山上部為典型的山原地貌,坡度平緩,千丘簇擁,起伏連綿不斷。攀登主峰東山峰,四周景色盡收眼底,使遊人感受到東山峰山體之雄渾,山原之壯闊,令人心曠神怡。區內有在省內外享有盛名的高山雲霧茶園、高山無公害疏菜基地,為全省少有的高山生態農業觀光園之一。
⑶ 源正堂,茶葉店名字,求一對聯
源泉水沏一壺日月
正源堂品一世春秋
⑷ 錢塘江真正的源頭在哪裡
錢塘江真正的源頭在懷玉山主峰六股尖。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組織了一支科考隊專,對新安江進屬行了深入的實地考察,確定錢塘江正源是新安江,源頭位於安徽省休寧縣海拔l600多米的懷玉山主峰六股尖。
2010年9月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發布了《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關於啟用浙江省主要河流長度、流域面積、主要湖泊面積數據的公告》。在該公告中錢塘江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 公里;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 公里。
(4)正源養生壺擴展閱讀: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千米。自源頭起,流經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積55058平方公里,經杭州灣注入東海。
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⑸ 要黃河的資料,謝謝!
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汛期:黃河每年有兩次汛期,大汛是夏季,來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續3-4個月。小汛是春季3-4月間,來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為期較短,因為每年都是在桃花開的時候,故又稱桃花汛。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缐,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2.1960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博士、教授、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 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2005年2月24日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農工黨省委副主任委員、農工黨西安市委主任委員黃河同志當選為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法研究會房地產與物業管理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住宅與房地產研究會房地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黃河源頭沙化問題嚴重
黃河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有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4回答者: 李俊昊123 - 一級 2010-3-9 17:19
我來評論>>
⑹ 康熙(蘇州)八寶粥記
康熙一行微服來到蘇州,卻見一粥鋪老闆把粥店的牌匾換了,粥字去米只留二弓方知今日的蘇回州並不太平,答為了查清來由,康熙買下粥鋪,親自扮做老闆掌勺賣起八寶粥。
朱國治聽到於世龍要來蘇州的風聲,急忙把古寶之物收藏起來,他的女兒雲巧鍾情於康熙,暗地差丫環墜兒去探聽康熙的情況。 康熙以粥鋪為據點,不斷向客人探查社會情況。為了從牢頭嘴裡打探到金聖嘆案的情況,康熙用十壺酒相換。
(6)正源養生壺擴展閱讀:
該劇主要描述了康熙年間黃河連年泛濫,沿岸百姓苦不堪言,康熙皇帝體恤民情勵志治河,親自九下江南巡視黃河災情,更由此引出了一幕幕傳頌一時的傳奇故事。
1、《康熙微服私訪記》分為《犁頭記》(01-07)、《八寶粥記》《銅鼎記》《紫砂記》四個故事。
2、《康熙微服私訪記2》分為《饅頭記》《桂圓記》《霞帔記》三個故事。
3、《康熙微服私訪記3》分為《錦袍記》《食盒記》《鈴鐺記》三個故事。
4、《康熙微服私訪記4》分為《金鏢記》《綾羅記》《茶葉記》三個故事。
⑺ 誰知道有關黃河的知識,快來!廢話不準進.
黃河 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汛期:黃河每年有兩次汛期,大汛是夏季,來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續3-4個月。小汛是春季3-4月間,來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為期較短,因為每年都是在桃花開的時候,故又稱桃花汛。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缐,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2.1960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博士、教授、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 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2005年2月24日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農工黨省委副主任委員、農工黨西安市委主任委員黃河同志當選為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法研究會房地產與物業管理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住宅與房地產研究會房地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黃河源頭沙化問題嚴重
黃河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有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⑻ 黃河的資料
⑼ 求康熙微服私訪記里那篇《八寶粥記》原文!!!
姑蘇古城復,昌門東,西行二十制步,有百年之老店「正源粥鋪」。粥鋪以粥聞名,城中老幼無人不知,而未嘗其粥者也。
康熙四十三年孟春,粥鋪無米,難以為繼,換匾,將粥字去米而存弓,以示蕭條。是日,有北方過客恰逢此景,慷慨將粥鋪盤下,做無米之八寶粥。
所用料凡豆、棗、麻、果八樣不等。是日,由粥而談及國事,談滿漢一家,滿漢平,天下平等要理。一賣粥之商賈,一落魄之書生,於屋宇之間妄談國事,實為一趣也。樂而記之。
(9)正源養生壺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康熙一行微服來到蘇州,卻見一粥鋪老闆把粥店的牌匾換了,粥字去米只留二弓方知今日的蘇州並不太平,為了查清來由,康熙買下粥鋪,親自扮做老闆掌勺賣起八寶粥。
國治獨女雲巧,是一清雅脫俗的美女,她誓死不嫁父親指定的夫婿哈六同,這天路遇私訪的康熙,被他氣度吸引。朱國治聽到於世龍要來蘇州的風聲,急忙把古寶之物收藏起來,他的女兒雲巧鍾情於康熙,暗地差丫環墜兒去探聽康熙的情況。
康熙以粥鋪為據點,不斷向客人探查社會情況。為了從牢頭嘴裡打探到金聖嘆案的情況,康熙用十壺酒相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