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經絡養生
按摩穴位吧。有一些穴位是可以養肝護肝的
1.太沖穴:位於足背部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是肝經的原穴,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在此穴都可體現,所以春季養肝護肝可多按摩太沖穴,方法-用拇指指尖對穴
位慢慢地進行垂直按壓。
2.肝腧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是肝臟在背部的反應點,刺激此穴有利於肝臟疾病的防治。中醫理論認為臟腑出現病變時都可在其相應背俞穴出現異常反應(如敏感、壓痛等),所以經常按摩此穴即可了解肝臟健康情況,又能治療其病變。
3.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此穴作用非常廣泛,長期按摩可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預防血管硬化等等。所以經常按摩此穴對脂肪肝的防治有很大的益處,方法每天每側按揉30~50次,酸脹為度。
穴位按摩只是養肝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食療茶療一起調理。特別對於有肝病的人來說,茶療是最佳的養肝護肝方式,可以做到全面調理,緩解肝病的惡化。關於養肝護肝的方法,我搜集的一些相關資料的網址http://shoucang..com/P5mAQ5jvKWa,你可以去多了解一下
Ⅱ 中醫怎麼治療經脈損傷
可用血府逐瘀抄湯加黨參黃芪治療。葯方,柴胡6克,桔梗9克,枳殼9克,桃仁9克,紅花5克,當歸15克,川芎9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懷牛膝9克,黨參30克,黃芪30克,甘草3克,這就是傷到胸部血脈的葯方。15劑就全部康復。水煎服,每日一劑。
Ⅲ 通經絡的中葯有哪些
通經絡的中葯比較多,你可以試一下貴宗堂的保健液噴劑,他們的通經活絡保健液都是天然中葯製作的,對各種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Ⅳ 中醫的經絡調理怎麼樣
中醫的經絡調理是根據經絡走向以及與內臟的連接,而採用不同方法進行調理。
Ⅳ 中醫的經絡是如何定下的
經絡的形成和中來醫的形成基本自上是一樣的,都是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而來.比方說某個人胃痛,在某次無意按著某個地方,胃就不怎麼痛了,隨著時間的過去,人們發現的這種地方越來越多,此時人們發現同一個臟腑病變,可以治療這一病變的地方有很多個,於是人們將這些地方連起來.於是就出現了臟腑經絡如胃經,小腸經,心經等,過後人們又發現,有些連線有規律,有些又沒規律.根據表裡的不同,古人運用陰陽學說將這些有規律的經絡,分為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陰陽學說與藏象學說相結合,就形成了十二正經,而那些分布不規律的經絡就是後來的奇經八脈.再後來人們又認識到這些經絡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於是相對於十二正經,其分絡就是十二別絡,加上任,沖二絡用及脾大絡,人們將其稱為十五別絡.
而這十二正經,奇經八脈以及十五別絡就構成了今天的經絡學說.
Ⅵ 什麼叫中醫經絡 養生調理
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回能的答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路」,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而調理在中醫里有調理陰陽,調理脾胃等等,有治療的意思。 所以養生調理應該是以養生為目的地調理你身體的某一個系統或者器官,而不是單純的調養。
Ⅶ 什麼是中醫全息經絡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各個經絡反映出來,在經絡、穴位、全息元穴區給予一定刺激可以治療其對應整體部位的疾病。
Ⅷ 中醫養生古法經絡是什麼
經絡療法可達到醫療效果,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療效。中醫經絡養生就是根據中醫經專絡理屬論,按照中醫經絡和腧穴的功效主治,採取針、灸、推拿、按摩、導引等方式,達到梳理經絡、調和陰陽而最終實現驅邪治病,使機體恢復陰平陽密的和諧狀態。
Ⅸ 屬於疏通經絡的中葯
一.屬活血通痹葯,如雞血藤、川芎、牛膝、乳香、虎杖、丹參、天仙版藤,穿山甲。用於血權瘀經絡,關節腫脹變形疼痛的痹證,如各種關節炎等症狀。
二,屬活血調經葯,如益母草、桃仁、紅花、澤蘭、當歸、王不留行、五靈脂、凌霄花、月季花、丹參、牛膝、穿山甲。此類葯有通經之功,用於婦女月經色黑,伴有血塊,月經不調,經閉或痛經。
三,屬破血消症葯,如水蛭、蟅蟲、虻蟲、穿山甲、三棱、莪術、大黃、劉寄奴。此類葯活血力最強,用於瘀血日久之症積包塊。
四,屬活血消腫療傷葯,如三七、姜黃、丹參、桃仁、紅花、骨碎補、血竭、兒茶、劉寄奴、自然銅、乳香、沒葯、蘇木、穿山甲。用於外傷或出血等所致的血瘀腫脹。
五,屬活血止痛葯,如延胡索、乳香、沒葯、三七、丹參、川芎、赤芍、當歸、鬱金、姜黃、蘇木、懷牛膝、王不留行。用於瘀血疼痛,葯理研究證明這些葯有鎮靜止痛作用。
來源:浩天威中醫熏蒸療法
Ⅹ 中醫學的經絡醫學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版經絡)
1996年張聲權閎「間隙維」經絡(出錯)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85年,法國deVernejoul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