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治療暴暗的首選穴位
目前治療肺癌的方法有很多,中醫、手術和放射治療都是肺癌的常見治療方專法之一,屬應用於不同類型的肺癌患者。對於非小細胞癌患者來說,其放療治療會分為不同的類型和階段。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既然是肺癌,我建議如果患者體質較好的話,早期應首選手術治療,術後採用放化療與中醫中葯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鞏固治療,以防復發和轉移.祝你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㈡ 中醫的穴位都是怎麼來的
我國的第一部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有提到過脈象學說,這本書內假借軒轅黃帝和歧伯的容對話,來奠基了整個中醫基礎,這也就引出了我們最著名的理論,不管是整個中醫體系還是單獨的包括穴位在內的脈象學說,都是由黃帝和歧伯發明的,所以中醫又被成為黃岐之術。
不過,更加確切實際的說法,應該還是各代醫家和勞動人民的經驗所得,比如著名諺語「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就是對足三里穴的概論,而從黃帝內經的160穴到現在的720穴,則可以看得出我們中醫學發展的遞進性,所以穴位的發展,更多的應該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努力的結果。
㈢ 中醫按摩穴位治療病證
(1)長強DU1Cháng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動、靜脈分支,棘間靜脈叢之延續部;布有尾神經及**神經。
[主治]泄瀉,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癲狂,脊強反折,癃淋,**濕癢,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陰陵泉、上巨虛、三陰交治痔瘡(濕熱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會(灸)治脫肛、痔瘡。
[刺灸法]斜刺,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腸,以防感染,不灸。
(2)腰俞DU2Yāoshū
[定位]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後韌帶、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動、靜脈後支,棘間靜脈叢;布有尾神經分支。
[主治]腰脊強痛,腹瀉,便秘,痔疾,脫肛,便血,癲癇,淋濁,月經不調,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長強、氣沖、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沖治脊強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陽關DU3Yāoyángguān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便血。
[配伍]補腰陽關、腎俞、次髎、瀉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頻數;配腰夾脊、秩邊、承山、飛揚治坐骨神經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陰交治遺尿、尿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命門DU4Mìngmén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泄瀉,遺精,白濁,**,早泄,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腎俞、太溪治遺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無力、遺尿、癃閉、水腫、頭昏耳鳴等腎陽虧虛之症;配百會、筋縮、腰陽關治破傷風抽搐;灸命門、隔鹽灸神闕治中風脫症;配關元、腎俞、神闕(艾灸)治五更泄;補命門、腎俞、三陰交治腎虛腰痛;瀉命門、阿是穴、委中、腰夾脊穴治腰扭傷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陰交治痛經(寒濕凝滯型)(艾灸);配大腸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濕痹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懸樞DU5Xuánshū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腰脊強痛,腹脹,腹痛,完谷不化,泄瀉,痢疾。
[配伍]配委中、腎俞治腰脊強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脊中DU6Jìzhōng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痢疾,小兒疳積,痔疾,脫肛,便血,癲癇。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脹胃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腹瀉痢疾;配鳩尾、大椎、豐隆治癲癇;配腎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陽、陽陵泉、膽俞治黃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
(7)中樞DU7Zhōngshū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十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之內側支。
[主治]黃疸,嘔吐,腹滿,胃痛,食慾不振,腰背痛。
[配伍]配命門、腰眼、陽陵泉、後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8)筋縮DU8Jīnsuò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九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癲狂,驚癇,抽搐,脊強,背痛,胃痛,黃疸,四肢不收,筋攣拘急。
[配伍]配角孫、瘛脈治小兒驚癇、瘛瘲、角弓反張;配通里治癲癇;配水道治脊強。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至陽DU9Zhìyáng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七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七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胸脅脹痛,腹痛黃疸,咳嗽氣喘,腰背疼痛,脊強,身熱。
[配伍]配曲池、陽陵泉、脾俞治黃疸;配天樞、大腸俞治腹脹、腸鳴、泄瀉;配內關、神門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0)靈台DU10Língtái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六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項強,脊痛,身熱,疔瘡。
[配伍]配陶道、內關治間日瘧;配合谷(瀉法)、委中(放血)治疔瘡;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配身柱、至陽治背痛;配膽俞、陽陵泉、太沖治黃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DU11Shéndào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五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心痛,驚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風不語,癲癇,腰脊強,肩背痛,咳嗽,氣喘。
[配伍]配關元治身熱頭痛;配神門治健忘驚悸;配百會、三陰交治失眠健忘、小兒驚風、癇症;配心俞、厥陰俞、內關、通里、曲澤治胸痹。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DU12Shēnzhù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三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三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身熱頭痛,咳嗽,氣喘,驚厥,癲狂癇證,腰脊強痛,疔瘡發背。
[配伍]配水溝、內關、豐隆、心俞治癲狂癇;配風池、合谷、大椎治肺熱、咳嗽;配靈台、合谷、委中(瀉法)治疔毒。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更多訪問http://m..com/from=844b/bd_page_type=1/ssid=0/uid=/pu=sz@1320_1003,usm@1,ta@iphone_2_2.3_1_/w=0_10_督脈/t=iphone/l=1/tc?ref=www_iphone&lid=2477105255223279995&order=6&vit=osres&tj=www_normal_6_0_10&waput=4&waplogo=1&cltj=normal_title&dict=2&sec=27319&di=86bece204ebff6f6&bdenc=1&nsrc=J-7ZPAEptyoA_z7aQWf3R6sF5q7Xe-vKjhg_G1HRsOfQVoLgCYVCkgl0vK7acjddZ-RMEzAyk-pK38oc-wvAWJxAJ9ktaC6X3
㈣ 誰有中醫穴位的治療和人體空點陣圖
網路里有 啊
㈤ 中醫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點是什麼
穴位,學名腧穴,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
1.尺澤
定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小兒驚風,急性吐瀉,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
2.列缺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簡便取穴雙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處)
主治: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根角旁約0.1寸。
主治:咽喉腫痛,高熱,昏迷,癲狂,鼻衄。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4.商陽
定位:示指末節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及五官疾患,熱病、昏迷。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5.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半握拳取穴)
主治:頭痛,齒痛,目赤腫痛,口眼歪斜,耳聾,經閉,滯產,無,發熱惡寒,無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主治:肘臂無力,上肢不遂,腹痛,腹瀉,腹脹,齒痛,頰腫。
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癮疹,熱病,癲狂,腹痛,吐瀉,高血壓,咽喉腫痛,齒痛。
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瘰癧。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微笑當鼻辰溝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膽道蛔蟲。 操作:略向內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潤動,頭痛,眩暈,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操作:直刺0.3~0.5寸。
㈥ 糖尿病中醫治療穴位是哪幾個
治療糖尿病的有效穴位
降血糖的有效穴位有補腎益精的腎俞穴、瀉熱利濕的意舍穴和補腎氣的氣海穴。
腎俞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位置:在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棘突之間,旁開1.5寸。
使用方法:此穴可以用按法、摩法、擦法、推法等。
此穴與腎臟相通,具有疏經益氣、補腎益精的功效。
糖尿病的簡易按摩法
吃降糖葯、堅持鍛煉是糖尿病患者常常採取的方法,穴位按摩你使用了嗎?為你的健康再上一層保險吧。
按摩背部
用雙手沿背部脊柱兩旁自上而下摩擦,主要摩擦膀胱經上的俞穴.反復10次。
推任脈
用雙手緊貼腹部推任脈2分鍾。
橫推腹
用手掌的掌根從一側腰部用力推擦至另一側腰部,反方向再推擦,共推擦3 分鍾。
畫圈摩擦腹部
用手掌掌心繞肚臍按順時針方向摩擦腹部3分鍾。
按摩腳部
先按揉大拇指3分鍾,再揉腳上的硬塊,每次揉5分鍾。
治病穴位
主定外關、內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氣海、關元、中脘、神闕、大巨、意舍。
配穴:煩渴加肺俞、心俞、膈俞、肝俞;多食加胃俞、脾俞、腎俞;多尿加肺俞、肝俞、腎俞、膀胱俞。
按摩療法
按摩背部:先用雙手沿背部脊柱兩旁自上而下摩擦,主要摩擦膀胱經上的俞穴,反復10次。
按摩腹部:先用雙手緊貼腹部推任脈2分鍾。再橫推腹,用手掌的掌根從一側腰部用力推擦至另一側腰部,按摩3分鍾左右,反方向再推擦。最後用手掌掌心繞肚臍按順時針方向摩擦腹部3分鍾。
按揉腹部穴位:按揉膻中、鳩尾、中脘、神闕、氣海、關元、天樞等穴,每穴l分鍾。
按摩腳部:按揉大拇指3分鍾。如果腳上有硬塊,需要將硬塊揉開,每次揉5分鍾。
㈦ 中醫所說的每個穴位的功效,有何科學依據
不同於西醫,中醫的這個穴位理論是有一套特定的療法的。這是數千年來總結下來的精華,也是非常值得借鑒的。穴位就代表了人體內的許多地方,而穴位的由來從數千年前就有了一些定論。我們常常能從影視劇中看到一些點穴手法,似乎只要觸碰到某個特定的穴位,被點穴的人就能瞬間陷入昏迷的情況。或者是只要點中你的笑穴,你就能哈哈大笑個不停,這個也從間接上說明了,每個穴位確實都有不同的功效。
不過,穴位下面隱藏著血管如果技術稍不過關,很容易就會刺破血管表層產生流血症狀。所以在進行針灸治療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靠譜的醫生,千萬不可自己貿然行動。若是在搭車時感覺頭暈想吐,可以去按壓手上的合谷穴,可以適當的提神醒氣,緩解嘔吐症狀。
㈧ 中醫穴位特色治療是什麼,對身體有副作用嗎
指導意見:
中醫特色療法,穴位注射療法,根據不同的疾病性質,不同的病情、對身體沒有副作用
㈨ 中醫理論解釋穴位按摩治病的原理與作用
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中醫經絡學說,運用按摩手法,或者藉助於按摩工具在人體的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區、疼痛部位等)進行的疾病治療方法。
我國出土的漢代馬王堆醫書《五十二病方》記載了推拿治病的方法,還有利用工具進行按摩治療的報道,如治療疝氣用「木錐」,治療性功能障礙用「葯中」等等。
經過歷代名醫不斷的創造和總結,穴位按摩已經發展成為風格獨特治療體系的臨床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古代的名醫扁鵲、張仲景、華佗、楊繼州等,十分推崇穴位按摩的治病方法,使其在當時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明清時期,是穴位按摩發展的鼎盛時期,按摩專著陸續出版,並形成了獨特的小兒按摩治療體系。
民國時期,政府推崇西醫,不倡導中醫以及穴位按摩治療,但穴位按摩還是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著名中醫黃漢如在1933年出版了《黃氏醫話》,記載了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作者認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比服用葯物要好,葯物治病通常而言總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治好了這種病,又引發另外一種病,或者說葯物治病在一定程度上總會傷害身體,而穴位按摩則沒有任何副作用,是一種自然療法。
中醫學理論認為:穴位按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是因為穴位按摩通過手法的作用,起到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調和營衛,補虛泄實,活血化瘀,理筋整復的作用。具體說來如下:
(1)調整陰陽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陰陽失衡是產生疾病的本原,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其病理變化都是陰陽變化,即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按摩是根據不同的徵候,採用不同的按摩部位和按摩手法,通過經絡氣血重新來平衡身體的陰陽,如腹脹積食,在腹部和背部以及相應的經穴上進行按摩可以調整胃腸功能,使其恢復正常,而胃腸蠕動亢進也可通過穴位按摩調整,使其恢復正常。按摩調整身體的陰陽同身體的狀態有關。陰虛則補陰,陽虛則補陽,使陰陽恢復平衡。
(2)疏通經絡經絡不通則引發疾病,經絡不通可以表現出身體局部的不同症狀,如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感、麻木感。經絡不通可引發肌肉緊張、痙攣,長期的緊張可引發肌肉實質性的改變,如纖維化、瘢痕化。穴位按摩能夠疏通經絡,調節肌肉神經,消除肌肉組織的緊張和痙攣,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穴位治療能明顯減少肌電活動,直到消失,從而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找到了科學依據。
(3)調和營衛全身遍布經絡,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臟腑功能失調或者病理變化,可以通過經絡於體表反映,體表的病理變化通常反映相應臟器的病理變化,比如小腿上的膽囊穴壓痛通常反映人體膽囊有炎症或有結石,而按壓膽囊穴就能起到治療膽囊疾病之效。經絡失常,營衛不合,氣血運行發生障礙,或因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經絡阻滯,發生疾病,也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調和營衛,將疾病消除。中醫學認為,體表同內臟由經絡相聯,按摩體表的經絡和穴位可以調整內臟的功能,將疾病消除。
(4)補虛泄實虛症表現為人體內臟功能低下,實症則表現為內臟功能亢進。穴位按摩通過一定的手法作用於體表,使人體氣血、津液、臟腑起到相應的變化,虛症補虛,實症泄實。較小的力度刺激按摩可以使人體的生理功能活躍,較強的刺激則能夠抑制生理功能的亢奮。比如同是胃病,對於虛症胃病,在治療時,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氣海、中脘穴上進行小力度的輕柔的較長時間的按摩;對於胃腸功能亢進者,如胃腸痙攣,則要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較強力的短時間的點按等刺激,通過不同的手法實現補虛泄實。
(5)活血化瘀瘀血內停可引發臟腑或肌體的病理改變,按摩的作用在於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血液的流速,減小血液的流動阻力,改善心臟的功能,使心臟功能加強,加快微循環的建立,活血化瘀,祛除疾病。
(6)理筋整復穴位按摩對於骨傷、筋傷的整復有直接的作用,局部軟組織、韌帶、肌肉、肌腱拉傷均可用一定手法進行整復,關節脫臼、骨質增生等產生的痛感也可通過適當的手法進行整復,矯正解剖位置異常,疏通筋絡,通順關節,治療疾病。
總之,穴位按摩是我國古代醫家通過長時間摸索總結出來的中醫學成果的一部分,是一門廣泛運用於我國臨床治療,能夠治療多種疾病的一項醫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