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眩暈症如何用中醫治療
眩暈症在吃葯打針無效的情況下、用中醫推拿立竿見影、手到病除。請印證
2. 中醫治療眩暈症
針灸吧!
配合葯物效果更好!
3. 中醫可以治療眩暈症嗎
眩暈多為高血壓或低血壓、貧血等所致。中醫可以調理。
建議先去檢查導致眩暈病源對症治療。
4. 眩暈症怎麼治療
眩暈為復一種常見疾病,可分為兩大制類。①真性眩暈:為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圍物體旋轉、搖擺、浮動感,伴有惡心、嘔吐、
耳鳴、平衡失調、眼震等症。主要病症有:美尼爾氏病、迷路炎、前庭神經炎、位置性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聽神經瘤、小腦病變、第四腦室及腦干腫瘤或佔位性病變等,②假性眩暈:俗稱頭暈、頭昏、沉悶,無旋轉,常由供血不足、高、低血壓、心血管病、失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症、頸椎病及某些真性眩暈遺留症等原因引起。
眩暈由於其病因復雜、病程長、反復發作或為持續性,為臨床常見之慢性疑難症。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葯品,如氟桂利嗪、眩暈停、敏使朗及大量的擴管葯、鈣離子陰滯劑,雖解除了許多患者的疾患,但多數臨床醫生及患者,仍感到見效慢、療效差、服葯時間長、費用高、治療面單一,與該病相關的體症不能兼顧治療,尤其對美尼爾氏綜合症反復發作很難控制。現代手術治療方法不斷創新,但其危害性、副作用、費用高仍是易見的。中醫中葯在該病治療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採用整體辨證、綜合調治,只要臨床配方用葯得當,治癒率應是很高的。
5. 眩暈症怎麼治療
專家刁文鯧教授介紹,眩暈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頸椎病,腦神經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病變。有的是因為血壓的問題,腦供血不足,甚至還會昏倒,比如,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國著名的射擊選手王義夫昏倒在賽場,就是這個原因所致。
眩暈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惡心,甚至耳聾、眼花、看不清楚東西。最主要的特點是有惡心甚至嘔吐,面色蒼白,有時候渾身出汗,連路都不能走,需要人攙扶。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眩暈是怎麼發生的呢?刁文鯧教授認為,除去腦神經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病變外,大約有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我們知道,椎動脈是人體的一條重要「管道」,它穿過頸椎通向大腦,負責腦部的血液輸送。而頸椎發生任何錯位、增生等問題,都可能傷及或影響這根供血「管道」,進而影響腦部供血。眩暈是由於枕寰椎、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椎動脈第3段,致使腦基底動脈供血、供氧不足所致,此時腦干、小腦、間腦、大腦均缺氧、缺血,迷路動脈、內聽動脈也缺血、缺氧,造成耳內神經紊亂而出現耳鳴、耳聾;同時因壓迫頸上交感神經引起腦內血管痙攣,更加劇了腦缺血狀態,所以出現眩暈等症狀。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市衛生局、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共同舉辦的中醫刁文鯧正脊治療「眩暈""心臟神經官能症」市級科研項目啟動儀式暨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刁文鯧教授對眩暈的研究結果是:對於確診是由於枕寰關節或寰樞關節錯位導致的眩暈,治癒率83%,有效率96%。怎麼治的呢?那就是採用「中醫刁文鯧脊椎關節五點一線手法復位術」,針對錯位的椎間關節進行手法復位。隨著錯位的椎間關節復正,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達到相對平衡,眩暈等症狀自然就會緩解、消除。
6. 中醫有哪些治療眩暈的方法
①肝陽上亢:眩暈伴面紅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仆,內頭痛,語言不利容,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平肝潛陽。
方葯:石決明、生牡蠣(先煎)、代赭石(先煎)各30克,天麻、鉤藤、川牛膝、益母草、黃芩、山梔、杜仲各10克,桑寄生、茯神各12克。
②痰濁中阻:眩暈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或時吐痰涎,苔濁膩,脈滑。治宜祛痰健脾。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橘紅、茯苓各10克,生薑2克,大棗、甘草各6克。
③瘀血內阻: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脈弦澀或細澀。治宜活血祛瘀生新。
方葯:當歸、生地各15克,桃仁、紅花、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天麻各6克,枳殼10克。
④氣血虧虛:眩暈在活動後加重,神疲氣短,面色無華,納差,舌質淡胖,脈細或虛大。治宜益氣養血健脾。
方葯:人參15克(另煎兌入),黃芪25克,當歸、白術、川芎、白芍、地黃、牛膝各12克,肉桂6克,茯苓、炙甘草各10克。
7. 眩暈有哪些中醫葯治療方法
①肝復陽上亢:眩暈伴面紅目赤,口制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仆,頭痛,語言不利,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平肝潛陽。
方葯:石決明、生牡蠣(先煎)、代赭石(先煎)各30克,天麻、鉤藤、川牛膝、益母草、黃芩、山梔、杜仲各10克,桑寄生、茯神各12克。
②痰濁中阻:眩暈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或時吐痰涎,苔濁膩,脈滑。治宜祛痰健脾。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橘紅、茯苓各10克,生薑2克,大棗、甘草各6克。
③瘀血內阻: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脈弦澀或細澀。治宜活血祛瘀生新。
方葯:當歸、生地各15克,桃仁、紅花、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天麻各6克,枳殼10克。
④氣血虧虛:眩暈在活動後加重,神疲氣短,面色無華,納差,舌質淡胖,脈細或虛大。治宜益氣養血健脾。
方葯:人參15克(另煎兌入),黃芪25克,當歸、白術、川芎、白芍、地黃、牛膝各12克,肉桂6克,茯苓、炙甘草各10克。
8. 眩暈症中醫怎麼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眩暈可由風、痰、虛引起,故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的說法。
1.無風不作眩(由肝氣不調引起的眩暈症)。中醫認為,肝為風木之臟,主動主升。憂郁惱怒,可致肝氣不調,氣郁化火,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竅,發為眩暈。此型眩暈症的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頭脹或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耳鳴口苦,面色紅赤,血壓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誘發。治療此症應以平肝熄風為主。方葯可用鎮肝熄風湯加減:取杭芍15克,玄參15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代赭石15克,龜板10克,天麻10克,鉤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將上葯水煎2次,將葯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2.無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暈症)。飲食失節,過食肥甘,會使脾胃運化失常而聚濕生痰,痰濁中阻,蒙蔽清陽,發為眩暈。此型眩暈症的臨床表現為頭重昏蒙,胸悶惡心,時嘔痰涎,不思飲食。治療此症應以化濕祛痰為主。方葯可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取半夏10克,白術15克,茯苓20克,橘紅10克,天麻10克,牡蠣30克,澤瀉15克,竹茹10克。將上葯水煎2次,將葯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3.無虛不作眩(由氣血虧虛引起的眩暈症)。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思慮勞倦或飲食不節,可損傷脾胃,或因脾胃素虛,皆能導致氣血不足,氣虛清陽不升,血虛使腦失濡養,發為眩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腦為髓海。房勞過度,或有遺精滑泄之疾,或年老體衰,腎精耗傷,腦髓不足,也為眩暈之因。氣血虧虛型眩暈者,動則加劇,勞則即發,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甲無華,心慌氣短,食少身倦。治療此症應以補益心脾,培補氣血為主。方葯可用歸脾湯:取黃芪20克,黨參20克,白術10克,茯神15克,當歸15克,炒酸棗仁15克,遠志10克,龍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將上葯水煎2次,將葯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若腎精耗傷引致的眩暈,可伴有腰膝酸軟,神疲健忘,遺精耳鳴,記憶減退等。方葯可用補腎定眩湯: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葯30克,菟絲子15克,女貞子15克,肉蓯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將上葯水煎2次,將葯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