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特別會出汗怎麼辦可以中葯治療嗎
這個可能還是要注意是不是體虛的問題導致的了,要注意加強身體素質的了。中醫將體質虛版弱稱體虛,把慢性疾權病的虛弱稱虛證,並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臟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等等,中醫理論是講平衡的,只要人體氣血陰陽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虛弱,需補養,多餘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達到新的平衡,恢復身體健康。
特別愛出汗可能是多汗症的表現,也可能是有腎虛、氣虛的情況導致。改善環境,降低室內的溫度。如果有腎虛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六味地黃丸等葯物調理身體,氣虛者可以適當的服用人參補氣,減輕出汗多。
⑵ 哪些中葯可以治療多汗
可以治療多汗症的中來醫葯有自很多,首先可以服用這第一款中葯方那就是益氣止汗湯,是要准備炙黃芪,黨參,茯苓,還有浮小麥,大棗,炒白術,炙甘草,跟煅龍骨、煅牡蠣等,然後用水煎服,每日服用一劑,分兩次服,七天為一個療程。 第二款中葯是加味玉屏風散,是要准備炙黃芪,炒白術,防風、黃精,麻黃根,然後放入鍋內,加入適量的清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第三款中葯是熟附片湯,是要准備熟附片,肉蓯蓉、生地黃、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黨參、還有黃芪、桂圓肉,雞血藤,桂枝,生白芍,金櫻子,然後將熟附片湯先煎,再將這些材料都一起用水煎服,每日服用一劑,早晚服用。 第四款中葯是綿黃芪丸,是要准備棉黃芪,陳皮,然後將這些都搓為細末,每次服九克,用溫水送服。 第五款是經霜桑葉粥,是要准備經霜桑葉還有大米,然後將經爽桑葉給研磨好,再煮成粥就可以了。 第六款是浮小麥茶,是要准備浮小麥,糯稻草,然後一起泡作茶飲,隨時飲用。
⑶ 哪種中葯治療出汗多
多汗一般是植物神經失調的原因,長期的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過大,以及生專氣和精神受到刺激後所屬引起的多汗最為多見,一般可吃些刺五加片、維生素B1、谷維素和黃芪精口服液等來調理。 出汗多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與陰虛或陽虛,氣虛等有關,部分人與濕熱或肝熱,植物神經紊亂,缺鈣,結核,甲亢等有關,建議配合中醫辨證用中葯治療
⑷ 治療多汗的中葯有什麼
汗液相當於人體的「體溫調節劑」,起到調溫的作用,天氣熱的時候,出汗的方式去降低體溫,天冷的時候減少出汗,保住體溫。
汗液或多或少,不是偏差太大,都沒有多大影響,因為身體因素出現的出汗過多或者過少,都說明人體健康出現問題,自汗和盜汗是比較多見的臨床症狀。
自汗多數情況是因陽氣不足氣不固汗所致;盜汗則多數情況下是因陰虛內熱、陰虛火旺所致。
臨床上還需要結合身體的其他的症狀去判斷,陽氣虧虛,衛氣不固,氣不固表導致大量出汗,還經常會出現怕風寒、氣短乏力、脈弱無力、畏寒怕冷、容易感冒、肢體倦怠等症狀,調理可用補中益氣丸、玉屏風散或附子桂枝湯等調理,加入山茱萸、五味子、龍骨、牡蠣、浮小麥等,都有收斂固汗的作用。
肝膽胃腸積熱,也會出現大量出汗的症狀,熱迫使汗流出,還伴有煩熱煩渴、大便秘結、面紅目赤、口乾舌燥等症狀,調理疏肝清熱瀉火為主,可選用疏解調和、瀉熱清熱等方葯治療。
女性在更年期容易出現寒熱往來、或潮熱盜汗,經常出現出汗症狀,這多是更年期體內的陰陽衰退,陰陽失調所致,中醫調理補益腎精,寧心安神,疏肝解郁等方法在這類的出汗症狀非常常用,多選用寧心安神,滋陰或溫陽等葯物進行調理,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選用左歸丸、右歸丸,或天王補心丸進行調理。
更多中醫養生文章內容,關注我;有疑問可留言評論。
⑸ 怎麼用中醫治療愛出汗(盜汗)的毛病
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專、洋蔥、姜、蒜等屬熱性食物,針灸治療時取關元、氣海、三陰交、太溪、陰郗、厥陰俞灸治。
你搜一下「從出汗情況檢查你的健康-針灸圖片_健康_阿邦網」,這篇文章寫得很詳細了,各種盜汗的情況都有
⑹ 中醫如何治療多汗
主要復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廣泛性多汗制,如感染性高熱;內分泌失調和激素紊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垂體功能亢進、肢端肥大症、糖尿病、低血糖、妊娠和絕經期;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包括大腦皮質、基底神經節、脊髓和周圍神經的損害),帕金森病、嗜鉻細胞瘤、水楊酸中毒、虛脫等亦可導致全身性多汗。
⑺ 用什麼中葯治療手出汗
手出汗可以有很多原因引起,建議你到當地醫院檢查有無特殊的汗腺疾病,如果單純性的手部多汗,可以用烏洛托品搓手以及口服,外用尿素軟膏,必要時可以到皮膚科進行手部的光療或淺層X線照射
手心出汗,與身體素質,內分泌等等都有關系的.身體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應該是乾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沒有汗,手心卻滿是冷汗,感覺冰涼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手心出汗是體質虛寒的表現,如果你同時很怕冷,並且冬天手腳冰涼的話,應該就沒錯了吧.多吃些溫補的食物調理身體,還要加強鍛煉,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枸杞可能有用。
或者以下
多汗葯膳
(1) 百合粥
[功效] 潤肺止汗,適用於肺熱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用法] 將百合洗凈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鍾,
即可食用,吃飽.
【百合】甘,微寒.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2) 黃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
[材料] 黃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用法] 將黃蓍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
【黃蓍】甘,微溫.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3) 浮小麥飲
[功效] 益氣固表止汗.
適用於小兒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麥15克,紅糖適量.
[用法] 熬浮小麥汁100毫升,加紅糖調味.
【浮小麥】甘,涼.入心經.止汗.
(4) 小麥山葯湯
[功效] 補氣斂汗.
[材料] 浮小麥15克,山葯15克,白糖少許.
[用法] 二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調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參歸腰子
[功效] 補虛斂汗.主治病後虛弱而致的自汗或盜汗.
[材料] 人參10克,當歸8克,
豬腰子1個,姜,蔥,鹽適量.
[用法] 將參,歸切薄片,腰子去腎盂切碎,
與姜,蔥,鹽同放於盆內,加水適量,煮爛食之.
【人參】甘,平.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安神.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
(6) 生地黃雞
[功效] 滋陰止盜汗.
[材料] 生地黃150克,烏肉雞1隻,飴糖100克.
[用法] 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放入雞腹內蒸熟即成.
【生地黃】甘,寒.滋陰涼血.
【烏雞】甘,平.
補虛勞虧損,治消渴,中惡心腹痛.
(7) 黑豆小麥飲
[功效] 祛風斂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麥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調味頻服,
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補腎,明目鎮心,久服,好顏色,不老.
止腹脹消谷.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葯毒
⑻ 哪些中葯可以促人出汗
不建議你用中葯排汗還是建議你運動排汗以下是喝中葯排汗不好之處
老一輩的人們總是認為,在喝完中葯後出汗能夠很好地把人體內的濕氣毒氣逼出體內,從而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喝中葯出汗好不好其實這是很難說,因為這種喝中葯出汗問題還是應該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那本文就針對喝完中葯後出汗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這個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讓大家對喝完中葯後身體出汗這個情況有更清晰的了解。那麼喝完中葯後出汗好不好的具體分析主要如下:
1、喝完中葯後,出汗是身體排毒的一種反應,那麼如果是這樣原因的話,喝完中葯後身體出汗這種情況是對人體健康有好處的。因為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正是反映了葯物在發揮葯效,幫助人們刺激人體的身體病灶,從而幫助人們調理身體,去除體內的毒氣以及寒氣,通過汗液的方式來排出人體內,就能夠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了。所以,如果是由於這種情況而引起的喝完中葯後身體排汗問題,那這種情況出現是對人體健康有好處的。
2、如果人們本身的身體就較為虛弱的話,那麼服用中葯後出汗,而一旦出汗量過大的話,就很容易會誘發副作用,導致人們出現是虛不受補,消耗精氣,從而導致人們更加虛弱;同時出汗量過多也很容易誘發人們出現脫水情況。所以喝完中葯後出汗是正常的,但是出汗量過大而且還會伴隨著身體發寒的症狀,那麼這就要引起注意了,因為這可能是人們身體過於虛弱而誘發的危害,因此最好還是盡快停止葯物服用來減輕這種症狀出現。
⑼ 多汗的中醫治療方法
一、辨證選方
1.表虛不固
治法:固表止汗。
方葯:玉屏風散加減。生黃芪30g,防風、白術、黨參、麻黃根各9g,浮小麥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劑。
2.濕熱熏蒸
治法:滋陰斂汗。
方葯: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15g,山葯、白芍、浮小麥、牡蠣、茯芩各12g,丹皮、澤瀉、山茱萸各6g,糯稻根須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劑。
二、外治法
1.明礬、葛根各15~30g,研末煎湯,每日浸洗患部(手足)半小時。
2.黃芪、葛根各30g,荊芥9g。先熱熏後溫洗半小時,每天1~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3.麻黃根50g,煅牡蠣100g,研極細末,外撲。
4.麻黃根、牡蠣各20g,龍骨、赤石脂各15g,研極細,裝大布袋中,外撲多汗處。
5.鬱金適量,研細末,加茶水調敷出汗處。
6.鮮白蘿卜600g(切片),明礬15g,加水2500ml,煎30~40分鍾去渣取汁,浸洗手足部20分鍾,每日洗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該文章轉載自醫學全在線:http://www.med126.com/tcm/2009/20090113020208_74863.shtml
⑽ 中葯可以治療多汗症嗎
皮膚出汗過多或稍動就出汗,稱為多汗和自汗症。中醫認為本病多因脾胃濕熱,蘊蒸肌膚,迫津外泄而致,或素體陽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同時亦與精神緊張、焦慮、恐怖、憤怒,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經官能症、甲亢等密切相關。多為對稱性發生於手掌、足底、前額、腋部和外陰等處,尤以手掌、足底為多見。若情緒激動或緊張時,汗珠可呈點滴狀滴流。中醫治療多汗症有較好療效,其治則為清熱利濕止汗,益氣固表止汗。這里介紹幾則行之有效的方葯。
1.熟附片30克(先煎),肉蓯蓉、生地黃、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黨參、黃芪、桂圓肉各60克,雞血藤18克,桂枝3克,生白芍9克,金櫻子24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服用。主要用於陽虛,營衛不固而汗出。
2.綿黃芪60克,陳皮50克。搓為細末,每次服9克,溫開水送服。黃芪、陳皮有固營衛、益氣不滯之功,如加上一味防風,則療效更好。
3.經霜桑葉100克,研末煮粥食。
4.浮小麥24克,糯稻草30克。泡作茶飲,隨時飲用。浮小麥、糯稻根有收斂止汗之效,對一般性多汗有效。
5.五倍子30克,首烏、黃柏各18克。共研細末,用時取米醋5毫升左右,將適量葯末調成糊狀敷在肚臍中,外用塑料紙覆蓋,膠布固定。自汗者清晨敷入,晚間取出;盜汗者晚間敷入,翌日清晨取出。
6.石膏、白礬、黃芪、黃芩、黃柏、吳茱萸、五味子各適量。共研為細末,撒陰部多汗處,每日兩次,10日為一個療程。一般用葯1~2個療程可見顯效。
7.白礬、葛根、生牡蠣各30克。水煎3次後合並葯液,約得葯液2000毫升,放入盆內,趁熱把手或腳浸泡在葯液內(以皮膚能耐受為度)。每日3次,每次20~30分鍾。一般連用2~5天可見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