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葯養生傳統理念是什麼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從未拘泥於一法一術,而是形成版了以自身修持實踐為基礎 ,涉及權科技、哲學、宗教等諸多學科的文化系統。它具有自己的傳統風格和文化特色 ,它的基本內涵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通過調形、調息、調意的運動表現形式 ,形成的一系列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 ,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體系,對人們的身心修養和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中國傳統養生文化體系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Ⅱ 中醫有哪些飲食養生理念
就是研究食物的性能
Ⅲ 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你好,中醫注意養生的核心還是在陰陽。
主要還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是《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對人體生理功能的精闢描述。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
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是養生,延年益壽的基本法則。人之所以生病,是陰陽長期失衡的反映。所謂的醫生治病,其目的就是將失衡的陰陽重新調節成相對平衡的陰陽。養生保健涉及到陰陽平衡的諸多方面,在物質生活方面,其表現在吃、穿、住、行、用。在精神生活方面,其表現在性、情、意。都不可過剩或不及。掌握好適當的度,這個度就是陰陽平衡的最佳程度。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追求各方面得陰陽平衡,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Ⅳ 中醫的飲食養生理念是什麼
就是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能對人體進行調養。吃是生命活動的專表現,是健康長屬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漢代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365種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山葯、芡實、蜂蜜、薏苡米等,被列為具有強身保健、延年益壽的上品葯。
Ⅳ 中醫的醫療理念是什麼
中醫的兩大特色: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整體觀念包括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說明你做什麼事都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如春天要晚睡會早起會,冬天要早睡會晚起會…冬天吃蘿卜,夏天吃薑…春天不注意身體夏天就好拉肚子,夏天不注意身體秋天就可能得瘧疾等等。另一方面,人體自身就是一個整天,就像腎虛可以出現耳鳴,因為腎開竅於耳,也容易骨質疏鬆,因腎主骨生髓,也可以出現腰酸,因為腰為腎之府,出現早泄,滑精,因為腎主藏精。另外腎虛也可以引起肝,心,肺,脾胃的正常功能。辯證論治就是根據症狀分析出病因來,再治病。不像西醫看你發熱就給你退燒葯,看你疼痛就給你止疼葯,中醫分析疼痛,發熱是怎麼引起的,就拿胃疼來說,可能是吃多了引起的,那麼就吃些消食的要,可能是受涼引起的,就吃發汗的葯等等。
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中醫的傳承,已經歷經幾千年歷史,那麼,在中醫中,最主要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呢?核心理念是:氣與經絡。今天,就講講中醫中的「氣和經絡」。歡迎大家閱讀。
一、中醫常識中的氣
五味與五氣:營養與功能
中國人把「氣」看得有多重要呢?《黃帝內經》上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思是說,我們吃的東西有氣又有味。味是屬於物的本質,就像我們一定要吃氨基酸、脂質、葡萄糖等各種營養物質,這是屬於五味的部分。但是只有五味是不能讓身體工作的,所有的物質都在正確的位置,然後要有氣去運轉,把所有的功能發揮出來。所以「氣」可以從功能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把「氣」看的很大。「氣」也是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人『盡』其才,物『暢』其流」兩個動詞之義。
「味」則是從材料來看。人必須把所有的營養吃夠,入口以後藏於腸胃,才能發揮功能。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23種,但植物中只有20種,純素的食物里少了3種,所以純吃素的人五味一定會少。若要吃素,一定還要吃蛋及發酵的東西。如果連蛋都不吃,至少也要喝牛奶、羊奶、味噌湯及豆類食品。這樣再加上身體內的細菌,便能將缺乏的那三種氨基酸製造出來。營養不良的話,怎麼練氣也練不回來,就像遺傳性疾病,無法用改善循環的方式治好,營養不足也是。例如維生素A不足會造成夜盲,天天練氣還是會夜盲。
元、宗、營、衛四種氣的生理意義
中國傳統醫學講「氣」的時候分得很細,主要有四種:元氣、宗氣、營氣、衛氣。
1、元氣(又稱腎氣、原氣)來自父母,是先天之氣。命門者為元氣(循環原動力)之所系,元氣則運行於三焦。中醫的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頭、軀干與下肢全身的合稱),就是廣義的循環系統。後天之氣得之於飲食與自然界之清氣,通過脾、肺、心等臟腑的作用,又轉化為宗氣、營氣、衛氣。宗氣出於胸中,是飲食水谷所生化之氣與吸入之新鮮空氣結合而成,是一身之氣運行、運輸、分布的出發點,主管含有氧氣的血循環。
2、宗氣就是血裡面所含的氧氣,是從肺去交換的。營氣為宗氣貫入血脈的營養之氣,行於脈之中,又稱陰氣,主管血液中養分的運輸。營氣是脾胃運化的水谷,是經過腸胃消化的營養。
3、衛氣是宗氣宣發於脈外的氣,又稱陽氣,行於脈處,散布全身,為防禦外邪的抵抗力。(所謂脈外,就是我們在脈診上看不到的部分。)
當我們肺功能不好時診斷上就叫「宗氣」不足。中醫理論中的元氣,是指命門之氣,也稱「中氣」,走三焦包含整個循環系統。營氣是營養,衛氣是免疫能力。而「中氣」不足則是指心臟的功能不佳。
4、中氣——循環負載的系統表現
中氣是全身循環系統性能好壞的指標。我們的整個循環系統是由心臟和血管系統共振所構成,所以心臟功能足不足,要看負載有多大。就像電廠發電,所謂電力不足,主要是用戶太多。假如用戶少或大家都省電,也許就沒有缺電的問題。所以治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減重。
我們若以現代科學眼光來看,命門的「氣」與冠狀動脈有直接關系。很多心臟萎縮或衰竭的病人,直接是命門受傷的結果。因為流到心臟的循環與命門的血液循環共振狀況相關,所以當命門受到壓迫、命門不松時,會直接影響到心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尤其是女人,一生氣就胸悶、憋氣,長時間的生氣,就容易引起胸部病變,比如乳腺增生等。西醫在治療上很恐怖,而中醫可以通過調理氣來緩解病症。
現在大家都在講究養生,那麼,還是先從調氣開始,調氣首要的就是:學會不生氣,也就是「養生先養心」。
Ⅵ 中醫的飲食養生理念是怎樣的
就是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能對人體進行調養。吃是生命活動的內表現,是健康長容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
只有足食,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漢代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365種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山葯、芡實、蜂蜜、薏苡米等,被列為具有強身保健、延年益壽的上品葯。
Ⅶ 傅傑英中醫養生理念
既然喜歡中醫,就以積極入世的態度去學習,去鑽研中醫吧!那是一番別有洞天的世界,不會只有如此片面的一個方面。
Ⅷ 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
養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體現在順應自然、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及綜合調理、因人而異等方面。
一、 順應自然 就是要順應四時,提高人體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性調節能力。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常說的「涼了穿上,熱了脫」。四時的氣候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交替過程,影響人體生理功能,從而出現相應的變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高度復雜而完善的統一體,人身由「神」與「形」組成。「形」指形體結構,包括五臟六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結構和氣血津精等基本營養物質;「神」是機體生命活動及情感意識的體現,是人體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
三、 動靜結合 動與靜,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兩種形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二者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人在生活中,也應保持動、靜結合。心神宜靜,形體宜動。也就是說「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或者說「靜養精神,動養形體」。在動中要求動靜適度,「過動則傷陰,陽必偏勝,過靜傷陽,陰必偏勝」。但在動靜兩者中首先要求動,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
四、 綜合調理、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嬰幼兒期應注意寒曖及飲食的調理;青少年時期重在培育腎氣、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則是身體各部分由極盛轉衰的時期,所以要注意氣血陰陽調補,保養得當。以防早衰,爭取長壽;老年是體內氣血衰弱,功能減退的時期,這階段當重視調神、慎飲食、節房事以延緩衰老,保持身體的健康,延年益壽。
Ⅸ 中醫基本養生觀念體現在哪些方面
1、整體,人來自身是一個自整體,各個部分相互聯系,比如你胃不舒服,或者經常按一下腿上的足三里就會改善,再比如有時候忽然一直打嗝,按一下內關穴就會立即止住,而一個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要遵從自然的規律,法於陰陽,按自然之道養生,比如晚上就要睡覺,白天就要工作,一天三頓飯按時吃,這樣就能不得病。2、順從自然。一年四季,不同季節吃不同的食物,睡不同的覺,春季養生,冬季養藏,每天晚上不熬夜,早上不睡懶覺,不放縱自己;心情舒暢,處事不驚,常持一顆平常心。3、(水平有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