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養生學說

中醫養生學說

發布時間:2021-02-23 18:35:04

中醫養生

養生原則,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並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禦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於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後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慾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慾,也不縱欲;若縱情洩慾,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於先天,有賴後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葯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於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葯物保健則藉助葯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於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於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並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後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採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於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Ⅱ 中醫養生學的優勢在哪或者說優勢如何

說起優勢,就一定要有個對比的對象。那麼就那西醫來比較。優勢一(治未病) 中醫養生學真正的意思是 順應天時了解大自然變化和調節自身陰陽的一種學說。當你把陰陽五行了解到滾瓜爛熟的時候,則正是 所謂的防病(治未病)。而西醫沒有防病的理論,西醫是數據學,根據儀器的報告得出數據,再調整數據。 此為其一, 可說是優勢亦可說是虐勢。 因為 數據比較有說服力。不過每個人的看法也不一樣。優勢二(食療) 養生學可以根據四時節氣的變化 從而 去進行一些與四時節氣相反的行為。如秋天乾燥,可以進食雪梨,甘蔗等潤燥的食物以調節自身陰陽。再如冬季寒冷 多犯口水多,泛酸口水等胃寒之症,亦可進食溫里的食物調節,如羊肉,胡椒湯,狗肉,火鍋。 而西醫,沒有食療,西醫的食療只有保健品,如維生素ABCD ,鋅鐵鈣等等。 前者是食物食療,後者是化學品葯療。 優勢三 (方便快捷) 中醫養生學 中有 望聞問切 四診,可以隨時隨地了解自身健康情況。如看舌苔變化可知寒熱,切手中脈象可知虛實,觀大小便情況亦可知之。 而西醫只能通過檢查方能知道病情結果。 優勢四(價錢便宜) 一般祛邪的中葯都比較便宜,而一些補虛的中葯稍微貴點,但比起西醫檢查費,點滴費。真的小巫見大巫。 其實西醫也有優勢。 我就不方便再說出來了

Ⅲ 中醫養生學的遵循思想

中醫養生學說來源於中國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法於自然,返璞歸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 道德經》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認為和。」
《淮南子·原道》雲:「道生一,一生二」,這里「一」指宇宙間氣的總稱,「二」即指陰陽。
《內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經》雲:「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道」相當於現代哲學術語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規律」。它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所以必須循道。人類進化是在順應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將養生與循道,兩者應如何「相守」與「相保」,相互聯系,相互為用,二者不可偏廢的道理,早就告誡世人。
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超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就是古人的養生法則。

Ⅳ 中醫養生學形成的過程是什麼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版事活權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至今尚存的養生學專著,以這一時期為最早,有晉·許遜《靈劍子》、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隋·巢元方《巢源補養宣導法》、唐·司馬承禎《天隱子養生書》、唐·施肩吾(棲真子)《養生辨疑訣》、唐·王燾《外台輯養生導引法》等,共十一種。其書佚存目者,尚有張湛《養生集要》、王仲丘《養生纂錄》、高福《攝生錄》、郭霽《攝生經》、斐煜《延壽赤書》、鄭景岫《四時養生論》、穆殷《四氣攝生論》等7種。

Ⅳ 中醫養生學文科生能學嗎

學海無涯!坦白說我也在學!我還沒上過大學呢!
中醫養生值得學!
學點基回礎理論知識不求治病答,但求治未病!至少以後不會被電線桿中醫忽悠!
可以找點基礎的書籍 然後再深入古籍
《中醫體質養生 》《 中醫體質判定與劃分》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中葯網上去找找 很多基礎上面都有的!
然後有基礎了 可以 看看 〈黃帝內經 〉〈 傷寒雜病論 〉 等等古籍經典
一切的前提是! 您確實有興趣學,也有多餘的時間去學!

Ⅵ 為什麼要學習中醫養生學談談你的養生之道

中醫養復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制承。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用中醫養生知識來保養身體,是很有益處的,因為中醫本身就是結合人的身體特徵、性狀來治病療疾或預防疾病的。
其實養生之道很簡單,只要有良好的心態,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營養的膳食,就好啦

Ⅶ 大學里有養生學這個專業嗎

北京中醫葯大學中醫養生學、廣州中醫葯大學的中醫養生學
不管是河北還是全國來說,養生學這個作為一個單獨的專業,還是比較少的,跟這個類似的,比如中醫專業、生物專業,課程中可能有中醫養生學,營養搭配學,健康學,營養學之類的,如果你感興趣的是基於現代科學的養生,那麼報考營養學專業或者醫學專業
另外大學一般選修課就會有,養生與食療學,營養學,健康養生學,營養膳食與保健,中醫養生學之類的
我猜你應該是打算當個營養師吧,一般來說醫學院校有營養學專業,而單獨的養生學院是沒有的。一般醫學院校都有營養學專業,如果要涉及到養生理論搞中西結合等等當然是中醫院校比較好,如果專攻營養學那還是西醫院校比較好。

Ⅷ 中醫養生學生命態度的基本內容

中醫養生的基本方法是調整五臟六腑的強弱平衡,因為中醫講究的是五臟六腑的五行金木回水火土,相答生相剋,一旦出現相生相剋的不平衡,身體就會出現病情,比如肝木能夠克制脾土,肝火一旦旺盛,就會克制脾土了,就會出現脾胃被克制而導致消化系統的疾病了。所以,中醫說的養生,基本就是利用一些人為的方法來使身體內的氣血五臟六腑達到平衡。

Ⅸ 養生方面的知識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簡言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四時養生,也即指四季養生,是指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通過調養護理的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關於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書的《黃帝內經》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書中還根據四季不同的氣候特點提出了相應的養生細則,為四時養生理論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後世醫家又繼承和發展了四時養生的理論,使之在促進人們健康長壽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而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四時養生作為中醫傳統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對於調整人的心態,延緩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壽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四時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四時與人體健康關系非常密切,祖國醫學理論在預防保健方面特別強調氣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時首先應明確一年的天氣變化情況,在預防保健中必須充分考慮氣象因素和季節、節氣的變化,以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學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