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叉神經痛有哪些中醫葯可以治療
(1)風寒阻絡:顏復面陣發性制疼痛,緊束感,遇寒則甚,遇熱稍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2)風熱傷絡:面部灼熱疼痛,遇熱則甚,惡風,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散熱、通絡止痛。
(3)痰火上擾:面部陣發性悶脹灼痛,常進食時發作,局部喜冷涼,頭昏而沉,口渴不欲飲,時吐痰涎,胸脘滿悶,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治宜化痰清熱、通絡止痛。
(4)肝膽火熾:顏面陣發劇痛,刀割樣,灼熱感,煩躁易怒,脅痛口苦,頭暈目赤,咽干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瀉火止痛。
(5)陽明胃熱:顏面灼痛,前額脹痛,齒痛口臭,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燥,脈弦滑。治宜清胃瀉熱。
(6)陰虛陽亢:顏面灼痛伴抽搐,頭目眩暈,面色潮紅,腰膝無力,耳鳴失眠,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潛陽、熄風通絡。
⑵ 中醫如何有效治療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屬於中醫面痛的范疇,臨床可分為多種證型,治療時根據辨證使用不同的方法。 1、活血化瘀法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本法適用於瘀血阻絡所致的三叉神經痛。多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由川芎、當歸、升麻、生地、地龍、甘草、赤芍、柴胡、紅花、桔梗、全蠍、蜈蚣等葯物組成。 2、補氣活血法 本法適用於氣血不足,絡脈空虛所致的三叉神經痛。治宜補氣活血佐以通絡之法,多用大劑量八珍湯加阿膠、紅花、桃仁、雞血藤、全蠍、天麻治療。 3、滋陰平肝法 4、清肝利膽法 本法適用於肝膽火盛,熱邪隨膽經上攻所致的三叉神經痛。處方:生地、黃芩、大黃、僵蠶、龍膽草、澤瀉、炒梔子、蜈蚣、當歸、甘草、全蠍。 5、清胃瀉火法 素食辛辣厚味,或胃熱素盛,致經脈郁滯不通而發生面部疼痛,治宜清胃瀉火,通絡止痛。處方:煅石決明、石膏、大黃、白芷、川芎、升麻、全蠍、桔梗、蜈蚣隨證加減治療。 6、痰瘀同治法 本法適用於瘀血挾痰濁所致的三叉神經痛。處方:桃仁、生地、天麻、半夏、紅花、全蠍、蜈蚣、僵蠶、木香、山甲珠、甘草。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⑶ 中醫是怎樣治療人體三叉神經痛的
三叉神經痛的中醫葯治療:①風寒阻絡:顏面陣發性疼痛
⑷ 三叉神經痛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中醫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針灸治療以手法為主,治療過程中不加用葯物或電針。專
治則:祛風通絡。
處方:屬合谷、太沖、牽正、頰車、地倉、風池、下關、迎香、承漿或頰承漿。每次選三或四穴。
加減法:眼瞼不能下合、露睛流淚者,加攢竹、魚腰、絲竹空。
耳後痛者,加翳風。味覺減退者,加廉泉。手法:平補平瀉。
操作:合谷、太沖、風池穴針用瀉法,下關、牽正、迎香穴用平刺,採用平補平瀉法,陽白向下平刺透魚腰,地倉向頰車平刺,頰車向地倉斜刺,並採用抽針法,使面肌向後抽動,留針20分鍾。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
針刺療法對治療三叉神經痛有一定療效,尤其適用於急性發作期,它的特點就是見效快。
針刺療法有電針、耳針、水針、頭針、足針及深刺療法。從現代醫學解剖觀點來看,針刺的部位大多和三叉神經分支部位相符,針刺後可能由於神經系統的調和作用,以致三叉神經痛減輕甚至消失。
⑸ 中葯是怎麼治療三叉神經痛
中醫對於本病主張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類型,給與針對性的治療。臨床上三叉神經痛以肝膽風熱、陽明熱盛、瘀血阻絡三型多見。
1、肝膽風熱
偏側頭面劇痛,陣發性發作,燒灼樣痛,偏頭抽引,痛及目系,或痛引項背,便干尿黃,急躁易怒。大多在迎香穴等處有壓痛點,舌質紅,苔黃,脈弦。
2、陽明熱盛
眉棱骨及前額呈陣發性、刀割樣、針刺樣、燒灼樣痛,伴胃脘脹滿,口乾欲飲,便干尿赤。舌質紅,苔黃厚而干,脈實有力。
3、瘀血阻絡
除具有三叉神經痛的表現外,多數以病程纏綿,遷延日久為特點,有的病程長達十幾年。患者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有瘀斑或瘀點,脈弦或澀。
針對不同的辨證推薦幾款中葯方劑:
寒濕閉阻:蠲痹鎮痛湯——散寒除濕,通痹止痛
制川烏10克,制草烏10克,細辛6克,牛膝15克,蒼術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沒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風寒濕邪凝滯,經絡瘀阻:皂獨附姜湯——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皂刺30克,獨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黃15克,蒼術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舒筋活絡飲——舒筋活絡,行血止痛
獨活15克,靈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續斷12克,木瓜10克,雞血藤30克,紅花9克,當歸12克,川芎9克,地龍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寒濕阻絡:驅痹湯——通陽開痹,驅濕逐寒
細辛6-12克,制草烏6-12克,制川烏6-12克,麻黃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細辛、制川草烏的葯量即先從小量開始,逐漸增量。
風寒侵襲,脈絡阻滯:蛇蠍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烏梢蛇10克,炒地龍10克,僵蠶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蠍6克,制川烏6克,制草烏6克,蜈蚣4克。川、草烏先煎半小時以減少毒性,後入他葯,取葯液300毫升,每日1劑。
寒熱瘀阻:坐骨神經Ⅰ號方加味——散寒祛濕,舒筋活絡
川牛膝60-120克,黃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細辛4-6克,蒼術10-15克,獨活10-15克,土鱉蟲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雞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氣血兩虛,寒濕痹阻:坐骨丸——益氣活血,舒筋止痛
黨參60克,當歸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續斷90克,全蠍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條,蜂房2隻。研末煉蜜為丸,每服6克,日服3次。
寒濕之邪侵襲,氣血流行不暢:痛痹湯——溫經通絡,祛風散寒
烏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雞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參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沒葯7.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風寒濕痹,阻滯經絡:新方桂枝湯——除濕散寒,溫通經脈
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薑3-5片,甘草5-6克,大棗5-10枚,北黃芪15-30克,當歸10-15克,川牛膝10-15克,獨活10-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風寒濕邪,阻閉經絡:當歸回逆湯——散寒利濕,驅風通絡
全當歸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細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獨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乾地龍10克,全蠍5克,川蜈蚣3條,防己10克,川斷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寒凝氣滯,瘀阻經脈:加減陽和湯——溫陽散寒,化瘀通絡
麻黃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術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⑹ 中葯治療三叉神經疼痛
中葯治療 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認為:三叉神經痛屬「頭痛」、「偏頭痛」、「面痛」等范疇,古醫書中有「首風」、「腦風」、「頭風」等名稱記載,如《素問*風論》:「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 因為顛頂之上,唯風可即,外感風寒之邪,尋經上犯顛頂清竅引起本病, 精神因素亦可誘發此病。肝鬱氣滯,郁久化火,火熱風動,風火夾痰上擾致清陽不得舒展,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精華氣血皆上聚於頭,諸邪氣,風、火、痰濕、血客於經絡,痰阻血淤,氣滯血凝,阻遏經絡,導致「不通則痛」。 健康專家李洪波發表中醫名方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研究報告認為:「多數三叉神經痛患者,經服用中葯後可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使疼痛發作停止或減輕。患者的腦部神經一定是受過「重寒」的侵襲。外因可有風、寒、濕、熱等外邪,尤其以「風邪」為主,內因有血虛、肝陽、淤血、腎虛等病因而致發病。本病多發於年齡大,平均歲數為59.3歲,而且患者體質虛弱,氣血虛損,血虛生風,血虛氣滯,經絡阻困而發病。由此推測改善了神經的微循環,達到鎮痛作用。從我們掌握的幾十年臨床總結的35450個病例統計來看:三叉神經痛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一點四七。患者多為40歲以上中年女性尤多。80%的人手腳冰冷,怕冷較多。發病的原因和自身的免疫力、生活的環境習慣和職業有密切關系。我們在臨床上驚訝地發現:「凡是女性皮膚細膩,密度較薄、生活在靠近江海湖泊或生活在「水」邊的人發病率較高!甚至是同一條河流邊的人有多人發病。如長江邊的鎮江、靖江、張家港等地。年齡最小的8歲,最大的85歲,30---55歲以上佔72.3%。病程最短的一個月,最長34年,平均6.5年,有的合並原發性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血脂、心率失常、老慢支、糖尿病、腫瘤等。平均歲數為59.3歲,而且患者體質弱,因氣血虛損,血虛生風,血虛氣滯,經絡阻困而發病。應用上海灘李醫生獨家中葯達到養血、祛風、行氣、活血、通絡之效。 」 用這種中葯治療三叉神經痛安全、簡單,並且非常有效。一般在服用15天起就有效果,在20天起就可以開始半粒半粒減服對肝腎有很大副作用的卡馬西平等鎮痛西葯。服用卡馬西平產生副作用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的患者。在90天的治療周期中48%的患者顯效:指病情痊癒,疼痛完全消失,或明顯緩解。44%的人有效:指疼痛程度減輕,發作次數大大減少,疼痛持續時間縮短,疼痛范圍縮小。8%的人無效:這類病人持續用葯6個月,疼痛無緩解。病情痊癒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疼痛范圍縮小,發作次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疼痛程度減輕,使原來無法忍受的疼痛,減緩為可以忍受,逐漸恢復能夠刷牙、洗臉、講話、正常吃飯,更重要的是可以停用或減少卡馬西平。 中葯經典醫理秉承中華悠久的醫學理論《素問》述:「肝主身之筋膜,肝血充盈,筋脈得以濡養,否則致虛風內動,致筋脈拘急。」本病多發於年齡大,平均歲數為59.3歲,而且患者體質虛弱,氣血虛損,血虛生風,血虛氣滯,經絡阻困而發病。由此推測改善了神經的微循環,達到鎮痛作用。 (三) 針灸治療 1.普通針刺療法 針灸治療在臨床上應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風池、翳風、下關、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陽,陽白,撈竹,頭維。第2、3支疼痛者加太陽、四白、下關、聽會、地倉、承漿、迎香。行重刺激法,並留針。 2.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 針刺眶上孔,眶下孔、後上齒槽孔及頦孔,直接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待出現同側分支的分布區疼痛及麻脹反應,而獲迅速的鎮痛效果。所持針刺手法,系提插捻轉強刺激,不論陰陽補瀉,對初針患者採用卧位,手法宜輕,以免引起暈針,或產生懼怕情緒。 3.利用蜜蜂針刺療法:蜜蜂蜇針中含有的蜂針液,對神經系統有明顯作用。結合針灸原理取穴治療,往往會收到良好效果。
希望採納
⑺ 哪些中醫葯可以治療三叉神經痛
〈1〉風寒阻絡:顏面陣發性疼痛,緊束感,遇寒則甚,遇熱稍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葯:川芎2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羌活10克、白芷12克、薄荷6克、細辛3克、全蠍5克、蜈蚣3條、生甘草6克。
〈2〉風熱傷絡:面部灼熱疼痛,遇熱則甚,惡風,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散熱,通絡止痛。
方葯:桑葉12克、白菊花12克、連翹12克、薄荷6克、葦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荊子10克、川芎9克、全蠍5克、生甘草6克。
〈3〉痰火上擾:面部陣發性悶脹灼痛,常進食時發作,局部喜冷涼,頭昏而沉,口渴不欲飲,時吐痰涎,胸脘滿悶,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
治法:化痰清熱,通絡止痛。
方葯:半夏10克、茯苓15克、橘紅12克、枳實12克、竹茹12克、瓜蔞12克、厚朴12克、川芎10克、全蠍5克、甘草6克。
〈4〉肝膽火熾:顏面陣發劇痛,刀割樣,灼熱感,煩躁易怒,脅痛口苦,頭暈目赤,咽干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止痛。
方葯:龍膽草15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蟬衣6克、菊花10克、石決明15克(先下)、生地15克、白芍15克、木通6克、僵蠶10克、甘草6克。
〈5〉陽明胃熱:顏面灼痛,前額脹痛,齒痛口臭,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燥,脈弦滑。
治法:清胃瀉熱。
方葯:生石膏30克、川芎9克、黃連6克、菊花15克、薄荷12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生大黃6克(後下)、甘草6克。
〈6〉陰虛陽亢:顏面灼痛伴抽搐,頭目眩暈,面色潮紅,腰膝無力,耳鳴失眠,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
方葯:龜板20克(先下)、石決明15克(先下)、生熟地各16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山萸肉15克、元參10克、青葙子20克、全蠍5克、蜈蚣10克。
⑻ 中醫如何治療三叉神經痛
中葯還能治三叉神經抄痛能有效果嘛,至於中葯能不能有效果是一說,關鍵中葯起效慢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民航總醫院於炎冰教授認為:三叉神經痛是由於動脈血管壓迫三叉神經,引起的三叉神經脫髓鞘病變。脫髓鞘病變後相當於電線脫皮一樣。導致三叉神經異常放電從而引發疼痛,而顯微血管減壓術是針對三叉神經痛的病因進行治療的方法,能夠保留三叉神經的解剖完整是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安全 有效的方法。
⑼ 中醫治療三叉神經痛有用嗎,可以根治嗎
中醫葯治三叉神經痛:以搜風通絡、通經止痛為治療法則,疏通面部的經脈,使三叉神經專的屬生理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了標本兼治的目的。中醫葯治三叉神經痛的效果還有待查證。
根治三叉神經痛推薦無痛介入新療法,在影像系統的引導下,精確定位,把特製的感測儀器准確放置到靶點神經並進行治療的一種沒有疼痛的治療方法,治療不開刀,不手術,無痛苦,安全性高,可以隨治隨走,效果立刻止痛,治療很徹底。
北京嘉澤東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