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養生喜悲

中醫養生喜悲

發布時間:2021-02-23 08:25:47

① 中醫理論「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具體講解是什麼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專。
何謂七情?
《禮記·屬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

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醫認為,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

② 中醫里的「神、魂、魄、意、志」與「喜、怒、憂、思、悲、恐、驚」都屬情志方面,但有何不同

首先,你弄錯了一個概念,神、魂、意、魄、志、不屬於情志范疇,
在中醫理論之中,神是內一個很廣義的概念,容它包含了人體生命活動的一切外在表現。神、魂、意、魄、志、是神五種不同的表現,並且把這五種表現歸入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謂之「五神臟」。
中醫理論的情志,是指人體在受到精神刺激以後做出的情緒反應,包括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志。
二者一個是人體正常的精神、意志、思維活動,另一個是單純的一個情緒反應。所以兩者是不同的概念和表現,不能混為一談。

③ 黃帝內經養生經:「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體現了情志對於一個的身心健康太重要,萬病情志為首,五臟的過於偏激都會引起疾病,一切剛剛好為主,不要過,也體現中醫角度講的陰陽平衡的重要性。

④ 喜怒哀思驚恐悲所對應的身體健康

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中醫認為它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致人於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動劇烈、過度,超越人體能夠承受的限度,並持久不得平靜,那就必然影響臟腑氣血功能,導致全身氣血紊亂。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又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都說明了七情的過度偏激對人體的氣血、臟腑均有一定的損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現。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興的事可使人精神煥發。但是高興過度就會傷「心」,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維活動的中樞,超乎常態的「喜」,會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語無倫次,舉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故事,就是講他數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舉,高興得舉止發狂,瘋癲而目不識人。這就是中醫所謂「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過度喜悅能引起心跳加快,頭目眩暈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過度興奮而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樂當適度。喜則意和氣暢,營衛舒調,但過度會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現的氣憤不平、怒氣勃發的現象。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鬱則氣逆。當人犯怒時,破壞了正常舒暢的心理環境,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故當生氣後,人們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發悶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飯、腹痛;甚至出現吐血等危症。中醫術語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現代醫學也認為:人處在極度精神緊張的情況下,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或形成消化性潰瘍;亦有因血壓升高而誘發冠心病導致猝死的。三國時代的周瑜因生氣吐血而亡,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偶然發生。因此,從健康的角度出發,最好的辦法是盡量戒怒,因為這對人對己有益。
「憂」,指憂愁而沉鬱。表現為憂心忡忡,愁眉苦臉而整日長吁短嘆,垂頭喪氣。《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若過度憂愁,則不僅損傷肺氣,也要波及脾氣而影響食慾。諺語說:「愁一愁,少白頭」。傳說伍子胥過文昭關,一夜之間須發全白,就是因為心中有事,過分憂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慮問題。思慮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觀意志來加以支配的。如果思慮過度,精神受到一定影響,思維也就更加紊亂了。諸如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病,大多與過分思慮有關。中醫認為:過思則傷脾,脾傷則吃飯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則氣結不暢,百病隨之而起。因此,對待社會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話,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為越「解」越不順,心中不順則有可能導致「氣結」。
「悲」,是由於哀傷、痛苦而產生的一種情態。表現為面色慘淡,神氣不足,偶有所觸及,即淚涌欲哭或悲痛欲絕。中醫認為悲是憂的進一步發展,兩者損害的均是肺臟(指肺氣),故有「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之說。這說明悲哀太過是會傷及內臟的。因此,家庭中一旦發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節哀,以保重身體為要。
「恐」,是懼怕的意思,因精神極度緊張而造成的膽怯。「驚」,是突然遇到非常事變,導致精神上的卒然緊張。諸如驟遇險惡,突臨危難,目擊異物,耳聽巨響等,都可發生驚嚇。驚與恐不同,驚是自己不知道而驚嚇;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懼。無故恐懼害怕的人,大都腎氣虛,氣血不足;突受驚嚇而當場目瞪口呆,手足無措的人,大都因心氣逆亂,心血受損,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的緣故。因此,治恐當補腎,治驚應安神。
總之,人的情志活動若要保持相對的平靜,平時就要重視思想修養及精神調攝,客觀對待周圍事情的變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經常處在樂觀、愉快、安靜、平和之中,這對於養生有益。

⑤ 從中醫角度講悲對身體有什麼危害

中醫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驚恐傷腎」的說法
所以,養身養心要同時進行。不然即便是通過葯物等讓身體恢復健康,如果不調節好內在情致,身體還是會生病的。

⑥ 《黃帝內經》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是什麼意思

一、喜傷心
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維活動的中樞。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現,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興的事可使人精神煥發。但歡喜過度,則損傷心氣,如人們常說的「樂極生悲」就是這個意思。

在《淮南子·原道訓》中也有「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別是一些心臟不好的人,過度興奮就會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樂應適度,喜則意和氣暢,營衛舒調,過度就會傷身。

二、怒傷肝

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鬱則氣逆。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有些人發怒後,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發悶而不舒服就是這個原因,中醫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

經常發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因生氣吐血而亡。因此,我們要盡量戒怒,這樣才有利於健康。

三、思傷脾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慮問題。如思慮過度,精神受到一定影響,思維也就更加紊亂了。中醫認為「思則氣結」,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與脾有一定的關系。

四、憂傷肺

憂是與肺有密切相連的情志,人在憂傷時,可傷及到肺,出現氣短、乾咳、咯血、音啞等。悲是憂的進一步發展,悲是由於哀傷而產生的一種情態,表現為面色慘淡,神氣不足。

憂與悲損都會傷及到肺,所以有「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的說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鬱郁寡歡、悲悲切切,最終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傷肺的最好的證明。

五、恐傷腎

恐是因精神過度緊張而造成的膽怯。驚是突然遇到事情的變故,導致精神上的緊張。如突臨危難,突然打雷等,都可發生驚嚇。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聾、頭眩、陽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嚇得屁滾尿流」。

腎藏精,主生殖系統,即為生命的發動機,古代醫家稱腎為「先天之本」。突受驚嚇而當場目瞪口果、手足無措的人,大都因心氣逆亂,心血受損,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的緣故。因此,治恐當補腎,治驚應安神。

人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動,對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但異常的精神活動,就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失衡,從而引發疾病。因此,要想擁有一個好身體,就要善於情志調攝。

⑦ 中醫里談到的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的詳解

建議你看下視頻 《仁義禮智信對內臟的影響》

⑧ 中醫將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情緒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 。一般情況下,「七情」

A

⑨ 中醫理論,喜傷什麼

傷心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肝開竅於目,肝火旺盛 ,眼睛有時會糊。

與中醫養生喜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
© Arrange www.aidhospital.com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