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的修禪與養生有何關系
學禪的目的是開發智慧,明心見性。禪定能生智慧。禪定是身心除清醒與睡眠的第三種狀態,此狀態沒有時空覺受,生理功能不受意識干擾,能發揮到最佳程度,因而形容為返老還童,所以禪定能夠養生長壽。
❷ 中醫養生和道家佛家儒家養生的關系
中醫養生是以傳統經絡學說、陰陽五行等為理論。 基本上包含了三家回養生
1、儒家答講的是敬,修身,道家講的是靜,練氣。佛家講的是凈,養心。
儒家更重視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練氣,佛門主要是養心.養形,養氣,養心合而為一.這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道家講:避世。
❸ 禪修養生的原理是什麼
禪修有益於養生,主要是因為能夠修心。健康離不開身體和心靈兩個方面,鍛煉身體我們可以專通過各種運動來屬實現,使得身體健康、強壯,那麼心靈的健康如何實現呢?禪修就是讓我們實現心理健康的一種訓練方法,通過禪修,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平靜和靈敏,能夠對外界的各種干擾做出積極的反應,使我們的心理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狀態,自然有助於養生。
「自在禪修」課程就能起到這個作用,只用兩天時間就可以學會核心的禪修方法和禪修的理論,建議了解
❹ 禪修養生的好處有哪些
我們本是活在一個很浮躁的花花世界。我在這個世界生活我們不辭辛苦孜回孜不倦的答活著。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卻為了生活失去了原本的初心,這時就有很多人想到了禪修養生。什麼是禪修養生呢?到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地方,靜靜的坐著,喝杯香茶。聆聽一下世界萬物的聲音。感悟一下世間萬般的道理。回顧一下自己的過去暢想一下自己的未來。遠離城市的喧囂,多去靜靜的地方走走,放鬆一下自己浮躁的心靈,感悟一下自己的人生真諦。讓自己已經傷痕累累的身體。得到適當的放鬆,去體驗一下,我們沒有感受到的美麗。
❺ 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❻ 佛教養生是什麼中國誰在做佛教養生佛教養生和中醫養生的區別是什麼
你好,佛教養生來和中醫養生自就是科學與本質結合。
佛教就是回歸自然,回歸本質。
我的見解如下:
1.佛教養生就是讓我們修自己是善心,讓我們心平氣和,不急不躁,也就是修心。禪定。
2.中國有個叫午火先生的人在做佛教養生做的非常好。
3.佛教養生和中醫養生區別就是:佛教養心,中醫吃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❼ 佛家,儒家,道家養生的聯系
您好,末學對三家之學是如此理解的,簡而言之就是 道以修身,儒以治世,佛以治心。佛家主張了脫生死,寂照涅盤,證得無上等覺,所修行其實不側重在養生上而是無生。養生只是修行中的附加品,不是佛家的主要目的,佛家重在煉心,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的境界高了也能調節身體達到養生的目的。道家可以說是養生的專家,道家修行多是性命雙修,當然其間功夫偏於命功性功或其他的分支派系很多,撿特點的說下,一般都由明師教導,從先命後性的功法煉起,大家都知道的築基 起火 煉精化氣 煉氣還神 煉神還虛 煉虛合道或粉碎虛空的步驟來煉,其中煉氣還神以前的步驟都是命功以後的是性功,命即生生之本,生命。性即與生俱來本心本性是形而上的東西強名曰道。祖國醫學認為人身體上分布有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十二經絡正常則人體正常無事否則輕則生病重者夭亡,一般的吐納導引,健身運功多是只能調節十二經脈達到衛生的目的是談不上養生的,養者有滋養,增加的意思在裡面,道家命功起修煉的不是輸通十二經脈,其命功的目的是打通能夠調控十二經脈及生命的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在中醫上也提到,但其病理就沒有記載了,所以道家有言,凡夫只能用十二經脈,而仙家則能開通運用奇經八脈。具言開通八脈的高道是不會生病的還能控制生死,其他一些簡單的道家功法比如八段錦,太極拳等多是道之末梢只能調節十二經脈的,沒有道家內丹功法超脫,所以說道家是養生的權威,其養生方法道藏中數不勝數!儒家養生直接談的很少都是融會於生活規律之中,時時保持君子之風,儒雅姿態則心自凈,氣自伏。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有點中國佛教禪宗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意味!其養生代表應該是孔子教顏回的心齋方法但亦出在莊子的筆錄上面,所以儒家的養生是從行往座立飲食起居上調節的相對佛道兩家不是很方便。佛教進入中國後與道儒都有融通,各家學說有其特點但又互相可以印證,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若講其三家養生學說的聯系其清靜是共同特點,佛道的慈悲度世與儒家出世平天下的思想有一點點相同亦有所其別,各有各的特點又互相吸取對方優良特長,強而分別亦不能全一家之言,混沌不分又各有千秋。言多必失,還請海涵!
❽ 佛教 養生
佛告賢者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難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專時世尊身小中風屬當用牛湩。我時晨朝入維耶離。至大姓梵志門下住。時維摩詰來謂我言。賢者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我言。居士。佛身小中風當用牛湩。故我到此。維摩詰言。止止。唯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數。眾惡已斷諸善普會。當有何病。默往阿難。勿謗如來慎莫復語。無使大尊神妙之天得聞此也。他方佛國諸會菩薩且得聞焉。且夫阿難。轉輪聖王用本德故尚得自在。豈況一切施德於人。而為如來至真等正覺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為羞恥。莫使外道異學聞此粗言。何聞我師。自疾不能救。安能救諸疾人所欲。疾行莫復宣言。當知阿難。如來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諸世間。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數眾行已除。其病有以。時我世尊。大自慚懼。得無近佛而過聽。即聞空中聲曰。是阿難如居士之所言。但為佛興於五濁之世故。以是像開解一切貪貧之行。便行阿難。取湩莫慚。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❾ 佛教養生,人是如何長壽的
佛教的養生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養生不一樣,譬如:
一、人心的「善惡」影響壽命的長短。
美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分別對不同地區的人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跟蹤研究,得出人的善惡觀念影響壽命長短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善良的人往往更加長壽。
1、長壽需要斷除妄念
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在一切時中,不分行住坐卧,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減少,並能健康長壽。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
2、長壽還需慈悲為懷
佛教從第一福的要訣出發,認為人世間的財富、學識、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乾的。宅心仁厚,寬以待人一定會有好報。長壽的人,一定是對人類和動物充滿慈愛的人。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人。
二、內外修其身。
佛門修身法坐禪形定。在家修習的佛弟子,修禪的時間沒有僧尼這么講究,但要求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等時辰里修禪為好。在吃飯前後半小時不宜修禪;久習禪修可以坐禪,2~4小時為度,不宜過長。另外散步等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舒緩筋骨,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三、飲食起居遵循規律。
順其自然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與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和氣血運行也是息息相關的。人如果違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打破正常的生物節律,就會導致疾病,加速衰老。要想健康長壽,當須依自然規律科學生活才是。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2:00~早4: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