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濕熱瘀滯所致的帶下病有那些中葯可以呢
濕熱瘀滯所致的帶下
一般是黃色或赤色且有異味可以用健脾清熱去濕葯物如黃芩佩蘭白術茯苓白蒄仁香附防己等等沒有現成的中成葯
② 治療帶下病的處方有哪些
婦女陰道分泌物增多,其色質、氣味異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者,稱帶下病。
中醫證見脾虛,腎虧氣陷,濕濁,熱毒。
臨床表現婦女陰道分泌物明顯增多,黏稠淡黃無味,清冷稀薄終月不斷,黏而色赤黃有臭氣,或如膿樣,可伴見腰酸膝軟,神疲乏力,便溏納少,或陰部灼熱,頭昏目眩,五心煩熱,或口苦胸悶,陰癢,尿黃,或煩躁易怒,發熱口乾,小腹作痛,大便干結等。
【處方1】
組成:銀花、菊花、山楂各50克,精製蜜500克,食用香精20毫升。
製作與用法:將銀花洗凈用水泡發後,放入鍋內;山楂洗凈拍破,菊花淘凈,一同入鍋,加清水3升左右,用文火燒沸熬30分鍾起鍋,潷出葯汁。將蜂蜜倒入干凈鍋內,用文火加熱保持微沸,燒至色微黃,黏手成絲即可。將煉制的蜂蜜緩緩倒入潷出的葯汁內,拌勻,待蜂蜜全部溶化後,用一層紗布過濾去渣,冷卻即成。每日3次,每次50~100毫升,或當茶飲。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化淤。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濃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乾,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干,脈數。
【處方2】
組成:白菜根莖1個,綠豆芽30克。
製作與用法:將白菜根莖洗凈切片,綠豆芽洗凈,一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煮熬15分鍾,濾去渣,稍晾冷,裝入罐中即成。當茶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乾,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干,脈數。
【處方3】
組成:人參3克,核桃肉3個。
製作與用法:將人參切片,每個核桃肉掰成兩塊,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熬煮1小時即成。隨時飲用。
功效:補氣益腎。
主治:帶下清稀,量多,終月淋漓不斷,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小便清長頻多等。
【處方4】
組成:黃花菜30克,馬齒莧30克。
製作與用法:將黃花菜、馬齒莧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熬煮30分鍾,待涼,裝入罐中即成。當茶飲用。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乾,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干,脈數。
【處方5】
組成:老絲瓜1段,白糖少許。
製作與用法:將老絲瓜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煮15分鍾,稍晾冷,濾去渣,加入白糖,拌勻裝入罐中即成。當茶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而不傷陰。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乾,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干,脈數。
【處方6】
組成:生白果7枚,豆漿150毫升。
製作與用法:將白果搗爛如泥,豆漿燒沸後,沖服白果泥,當茶飲用。
功效:健脾、除濕、止帶。
主治:白帶量多,久下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等。
【處方7】
組成:鮮山葯500克。
製作與用法:將鮮山葯洗凈泥沙,切成小塊,用干凈紗布包好,取汁液。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補脾,固腎,益精。
主治:帶下量多,清稀,質薄,終日淋漓不盡,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健忘眼花等。
【處方8】
組成:鮮枸杞子500克。
製作與用法:將枸杞洗凈,用干凈紗布包好,取汁液,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補腎益肝,生津止渴。
主治:帶下量多,清稀,質薄,終日淋漓不盡,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健忘眼花等。
【處方9】
組成:鮮馬齒莧500克,白糖適量。
製作與用法:將鮮馬齒莧洗凈,用干凈紗布包好,絞取汁液,臨服時加白糖攪勻即成。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涼血。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乾,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干,脈數。
【處方10】
組成:馬齒莧30克,大米60克。
製作與用法:將馬齒莧洗凈,切成長2厘米的節待用。大米淘凈,放入鍋內,加馬齒莧,水適量,置武火上熬煮至熟即成。每日1次。
功效:清熱解毒而不傷正氣。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乾,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干,脈數。
【處方11】
組成:薏苡仁150克,薄荷15克,荊芥15克,蔥白15克,白豉50克。
製作與用法:將薄荷、荊芥、蔥白擇洗干凈,放入鍋內,加清水1500毫升,燒沸後,用文火煎10分鍾,潷出原汁,盛於碗內。將薏苡仁淘洗後,置入鍋內,加入葯汁,置中火上煮至薏苡仁開花熟爛,食用時,加鹽調味即成。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
功效:健脾滲濕,祛風散寒。
主治:帶下量多,黏膩,伴四肢沉睏乏力或酸楚,不喜飲水,苔膩等。
【處方12】
組成:芡實粉30克,核桃肉15克,紅棗7枚。
製作與用法:將核桃肉打碎,紅棗去核。將芡實粉用涼開水打成糊狀,放入滾開水中攪拌,再入核桃肉、紅棗肉,煮熟成粥,加糖食用。本品可作主食,常食。
功效:健脾止帶。
主治:帶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黃,或稠黏無臭味,綿綿不斷,伴面色〓白或萎黃,四肢不溫,腰脊酸軟,神疲睏倦等。
【處方13】
組成:芡實、薏苡仁、白扁豆、蓮肉、山葯、紅棗、桂圓、百合各6克,大米150克,白糖適量。
製作與用法:上述中葯八味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將大米淘凈,加入上述葯中,繼續煮爛成粥,分頓調糖食用。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
功效:補脾腎,澀帶下。
主治:帶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黃,或稠黏無臭味,綿綿不斷,伴面色〓白或萎黃,四肢不溫,腰脊酸軟,神疲睏倦等。
【處方14】
組成:羊骨1具,陳皮6克,良姜6克,草果2個,生薑30克,大米100克,鹽少許。
製作與用法:將羊骨洗凈捶破,放入鍋內,加生薑、鹽、良姜、草果、陳皮,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熬熟潷出湯汁(去油)待用。將大米淘凈,放入鍋內,加羊骨湯1000毫升,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熬至成粥。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功效:溫暖脾腎,補益精髓。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15】
組成:山茱萸肉15~2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作與用法:將山茱萸肉洗凈去核,與大米一同入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溫補脾腎。
主治:帶下赤白,質黏稠,頭昏目眩,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等。
【處方16】
組成:山葯200克,薏苡仁250克,荸薺粉50克,紅棗50克,糯米1000克,白糖500克。
製作與用法:將山葯、薏苡仁、紅棗等擇去雜質備用。薏苡仁洗凈下鍋,加清水適量,置火上煮至薏苡仁開花時,再將糯米、紅棗洗凈下鍋,煮至米爛。將山葯打成粉,待米爛時邊攪邊撒入鍋內,隔2分鍾後,再將荸薺粉撒入鍋內,攪勻後停火。將粥連葯一道裝入碗內,加入白糖即成。本品可作主食,常吃。
功效:健脾除濕,益腎止帶。
主治:帶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黃,或稠黏無臭味,綿綿不斷,伴面色〓白或萎黃,四肢不溫,腰脊酸軟,神疲睏倦等。
【處方17】
組成:車前子15克,大米60克。
製作與用法:將車前子洗凈,擇去雜質,用紗布袋裝好,扎緊口,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熬成汁待用。將大米淘凈,放入車前子汁,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熬至成粥。每日1次,病去則止。
功效:有健脾除濕,清熱止帶的特點。
主治:帶下量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黏膩,伴口乾心煩,咽燥唇紅,月經量多,經期提前,經色鮮紅等。
【處方18】
組成:鮮海蝦400克,米酒250克,菜油、鹽、蔥、姜各適量。
製作與用法:將海蝦洗凈去殼,放入米酒中浸泡40分鍾。將菜油放入熱鍋內燒沸,放入蔥丁爆鍋,將蝦倒入鍋內,放鹽、姜,連續翻炒至熟即成。每日1次,分4次服。
功效:溫陽通絡,除濕止帶。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19】
組成:杜仲15克,五味子6克,羊腰500克,豆粉、菜油、醬油、鹽、姜、紹酒、蔥各適量。
製作與用法:將杜仲、五味子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加熱濃縮成稠液,用葯液調好豆粉。將羊腰洗凈,去膜切小塊腰花,先用豆粉汁裹勻,再用熟菜油爆炒至嫩熟,烹入醬油、鹽、蔥、姜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食。功效:補益腎陽。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20】
組成:鮮蠶豆250克,菜油、花椒末、鹽適量。
製作與用法:將蠶豆洗凈,入沸水煮泡撈起,瀝干,碼鹽。鍋燒熱,下油燒至八成熱時,倒入蠶豆炒干水分,加鹽炒勻起鍋入盆,撒上花椒末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吃。
功效:健脾滲濕。
主治:帶下量多,質黏稠,色淡黃或白,無臭氣,綿綿不斷,伴面色〓白,心悸頭暈,納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處方21】
組成:韭黃、泡辣椒、白醬油、鹽、豆乾絲、白糖、菜油、素湯、味精、水豆粉、冬菜各適量。
製作與用法:韭黃洗凈切10厘米的節,冬菜洗凈切細,泡辣椒去蒂和籽,切馬耳朵形,白糖、醋、湯、鹽、味精、水豆粉、白醬油、泡辣椒入碗內兌成滋汁。鍋燒熱下油燒至七成熱時,下豆乾絲翻炒幾下,倒入韭黃、冬菜翻炒至半生,烹入滋汁鏟勻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助陽氣,暖下元。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22】
組成:首烏液20毫升,鮮豬肝250克,水發木耳25克,青菜葉少許,紹酒、醋、鹽、水豆粉、醬油、蔥、姜、蒜、湯、混合油各適量。
製作與用法:將首烏用煮提法製成濃度為1∶1的葯液,從中取20毫升備用。將豬肝剔去筋,洗凈切長4厘米,寬2厘米,厚0.5厘米的片,蔥切絲,蒜切片,姜切末,青菜葉洗凈。肝片中加入首烏汁和少許鹽,用水豆粉20克攪勻,另把首烏汁、醬油、紹酒、鹽、醋和剩餘的水豆粉兌成滋汁。將油入鍋,置武火上燒至七成熟時,放入拌好的肝片滑透,用漏勺瀝去余油,鍋內留點油,下入蒜片、薑末略煸後,再下肝片、青菜葉、滋汁,翻炒幾下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補肝腎,清虛熱。
主治:帶下赤白、質黏稠,頭昏目眩,五心煩熱,腰膝酸軟,面部烘熱。
【處方23】
組成:韭菜150克,羊肝200克,姜、蔥、鹽、味精、菜油、紹酒各適量。
製作與用法:將韭菜洗凈,切長2.5厘米的節;羊肝洗凈切片。將鍋燒熱,下菜油燒沸,放入羊肝翻炒,待羊肝變色時下韭菜、蔥節、薑片、鹽,再翻炒片刻,下味精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
功效:補陽溫腎。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24】
組成:韭菜250克,鮮蝦400克(去殼),菜油、鹽、蔥、姜、紹酒適量。
製作與用法:將韭菜洗凈,切長3厘米的節,鮮蝦去殼洗凈,蔥切段,姜切末。將鍋燒熱,倒入菜油燒沸,入蔥爆鍋,倒入蝦仁和韭菜,再入薑末、紹酒,連續翻炒至熟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食。
功效:溫腎助陽。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25】
組成:冬瓜1000克,蘑菇800克,熟火腿500克,番茄100克,鹽、胡椒粉、味精、老薑、蔥頭、化豬油、香油、湯各適量。
製作與用法:老薑切片,蔥頭切短節,番茄去皮、去子,火腿切指甲殼大,蘑菇切片,冬瓜去皮和瓤子切小方塊。鍋燒熱入化豬油,燒至七成熟時加入冬瓜微炸一下撈出,瀝干油水氣,鍋內再入化豬油、火腿片、蔥、姜,一起煸出香味再烹料酒,摻湯。湯燒沸後,再下冬瓜、蘑菇、鹽、胡椒粉、味精一起燒燜,燒至冬瓜入味,加水豆粉,淋少許香油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健脾,利濕,止帶而不傷陰。
主治:帶下色白或淡黃,質黏稠,無臭氣,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神疲心悸,少眠等。
【處方26】
組成:豬腰500克,黃花菜50克,素油、蔥、姜、蒜、鹽、白糖、水豆粉各適量。
製作與用法:豬腰洗凈去膜,切成腰花塊備用;黃花菜泡發,撕成小條備用。將鍋內素油燒熱,先煸炒蔥、姜、蒜,再爆炒腰花,至變色熟透時,加黃花菜、鹽、糖,煸炒片刻,加水豆粉,湯汁膠透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吃。
功效:補腎,利濕,清熱。
主治: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白,黏膩有臭氣,陰部灼熱或癢,頭暈目眩,小便黃,口渴,腰酸煩熱,便乾等。
【處方27】
組成:嫩黃瓜500克,豬肉100克,雞脯肉100克,金鉤20克,鹽、酒、胡椒粉、味精、白糖、姜、蔥、雞蛋、雞油、水豆粉、化豬油、湯各適量。
製作與用法:黃瓜切去兩頭,用竹筷捅去內瓤,抹上干豆粉;姜剁細,蔥切花,豬肉剁細,雞脯肉剁細,金鉤發張剁細,雞蛋清調散。將剁細的豬肉、雞脯肉、金鉤、姜、鹽、料酒、胡椒粉、味精、白糖、蛋清一起放入調味盆內拌勻,再灌入黃瓜內。鍋燒熱下化豬油,燒至七成熟時,放入灌有餡的黃瓜將其微炸一下,再撈出放入蒸碗內,上籠蒸熟後取出,切成短節,放入盤內擺好。鍋內下湯、鹽、胡椒粉、味精,一起燒沸後再下水豆粉收汁,放點雞油,起鍋淋於黃瓜上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吃。
功效:解毒祛濕而不傷陰損脾。
主治:帶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帶下,質黏膩,或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乾,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干,脈數。
【處方28】
組成:母雞1隻,白果仁100克,清湯750毫升,鹽、醬油、料酒、大料、白糖各適量,蔥、姜段各25克,水豆粉10克,豬油50克,菜油500克(實耗75克)。
製作與用法:將母雞宰殺後,除毛去內臟,洗凈去爪,剁成長方塊,用醬油拌勻,白果拍碎。將鍋燒熱,倒入菜油,燒至七成熟,下入雞塊,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出,瀝干油,再將白果仁倒入油鍋中炸透,撈出。另取鍋燒熱,倒入豬油,油熱後下入蔥節、姜段,略炸,烹入清湯,加入料酒、鹽、味精、白糖、醬油、大料,再下入雞塊和白果,用文火燜至熟爛時,調好味,加入水豆粉收汁,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
功效:補虛,健脾,止帶。
主治:帶下量多、色淡、質清稀、無臭味,伴頭暈耳鳴,納少神疲,腰酸如折,健忘等。
【處方29】
組成:淡菜15克,韭菜15克,黃酒適量。
製作與用法:用黃酒把淡菜洗過,並同韭菜(洗凈切節)一起煮熟。喝汁吃菜,每日1次,常食。
功效:補腎助陽。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昏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30】
組成:牛脊髓250克,酸醋10克。
製作與用法:牛脊髓洗凈,拍破宰成段,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後用文火燉煮1~2小時,臨起鍋時加入酸醋。喝湯服食牛骨髓,宜常食。
功效:補精髓,行血滯,澀帶下。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昏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31】
組成:烏骨雞1隻,白果、蓮米、糯米各15克,胡椒3克。
製作與用法:將雞殺後去毛除內臟,洗凈,把白果、蓮米、胡椒共研成細末,裝入雞腹內,用文火燉至雞肉爛熟即成。空腹時吃肉喝湯,每日1次,常吃。
功效:有補益脾腎,除濕止帶。
主治:帶下量多、質黏稠、無臭味、綿綿不斷,伴腰酸腿軟,食少神疲,健忘失眠,大便不實等。
【處方32】
組成:大棗250克,龍眼肉250克,蜂蜜250克,鮮薑汁適量。
製作與用法:大棗去核洗凈,龍眼肉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火上煎煮至七成熟時,加入薑汁、蜂蜜煮沸,調勻,待冷後裝瓶備用。宜常食。
功效:養血氣,補心脾。
主治:久病帶下質清稀,無臭味,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夢,頭昏,面白無華。
【處方33】
組成:茯苓10克,鮮米湯50~100毫升。
製作與用法:茯苓研成細粉,用新鮮米湯調服。每日2次,宜常服。
功效:健運脾胃,除濕止帶。
主治:帶下量多、質黏稠、色淡黃或白、無臭氣、綿綿不斷,伴面色〓白,心悸頭暈,納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處方34】
組成:豆腐60克。
製作與用法:豆腐入鍋,加鹽去水,至成黃色鍋巴起鍋,研成細末。每次6克,用紅糖湯或白糖湯沖服。
功效:寬中益氣,除濕止帶。
主治:帶下症不甚者,色白(白糖沖服),或赤(用紅糖湯沖服)。
【處方35】
組成:白果7~10個,豆腐1塊。
製作與用法:白果去心,豆腐切小塊,一同入鍋,加水適量煮熟,一並吃下。每日1次,宜常食。
功效:健脾除濕,固澀止帶。
主治:帶下量多,質黏稠,色淡黃或白,無臭氣,綿綿不斷,伴面色〓白,心悸頭暈,納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③ 帶下病怎麼治療
本病應與白淫、白濁、漏下或婦科生殖器惡性腫瘤引起的五色帶下相鑒別。
治療可選擇西醫、中醫及輔助療法。
(2)西醫療法:見前面治療部分。
(3)中醫療法:①脾虛:宜健脾益氣,升陽除濕。方用完帶湯加減:黨參20克,山葯、蒼術、陳皮、柴胡、黑芥穗、白術各15克,白芍、甘草、車前子各10克(包煎)。煎服方法同前。
②腎虛:腎陽虛:固精止帶,宜溫補腎陽。方用內補丸加減:鹿茸、潼蒺藜、肉蓯蓉各10克,菟絲子30克,黃芪、桑螵蛸各20克,肉桂7.5克,制附子5克,紫菀茸、白蒺藜各15克。煎服法同前。
亦可用中成葯金匱腎氣丸,服法同前。
腎陰虛:宜滋陰益腎,清熱止帶。方用知柏地黃湯加減:茯苓、黃柏、熟地各20克,山萸肉、牡丹皮、澤瀉、知母、山葯各15克。煎服法同前。
亦可用中成葯知柏地黃丸,服法同前。
③濕熱:宜清熱除濕止帶。止帶湯加減:茵陳、知母、牛膝、車前子(包煎)、牡丹皮、赤芍各15克,黃柏、茯苓各20克,豬苓10克。煎服法同前。
亦可用中成葯龍膽瀉肝丸,服法同前。
④濕毒:宜祛濕止帶,清熱解毒,方用萆滲濕湯加減:黃柏、薏苡仁、赤芍各20克,牡丹皮、木通、澤瀉、萆各15克,滑石10克,敗醬草、加紅藤、蒲公英各30克。煎服法同前。
④ 帶下病的辨證施治
帶下病的概念是什麼?
關於帶下病這個病名,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女性月經、帶、胎、產後等各種病,因為這些病發生在帶脈以下,所以統稱帶下病,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婦科病。以前的婦科醫生,叫帶下醫。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指的女性下陰流出的液體,猶如鼻涕或者唾液,有白帶,黃帶青帶之類,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帶下病,
帶下指的是女性陰道中液體分泌物增多,顏色氣味質地都不正常,對於有帶下的女性朋友,經常感到腰部酸困。常見帶下有白帶、黃帶、紅帶、黑帶、青帶五種。對於各種帶下,因為濕導致的最常見,其他原因還有肝腎虛寒,腎虛不固,肝經郁熱,肝疏泄失常,氣機升降失常,任脈和帶脈受損等。
帶下病的病因病機是什麼?
主要有兩點。第一個是任脈受損傷了,導致的帶下病,任脈和帶脈是相通的,任脈受傷,帶脈不能約束,濕氣下注。另外一個原因是精氣損傷,肝腎虧虛,而導致精氣損傷和肝腎虧虛的原因,比如「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
1、從帶脈受傷的角度認識帶下病
什麼是帶脈?帶脈是屬於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在腰腹部位置,圍繞身體一圈,猶如腰帶,把所有的脈都捆到了一起,帶脈和督脈、任脈、沖脈以及肝腎的關系最緊密,帶脈主宰女性的生理功能,所以帶脈出現病變就和婦科疾病有關了。帶脈和任督二脈相通,任脈是統領人體的陰脈,督脈是統領人體的陽脈,和子宮的健康關系密切相關,任督二脈失調,就代表著人體陰陽失調,就會影響到帶脈和子宮,發生病變。那麼帶脈就會無力維系。帶脈虛弱,就容易墜胎,帶脈受傷,胎兒不穩。
帶脈會因為什麼而受傷呢。除了受外傷以外,如果房事過度,縱欲過度,經常喝醉酒影響到精神狀態,當然,這些好多人都是在正在進行時,雖然感覺不到有什麼疼痛,但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導致精血耗損,臟腑受損。我們知道,月經的形成是需要靠身體氣的氣化作用的,如果氣虛,脾胃運化不好,濕重,那麼氣不能化津液為血,反而和濕糾纏在一起流下,就成了帶下病。
2、從虛實的角度認識帶下病的原因
出現帶下病,虛的方面,主要是脾虛,腎虛,任脈和帶脈虛。任脈不固,帶脈固不住,治療任脈和帶脈的關鍵就在於治療脾和腎。脾虛,那麼運化的水谷精微就不夠用,任脈和帶脈都得不到較好的滋養,同時脾虛會導致清氣不升,濕氣得不到運化。然後就傷害任脈和帶脈。以脾虛為主的帶下病的症狀常見的有這些,精神疲倦,胃口不好吃得少,四肢倦怠,大便稀溏,少。帶下白滑。脾虛為主的,治療思路就是健脾益氣。
以腎虛為主的帶下病,腎精虧虛,腎氣不固,那麼任脈和帶脈也都不固,腎虛的帶下病又分陰虛和陽虛。
腎陰虛的帶下病常見的症狀有,帶下赤或者白,小便黃赤,五心煩熱,腰酸,盜汗等。這種治療思路是養陰清熱。
腎陽虛的帶下病,常見的症狀有,白帶清冷,量多,淋漓不斷,面色晦暗,尿頻清長,特別是晚上容易起夜,腰膝酸冷,小腹冷痛等。治療重點是溫陽補腎,這些就是虛證的帶下病。
實證的帶下病,主要是濕熱於堵,濕熱下注導致。常見的症狀,比如小便混濁,舌苔黃白,舌苔黃膩,重一點的出現陰部瘙癢,氣味腥臭,心煩口苦等。濕熱為主的帶下病,治療思路則是,清熱除濕。
帶下病的分類
對於帶下病的分類,是以帶下的顏色分類的。分為白帶,青帶,黃帶,赤帶,黑帶五類。
白帶,流出的是白色粘液,猶如鼻涕或者唾液,量多。白帶是因為濕氣下陷,脾精不守,屬於脾虛濕盛導致的。
青帶,帶下的顏色猶如綠豆汁,粘稠,氣味是腥臭的,青帶是肝鬱氣滯,濕熱下注導致的,肝屬木,肝導致的問題,木的顏色青色的。
黃帶,顏色黃的,猶如隔夜的濃茶一樣,有異味,腥臭的。黃帶是屬於任脈受損,濕熱下注導致的。
赤帶,帶下的顏色淡紅,粘稠,看似血又並非是血,淋漓不斷。赤帶是因為有內火郁結,導致濕熱困於帶脈,
黑帶,顏色就像黑豆水,也是腥臭的,出現黑帶的情況,火熱很重了,或者腎有寒濕,都可能,需要具體辨證。
好了,比較全面的,簡明扼要的給大家談了帶下病這個問題。
⑤ 帶下病的中醫療法有哪些
①脾虛:宜健脾益氣
⑥ 帶下病的中醫中葯調理效果怎麼樣
中醫治療帶下病的效果不錯。帶下病一般的是指的是有白帶異常,最常見的是有炎症的表現。中醫辨證調理炎症是有一定優勢的。平時注意個人衛生,有性生活的話,雙方都需要注意,內衣需要勤洗勤換。
⑦ 中醫里怎樣利於食療治療婦產科疾病帶下病的
帶下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泛指婦科的經、帶、胎、產等病,因為這些病多發生在束帶以下的部位,所以古人統稱為帶下;另一種是專指婦女陰道內排出黏液的疾病。本文所講述的是後一種。帶下的類型,古人分為青、黃、赤、自、黑5種;另外還有赤白帶、五色帶、白崩、白淫、白濁等,都歸入帶下中。但臨證常見的還是白帶、黃帶。民間有「十女九帶」之說,可見對婦女健康的影響之大。
帶下的病因,有脾虛濕盛,痰濕下注,濕郁化熱,腎氣不固等,一但以脾虛濕盛為主要原因,治法以補脾化濕為主,配合舒肝理氣。痰濕下注的宜祛痰燥濕,濕熱偏重的宜清熱除濕,腎氣不固的宜補腎固澀。飲食療法治療帶下,有較好的效果,現簡述如下:
1.白帶:婦女陰道內平時有少量白色黏液,如涕如唾,綿綿不斷,或量多而淋漓不止,這種症狀稱為白帶。如果量多而伴有腥臭味,顏色改變或帶血色,都是病理變化。常見的原因是生殖器官感染、陰道滴蟲及身體虛弱,有時也可因腫瘤引起。
[飲食原則]白帶多的女性,身體虛弱,應補充營養,增強體質。牛奶、雞蛋、豆漿、瘦肉、動物內臟等均宜。若體型虛胖,痰濕過重者,則應少食厚味和煎炒炙煿或易生痰留濕的甜膩食品。宜食山葯、扁豆、蓮子、白果、薏仁米、蠶豆、綠豆、黑木耳、豇豆、胡桃肉、淡菜、芹菜、龜肉等食物。
[食療驗方]1.白扁豆散:白扁豆炒焦研末,每次5~10克,用甜酒少許沖服,1天2次。或白扁豆花5~10克,搗爛絞汁,加沸水少許服,1天2次。
2.白扁豆煨豬肚:白扁豆2兩(100克),納入1個豬肚內,燉服,常食用。
3.白扁豆炒山葯:白扁豆100克,淮山葯100克,切成小片,經常炒食。白扁豆先炒,加熱要透,再添入山葯片同炒。
4.白果豆漿:白果10枚,去殼搗爛,與豆漿1碗共煮服,1天1次。稱杏(銀杏即白果)腐湯。
5.白果蒸雞蛋:白果仁2~3個,研末,另取雞蛋1個打一小孔,將葯塞蛋內,飯上蒸熟食,日服1~2個,或用白果仁4~5個,酒煮食,連服4~5天。
6.白果蓮肉烏骨雞:赤白帶下、下元虛憊(註:指腎氣虧虛),白果、蓮肉、江米各15克,為末,用烏骨雞1隻,去腸盛葯煮爛,空心服之。
7.薏米芡實粥:薏仁米100克,芡實(雞頭米)150克,大米適量,煮粥服(可加油鹽調味)常用。
薏苡仁健脾滲濕,清肺排膿,生用清利濕熱,可治黃帶,炒用健脾燥濕,可治白帶。能上清肺熱,下理脾胃,葯性緩和,是一味清補、利濕、健胃的食品。
2.黃帶:婦女陰道排出一種淺黃色的黏液,間或微有腥臭,稠黏而淋漓不斷,稱為黃帶。黃帶病因有濕熱、氣虛兩種,但主要是濕熱。
[飲食原則]飲食宜清淡、多湯水,忌辛椒,溫熱之品。如新鮮蔬菜:芹菜,菊花腦、冬瓜、西瓜、莧菜、馬蘭頭、綠豆、赤小豆、荸薺、紫菜等。
[食療驗方]1.馬齒莧蛋清汁:鮮馬齒莧250克,搗爛絞汁,調雞蛋清(2個)蒸熟服。1天2次,連服7天。
2.蠶豆花糖汁:蠶豆花50克,白糖適量,共煮汁服。常用。或蠶豆花露:以干蠶豆花2.5公斤,蒸成露1.25公斤,每次服100~200克。
3.綠豆木耳散:綠豆500克,黑木耳100克,共炒焦研末,每次15克,用米湯沖服。1天2次。
4.雞冠花鮮藕汁:鮮雞冠花500克洗凈,加水適量,煎煮,每20分鍾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煎3次,合並煎液,再繼續以小火煎煮濃縮,到將要干鍋時,加入鮮藕汁500毫升,再加熱至稠黏時,停火,待溫,拌入乾燥的白糖粉500克把煎液吸凈,混勻,曬干,壓碎,裝瓶備用。每次10克,以沸水沖化,燉服,每日3次。
5.菊花腦蛋湯:菊花腦150~250克,雞蛋1個,燒湯飲,常用。
6.香乾絲素炒芹菜:芹菜200克,香乾50克,煸炒。對黃帶而有腥臭者宜用。
⑧ 怎樣用葯浴治療帶下病
帶下病是指帶下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者,常出現女性生殖器系統炎症性疾病。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脾腎功能失常,任脈不固,帶脈失約所致。臨床辨證一般分虛實兩型,虛證為脾腎虛型:主症為帶下色自如涕,伴有頭暈乏力,面色不華,飲食少進,腰酸無力,或下肢浮腫,舌淡苔薄膩,脈濡緩;虛寒型:主症為帶下清稀,淋漓不斷,少腹冷痛,伴有眩暈,腰酸如墜,足膝無力,舌淡苔薄,脈沉弱。實證為濕熱蘊結下焦型:主症為帶下色黃如膿樣,或黃白相兼,質多黏稠,氣味腥穢,伴有陰道瘙癢或灼熱,小便黃赤,舌紅苔膩,脈滑數。
方一【組成】鮮馬齒莧120克(或干品60克),大蒜15克,黃柏30克。
【用法】馬齒莧去雜質洗凈,與大蒜、黃柏一並入鍋中,加水2 000毫升,煎煮約10分鍾後,去渣取汁,倒入浴盆中,令患者趁熱熏之,待水溫後,坐浴之。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
【適應證】帶下屬濕熱型者。
【說明】馬齒莧功擅清熱解毒,又可祛濕熱,破瘀血,黃柏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大蒜長於解毒殺蟲,與馬齒莧相合,清熱利濕解毒之功尤著,故治濕熱型帶下證頗為適宜。
方二【組成】蒲公英30克,蛇床子、苦參、金銀花、連翹各20克,敗醬草35克,紫花地丁15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後,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外陰、陰道。每晚熏洗1次,每劑連用3日。同時加服加味逍遙丸(中成葯),每服6克,每日2次,白開水送服。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帶。
【適應證】細菌性陰道炎。
【說明】蒲公英、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草均有清熱解毒,消炎滅菌的作用;蛇床子、苦參、敗醬草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方三【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土茯苓各15克,苦參12克,黃柏10克,川椒6克。
【用法】上葯布包水煎取汁,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陰部。每日2或3次,每次15分鍾。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陰道炎。
【說明】方中蛇床子、苦參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輔以土茯苓、地膚子、黃柏清熱燥濕,祛風殺蟲止癢;更佐以川椒逐寒利濕,殺蟲止癢。全方共奏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
方四【組成】蒼術、百部、蛇床子、黃柏、苦參、連翹、明礬各6克,荊芥、土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葯加水濃煎成250毫升,用灌腸器做陰道沖洗。每日1或2次,6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祛風,殺蟲。
【適應證】陰道炎、宮頸炎。
【說明】方中以苦參、蛇床子、百部、土槿皮為主,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輔以黃柏、蒼術清熱燥濕以解濕熱下注;佐以連翹清熱解毒;荊芥祛風勝濕;明礬收澀止帶。
方五【組成】鮮石榴根皮50克,鮮桃樹葉、苦楝皮、生黃柏各30克,鮮桉樹葉25克,花椒20粒,冰片3克(後下)。
【用法】上葯水煎棄渣後加入冰片,趁熱先熏蒸,待水溫後外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鍾,5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適應證】陰道炎。
【說明】方中以鮮石榴根皮、鮮桃樹葉、苦楝皮、鮮桉樹葉為主,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其中石榴根皮還具有收斂止帶作用;佐以黃柏加強清熱燥濕;花椒逐寒濕、殺蟲;冰片消炎止痛。
方六【組成】白花蛇舌草60~90克,冰片3克,黃柏、苦參、土槿皮各15克,蛇床子50克,花椒9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5~10分鍾,將葯液倒入盆內,再加入冰片溶於葯汁中,待溫後坐浴。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適應證】老年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本方以白花蛇舌草為主,清熱解毒利濕,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該葯抗菌消炎作用明顯;輔以苦參、蛇床子、土槿皮、黃柏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佐以花椒逐寒濕殺蟲,冰片消炎止痛。
方七【組成】白鮮皮、雞血藤、首烏、生地各30克,麻黃9克,紅花6克,仙靈脾15克。
【用法】上葯水煎過濾去渣,倒入盆內坐浴。每日2次,每次半小時。
【功用】養血生津,止癢。
【適應證】老年性陰道炎及外陰白斑。
【說明】白鮮皮清熱解毒,祛風燥濕;雞血藤、首烏、生地、紅花養血活血,潤燥止癢;仙靈脾溫腎益精;麻黃祛風勝濕。
方八【組成】蛇床子50克,花椒1克,白礬5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1 000毫升,煎湯留汁,洗浴陰部。每日2次。
【功用】殺蟲止癢。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本方重用蛇床子以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該葯對滴蟲有抑殺作用;輔以花椒殺蟲止癢,白礬收斂止帶。
方九【組成】蛇床子30克,野菊花15克,苦參12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適量,煎湯過濾去渣,倒入盆內,趁熱熏洗陰部。每日1劑,每日洗2或3次。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方中蛇床子祛風燥濕,殺蟲止癢;野菊花性味苦辛微寒,能清熱解毒;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全方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功效。
方十【組成】蒲公英、黃柏、苦參、生大黃、紫槿皮各20克,生黃精30克,川椒15克。
【用法】將上葯煎30分鍾,趁熱熏蒸外陰,待溫度不燙手時,把一部分葯液倒入另一干凈水盆中,用少量紗布纏在右手示指上,蘸葯水洗外陰、陰道。每晚熏洗1次。次日在葯渣中再對入水至半盆,熬開後繼續如上法使用。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本方以蒲公英、黃柏、大黃清熱解毒為主;輔以苦參、紫槿皮、川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更佐以黃精益陰潤燥。適用於熱毒較盛而兼見陰傷者。
方十一【組成】土茯苓、苦參、苦楝根皮、百部、蛇床子、烏梅、川黃柏、地膚子、土槿皮、兒茶各等量。
【用法】上葯共研粗末,加清水適量,煮沸5~10分鍾,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再坐浴,反復擦洗外陰、陰道。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1劑。
【功用】清熱除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苦參、百部、苦楝根皮、土槿皮、蛇床子清熱解毒,除濕止癢;土茯苓、川黃柏清熱燥濕,解毒;佐以地膚子祛風勝濕,止癢;更用烏梅味酸收斂止帶,並改變陰道酸度,合兒茶清熱祛濕。
方十二【組成】苦參、鶴虱、黃柏各30克,硼砂、冰片(後下)各5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煮沸10~15分鍾,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陰部,每次熏洗30分鍾,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苦參、鶴虱、黃柏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輔以硼砂、冰片清熱解毒,祛腐生肌。
方十三【組成】蛇床子、防風、透骨草、苦參、川椒、蒺藜、黃柏、金銀花、槐花各10~16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趁熱熏洗和坐浴外陰。每日2次,10日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除濕,清熱止帶。
【適應證】帶下病。
【說明】方中以苦參、蛇床子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輔以白蒺藜、防風、透骨草祛風除濕;佐以黃柏、金銀花、槐花解毒涼血;少用川椒殺蟲止癢,能祛風除濕,清熱止帶。
方十四【組成】吳茱萸、杜仲、蛇床子、五味子各30克,木香、丁香各15克。
【用法】上葯用紗布包好,加水1 000毫升煮沸,取汁趁熱熏洗小腹患部,先熏後洗,並可坐浴。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溫陽行氣,燥濕止帶。
【適應證】帶下病。
【說明】吳茱萸散寒除濕;丁香、木香行氣溫陽;杜仲補肝腎,固沖任;五味子秘精氣,收斂止帶。全方能通溫陽行氣,燥濕止帶。
方十五【組成】烏梅、苦參、忍冬藤、鶴虱各30克,蒼術、自礬、蛇床子、雄黃、威靈仙、川黃柏、川椒、防風、白芷各15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文火煎沸5~10分鍾,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熏蒸陰部,待不燙手時,再浸洗陰部。一般每晚熏洗1次,重者2次。
【功用】清熱除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方以苦參、忍冬藤、防風、威靈仙祛風除濕止癢;黃柏、蒼術、白芷、蛇床子、川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雄黃敗毒殺蟲;烏梅、白礬收斂止帶。
方十六【組成】苦參、蛇床子各30克,白頭翁、百部各15克,冰片(後下)、雄黃(後下)各5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煮沸5~10分鍾,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外陰、陰道。每次熏洗30分鍾,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適應證】帶下病(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據現代葯理學研究,苦參、蛇床子、白頭翁、百部都有抗滴蟲作用,故被本方列為主葯,起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雄黃亦能解毒、殺蟲,更佐以冰片解毒生肌。
方十七【組成】苦參、蛇床子、野菊花、土茯苓各30克,百部、川椒各15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3 000毫升,煎沸5~10分鍾去渣(葯渣備作第2次用,因1劑葯可用2次),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再坐浴,每次熏洗15~20分鍾。
【功用】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帶下病。
【說明】方用苦參、蛇床子、野菊花、百部清熱解毒,燥濕殺蟲;土茯苓祛濕解毒;川椒殺蟲止癢。
方十八【組成】柴胡12克,陳皮、鴉膽子、炒荊芥穗各10克,黨參、山葯、薏苡仁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加水400毫升煎服,早晚各服150~200毫升。晚睡前再加水2 000毫升濃煎,坐浴熏洗,7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忌食生冷、油膩、刺激食物。
【功用】疏肝健脾,除濕止帶。
【適應證】帶下病。
【說明】方中柴胡、陳皮疏肝理氣行氣;黨參、山葯健脾益氣除濕;薏苡仁利濕清熱,炒荊芥穗收斂止帶;鴉膽子清熱燥濕,殺蟲解毒。諸葯合用,有疏肝解郁、健脾益氣除濕功效。
方十九【組成】狼牙(仙鶴草根芽)300克。
【用法】將上葯洗凈,曬干剪碎,用6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小時,合並2次煎劑,過濾,裝入瓶中,每次50毫升灌入陰道沖洗。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臨床實踐證明,狼牙不僅能殺滅滴蟲,而且還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是滴蟲性陰道炎的首選葯。
方二十【組成】功勞葉、生大黃、苦參、土槿皮、土茯苓、蛇床子各25克,雄黃10克。
【用法】上葯加水煎取汁,先熏洗外陰10分鍾,後坐浴3分鍾,每日1劑,每日洗2或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土槿皮、土茯苓祛風燥濕,殺蟲止癢;雄黃解毒殺蟲,功勞葉、大黃清熱燥濕解毒。諸葯配伍,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功效。
方二十一【組成】蛇床子、苦參各35克,白頭翁、仙鶴草、烏梅各20克。
【用法】上葯煎湯取汁,先用蒸氣熏外陰,待水溫適中時再用葯液坐浴,並清洗陰道。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方中蛇床子、苦參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白頭翁、仙鶴草可直接殺滅陰道滴蟲;烏梅味酸,亦具有殺蟲作用。
⑨ 帶下病有哪些輔助療法
①中葯熏洗:解毒祛濕,殺蟲止癢。白頭翁、黃柏、蒲公英、苦參、仙鶴草各30克,蛇床子版20克。將上述權葯水煎,去渣熏洗,每日1次。
②保留灌腸:若帶下伴有腹痛、發熱等全身症狀,可選用中葯保留灌腸。紅藤、蒲公英、敗醬草、土茯苓各20克。水煎取汁50~100毫克,保留灌腸,每日1次。
③針灸療法:選用帶脈、白環俞、氣海、三陰交、陰陵泉、行間等穴位,用瀉法,每日1次,7~10日為1個療程,對治療濕熱濕毒帶下,有很大幫助。
選用帶脈、白環俞、氣海、三陰交、關元、足三里等,平補平瀉,每日1次,7~10日為1個療程,對治療脾陽虛、腎陽虛等引起的寒濕帶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⑩ 中醫說的帶下病能治好嗎
病情分復析:有時用葯物治療制會導致月經失調的,且情志因素飲食因素也會導致月經失調。 指導意見:帶下病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病,就是白帶多有炎症,通過治療可以不可以治癒的。你的葯物可以不可以繼續吃,影響月經是不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