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腿浮腫中醫怎麼治療
下肢有浮腫的情況,建議去專業的醫院做雙下肢的動靜脈彩超檢查,排除靜脈血栓行成的可能。不能單純應用葯物來減輕症狀,要查明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
2. 中醫治療水腫可分為幾種情況
中醫治療水腫,將它分為陰水與陽水,陰水又分脾陽虛衰型和腎陽衰微型;陽水又分為風水泛濫型,濕毒浸淫型,濕熱壅盛型,水濕浸漬型等,每型表現跟治療方葯都不同。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3. 中醫治療水腫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去菀陳壟」、「開鬼門」、回「潔凈府」三條答基本原則。張仲景宗《內經》之意,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辨證地運用了發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沿用至今。根據上述所論,水腫的治療原則應分陰陽而治,陽水主要治以發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勢壅盛則可酌情暫行攻逐,總以祛邪為主;陰水則主要治以溫陽益氣、健脾、益腎、補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總以扶正助氣化為治。虛實並見者,則攻補兼施。
4. 吃什麼中葯能夠治療水腫
病情分析:復
您好,中葯治療必須制要通過中醫科醫生辨證下葯,沒有千篇一律的中葯
指導意見:
因為水腫的病因,種類很多,病機病理各不相同,必須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劑進行加減配伍治療。因此,建議去中醫科看看
5. 中葯治水腫
腎者復,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制從其他也,上下於溢於皮膚,故為附腫,附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腎中陽氣是調節與排水液的動力,如果腎陽虛,氣化不足就會導致水液代謝障礙,出現尿少水腫。見中醫入門一本通,第44頁,可以治療找個好一點的中醫,調理一下補補腎陽氣就可以的了。
6. 中醫是如何治療水腫的
水腫是指血管外的組織間隙中有過多的體液積聚,為臨床常見症狀之一。水腫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與肺、脾、腎、三焦各臟腑密切相關。依據症狀表現不同而分為陽水、陰水二類,常見於腎炎、肺心病、肝硬化、營養障礙及內分泌失調等疾病。
1.宣肺利水主要臨床表現為風邪外襲所致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肢體關節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浮腫先見於面部,後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此種水腫為風水,多見於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常用方劑有越婢加術湯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常用葯物有麻黃、生石膏、生薑、白術、防風、桑白皮、雙花、連翹、薄荷、前胡、赤小豆、車前子、澤瀉、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濕、利水消腫
臨床表現為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常用方劑為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常用葯物有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薑皮、陳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下半身腫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濕熱壅盛,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加大黃、木通、小薊等。
3.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本法適用於脾陽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常用方劑為實脾飲加減,葯物有:茯苓、白術、附子、乾薑、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豬苓、澤瀉、黨參、黃芪等。
4.溫腎利水適用於腎陽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慘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常用方劑有真武湯、金匱腎氣丸等。葯物有茯苓、白術、白芍、附子、生薑、熟地、丹皮、澤瀉、山葯、山萸肉、肉桂等。
7. 如何有用中葯治療水腫
陽水和陰水
有這種說法,
過多的液體積聚在組織間隙內稱為水腫。水腫起初常較明顯地表現在眼皮、面部、陰囊等皮膚鬆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卧床者表現在臀部和腰部。水腫部位的皮膚發緊、腫脹、嚴重者皮膚發亮,甚至滲水。
水腫的診斷要點:
伴隨症狀
可能的診斷
常為全身性水腫,發展較慢。伴有飢餓、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惡性腫瘤、結核、嚴重貧血等)。
營養性水腫
女性,全身輕度或中度浮腫,多於月經前7-10天出現,月經來潮後消退,常伴有煩躁、易怒、失眠、頭痛、懶散、易疲乏等症狀。
經前緊張綜合征
始於踝部、下肢,勞累後加重,水腫向上蔓延加重,並可見頸靜脈怒張。嚴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積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瞼及面部水腫,清晨起床後最為明顯。可發展為全身性水腫,分布與體位關系不大。尿檢可見蛋白尿、管型尿。
腎炎、腎功能不全
常先見於踝部,逐漸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頭面部及上肢常無水腫。可見蜘蛛痣、黃疸,肝、脾腫大。
肝硬化
指壓後皮膚無明顯凹陷,伴有皮膚蒼黃、乾燥、毛發脫落、反應遲鈍,並可見中等程度貧血。
粘液性水腫,甲狀腺素缺乏所致
長期服用皮質激素,下肢或顏面的輕度水腫。
醛固酮增多症,內分泌紊亂所致
肢體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腫,常由於局部靜脈、淋巴迴流不暢或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靜脈炎、絲蟲病、局部炎症、創傷或過敏等
水腫是體內水液瀦留,泛溢肌膚,表現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徵的一類病證。
二、歷史沿革
1.病名及分類:本病在《內經》中稱為「水」,並根據不同症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以表裡上下為綱,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類型。宋代嚴用和將水腫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濟生方·水腫門》說:「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便多泄……陽水為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
2.病因病機:《素問·水熱穴論》指出:「勇而勞甚,則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穴府,行於皮里,傳為跗腫」。「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明代李梴《醫學入門·水腫》提出瘡毒致水腫的病因學說。
3..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賓士與權衡,去苑陳莝…··開鬼門,潔凈府」 的治療原則。在治療上又提出了發汗、利尿兩大原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仁齋直指方·虛腫方論》創用活血利水法治療瘀血水腫。 4. 調護及預後: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水腫》中提出水腫必須忌鹽,並指出水腫有五不治:「一、面腫蒼黑,是肝敗不治;二、掌腫無紋理,是心敗不治;三、腰腫無紋理,是肺損不治;四、陰腫不起者,是腎敗不治;五、臍滿反腫者,是脾敗不治。」
【病因病機】
水腫一證,其病因有風邪襲表、瘡毒內犯、外感水濕、飲食不節及稟賦不足、久病勞倦,形成本病的機理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一、病因
寒 風水相搏
風 襲表 肺失宣通 陽水
熱 濕毒侵淫 水濕瀦留 水腫
瘡毒內侵 濕熱蘊結 陰水
感受水濕 脾失傳輸 水濕浸漬 瘀阻水停
飲食不節 脾陽不振
勞欲體虛
腎失開合
腎陽衰弱
水腫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病機
1.病機要點:水腫發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2.病變臟腑:在肺、脾、腎,關鍵在腎。
3.理性質:陽水屬實,多由外感風邪、瘡毒、水濕而成。陰水屬虛或虛實夾雜,多由飲食勞倦、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所致。
4.理因素:風邪、水濕、瘡毒、瘀血。
5.機轉化:陽水與陰水可相互轉換或夾雜。
水腫轉歸,一般而言,陽水易消,陰水難治。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
2.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卧;更嚴重者可見尿閉或尿少,惡心嘔吐,口有穢味,鼻血牙宣,頭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病史。
二、病證鑒別
1 .水腫與鼓脹
水 腫
鼓 脹
特 點
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腹壁無青筋暴露。
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後期或可見輕度肢體浮腫
膚 色
鮮澤光亮,後期灰黯
蒼黃,面部赤縷,頸胸血痣
病變臟腑
肺、脾、腎
肝、脾、腎
2 .水腫陽水和陰水
分類
症狀特點
陽 水
陰 水
病 因
風邪、瘡毒、水濕
飲食勞倦,先天或後天因素所致的臟腑虧損
病程、病勢
短、急
長、緩
浮腫部位
頭面部明顯
下肢為甚
皮膚顏色
光亮而薄
萎黃灰滯
凹陷性
按之易復
按之難復
一、辨證要點
水腫病證首先須辨陽水、陰水,區分其病理屬性。陽水屬實,由風、濕、熱、毒諸邪導致水氣的瀦留;陰水多屬本虛標實,因脾腎虛弱,而致氣不化水,久則可見瘀阻水停。
其次應辨病變之臟腑,在肺、脾、腎、心之差異。最後,對於虛實夾雜,多臟共病者,應仔細辨清本虛標實之主次。
二、治療原則
發汗、利尿、瀉下逐水為治療水腫的三條基本原則,具體應用視陰陽虛實不同而異。陽水以祛邪為主,應予發汗、利水或攻逐,同時配合清熱解毒、理氣化濕等法;陰水當以扶正為主,健脾溫腎,同時配以利水、養陰、活血、祛瘀等法。對於虛實夾雜者,則當兼顧,或先攻後補,或攻補兼施。
三、證治分類
(一)陽水
1.風水相搏證
眼瞼浮腫 , 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 , 來勢迅速 ,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於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偏於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術湯加減。
常用葯:麻黃、杏仁、防風、浮萍、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石膏、桑白皮、黃芩。
變證:如見汗出惡風,衛陽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以益氣行水;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濕浸漬證論治。
2.毒侵淫證
眼瞼浮腫 , 延及全身 , 皮膚光亮 ,尿少色赤, 身發瘡痍 ,甚則潰爛,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代表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葯:麻黃、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濕浸漬證
全身水腫,下肢明顯,按之沒指 ,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治法:運脾化濕,通陽利水。
代表方: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
常用葯: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蒼術、厚朴、陳皮、草果、桂枝、白術、茯苓、豬苓、澤瀉。
4.濕熱壅盛證
遍體浮腫 , 皮膚綳急光亮 ,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
治法:分利濕熱。
代表方:疏鑿飲子加減。
常用葯:羌活、秦艽、防風、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豬苓、茯苓、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黃柏、商陸、檳榔、生大黃。
(二)陰水
1.脾陽虛衰證
身腫日久, 腰以下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復 ,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
常用葯:乾薑、附子、草果仁、桂枝、白術、茯苓、炙甘草、生薑、大棗、茯苓、澤瀉、車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變證:脾氣虛弱,遍體浮腫,面色萎黃,晨起頭面較甚,動則下肢腫脹,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膩,脈軟弱,治宜益氣健脾,行氣化濕,以參苓白術散加減。
2.腎陽衰微證
水腫反復消長不已, 面浮身腫,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減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悶,喘促難卧,腹大脹滿,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代表方: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
常用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靈脾、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牛膝。
變證:腎陰虧虛 水腫反復發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渴乾燥,五心煩熱,舌紅,脈細弱等。治宜滋補腎陰為主,兼利水濕,以左歸丸加澤瀉、茯苓 冬葵子等。
腎虛肝旺,頭昏頭痛,心慌腿軟,肢 瞤 者,加鱉甲、牡蠣、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纏綿,反復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證見發熱惡寒,腫勢增劇,小便短少,此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急則治標,先從風水論治,但應顧及正氣虛衰一面,不可過用解表葯,以越婢湯為主,酌加黨參、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葯,扶正與祛邪並用。
3.瘀水互結證
水腫延久不退,腫勢輕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腫 ,以下肢為主, 皮膚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脈沉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化氣行水。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
常用葯:當歸、赤芍、丹參、益母草、紅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澤瀉、車前子。
【預防調護】
1.避免風邪外襲。
2.防止水濕外侵。
3.意調攝飲食。水腫病人應忌鹽,腫勢重者應予無鹽飲食,輕者予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 3 - 4 克 ),腫退之後,亦應注意飲食不可過咸。
4.持皮膚清潔,避免抓破皮膚。
5.日記錄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療,定期隨訪。
7.逸結合,調暢情志。
【臨證備要】
1.提高臨診辨證能力:水腫病證,病因繁雜,病理變化復雜多變,累及臟腑眾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點,以及不同臟腑病損的證候特徵,有利於提高臨床辨證能力。
2.正確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療陽水的一種方法,只宜用於病初體實腫甚,正氣尚旺,用發汗、利水法無效,而確有當下之脈證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應用:對於瘀血之水腫,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腫療效的重要環節。
4 .用腎毒性葯物:近年研究發現,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葯,如馬兜鈴、關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腎毒性,對水腫病人應避免大劑量、長時間使用。
5 .時治療水腫的嚴重變證。
8. 中醫治療腿部水腫有效么
您好!根據您的描述建議您去醫院檢查一下,腿部水腫有時候可能是腎出了問題。中醫治療腿部水腫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希望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