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腎病綜合征的中醫療法有哪些
①脾虛:全身水腫,面色淡白,納少腹脹,大便稀溏,舌淡而潤,脈細弱治宜健脾利水。專
方葯:黃芪、茯苓各屬30克,防己20克,白術、桂枝各15克,炙甘草6克。脾陽虛者加制附片、椒目各12克。
②腎虛:陽虛者見水腫而面色白,畏寒肢冷,腰冷痛,舌胖嫩潤,脈沉緩。陰虛見手足心熱,口乾喜飲,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補腎利水。
方葯:制附片、桂枝、白術、山葯、仙靈脾、巴戟天各12克,茯苓、澤瀉、車前子各15克。陰虛者予地黃、山葯、山萸肉各12克,茯苓、豬苓、澤瀉各15克,丹皮、阿膠、丹參各10克。
③水濕:見高度水腫而正虛尚能攻下者。治宜攻瀉逐水。
方葯:牽牛子、木香、茴香各10克,生薑汁5克。
④氣滯:胸脅脹滿,腹脹而痛。治宜行氣化滯。
方葯:木香、青陳皮、檳榔、大腹皮各10克,沉香粉2克。
⑤淤血:面色晦暗,唇暗舌紫,舌有淤斑淤點。治宜活血化淤。
方葯:赤芍、當歸、牛膝、王不留行、丹參各12克。
⑥濕熱:胸脘痞悶,口苦口黏,苔黃膩。治宜清利濕熱。
方葯:蒼術、黃柏、萆薛、防己各12克,薏苡仁、白茅根各30克,菖蒲10克。
❷ 腎病綜合征的中西醫治療有哪些
腎病綜合征是腎小球疾病中表現的一組癥候群,以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對血漿蛋白的通透性明顯增高為主要特點,病理檢查可發現尿蛋白多於3.5%/日;血漿白蛋白低於30克/升;水腫;血脂升高。該病起病可急可緩。尿中見顆粒管型和腎小管上皮細胞、紅細胞,重者C3和巨球蛋白陽性。血漿蛋白顯著降低,白蛋白最明顯,低於30克/升,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常並發(呼吸道、泌尿系統、皮膚及腹腔也可引致)感染、血栓及栓塞(腎靜脈、肢體、靜脈、下腔靜脈及肺血管)、急性腎功能衰竭、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
西醫葯治療
(1)對症治療:利尿消腫用氫氯噻嗪25毫克,每日3次;氨苯喋啶50毫克,每日3次;速尿20~120毫克或丁尿胺1~3毫克,分次口服或靜注;低分子右旋糖或706代血漿靜滴;血漿或血漿白蛋白輸注。
減少尿蛋白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常用卡托普利每日6.25~25毫克,每日3次。
(2)抑制免疫與炎症治療:
①糖皮質激素:起始量要足,如潑尼松每日40~60毫克,共服8~12周;減撤葯要慢,有效病例每2~3周減原用量的10%;維持用葯要久,以最小有效量(每日10~15毫克)維持半年至一年或更久。潑尼松療效不佳時,可更換為潑尼松龍。
②細胞毒葯物:環磷醯胺每日每千克體重2毫克,分1~2次口服,或200毫克隔日靜脈注射,累積達6~8克後停葯;無效時可選用鹽酸氮芥,但副作用極大,施用時要慎重。
③環孢素A:試用於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每日每千克體重5毫克,分2次口服,2~3個月後緩慢減量,共服半年左右。依據腎小球疾病病理類型選擇相應的葯物,可提高療效。
(3)並發症治療:
①感染:選用敏感、強效及無腎毒性抗生素。
②血栓及栓塞:血液高凝時給予抗凝劑,肝素12.5~25毫克皮下注射,或口服華法令、雙嘧達莫。一旦出現血栓、栓塞予尿激酶或鏈激酶溶栓,配合抗凝葯。
③急性腎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止病情惡化。
④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降脂葯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均20毫克,每日2次;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
中醫葯治療
(1)脾虛:全身水腫,面色淡白,納少腹脹,大便稀溏,舌淡而潤,脈細弱治宜健脾利水。
(2)腎虛:陽虛者見水腫而面色發白,畏寒肢冷,腰冷痛,舌胖嫩潤,脈沉緩。陰虛見手足心熱,口乾喜飲,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補腎利水。
(3)水濕:見高度水腫而正虛尚能攻下者。治宜攻瀉逐水。
(4)氣滯:胸脅脹滿,腹脹而痛。治宜行氣化滯。
(5)淤血:面色晦暗,唇暗舌紫,舌有淤斑淤點。治宜活血化淤。
(6)濕熱:胸脘痞悶,口苦口黏,苔黃膩。治宜清利濕熱。
❸ 腎病綜合征怎樣進行中醫治療
腎病綜合征中醫辨證可分四型。
(1)脾腎氣虛、水濕內停
主證:肢體浮腫不甚,小便不利,面色萎黃,少氣乏力,精神萎靡,食少納呆,腰部酸困,舌淡胖嫩或邊有齒痕,苔白膩或白滑,脈緩無力。
治法:補脾益腎,利水化濕。
方葯:加味補中益氣湯。
黃芪40g, 黨參20g, 白術30g, 陳皮10g, 柴胡10g, 當歸15g,巴戟天20g,菟絲子20g,茯苓皮15g,車前子30g,冬瓜皮30g,炙甘草6g。
(2)脾腎陽虛、水濕內阻
主證:水腫較甚,以下肢腰背為主或伴有腹水,胸水,小便不利,面色慘白,形寒肢冷,食少納呆,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利水消腫。
方葯:加味真武湯。
熟附片12g,茯苓30g,白術20g,白芍10g,生薑皮10g,橘皮10g,大腹皮20g,澤瀉15g。
(3)肝腎陰虛、濕熱留戀
主證:面部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煩少寐,咽痛時發,咽干口燥,大便秘結,舌紅苔薄白膩或薄黃,脈弦細數。
治法:滋肝補腎,清熱利濕。
方葯:加味知柏地黃丸。
知母15g,黃柏10g,生地30g,山萸肉10g,丹皮15g,澤瀉10g,茯苓20g,豬苓10g,車前子30g,澤蘭30g,炙甘草6g。
(4)瘀水互阻
主證:尿少浮腫,面色黧黑,唇及肌膚有瘀點或瘀斑,腰痛如刺,固定不移,皮膚粗糙,或見納差泛惡,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利水除濕。
方葯:加味桃紅四物湯。
桃仁15g,紅花15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水蛭6g,澤蘭15g,益母草30g,車前子15g。
❹ 腎病綜合征怎麼治,中醫的。
中醫治療腎病綜合征可以採用循經護腎療法,通過經絡循環,將葯物的有效精華內直接輸送到腎臟及其他臟容腑,調動其他器官參與排毒,減輕腎臟的負擔,使毒素排出的越來越多,從根本上修復腎小球基底膜,恢復腎臟的自主排毒功能。
❺ 中醫如何解釋腎病綜合征的
一、先看是原發性腎綜,還是繼發性腎綜
繼發性腎綜,約佔25%,是糖尿病、狼瘡、紫癜等疾病導致的腎病綜合征,病因明確,常有對應疾病的病史。
原發性腎綜,約佔75%,以腎臟病變起病,病因不明確,診斷要下些功夫。
二、再看年齡:
1、15歲以下
常見微小病變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膜增生性腎病。
2、15-40歲
常見微小病變腎病、膜性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狼瘡性腎病、先兆子癇、感染後腎小球腎炎(病程後期)
3、40歲以上
常見微小病變腎病、膜性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IgA腎病、糖尿病腎病、感染後腎小球腎炎(病程後期)
原發性澱粉樣變腎病、輕鏈沉積病多發生於60歲以上的人
三、然後看家族史
腎病不是遺傳病,但遺傳基因是部分腎病的病因之一,已有超過50個基因被確定為腎病綜合征的致病因素。
四、進行血液、尿液檢查
如果懷疑是原發性膜性腎病,檢查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通常為陽性;
如果懷疑是狼瘡性腎炎,檢查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通常為陽性;
如果懷疑是間質性腎炎,常有夜尿量增多、尿滲透壓下降等等。
另外,淋巴細胞亞群、補體系列、尿蛋白組分等檢查,也可幫助診斷多種腎臟病。
經過以上檢查和分析,通常可以推測出是哪種腎病,接下來進入治療過程。如果病情較急、病因不明、療效不好,可考慮行腎穿刺進行診斷。
腎病綜合征怎樣治療?
由於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發生,和免疫紊亂有關,治療上也需要免疫抑制劑(包括激素)。一般以足量激素(比如強的松0.8-1毫克/千克)治療8周,若有效則維持應用,然後逐漸減量。如果是需要免疫抑制劑的腎病,比如膜性腎病、狼瘡性腎病等,激素治療效果不好,可以合用其它免疫抑制劑,比如環磷醯胺、環孢素、嗎替麥考酚酯、他克莫司等。
中醫中葯也是腎病綜合征的治療方法,大醫院多是中西醫結合治療。中葯主要是針對蛋白尿、血尿、水腫進行治療:恢復腎臟主水功能,則水腫消失;恢復腎臟的升清降濁功能及腎臟封藏功能,則蛋白尿消失;修復脈絡、排出毒邪、氣血運行通暢,則血尿消失。
腎病綜合征的治療過程中,尿蛋白緩解時間從半個月到四個月不等,用葯一到兩年。
部分難治的腎病綜合征,比如原發性的膜增生性腎病、新月體腎炎,以及繼發性的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病等,病情進展風險大,治療時間可能更長。而微小病變腎病,以及部分膜性腎病和系膜增生性腎病,用葯反應好,容易控制,通常治療較為順利。
腎病綜合征患者雖說總會有一部分進展到尿毒症,但那隻是一小部分,多數並非疾病原因,而是人的原因(患者不重視、醫生服務不到位、醫療政策不健全等等)。實際上任何腎病綜合征都是可以治療的,病友們要對自己的病情、對自己的主管大夫、對自己有信心。
❻ 腎病綜合症有哪些中醫葯可以治療
腎病綜合症是我院的主治疾病,採用獲得國家專利技術的獨特療法「循經護腎療內法」,以容中醫中葯外用治療為主,刺激人體經絡和穴位給葯,很少吃葯和打針,從給葯通道上根本解決「是葯三分毒」的弊端,在對腎臟無損傷的情況下給予腎臟治療,使損傷的腎小球基底膜得到有效的恢復。配合服用「邵氏固腎鯉魚湯」,達到利水消腫補蛋白的功效。
❼ 中醫如何治療腎病綜合征
?我國中醫博大精深。那麼中醫是如何治療腎臟疾病呢?
河南明德中醫葯研究所:
翟桂梅主任:腎炎、腎病綜合征古代中醫文獻中的記述
腎炎、腎病綜台征,根據其臨床表現,與《內經》所載之「風水」、「腎風」,《金匱要略》的「水氣」等病名相似。但所代醫家對腎炎、腎病綜合征的有關論述,主要集中在「水腫』門內,同時也散見於尿血、腰痛、虛勞、眩暈等門類中。
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後代暉家認為水腫、血尿等腎炎、腎病綜合征主要症狀、體征的發生,與外感六淫中的「風邪」或「風濕」有關,《素問·水熱穴論》說: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下玄府,行於皮里傳為浮腫,奉之於腎,名曰風水」。在《素問·奇病論》中說「有病魔然如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諸病源候論》說:「風邪人於少陰則尿血。」此外,古人還認識到,血瘀也是導致水腫的重要因素,《金匱要略》指出「血不利則為水」,《血證論》也說「瘀血流注亦發水腫者,乃血變成水之證」。進一步還認識到腎炎、腎病綜合征的發生和發展,還有機體臟腑虛損的一面,《諸病源候論》說:「水腫無不由脾虛所為,脾腎虛則水妄行,盈溢皮膚而周身腫滿。而《景岳全書》一言以敝之曰:水腫「其本存腎,其制在脾」。
我所專業診治肝硬化腹水,腎病綜合症等疑難疾病。
❽ 腎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理、法、方、葯是中醫辨證論治密不可分的四個環節。治法是在辨清癥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後,有針對性地採取的治療方法。它是指導組方遣葯和選擇中成葯的指導原則。因而中醫學常說:「法隨症立,方從法出,方以葯成。」可見理、法、方、葯四位一體,缺一不可。
中醫的治法有多種,結合腎臟病患者臨床表現的特點,常見的中醫症侯,以及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腎臟病常用的中醫治法可以概述如下:
發汗解表法
腎臟病患者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反過來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又可使原來的腎臟疾病加重,如水腫加重、蛋白尿及血尿反復、腎衰患者的血肌酐上升等。因此,對腎臟病患者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不能等閑視之。
中醫的發汗解表法是通過宜發肺氣,調暢營衛,開泄腠理等作用,使人體縶縶汗出,從而使肌表的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它的優點是可以因症、因人、因時而異,使邪祛而正不傷;對病毒性感冒具有特效;還可避免部分抗生素的副作用。
發汗解表法有辛溫解表法、辛涼解表法、扶正解表法諸種。辛溫解表法適宜於風寒表徵。常用方為桂枝湯、杏蘇散、九味羌活湯。麻黃湯為峻汗之劑,不宜選用。若夏令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則宜用藿香正氣散,散寒與化濕並進。辛涼解表法適宜於風熱表徵。常用方為銀翹散、桑菊飲。扶正解表法適宜於虛入外感,扶正的目的是有利於鼓邪外出,且祛邪而不傷正。
常用方為人參敗毒散、荊蘇參豉湯(自擬方:荊芥、蘇葉、黨參、豆豉)、加減葳蕤湯、小柴胡湯。其中小柴胡湯在《傷寒論》中雖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因方中的葯物扶正與祛邪兼顧,且柴胡的葯理作用具有較好的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故常引申為扶正解表之方劑,臨床效如桴鼓。
使用發汗解表劑時要避免「閉門留寇」,也就是說要暫時停用原先的補益的方葯,集中力量表散外邪,以利迅速截斷病程。因為補益之品有戀邪之弊。另外,要注意輕煎以充分發揮葯效。
解毒利咽法
咽炎、齶扁桃體炎是腎炎發病與反復加重的重要誘因之一。如蛋白尿及血尿常因咽炎、齶扁桃體炎的發作而加重。現代醫學主張運用抗生素及手術摘除齶扁桃體。中醫學認為咽喉是肺、胃之門戶,咽炎、齶扁桃體炎主要責之於肺胃熱毒上攻。因而,治法為清熱解毒、利咽散結,常用方有銀翹散、五味消毒飲、銀菊玄麥海桔湯(銀花、野菊花、玄參、麥冬、胖大海、桔梗)。
利水退腫法
水腫是腎臟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現代醫學稱之為「腎性水腫」。根據其發生的機制又可細分為腎病性水腫和腎炎性水腫兩類。腎病性水腫責之於血管內外的液體交換失衡,主要由於尿蛋白的大量丟失,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所致。腎炎性水腫責之於機體內外的液體交換失衡,主要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致使水、鈉瀦留。
中醫治療腎性水腫的長處在於調整恢復有關臟腑的功能並協調水、氣、血三者的關系,即重視機體對水液代謝的自調能力,所以退腫不易反復,且無副作用,同時患者的體力恢復亦較好。此外,也較輸注白蛋白或血漿以擴容利尿更為經濟。現將利尿退腫諸法分述如下:
(1)宣肺利水法
適宜於腎性水腫急性期,症屬肺氣不宜者,即前賢所謂的「開鬼門」、「汗法」。常用方為越婢加術湯、越婢五皮飲、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車五皮飲(五皮飲加麻黃、車前草、車前子)。
(2)活血利水法
適宜於血淤水停者,其發生機制多為水病及血病。如女性患者因腎性水腫可致閉經,腎病綜合征患者伴發腎靜脈血栓時應首選此法,活血利水並進,俾淤去腫消。常用方為加味當歸芍葯散(當歸尾、白芍、川芎、白術、茯苓、澤蘭葉、懷牛膝、丹參)。
(3)行氣利水法
適宜於氣滯水停者。若系脾氣壅塞,脘腹脹滿水停,常用方為導水茯苓湯、胃苓湯。若因肝氣郁結水腫加重者,應在利水的同時及時配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類方葯,並輔以情志護理,俾肝氣條達,水液運行。
(4)清熱利水法
適宜於濕熱內蘊者。濕熱之邪常膠著難解,病程纏綿,治宜守方,切勿急於求成。辨識濕熱宜分清孰重孰輕及病位重心,用葯方能恰到好處。若為下焦濕熱,可選八正散、大橘皮湯;若濕熱彌散三焦,濕重於熱者用三仁湯;濕熱並重者用杏仁滑石湯。
(5)溫陽利水法
適宜於陽虛水停者。脾陽虛則選用實脾飲。腎陽虛而水停宜用濟生腎氣湯,腎病撤減激素太快而現水腫反復者,該方效著且葯效持久。若心腎陽俱虛,水氣凌心者,常選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對尿毒症性心包炎,我們曾以苓桂術甘湯合生脈飲,益氣溫陽蠲飲而收效。
(6)健脾益氣利水法
適宜於脾氣虛水停者,常用方為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春澤湯、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湯加味、參苓白術散加味。
(7)育陰利水法
適宜於陰虛水停者。因施治較為棘手,為防滋陰膩滯和利水傷陰,宜選甘寒清補之品與甘淡或甘寒利水葯並用,常用方為豬苓湯、六味地黃湯加味。
(8)益氣養陰利水法
和溫腎滋陰利水法適宜於氣陰兩虛和腎陰陽兩虛水停者。前者選參芪地黃湯合五皮飲;後者宜選用濟生腎氣湯。
通腑瀉濁法
通腑瀉濁法即中醫學的「下法」。主要是運用瀉下葯通導大便,排除腸胃積滯,使濁邪從下竅而出。結合腎臟病患者而言,此法主要常用於腎衰患者。現代醫學認為,尿素氮75%由尿中排出,25%由腸道隨糞便排出,因而近年來問世的口服腸道吸附劑,如氧化澱粉等,就是著眼於導瀉,以降低尿素氮。然而在臨床運用中出現了腹瀉過多,患者體力不支;胃脘不適,難以受納;尿素氮雖降而患者症狀不減的情況。中醫通腑瀉濁法的長處在於結合患者的個體癥候特點,靈活地運用大黃,不僅無以上弊病,且在降低尿素氮的同時,患者便調納香神振,確有扶危救急之功。
運用大黃治療始自唐代,近20多年來大黃治療腎衰已成常規,方法多採用灌腸。實驗研究提示:大黃有降低尿素氮、降解血內中分子量含氮化合物等促使體內毒物排出和減少其毒害,改善腎功能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運用大黃尤注重在選擇制劑、用量、煎法、配合扶正葯四個方面下工夫。
生大黃適宜於腸胃積熱、大便燥結的患者,用量為3~20克,要注意掌握各個患者的有效治療量。生大黃宜後下,便前常有輕微腹痛感,不必過慮,便後迅失。對於大便偏干而脾胃虛弱或者是年老的慢性腎衰患者,則宜選用制大黃同煎,用量為3~20克。有時還可採用配服麻仁潤腸丸或連翹敗毒丸等成葯以圖緩瀉。由於腎衰患者正氣多虛,縱然腑氣不通,亦多為本虛標實症,所以應採用扶正攻下法方合病機,如此可避免一意攻下後正隨邪脫的險候。若系脾胃虛寒大便偏干者,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制大黃;若系肝腎陰虛而致便秘者,常用六味地黃湯加大黃;倘若氣陰兩虛兼有大便秘結者,常用參芪地黃湯加大黃;若系腎陽虛而兼大便偏干者,可用腎氣湯加制大黃。此外,若痰熱中阻較甚且大便干結者,可暫不配扶正葯,而選用黃連溫膽湯加生大黃以清化痰熱、通腑瀉濁為首務。運用通腑瀉濁法一般掌握葯後每日排便兩次為度,過多則傷正氣。對於腎衰大便並不秘結或反而溏薄,甚至腹瀉的患者,則不宜選用大黃,倘若濫用之則有「虛虛」之弊。
❾ 中醫的葯方腎病綜合征
腎病綜合征是一個比較復雜,難治的綜合性疾病,它的治療需要中西醫結合系統規范的治療。單純的運用中醫中葯也需要分階段,分證型,經過嚴格的辨證論治用葯開方。不建議你在網上找中醫的葯方。建議你中醫院的腎病科接受系統性治療。
❿ 腎病綜合症的中醫葯治療方法是怎樣的
①脾虛:全身水腫,抄面色淡白,納少腹脹,大便稀溏,舌淡而潤,脈細弱治宜健脾利水。
方葯:黃芪、茯苓各30克,防己20克,白術、桂枝各15克,炙甘草6克。脾陽虛者加制附片、椒目各12克。
②腎虛:陽虛者見水腫而面色白,畏寒肢冷,腰冷痛,舌胖嫩潤,脈沉緩。陰虛見手足心熱,口乾喜飲,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補腎利水。
方葯:制附片、桂枝、白術、山葯、仙靈脾、巴戟天各12克,茯苓、澤瀉、車前子各15克。陰虛者予地黃、山葯、山萸肉各12克,茯苓、豬苓、澤瀉各15克,丹皮、阿膠、丹參各10克。
③水濕:見高度水腫而正虛尚能攻下者。治宜攻瀉逐水。
方葯:牽牛子、木香、茴香各10克,生薑汁5克。
④氣滯:胸脅脹滿,腹脹而痛。治宜行氣化滯。
方葯:木香、青陳皮、檳榔、大腹皮各10克,沉香粉2克。
⑤淤血:面色晦暗,唇暗舌紫,舌有淤斑淤點。治宜活血化淤。
方葯:赤芍、當歸、牛膝、王不留行、丹參各12克。
⑥濕熱:胸脘痞悶,口苦口黏,苔黃膩。治宜清利濕熱。
方葯:蒼術、黃柏、萆薛、防己各12克,薏苡仁、白茅根各30克,菖蒲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