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些中成葯治療白喉
1.清咽喉合劑(沖劑):養陰
『貳』 怎麼治白喉
療白喉的特效療法,是設法中和局部病灶和循環中游離的白喉外毒素,對已與組織結合緊密、版造權成局部損害的外毒素則無效。故必須盡早、足量注射。早期應用可減少對心肌及其他臟器的損害,並明顯降低病死率。凡可疑患者,可不等培養結果,先給抗毒素。所用劑量根據病變部位、范圍大小、中毒輕重和病程長短而異。兒童與成人用量相同,不按年齡體重計算。給葯途徑以靜脈注射最好。鼻白喉給1~2萬IU;咽白喉2萬~4萬IU;喉白喉2萬~4萬IU;鼻咽白喉治療延遲者4萬~6萬IU。若超過3天以上,或帶有「公牛頸」者,則用8萬~10萬IU。可把抗毒血清稀釋於100~200ml葡萄糖液緩慢滴注(1h),以盡快中和毒素。
『叄』 什麼中葯能治療咽白喉
七秀丹,牛黃,冰片,五倍子,黃連,西瓜霜,等
『肆』 白喉用什麼葯治好
1.一般治療患者應卧床休息和減少活動,一般不少於3周。要注意口腔和鼻部衛生。2.抗生素治療回常選用青黴素,答需7~10天,用至症狀消失和白喉桿菌培養陰轉為止。對青黴素過敏者或應用青黴素1周後培養仍是陽性者,可改用紅黴素,分四次口服或靜脈給葯,療程同上。3.抗毒素治療抗毒素可以中和游離的毒素,但不能中和已結合的毒素。在病程初期3日應用者效果較好,以後療效即顯著降低。劑量決定於假膜的范圍、部位及治療的早晚。4.心肌炎的治療患者應卧床休息,煩躁者給以鎮靜劑。可用潑尼鬆口服,症狀好轉後逐漸減量。嚴重患者可用三磷酸腺苷(ATP)和輔酶A50U治療。5.神經麻痹的治療吞咽困難者用鼻飼。6.喉梗阻的治療對輕度喉梗阻者需密切觀察病情的發展,隨時准備做氣管切開。呼吸困難較重,出現三凹征時,應立即進行氣管切開,並在切開處鉗取假膜,或滴入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溶解假膜。7.白喉帶菌者的處理先做白喉桿菌毒力試驗,陽性者隔離,並用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不必用抗毒素。培養連續3次陰性後解除隔離。對頑固帶菌者可考慮扁桃體摘除。白喉恢復期帶菌者如需做扁桃體摘除,必須在痊癒後3個月,且心臟完全正常時進行。
『伍』 中醫是怎樣治療白喉病
白喉的中醫葯治療:①風熱疫毒:初起惡寒發熱
『陸』 白喉有哪些治療方法
(1)西醫葯治療。
採用白喉抗毒素及抗生素治療,抗生素可選用青黴素或紅黴素,對喉梗阻者應予吸氧、吸痰,重者行氣管切開。並發心肌炎者按心肌炎處理。
(2)中醫葯治療。
①風熱疫毒:初起惡寒發熱,伴見頭痛,咽痛,全身不適,有汗或無汗,咽部多見紅腫,附有點狀假膜,不易拭去,吞咽困難,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治宜清熱解毒、肅肺利咽。
方葯:玄參、黃芪、金銀花、連翹、牛蒡子各10克,板藍根15克,山豆根、生甘草各3克,薄荷(後下)、土牛膝根各6克。
②陰虛燥熱:咽部紅腫,喉間乾燥,發熱口乾,口氣臭穢,咳如犬吠,喉部有條狀假膜,顏色灰白或灰黃,甚則侵及懸雍垂和上齶部,飲水則嗆咳,舌質紅絳少津、苔黃或少,脈細數。治宜養陰清、泄熱解毒。
方葯:玄參、赤芍、天花粉、生地、麥冬各10克,川貝、丹皮、土牛膝根各6克,板藍根15克,山豆根3克。
③疫毒攻喉:身熱目赤,咽痛明顯,假膜迅速蔓延,可波及咽喉深部,呼吸急促,煩躁不安,甚則吸氣困難,喉間痰多如拽鋸,胸高脅陷,面唇青紫,舌質深絳或紫暗、苔黃燥或灰而干,脈滑數。治宜瀉火解毒、滌痰通腑。
方葯:黃連、生大黃3克,黃芩、黃柏、山梔、青礞石、鮮竹瀝、土牛膝根、赤芍各10克,生石膏(先下)25克。
『柒』 古代中醫對白喉的稱呼
白喉——宋代聖濟總錄中有「纏喉風」的病名,很像白喉,明景岳全書又有「鎖喉風」,病例的記載,極似白喉。
『捌』 能殺白喉菌的中葯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簡稱白喉桿菌,革蘭染色陽性菌,長約2~3μm,寬0.5~1μm,在塗片上,常呈,X,Y字排列,一端或兩端膨大,菌體內有濃染顆粒,稱異染顆粒,用Neisser染色時,菌體呈黃褐色,異染顆粒為藍黑色;用Albert染色時,菌體呈綠色,異染顆粒為藍黑色;用Ponder染色時,菌體呈淡藍色,異染顆粒為深藍色,白喉桿菌在亞碲酸鉀培養基上生長良好,能使碲鹽還原,菌落變黑,按其在培養基上的菌落形態及生化反應,白喉桿菌可分輕型,中間型及重型,以往認為輕型多產生咽白喉,中間型和重型多為流行株,引起的病情重,目前則認為3型菌可產生相同的毒素,患者病情的輕重與分型無明確的關系,近年來國內外均有輕型菌增多的報道,採用噬菌體裂解法,菌體DNA限制性內切酶法以及毒力試驗等對分離到的白喉桿菌進行研究,有助於對本病進一步的了解,白喉桿菌侵襲力弱,僅在局部黏膜或皮膚生長繁殖,白喉桿菌產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是一種不耐熱的多肽,有較強的毒性,人的致死量為130ng/kg體重,主要侵犯神經,心肌和腎上腺,白喉桿菌只有感染了攜帶產毒基因(Tox)的β噬菌體,才具有分泌外毒素的能力,並使人致病,若將無毒株與噬菌體處理後可變為有毒株,將有毒株置於含抗白喉桿菌噬菌體血清培養基中反復轉種,可失去產毒能力變為無毒株,細菌的產毒能力由噬菌體基因控制,侵襲能力則由細菌基因控制,臨床上用豚鼠或埃勒克(Elek)平板法進行毒力檢測,近年來有些臨床報道,從白喉患者的病變處分離出的白喉桿菌無毒力,無毒力菌株如何引起臨床症狀,尚不清楚,須進一步研究,白喉外毒素有兩個特點,一是具有高度的抗原性,可刺激人體產生高效價的抗毒素;二是很不穩定,經貯存,日光照射,化學葯品處理或加熱到75℃,均可減少或完全喪失其毒性,因此,若以0.3%~0.5%的甲醛溶液處理,經過1個月,可使其毒性喪失,而抗原性仍保存,成為類毒素,可作為預防注射及制備抗毒血清之用,白喉桿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耐冷凍,乾燥,在玩具,衣物上可存在數天,造成間接傳播,對濕熱和化學消毒劑敏感,0.1%升汞及5%苯酚溶液1min即可殺滅該菌,加熱58℃ 10min即可死亡。
(二)發病機制
白喉桿菌侵襲力弱,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後,僅在表層上皮細胞內繁殖,一般不引起菌血症,當局部黏膜有損傷時,如患麻疹,猩紅熱,百日咳或上呼吸道感染時,白喉桿菌的侵襲力增強,在白喉桿菌的繁殖過程中產生的外毒素不但可引起局部病變,還可引起全身性中毒性病變,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此毒素有A和B兩個亞單位組成,兩者通過二硫鍵連接,B亞單位無直接的毒性,但它有一個受體結合區和一個轉位區,B亞單位可以與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膜受體pro-hHB-EGF)結合,結合後通過轉位區的介導,可輸送A亞單位進入宿主胞質內(圖1)。
A亞單位有毒性,可使細胞內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2,EF-2)滅活,EF-2是肽鏈合成轉位反應所必需的酶,因其失活後使核糖體「受位」上正在合成的肽鏈不能轉位至核糖體「給位」,使氨基醯-tRNA無法與核糖體結合,肽鏈延伸反應停止,靶細胞因不能合成蛋白質而死亡,因而白喉毒素對哺乳動物的細胞有直接致死作用,細菌造成局部組織的黏膜上皮細胞壞死,血管擴張,大量纖維蛋白滲出及白細胞浸潤,外毒素對細胞的強烈毒性作用更加重了局部的炎症,壞死,大量滲出的纖維蛋白與壞死細胞及白細胞,細菌等凝結在一起覆蓋在破壞的黏膜表面形成本病的特殊病變,即假膜,假膜一般為灰白色,有混合感染時可呈黃色或污穢色,伴有出血時可呈黑色,開始薄,繼之變厚,邊緣較整齊,不易脫落,用力剝脫時可見出血點,假膜形成處及周圍組織呈輕度充血腫脹,喉,氣管和支氣管被覆柱狀上皮的部位形成的假膜與黏膜粘連不緊,易於脫落造成窒息,外毒素由局部吸收,引起全身毒血症症狀,毒素吸收量可因假膜部位及范圍不同而異,咽部毒素吸收量最大,扁桃體次之,喉和氣管較少,假膜愈廣泛,毒素吸收量也愈大,病情也愈重,毒素吸附於細胞表面時,尚可為抗毒素所中和,若已進人細胞內,則不能被抗毒素中和,故臨床上強調早期足量應用抗毒素,外毒素與各組織細胞結合後可引起全身性病理變化,其中以心肌,末梢神經較著,心臟早期常擴大,心肌常有混濁腫脹及脂肪變性,以後可有多發性灶性玻璃樣變,心肌壞死及單核細胞浸潤,傳導束也可被累及,最後可有結締組織增生,偶見心內血栓形成,神經病變多見於周圍神經,髓鞘常呈脂肪變性,神經軸亦斷裂,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均可受累,但主要為運動神經,第九和第十腦神經最易受累,受損神經很少壞死,因此白喉性麻痹幾乎均可恢復,腎臟可呈混濁腫脹及腎小管上皮細胞脫落,腎上腺可有充血:退行性變或出血,肝細胞可脂肪變性,肝小葉可有中央壞死。
『玖』 我有祖傳中葯專治口腔潰瘍、扁桃體炎、急慢性咽炎、白喉、膿腫等口腔類疾病!400-600-7709
能說明價格和成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