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養生學對生命觀的理解與認識

中醫養生學對生命觀的理解與認識

發布時間:2021-03-15 03:00:13

中醫養生的認識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簡述 所謂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編輯本段歷史古代中醫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 1、西方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教會醫院,從此西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只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是接近民眾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式。 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奎寧等一些中國原來沒有的葯物豐富了治病手段。但是,當時西方西學是相對落後的。那是西方西學也自覺地把自己的醫術作為針對中醫病症所進行的補充治療。他們所使用的漢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醫學。如感冒、傷風等。 晚清進士唐容川,認為中醫比西醫高明,但西醫也有所長,「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所以應該「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這是他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的基本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中醫丁福保和海歸西醫顏福慶創辦的兩個醫學團體「中國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那時,醫學會內部並不強分中西門戶,因為醫學會的宗旨是博採各種醫理,改良醫學。丁福保主持的中國醫學會其章程中明確說:「研究中西醫葯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引進西醫的目的依然體現了改良主義的主張。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現在醫學的沖擊 辛亥革命後,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這針對的只是西醫,因為只有西醫有專科學校,而中醫是師徒傳習的。因為條例中完全沒有涉及中醫,各地中醫以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並指責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都以日本體制為藍本,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不列中醫的意圖無非是效法日本。這就是近代醫史上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此後,廢除中醫與捍衛中醫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 可見,現代醫學沖擊中醫行為開始於政治家的治國方略。在此背後,是西醫學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成果,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科學。 3、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沖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為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4、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編輯本段理論基礎 中醫具有深度的養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預防衰老和擁有健康。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編輯本段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夠幫到你! 呵呵~

Ⅱ 學習傳統養生學的意義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臨伴隨而來的弊端。人們無法迴避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矛盾,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筆者希望通過開展養生學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闡明傳統養生學教育的現實意義,探求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一、尋找現代化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紛繁多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面臨現代化高科技產物的嚴峻的現實弊端。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諸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自然與社會環境問題。工業化帶給社會可觀財富的同時,也使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諸如耕地減少、淡水匱乏、溫室效應等等。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表明,生態系統的惡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威脅。信息化的閃電發展,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產力,縮短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了疆界,卻凸現出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某天,「一塊烏雲遮住了太陽,爺爺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燈),開啟後在臉上投射具有振奮精神的藍光,讓爺爺隨時隨地地補充『自然』光線」。15歲的喬治不去戶外或體育館,卻得到了身體鍛煉,「他在房裡戴著虛擬實在的裝備,在一台『千奇百怪』的跑步機上跑著、走著。這些『酷斃了』的裝備使喬治看起來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獸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過草地追逐美麗的少女」。在這樣的現代化環境下,人們或許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這一切,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以犧牲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同時,這一切,不斷挑戰著人類的自然療能。於是,人類不可逃避地陷入兩難抉擇的窘境:現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這顯然是愚昧的,但也不願意拋棄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們必須直面這樣的窘境,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使用現代化「器械」的同時,是否可以給人們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賴以生存生活的綠洲?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二、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2.1中醫傳統養生學強調:和諧適度與可持續性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制,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進行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現代中醫基礎理論賦予養生明確的內涵,即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正氣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通過各種調攝保養,使機體生命活動處於陰陽協調、體用和諧、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的過程。養生學雖然有延長生命的追求,但並非虛妄的長生術,它包含著對人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歷程的精心觀察與深入探討,它是一門古老又新興的領域寬廣的交叉性的學科。它以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以和諧適度為宗旨,強調整體協調。它以綜合辨證為調攝手段,提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正如《孟子》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人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傳統養生學雖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社會印記和人文色彩,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其自身價值昭然。因為它始終以整體觀念為基準,強調和諧適度,適合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特徵,與可持續的和諧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學人及踐行者們對生命和養生的理解與認識,透射出傳統養生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潛在價值。
2.2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證明:養生是一種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筆者自2001年以來,率先在本校醫學院開展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以學術報告或學術講座或選修課形式,就養生的知識和對保養生命的認識以及開展養生學教育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婀。對本校醫學院2000—2003級各專業近3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表明,在進行養生學教育之後,學生們認識到養生需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作為醫學生,在需要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需要科普性質的常規養生學知識,可使自己逐漸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成為身心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專業人才。此外,還認識到自身對養生知識的宣傳所承擔的義務,可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宣傳養生的知識和技能。有學者也認為將傳統養生學引入大學課堂,從哲學層面、倫理學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來看都是必要的啊。
此外,筆者還帶領本校2003—2008級各專業學生作了一項關於「長壽的秘訣或夭折的禍根」的養生社會調查,主要以訪談形式,調查或訪談對象為學生們所居住的當地、家族、家庭或周圍的人,分別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以老年人居多。調查對象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許多健康長壽者都有自己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有一位8O歲的老奶奶,無子女,老伴早於她仙逝。可她不因為享受不了天倫之樂或失去至親的人而悶悶不樂;把一切看得很淡,不計較得失,錢多一點就多花一點,少一點就少花一點;習慣於平靜的生活,不喜歡串門,在買菜或散步的路上碰到熟人就聊聊天。這看似孤僻,卻心態平和,不失為養生的另一種境界。還有一位95歲的老人,居住農村,環境素樸,後面有一小山,前不遠有一小河;每天膳食主要是250g瘦肉加蔬菜;兒女不在身邊,喜歡每天自己買菜時常是孫子陪伴;也喜歡串門。有的高壽老人認為「千金難買老來瘦」;開心的或不開心的均與他人分享,臉上總掛著笑容;懂得生活,和諧、統一、自然的生活;詼諧幽默是一劑良葯;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也有一位老人,雖然已離異獨居,卻生活有規律,早睡早起,愉快進食,以粥和素食為主;鍛煉身體有秘訣,即做農活;有愛心,樂於助人;忍與不貪,「兒孫自有兒孫福」,無思想包袱,沒心理負擔,過好每一天;願意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以前雖是文盲,可還是不放棄認字、學習文化。
在調查期間,筆者深深地感受到,調查到的不僅僅是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方法,更是一種面對人生、面對生命的態度或方式。這些長壽老人在年輕時努力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後,回憶年輕時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為所逝去的感到失落。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青年和中年人的養生意識淡漠。例如青年人,他們認為現在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段或關鍵時期,身體素質較好,無所謂生活的規律,所以經常由於考試或突然的工作而廢寢忘食。而中年人,生活壓力大,負擔重,沒有過多時間或精力考慮養生的問題,而常常感到身心疲憊不堪。
其實,養生不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什麼技巧,不只是一種孤立而僅僅具有階段性的強身益壽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生活方式。甚至,從某個角度而言,養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活的全部,或就是生活。
三、結語
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首先在高校開展,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而且可以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健康觀念,提高其素質,有利於其健康成長。之後走向社會,繼以推而廣之,加以普及,不僅對各層次、各年齡段、各種職業的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延緩衰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我們的研究表明,養生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以生活的形式演繹。養生,保養生命,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生命意義的本體方式。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人們依然能夠找到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適應環境的變化,享受自然的健康生活,享受自然的生命。
中醫養生學的教育和實踐「如地下的潛流,於無聲處使大地變成綠洲」;又「若霧露之溉」,滋養著大地上鮮活的生命。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潛移默化的習慣,更亟待積極主動的進取。筆者希望繼續開展中醫養生學教育,深化養生實踐活動,不斷挖掘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與時俱進的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Ⅲ 中醫養生學生命態度的基本內容

中醫養生的基本方法是調整五臟六腑的強弱平衡,因為中醫講究的是五臟六腑的五行金木回水火土,相答生相剋,一旦出現相生相剋的不平衡,身體就會出現病情,比如肝木能夠克制脾土,肝火一旦旺盛,就會克制脾土了,就會出現脾胃被克制而導致消化系統的疾病了。所以,中醫說的養生,基本就是利用一些人為的方法來使身體內的氣血五臟六腑達到平衡。

Ⅳ 養生學術觀 與基本理念的區別是什麼

中醫養生的學術觀點及理念中醫養生的學術觀點第一節生命觀一、生命的起源、自然條件天地陰陽之氣、精先天之精父母之精後天之精

Ⅳ 生命觀的中醫生命觀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中醫對於生命的認識,其實也是中國文化對於生命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也有一些譬如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但從根本上來講,中國的整體文化,包括中醫在內,沒有關於生命是神造的或者是神賦予的這樣一種觀念,而是認為生命來源於天地之氣。天地之元氣是生命的本源。
莊子就講過,「通天下一氣耳」。天下都是一種「氣」。「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人的存在就是氣的集聚,氣聚就是生,氣散就是死。
所以,中國的整個思想體系中都認為生命就是「氣」的生成。具體來講,可以說是精氣和濁氣的結合,濁氣形成人的形體,精氣成為人們精神活動的來源。實際上,精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指一個人的生命力。因此精氣和濁氣二者缺一不可,要形神相結合,才會有一個生命體的產生和存在。
東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王充說:「天地合氣,物偶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天地陰陽之氣相合,就產生了萬物。人也完全是一個自然的產物。
歷代的思想家、醫學家都強調氣的根本性,指出生命如果離開了氣,就會結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講到:
民皆知愛其衣食,而不愛其天氣。天氣之於人,重於衣食。衣食盡,尚猶有閑,氣盡而立終。
人們都知道珍惜他們的衣服和食物,卻不愛「天氣」,這個「天氣」指的就是人秉承著的元氣。「天氣」對於人來講,比衣食要重要得多。衣服穿壞了,食物吃光了,這都沒有關系,可以想辦法再找。但氣如果盡了的話,那馬上就死了。所以氣對於生命來講是十分重要的。
中醫最重要的經典《黃帝內經》中也講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認為人稟受了天地之氣而生,應當按照四時運行的規律生存。
中醫常常講先天、後天。人在出生之前,是秉承天地之氣而孕育,這時的氣對於這個人來講就是先天之氣。而生下來之後,又無時無刻不在呼吸,這就是後天之氣。所以人就有先天之氣跟後天之氣,而後天之氣又不斷地在補充先天之氣。中醫認為生命就是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的結合。氣盛,生命就旺盛;氣衰,生命就衰竭,如果氣盡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死了。
所以,「氣」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一個根本出發點。

Ⅵ 中醫養生學發展至今,其理論和方法對當代人有何意義

中醫養生學發展對當代的意義:中醫養生學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於中醫養生的重視,相關中醫養生學的現狀研究也多了起來,但大都是針對養生學發展歷史及內涵、外延方面的相關探討。2012年,國家「十二五」首次設立10個中醫養生學重點學科,作為其中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此提出對學科模式的思考,為中醫養生學科的發展及模式創新貢獻力量。
中醫養生學科內涵:中醫養生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貫穿了人整個生命過程中各個階段的一門事業,其內容不僅是探討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療。我們採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與「扶正」相關的方法都屬於中醫養生學的范疇,例如在病後的恢復階段,如何去減少復發,如何去減少不良因素對疾病造成的傷害及病後的身體康復等。
中醫相關領域各個學科的內容也與中醫養生學有所關聯,我們有理由認為,有中醫存在的地方就離不開中醫養生,離開中醫養生談中醫,中醫就沒有了靈魂。
中醫養生學科建設核心:從養生學科內涵看,中醫養生學科的建設模式無法單一為一種,允許多種建設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須有一個核心為指導,而中醫養生學科的建設核心是「服務」。
如果服務是中醫養生學科建設的核心,那麼服務的對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壽的人。根據人群的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所處階段不同,以及季節的不同,服務對象也是多種多樣的,進而決定著服務的方式也應靈活變通,大致可劃分為:定時定點、集中與分散、共性與個性、需求與必需幾種不同方式。養生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單一地認為哪種方式最好,只要有養生的觀念,隨時隨地都能養生,即養生無定式,觀念最重要,圍著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健康調養的原則去養生保健。
中醫養生學科建設體系:不同時期,因社會發展特點不同、各醫家觀點不同,要求我們對於養生的理論學術研究要做到精細、精準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統的對於古今文獻有關養生理論及各個醫家的學術思想整理、歸納、研究、闡發,並通過教學、科普等方式進行理論推廣。
中醫養生學的方法研究離不開適宜技術的繼承和創新,推廣及應用,還有人才培養作為後備軍。人才的培養應涵蓋養生范圍內不同方面,例如養生技術人才、科普推廣人才等。在養生保健產業方面,需要研究產品適應市場的時限,也要研究產品適應市場的能力,以學科的發展帶動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的發展則能更好地立足於實踐和服務。

Ⅶ 中醫養生學的生理觀和病理觀是什麼學醫的親們幫個忙~謝謝!

整體生理觀:臟腑、經絡、氣血、形神等是人體整體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其中,五臟系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在心神的統一指揮下,人體臟腑、經絡等個系統之間維持著和諧、協調、平衡,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都是整體生命活動的一部分,體現了部分與整體的統一。

整體病理觀:中醫學在分析疾病的病理變化時,強調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應的統一性,把疾病視為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機體健康與疾病動態平衡失調的整體反映。在考察病理變化過程中,始終以對「證」的認識為核心,總是從全身來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病機,以及人體的抗病和修復能力,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病理觀。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學對生命觀的理解與認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