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拜師學中醫
兄弟我可是第一個回答,不多說了?啊??怎麼一修復答案就在後面來了真冤啊!!
第一種方法,從經典開始。
1:神農本草經
2:皇帝內經
3:傷寒論與金匱要略
4:易經
讀書方法和書單:
第一階段:從實踐入手,初識經方奧妙和應用
1: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動畫(網路有)
2:曹穎甫傷寒金匱發微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 (曹穎甫著)
3:傷寒論新義 , 金匱要略新義 (余無言著)
第二階段:初識本草和易理
1:本草問答(唐容川著)
2:醫易通說(唐容川著)
第三階段:結識"火神派"
1:鄭欽安醫書闡釋 醫理真傳、醫法恆通、傷寒恆論 (鄭欽安著)
第四階段:本草提高,經方提高
1:本草思辯錄(周岩著)
2:陳修圓全集
第五階段:繼續全面提高
1:黃元御醫學全書
最後階段:博覽醫術,精讀經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個學習過程中可以穿插聽:王正龍和劉渡舟的多媒體講座.
報考中醫大學。下面是中醫大學的名字。自己看看吧。你可以專升本,去報考中醫大學。不過你大專學的專業就要拋棄。從新開始接觸另一個專業。
第一名 上海中醫葯大學
第二名 北京中醫葯大學
第三名 南京中醫葯大學
第四名 廣州中醫葯大學
第五名 天津中醫學院
第六名 山東中醫葯大學
第七名 黑龍江中醫葯大學
第八名 成都中醫葯大學
第九名 遼寧中醫學院
第十名 湖南中醫學院
第十一 陝西中醫學院
第十二 河南中醫學院
第十三 湖北中醫學院
第十四 浙江中醫學院
第十五 福建中醫學院
第十六 江西中醫學院
第十七 雲南中醫學院
第十八 廣西中醫學院
第十九 貴陽中醫學院
第二十 安徽中醫學院
第二十一 長春中醫學院
第二十二 甘肅中醫學院
第二十三 山西中醫學院
第二種:從基礎知識入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葯學》,古有《中醫入門》這些書都是入門教科書,也不能一下子就全掌握。要持之一恆。在此希望你成功。
2. 歷史以來姓周的人物有哪些``
歷史名人
周公
古代周公,說的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公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歷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說。比較出名的是易經中提到的周公解夢。亦有把周恩來總理比作周公之說。
周勃
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時開國武侯,被劉邦賜予列侯的爵位,時稱:「絳侯」。
周亞夫
前199年-前143年,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軍事家,漢族,沛縣(今江蘇沛縣)人。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的軍事家,在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
周瑜
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省舒城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周處
晉朝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南)人,是一位改惡從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興
雍州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則天時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書左丞。
周忱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書。
周氏子
汝南周氏子,吳郡人也,亡其名,家於崑山縣。元和中,以明經上第。調選,得尉崑山。既之官,未至邑數十里,舍於逆旅中。
周日方
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畫家,擅長於肖像、佛像畫。畫風「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為體。」
周文矩
句容(今屬江蘇省)人,五代南唐時畫家,擅長於人物畫,尤以仕女為最,題材多取自宮廷生活。
周越
[宋]字子發,起弟。官主客郎中。草書精熟,博學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儀縱肆,雖未可以語妙,於能則優矣。當天聖、慶歷(一O二三至一 O四八)間,以書顯學者,翕然宗尚之。然終未有克成其業者。集古今人書並所更體法為書苑十卷。黃庭堅雲:「周子發下筆沈著,是古人法,若是筆意姿媚似蘇子瞻(軾),便覺行間茂密,去古人不遠矣,何止獨行於今代邪。」《宋史本傳、山谷集、墨池編》
周敦頤
北宋著名哲學家,湖南省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韻學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人。
周培公
漢族,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人,中國歷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挽大清於危難之中。
周邦彥 北宋著名詞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德清 元代著名音韻學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 人。
周樹人
浙江省紹興人,筆名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
3. 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3)當代名老中醫養生寶鑒擴展閱讀: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4. 自學中醫應該看哪幾本書
不是很難,但要很多時間學,還得找機會應運。自學中醫最有效最捷徑的辦法就是跟個好中醫邊學習理論邊跟著實踐,不然你把書讀的滾瓜爛熟也沒有用的,中醫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習比較有興趣比較好理解接受的
中醫院校而言,一般是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然後中醫診斷學,接著中葯、方劑。不過就自學而言,我建議首先肯定是要看中醫基礎理論的,不然很難理解中醫,然後多背,《黃帝內經》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書先不要看,把基礎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學長說的看也是白看,因為根本看不懂。師傳的一般都是先背書,幾大經典著作都背了再上臨床跟著學
如果是自學,我交你一套我們大學時期的教學方法吧,
首先你要買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來,中醫基礎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整理一下希望能幫助你,我覺得對於自學比較容易入門。比較快的能認識中醫學的理論以及思路。
第一門課程你需要學習中醫基礎學,這是中醫的基本理論必修的,會有很多看不明白,沒關系,一直看到第五章節你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中醫的理論了,中醫的學科是抽象的,第二門課程你要學習中葯學,沒什麼訣竅,死記硬背,當然條件允許最好能賣點帶圖像的中葯書籍來加深印象,第三門課程,方劑學,沒什麼訣竅,死記硬背,書裡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記下來,比如麻黃湯,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物湯,八珍湯等,大概有幾百個方子,把重點的方子記下。這三門課程歸納為理論課程,就好比打仗你現在已經掌握如何用槍了,下一步應該學習如何射擊,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門課程,中醫診斷學,這課程很重要,是理論步入實踐的橋梁,把中醫診斷學學會,後面的課程如魚得水,中醫診斷學主要講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診斷疾病。第五門課程,中醫內科學,必修的,中醫內科學屬於實踐課程,裡面講解很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還有其他的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中醫外科,中醫骨科,都屬於實踐的課程。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來學習,比如想學習治療兒科的疾病,就多專研。醫院也不是每個醫生樣樣都精通的,所以這時候你需要選擇自己的想專研的課程,(正規院校內,外,婦,兒,是必修的,自學的就可以選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來學,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針灸推拿方面發展,在第四門課程的時候還需要同時學習經絡學,學完經絡學在學習針灸學,經絡學是理論學科,針灸推拿學屬於實踐課程。學完這些,你以及是個中醫的入門學生了,想治病厲害,救死扶傷,你還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醫學院校這時候是在醫院學習一年或者兩年,臨床實踐很重要,你最好能找個診所之類的跟個老師學習一兩年,就當是你的醫院實習。
在學習中醫最好能同時學西醫的課程,(我們當時也學的)第一門解剖學,第二門生理學,第三門,病理學,第四門葯理學,如果時間多,最好把生物化學也學了,這課程講解DNA排列,維生素的作用,以及人體所需要的一切物質,以及自身合成還有需要飲食補充。人體需要多少熱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裡面都有詳細飛分析。西醫至少學這5門課程
5. 中醫的發展史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6. 中醫葯是醫學中的瑰寶嗎
中醫、中葯屬於文化上的瑰寶,有文化價值。可以通過對中醫、中葯的研究,了解古人是怎麼看病、治病的。
中醫、中葯因為基於的理論是哲學(玄學),所以不可能有真正能診病、治病的價值。真正能診病、治病的只有科學醫學、葯物。比中醫還早、還博大精深的西醫、埃及醫、印度醫、阿拉伯醫等等都因為其理論基於的是哲學而被西方及其他國家所拋棄,現在全世界都用一個醫學——現代科學醫學。
中醫其實早就被西方等國家所知道、了解,並不是國人認為的那樣外國人不知道、不了解中醫中葯。在西醫(真正的西醫,而不是現在說的西醫——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外國的那些傳教士就了解了中醫中葯,並把很多中醫中葯的知識帶到了外國,但因為中醫和西醫相比太淺薄、主觀性的東西太多(西醫在客觀觀察上甩中醫幾萬條街),所以並不被當時已經有科學思想萌芽的外國醫生接受。
中葯和其他國家的傳統草葯一樣,都是不能治病的東西,只是古人並不知道而已。古人不懂疾病能自愈、所有疾病都有可能自愈、疾病有時好時壞性等特性,所以把看了中醫、吃了中葯病好了就歸於中醫、中葯的功勞(其他國家的古人也同樣)。
7. 所謂的有名中醫真的有用嗎
中醫葯誕生於原始社會。 中醫理論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基本形成。 此外,它對漢字文化圈的國家的醫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日本傳統中葯,韓國朝鮮族醫學,韓國朝鮮族醫學和越南東方醫學都基於中醫。 中醫葯承載著古代中國人抗擊疾病的經驗和理論知識。 它是在古代簡單唯物主義和自發辯證法的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學實踐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醫學理論體系。我認為中醫是十分有用的,原因如下:
3、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多個器官,組織和器官組成。 每個組織和器官都有不同的功能,這決定了身體的整體統一性。 人與自然的統一,自然界具有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自然的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並且人體做出相應的反應。 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使用並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中醫的醫學理論思想在給現代醫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可以說西醫很多知識都是基於中醫提出的。
我們應該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向當代,成為全世界關注中醫學的依據。
8. 國醫大師談養生的作者簡介
李俊德,1953年11月生,河南抄省永城縣人,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現改為北京中醫葯大學),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2004年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大學畢業後留校從事臨床與教學工作,先後從師於任應秋、王綿之、路志正、劉渡舟等蔫名教授。1979年調北京協和醫院工作,從師著名中醫葯專家祝諶予教授,隨祝洪予老師從事臨床及保健工作。擅長內科雜病,尤其對糖尿病、風濕病、消化系統疾病專心研究。 1989年調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現任中華中醫葯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社社長,中華中醫葯學刊、中醫葯通報編委會主任,出版著作有:《長壽有道名老中醫談養生》、《國醫英才》、《中華中醫葯學會史》、《防治腫瘸特技集成》、《中國中醫葯文化論叢》、《當代難治病薈萃》、《岐黃傳人》、《中醫必讀百部名著》等十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