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治療肝脾脾胃濕熱的中葯方有哪些
病情分析:
治療肝脾、脾胃濕熱得中葯方有很多,比如說溫膽湯、蒿芩清膽湯、左金丸、瀉黃散等。
意見建議:溫膽湯、蒿芩清膽湯主治肝脾、脾胃濕熱;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瀉黃散主治脾胃伏火。
② 治療脾胃濕熱的中成葯有那些
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葯,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葯,溫則助熱,加回之治濕葯多香答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弱是生濕之源,往往先有濕而後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濕重於熱,即是濕熱並重,治療也多以化濕理氣為主,因濕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濕,祛濕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濕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葯。
推薦中成葯:五苓散
③ 求一個治療脾胃濕熱,積食的中葯葯方,多謝
加味保和丸,濕重的話可以加服四妙丸。 服葯前提:辨證必須准確是脾胃濕熱哦 葯方的話:平胃散甲減。其實中葯治療脾胃濕熱的方劑還是很多的哦!效果也很好。
④ 脾胃濕熱證的中葯處方有哪些
(1)魚腥草菊花湯
[主治]清熱解毒,利濕化濁,祛痰。適合脾胃濕熱,有濕熱黃疸,脘腹脹滿,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者服用。
[處方]魚腥草15克,野菊花6克,茵陳15克,佩蘭10克,草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黃連竹茹陳皮湯
[主治]清熱瀉火,和胃降逆,活血祛瘀,止痛生肌。
[處方]黃連6克,竹茹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苓10克,甘草3克,枳實10克,厚朴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6克,黑蒲黃6克,白及10克,大黃末(沖服)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3)三仁湯
[主治]宣暢中焦,化濕清熱。
[處方]杏仁15克,飛滑石18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淡竹葉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2克,法半夏15克。
[用法]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2劑。
⑤ 跪求祛除濕熱的中葯方子
要除濕熱,飲食必須以清淡為主,辣椒、狗肉、牛肉、羊肉、酒等,最好想都不要想;韭菜、生薑、胡椒、花椒等甘溫滋膩,以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溫助熱的食物,得少吃;取而代之的,應該是赤小豆、綠豆、芹菜、黃瓜、薏苡仁、蓮子、茯苓、鴨肉、鯽魚、冬瓜、苦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綠豆藕:粗壯肥藕1節,去皮,沖洗干凈備用。綠豆50克,用清水浸泡後取出,裝入藕孔內,放入鍋中,加清水燉至熟透,調以食鹽進食。
泥鰍燉豆腐:泥鰍500克去腮及內臟,沖洗干凈,放入鍋中,加清水,煮至半熟,再加豆腐250克,食鹽適量,燉至熟爛即成。
相對而言,用中葯治療濕熱比較麻煩,因為濕熱糾纏,很難分開。如果單純祛濕,容易助熱;單純清熱,濕邪又容易滯留。所以,當濕熱體質造成的影響過大時,要請中醫論證開葯。一般來說,多用三仁湯(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生薏仁、半夏)
⑥ 治療脾胃濕熱的中成葯
這個可以使用一些清熱利濕的中葯比較常用的有黃連黃芩,加上一些行氣利濕的葯物比如說茯苓白術,車前子薏米之類的都是可以的,建議你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吧
⑦ 治療脾胃濕熱症有哪些中葯處方
【中葯處方】
(1)魚腥草菊花湯
[主治]清熱解毒,利濕化濁,祛痰。適合脾胃濕熱,有濕熱黃疸,脘腹脹滿,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者服用。
[處方]魚腥草15克,野菊花6克,茵陳15克,佩蘭10克,草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黃連竹茹陳皮湯
[主治]清熱瀉火,和胃降逆,活血祛瘀,止痛生肌。
[處方]黃連6克,竹茹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苓10克,甘草3克,枳實10克,厚朴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6克,黑蒲黃6克,白及10克,大黃末(沖服)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3)三仁湯
[主治]宣暢中焦,化濕清熱。
[處方]杏仁15克,飛滑石18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淡竹葉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2克,法半夏15克。
[用法]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2劑。
⑧ 飯後胃痛,脾胃濕熱。求有效中葯方
上面那個葯方不是治療脾胃濕熱的,,我這里給你一個中葯方
胃痛,脾胃濕熱可以用清中湯治療
清中湯
【來源】《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香附
陳皮各4.5克
黑山梔
金鈴子
延胡索各2.4克
甘草(炙)1.5克
川黃連(薑汁炒)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熱厥胃痛,或作或止,舌燥唇焦,溺赤便閉,喜冷畏熱,脈洪大有力。
【來源】《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黃連2錢,山梔(炒)2錢,陳皮1錢半,茯苓1錢半,半夏1錢(姜湯泡7次),草豆蔻仁(搗碎)7分,甘草(炙)7分。
【用法】上以水2鍾,加生薑3片,煎至8分,食前服。
【主治】胃脘火痛。外感胃脘痛,里有熱者
⑨ 腸胃濕熱。脾胃虛有什麼好的中葯方
建議換個更高明的中醫看看。
中醫最重視個體化辯證治療,效果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診斷者(即醫生)水平。通過醫生的望聞切診後,根據病機、病因,病位,病情、病勢等結合就診者的個人體質而活用古方。若一開始因醫生的水平有限而診斷有誤那就談不上治療了,有人便因此提出「中醫無用論」(失之偏頗)。
望聞切診要求醫生與患者面對面的交流,並通過舌苔、脈相、大小便狀態、病人口述的感知等辯證分析後再開出具體的方子。並有可能在定期內(即所謂的療程)進行更換方劑的葯量或是更換方子。
所以建議不要在網上求葯,不一定適合你。甚至亂用葯還會加重病情,畢竟我們不能拿自己的身體來做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