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03的春天的那場傳染病王晶的故事
鄧練賢,漢族,1949年12月9日出生,台山市人,中共黨員,生
前任中山三院黨委委員,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傳染病教研室副主任,傳染
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2003年4月21日光榮
殉職。
鄧練賢是廣東抗非典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身後被廣東省政府
追認為革命烈士,被中組部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除夕夜又食言
「我清楚地記得,大年除夕我們吃完年夜飯,他笑著對我說:『我10
多年來都沒陪你好好過過春節,今年我決定陪你出去走走!』」不過,這個
讓鄧練賢妻子朱秀娟特別期待的羊年春節,並沒有如願。鄧練賢話剛說完不
到20分鍾,醫院的電話就來了,等他回來時已是凌晨3時。鄧練賢又對妻
子食言了。
兩名非典病人都是由外院轉來的,病情十分危重。
那時,非典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語。
第一位病人是個11歲的呼吸衰竭並心力衰竭的小孩,鄧練賢和其他專
家一起進行了緊急會診。在搶救過程中,他和其他4位專家輪流上陣進行徒
手胸外心臟按壓長達4小時,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臟3次恢復跳動。
23時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來。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度過了
一個幾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向鄧練賢學習
大年初一是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難以忘懷的一天。這天,先後傳染了一
個又一個醫護人員的「毒王」被送到了中山三院。當時病人處於高熱狀態,
呼吸困難,命懸一線。鄧練賢馬上和同事們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在
對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時,病人劇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帶
著血從插管處噴出,在場的醫護人員從頭到腳都被污染。
鄧練賢常說:「既然選擇了做一名醫生,就意味著付出,病人的需要就
是我們的需要。」
接下來的幾天,幾位重症病人相繼被送到中山三院。妻子朱秀娟提供了
一個時間表:1月31日晚9時接到電話便立即趕到醫院搶救病人,直到2
月1日凌晨3時才回到家;早上7時又接到電話趕到醫院,直到下午3時才
回家吃中午飯;晚上8時電話又來了,他又工作到深夜12時才回到家。2
月2日早上8時,他又趕往病房,2月3日晚上7時,他感覺到全身酸痛,
發燒至38℃,但他仍堅持工作,2月5日下午,他高熱不退,肺部出現炎
症陰影,這才住進了醫院。
鄧練賢倒下了
「對他我相對比較放心,因為他在傳染科工作了30多年,有防護知識
!」出乎妻子朱秀娟意料的是,鄧練賢病倒了。
4月21日中午,鄧練賢病情突然惡化。「我每天去看他,他不能說話
,我們就寫紙條,可能他已經感到自己不行了,那天他什麼也沒寫,我看見
他流淚了……」鄧夫人悲痛不已。
鄧練賢30年的同事和老師、白發蒼蒼的姚集魯教授對愛徒的離去痛哭
不已,他對這位愛徒的評價是:「是個老實人。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
人。我不是共產黨員,但什麼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我從他身上都看
到了。」
初一搶救「毒王」
4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作出重要批示。
4月25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在全省開展學習戰斗在
防治非典型肺炎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通知指出,鄧練賢等人的
先進事跡是「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的生動體現。
4月25日,衛生部追授在抗擊非典型肺炎斗爭中犧牲的鄧練賢等同志
「人民健康好衛士」榮譽稱號。
4月28日,廣東省政府舉行儀式,追認鄧練賢、葉欣同志為革命烈士
。
4月29日,鄧練賢追悼會舉行那天,原計劃不超過200人的追悼會
,最後竟來了700多人。他的台山鄉親自發租用了4輛大客車,載著20
0多名村民趕到廣州。村民鄧先生說:「他是個好大夫!」
4月30日,中共廣東省委作出決定,追授鄧練賢等為模範共產黨員。
4月31日,中央組織部決定追授鄧練賢等「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5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隆重舉行儀式,追授鄧練賢等為模範共產黨員
。
日前,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決定授予鄧練賢等「白求
恩獎章」。
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決定趕制出鄧練賢泥塑,並將在7月1日向中山
三院捐出一尊漢白玉雕像。
王晶,女,漢族,1971年2月2日出生。生前系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優秀共產黨員。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王晶同志始終戰斗在最前線,恪盡職守、忘我工作,最後不幸染病,於2003年5月27日15時30分光榮殉職,終年32歲。
王晶同志於1990年6月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畢業後主動報名到工作繁重的急診科工作。在工作中一貫勤勤懇懇、扎扎實實、任勞任怨,因表現突出曾先後獲得1991年度和1993年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護師獎、1994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最佳護士小姐稱號。
1996年9月王晶同志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以極為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醫科大學夜大學護理專業深造,畢業後承擔了急診科護理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真負責,不斷地探索、應用急診護理臨床教學的新模式,受到了師生的高度贊揚。2001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工作中,她臨危授命、恪盡職守、忘我工作,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在急診室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為SARS病人輸液,她為SARS病人調整呼吸機,她為SARS病人清理分泌物,哪裡有危險,她就出現在哪裡,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她的身影。當時急診科沒有衛生員,沒有護理工,護士又減員,王晶同志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全組護士出色的完成了護理任務。
由於疲勞和緊張的工作,王晶同志於2003年4月17日不幸染病。王晶同志在患病期間,仍然堅持盡自己所能協助護士的工作,堅持做身邊病友的思想工作,鼓勵她們樹立信心。她用無比堅強的毅力同病魔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她在生命垂危的時候,托醫護人員幫她轉交了她一生中最後一筆黨費。
鑒於王晶同志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和在抗擊非典斗爭中的英勇事跡,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委員會於5月22日授予她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衣天使」稱號,並號召全體黨員、共青團員和全體工作人員向王晶同志學習,學習她不為名利,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優秀品格;學習她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勇挑重擔的工作作風。
在王晶同志生病期間,為了救治王晶同志,醫院專門成立了特別醫護小組,為搶救王晶同志提供了技術、物質和器械的全力支持。她的病也牽動了北京市、北京大學和醫學部領導的心,他們多次組織本市及外地專家會診,地壇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協和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也全力投入搶救工作。
王晶同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她經常說:我是一名護士,作為護士就是要把病人護理好。她就是這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嫻熟的專業技術,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塑造了醫務人員的形象,是醫務人員學習的楷模。
丁秀蘭是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醫務工作者。面對非典病魔,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堅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腳步。生前,她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頭上少有耀眼的光環,甚至沒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線付出的種種辛勞。她只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忠實地履行著救死扶傷的職責。
可當她離去後,人們卻被她的事跡深深感動了,並對她寄予無盡的思念。人們發現,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醫生、好黨員,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發生在丁秀蘭身前身後的故事說明: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她是一位挽救過無數生命的醫生。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猶豫地奔向被病魔擊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眾多人執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間,家人和同事為她日夜祈禱,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0多位專家先後多次為她會診,一位康復出院的女大學生主動為她獻出血清。
然而,人們期待的奇跡沒有發生。5月13日凌晨,噩耗從北京地壇醫院傳來:在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近一個月後,因多臟器衰竭,她永遠地離開了深愛著她的人們,離開了她深愛著的工作崗位,終年49歲。
她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丁秀蘭。
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丁秀蘭病逝的噩耗傳來,北大人民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院長呂厚山詢問救治丁秀蘭的醫護人員:「丁大夫有沒有留下遺言,有什麼未竟的心願?」醫護人員搖頭無語。聽說朝思暮想的媽媽離她而去,遠在國外求學的女兒申潔悲痛欲絕。她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走時,可有什麼囑咐的話?」父親申業桐無言以對。
丁秀蘭病危時,病魔已經將她折磨得精疲力竭。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有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采訪北大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王吉善時,他開口就說:「說實話,我不想提丁秀蘭的名字,提起來我就掉眼淚……」
聽說丁秀蘭去世了,剛剛從一線撤下來的醫生、護士們犧牲寶貴的輪休時間,自發聚在北大人民醫院門口悼念丁秀蘭。望著丁秀蘭辦公室的窗口,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這些天來,從早到晚,總有人來到北大人民醫院的門口。人們或無語佇立,默默哀悼,或將一束束白的菊花、紅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有的還附上一段留言寄託哀思。一位丁秀蘭救治過的患者在留言中說:「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蘭指導下在醫院實習過的醫科大學畢業生在留言中深情寫道:「雨絲中,曾朝夕相處的您含笑走來,還是那份慈愛的目光;花叢里,又飄來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樣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淚水,只能用淚水向您揮別!淚水,多想用淚水把您挽留!」
為紀念丁秀蘭,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北大人民醫院和中青網共同承辦的網上「丁秀蘭紀念館」於5月14日開通。短短3天時間,超過5000人次登錄紀念館留言。
在眾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蕪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別引人注目。舒老說:「我於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醫院看急診,留住醫院,4月11日病癒出院回家。看急診時,曾接觸過丁秀蘭大夫。現在對於她的殉職,懷著特別的敬意。這里,借用老友黃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這首題為《白衣頌》的詩中寫道:
壯哉醫葯師,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線,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時,無休亦無寐;
問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氣,問女何所憶?病床與輪椅;
非典漸得控,醫護皆勇義,事跡太感人,觀之頻掩涕。
「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裡,丁秀蘭非常熱愛生活。每逢節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約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醫院院子里鮮花盛開,她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去細品生命的芬芳,那細致的動作充滿欣喜和憐愛。住院期間,當病情一度好轉,她便打電話讓丈夫送件毛衣過來:「記住,拿件顏色鮮艷一點的。」彌留之際,她下意識地伸出已經浮腫的手,使出全部力氣抓住身旁的醫護人員,那樣子流露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對生活的深深眷戀。
女人味兒、人情味兒十足的丁秀蘭,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呢?她有沒有怕過?
丁秀蘭的愛人說:「離家去醫院時,她像每次加班一樣,平靜地告訴我:『醫院有病人,我得趕過去。』」
陪伴丁秀蘭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國英說:「她有過擔心,但她絕不害怕,更不會退縮。對她來說,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選擇做醫務工作者,就是選擇了奉獻。」這是丁秀蘭常說的兩句話,也是她33年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她一絲不苟,盡職盡責。面對病人,丁秀蘭總是那樣和藹可親。無論多忙,她都要堅持親自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體、安排就診。遇到經濟有困難的病人,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時甚至掏出自己的錢。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急診科無疑是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而作為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丁秀蘭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觸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險,但她還是像平時一樣,毫不猶豫地來到病人面前,奔波於患者的床前,為他們問診、查體,匆忙的腳步聲似乎告訴人們,她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個人的安危。她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忙碌著,用她已過中年的身軀抵禦著疲倦。
終於有一天,當丁秀蘭開完院里的一個防治非典的會議回來時,對護士長說了句:「我感覺有些冷」,接著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紀,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使她的病情發展很快,持續的高熱和渾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寢食難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蘭仍然沒有忘記醫生的職責。看到診療專家前來查房,她強忍病痛和他們探討病歷,並詳細地將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發展情況記錄下來。她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資料,出院以後我還要好好研究。」
丁秀蘭的愛人說:「我敢斷定,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采訪,一提起丁秀蘭,所有人的眼圈都紅紅的。科主任朱繼紅說,在急診科,丁秀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大姐。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為減輕其他人的負擔,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趕到醫院;夜幕降臨,她的身影仍留在醫院。許多個節假日,她主動要求連續值三班。大家勸她休息,她只說一句:「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每當遇到難處,科里的年輕人都願意向丁秀蘭傾訴,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薩心腸」,總是犧牲休息時間,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急診科的進修醫生多,一些醫生的家在外地,丁秀蘭更是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醫生請到了自己的家中,為他們包餃子,做年夜飯,使大家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
作為黨支部書記,丁秀蘭關心科里每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她常對科里的年輕黨員說:「你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做好工作。」為普及急救常識,丁秀蘭組織支部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到海淀區為社區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搞培訓。她常說:「我只是盡我的能力做好我應該做的事。」身教重於言教,在她的帶領下,急診科支部連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蘭心裡想著的還是別人。看到年輕病友心情煩躁,她舉著輸液瓶挨到他們的床前,用長者特有的關懷安慰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呼吸機。有一次,她打電話讓愛人給她包些餃子送過來,當餃子送來後,她卻不吃,而是讓護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餃子分成幾份,送給同病區的幾個病重的年輕人吃。她總是批評護士們進她房間巡視的次數太多,每次護士進來時,她總是不停地攆她們:「快出去吧,別傳染你們!」為了減輕護士的辛苦,她竟夜間不睡覺,自己盯著輸液,任憑護士們怎麼勸她,她總是固執地說:「你們不能太勞累,不然抵抗力會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著,無所謂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蘭被轉到地壇醫院,她對送行的同事們一再說:「離我遠點,不要傳染你們。」在地壇醫院的日日夜夜,丁秀蘭心裡想的還是患病的戰友和堅守在一線的同事。在說話已經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她讓醫護人員轉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機時,要多抹石蠟油……」
丁秀蘭雖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跡卻在廣為傳揚。在網上紀念館,一位網友用這樣的詩句贊美丁秀蘭:
群芳譜中一秀蘭,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無憾意,
清香長留天地間。
李曉紅,女,1974年7月生,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她入伍以來,榮立三等功一次,被評為學雷鋒標兵。在救治「非典」患者中,連續奮戰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有新的治療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試驗,願以她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享年28歲。
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抗非事跡
4月16日這天,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最年輕的主治醫師李曉紅,猝然倒在了抗擊非典的戰場上。她是第一個倒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線的軍隊醫務工作者。作為一名身著「橄欖綠」的白衣天使,為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軀迎擊肆虐的非典,給世間留下一曲悲壯的生命絕唱!
她今年只有28歲。
近日,中央組織部追授她「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武警北京總隊為她追記一等功,並批准她為革命烈士。
(一)
就在李曉紅殉職20天前的那個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診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診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們談非典色變的日子裡,同在醫院從事醫務工作的丈夫考慮近來妻子很疲勞,勸她休息幾天。李曉紅說:「我是一名軍醫,怎能臨陣逃脫呢?!」
6年前,出身於軍人家庭的李曉紅從地方大學畢業後,走進她嚮往的警營,成為一名白衣天使。她熱愛自己的事業,決心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獻自己的全部才學。由於工作突出,她入了黨、三次立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在去年的職稱考核中,她以兩輪均為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全科最年輕的主治醫師。
那天,她像往常一樣走向自己的崗位,微笑著走進一間間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著被感染的危險,與科里醫務人員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關治療非典的資料,採取救治措施,並親自為那位非典病人體檢、診治。一整天,她忙得連喝口水的工夫都沒有。
然而,人們不願看到的一幕還是發生了!盡管科里採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但由於人們對非典認識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後,過度疲勞的李曉紅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二)
李曉紅染上非典後,科室領導、同事以及家人無不為她的安危焦急、擔憂,可李曉紅卻顯得異常的鎮定和安詳。她不想因自己染病在同事和病人之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影響正常的醫療秩序和對病人的救治。她說:「我是醫生,懂得怎樣照顧自己!」
4月6日這天,李曉紅病情加重,連說話都十分困難,每說一句話都要喘好一陣兒。院里決定將她轉院至條件較好的解放軍302醫院。李曉紅得知後,艱難地說:「我年輕,免疫力好,還是先轉比我更重的病人吧!」
後來,醫院領導還是把李曉紅送進302醫院。然而,李曉紅的病情依然不見好轉。院里決定讓她丈夫留院陪護,她卻執意不肯。她對丈夫說:「醫院里眼下人手正緊,我已經躺下了,不能再拖累你,你應該回到你的崗位上去!」
作為一名優秀的年輕醫師,李曉紅心裡始終裝著病人。她曾為救治一名生命垂危的新戰士,在病房守護7天7夜,直到病人脫離危險;她還憑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醫術,使一位心臟停跳7次的地方患者轉危為安。在她短暫的從醫生涯中,那5面錦旗、20多封感謝信就是對她良好醫德、醫術的最好見證。就在她最需要親情慰藉之時,她心中想的依然是病人。aware 天 貓
B. 我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報道的是人民醫院護士王晶的事跡。「4月5日那天,人民醫院
5隻能給你點資料,至於作文嗎,還要你自己寫,給我加分哦!!!
王晶簡介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1日 16:49)
身 份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
主要事跡
2003年5月27日,在與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40多天後,護士王晶永遠合上了雙眼,而陪伴她遠去的除了一束束鮮花、一套她生前最喜愛的護士服,還有人們對她永遠的思念。
王晶生前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4月5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出現了首例「非典」患者,原本負責臨床護理教學任務的王晶,看到醫院急診科缺少衛生護理人員,主動向醫院領導要求進入「非典」病區。她為病人輸液、調整呼吸機、清理分泌物、做生活護理,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她忙碌的身影……直到倒下的前一天,王晶還堅持值守了最後一個夜班。而自4月初進入病房到最後去世,王晶沒有能再與丈夫和孩子見上一面……
在非典病房裡,王晶既是病人又是護士。看到身邊的病人出現恐懼、憂郁,同樣虛弱的王晶便強打起精神,用言語和行動鼓勵病友樹立信心;看到護士們戴著嚴密的防護鏡操作不便,呼吸困難的王晶主動去為病友扎針輸液……王晶病情加重治療期間,來自廣東、北京的著名專家多次為其會診;了解到王晶故事的人們更是自主發起為她尋找可供治療的血清;一位女工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肺捐獻出來。但人們的愛心和努力未能喚回她年僅36歲的生命。
推薦理由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里,她是其中的一名戰士。她主動上了前線,身後是丈夫和孩子長長的思念。她勇敢善良的心曾和社會一起律動,在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全體醫護人員義無返顧、捨生忘死的精神,而這正是使人們能夠度過那段黑色的日子戰勝疫情的重要支撐。
C. 2003非典的白衣天使動人故事(王晶)
2003年4月17日,由於疲勞和緊張的工作,王晶不幸染病。王晶同志在患病期間,仍然堅持盡自己所能協助護士的工作,堅持做身邊病友的思想工作,鼓勵她們樹立信心。
她用無比堅強的毅力同病魔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她在生命垂危的時候,托醫護人員幫她轉交了她一生中最後一筆黨費。
在王晶生病期間,為了救治王晶同志,醫院專門成立了特別醫護小組,為搶救王晶同志提供了技術、物質和器械的全力支持。
她的病也牽動了北京市、北京大學和醫學部領導的心,他們多次組織本市及外地專家會診,地壇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協和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也全力投入搶救工作。
(3)人民醫院王晶擴展閱讀:
個人經歷
1990年6月,王晶同志於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畢業後主動報名到工作繁重的急診科工作。在工作中一貫勤勤懇懇、扎扎實實、任勞任怨,因表現突出曾先後獲得1991年度和1993年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護師獎、1994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最佳護士小姐稱號。
1996年9月王晶同志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以極為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醫科大學夜大學護理專業深造,畢業後承擔了急診科護理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真負責,不斷地探索、應用急診護理臨床教學的新模式,受到了師生的高度贊揚。
2001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03年5月27日,在與病魔頑強抗爭了40天後,王晶在中日友好醫院永遠合上了雙眼,年僅32歲。
D. 王晶救人的故事
36歲的王晶復是北京大學人民制醫院急診科護士。2003年5月27日,在與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40多天後,護士王晶永遠合上了雙眼,而陪伴她遠去的除了一束束鮮花、一套她生前最喜愛的護士服,還有人們對她永遠的思念
E. 2003年人民醫院護士王晶的事跡。
2003年非典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有一個人的命運,曾經牽動過很多人的心,這個人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的護士王晶。王晶護理了當時北京市第一批非典患者,可當患者紛紛康復出院的時候,王晶卻倒下了,被非典病毒奪去了生命。情況回憶
奶奶說的那事發生在2003年的4月,當時佟藝的媽媽王晶正在休假,回憶起那時的情景,奶奶至今仍然覺得歷歷在目。當時王晶只說單位正缺人手,拿了幾件換洗的衣服就走了,家裡人沒有料到這一去就再也沒有見到王晶的面。作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一名急診科的護士,王晶因為在工作中因感染非典而病倒了。當時誰也沒有想到王晶的病情會進展的這么快。在被隔離的病房裡,媽媽王晶還一直用手機給小佟藝發去簡訊:
4月29日 王晶給佟藝發來第一條簡訊:
窗外的花開了,今天陽光真好,我要快點好,回家把你找,你可不能跑。我肺活量小
接到簡訊的佟藝此時還在學校上課,她對媽媽的病情並不知情。7歲的佟藝天真地相信王晶對她說的,媽媽得了重感冒,暫時還不能回家。
在發出那個簡訊後不到一個星期,王晶的病情急劇惡化。下面這段畫面是記者在王晶去世前幾天拍攝到的。因為病情嚴重,王晶從住院後,30多天沒吃一口東西。
因為上了呼吸機,王晶想說的每句話都只能靠寫,這是醫生們在一起猜測著虛弱的王晶寫出來的字。
護士問她:西紅柿,是嗎?
西紅柿怎麼吃啊,
打成汁呀,
看來得打番茄醬。
行 行 我跟你說啊,
那就得把這個打成汁。
然後往裡打, 行嗎?
咱得先打汁, 行嗎?
明白了,
西紅柿, 是吧。
想吃西紅柿,
明白了, 啊。
就得等一等啊。
每次看到這一段畫面的時候,我都忍不住會心酸。王晶在已經一個月滴水不進的情況下,手裡仍然在給佟藝發簡訊。我想,唯一的女兒可能就是這個母親在生死邊緣徘徊時最牽掛的人。
5月12日 19:45 王晶給佟藝發簡訊
我最親愛的寶寶,媽媽把你發來的信看了好幾遍,你們是我一生的依靠,我要為了你們好起來。平安回家和你們在一起,你要乖,好嗎?
了解王晶故事的人們在他病重期間,自動組織起來為她尋找治療用的血清,短短一個星期就有十幾名康復後的非典病癒者捐獻了血液,希望他們的抗體能夠幫助王晶挺過這一難關。然而人們的愛心和努力卻沒能喚回她時年僅僅32歲的生命。
5月13日 時間:11:47 王晶發出生命中最後一條簡訊
你穿紅內衣,為我保平安。
簡訊的字數越來越少。我看了王晶臨終前發來的所有簡訊,其中沒有一條透露過她在病中所受的痛苦。事後,佟藝在自己的一篇緬懷母親的作文里寫道:我很愛我的媽媽,因為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小佟藝說:到這時,我媽媽再也不能給別人打針吃葯了,媽媽知道自己不行了,不過她就是不說,老說我很好,沒事,可她知道沒法再讓自己好,就用手錶示出,還能打倒非典的決心。
王晶的事跡以及她家人對她的關切,很快被媒體報道,我到現在仍然記得,人們在關注王晶病情的同時,自發為佟藝以及和佟藝一樣戰斗在抗擊非典一線的醫務人員的子女進行捐助。人們都懷著善良的願望:王晶有這么愛她的家人,有社會上這么多人的關心和幫助,奇跡也許就會發生在她的身上。然而人們的善意沒能換回他的生命。5月27日,王晶去世。我找到了當時的報紙,當天新聞的頭條是:今天,解放軍小湯山醫院又有42名「非典」患者康復出院,這也是近期出院患者中人數最多的一批。
媽媽臨走的時候,小佟藝沒能見上最後一面,也沒能聽到媽媽臨終的話,只有這幾條簡訊,留在了佟藝的電腦里。但我相信,這些帶著母愛的簡訊,會伴隨孩子一生,它們會給佟藝帶來勇氣,支撐她面對未來的任何困難。媽媽走了,但小佟藝的生活還要繼續。
非典期間,王晶所在的北大人民醫院,一共有93名醫護人員相繼病倒,其中91人在日後的治療中陸續康復。全院有654名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接觸。正是這些白衣天使的無私奉獻,使人們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最終取得勝利。始終讓我牽掛的是:王晶去世以後,留下了年幼的佟藝,在這個最需要母親的年齡卻不得不獨自去面對生活。她能應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