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清靜經和八大神咒,念誦時出現異常感覺。
繼續 那都是你不好的磁場干擾 說明你悟性很高 慈悲福生無量天尊
B.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C. 常清凈經是一個怎麼樣的規律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D.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的解釋 出自哪裡,作者是誰
出自《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作者不詳。
正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仙;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4)常清靜養生館擴展閱讀:
《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只要你能夠處於清靜之中,你的生命就會與天地萬物融合成一體,這就叫天地悉皆歸。這時,所有的快樂全部回到這兒,這就叫極樂世界。
事實上,生命的本質就是極樂,靈魂的本質就是純粹的喜悅、無邊的喜悅、沒有限制、沒有拘束的喜悅。人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人只知為肉體忙碌,而把最重要的靈魂給迷失了。所以說人若能有短暫之心靈清凈,就是人生一大樂事。
E.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是什麼意思
意思: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清心清凈,那麼連天地都要歸納在你的本性里。
出處版:《太權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東漢年間,葛玄(164-244)筆錄而成書,道教經典之一。
原文節選: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譯文:清心是渾濁的來源,靈動是清凈的根基,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清心清凈,那麼連天地都要歸納在你的本性里。
(5)常清靜養生館擴展閱讀:
《清靜經》經書註解:
1、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常清靜經》。
2、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老君,太上老君的簡稱。曰,稱、說。大道,道是至高無上的,是在沒有天地之前,有一個沒有形狀的最高能源,世間萬物都是由她所生。
3、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至高無上,極尊至貴的道。無情,沒有偏愛及私情。運行,旋轉運行,此處指化生萬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間萬物。
F. 佛性常清靜,何處惹塵埃這句什麼意思
何處惹塵埃佛家說~色和空是一致的~色指的是世上萬事萬物,形形色色,空是虛無的~內什麼也沒有的也就容是講,從佛家的角度看,菩提樹不是樹,明鏡台不是台,世界上本來就沒有萬事萬物,內心明澈,也不會有塵埃,也指不會有迷惑內心的業障來阻礙自己了
G. 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的意思
我。。。。。。。。。。。。。。。。。。。。。。。。。。。。。。。
H. 關於《常清靜經》。。。
不知您信不信因果和輪回。這種情況說明您前生是道家的修行人,因為前世的修行沒有成功,今生又輪回為人!因為讀了前世熟悉的經典,存在潛意識中的前世記憶被觸動,如同一個流浪的孩子又見到了自己的親人(也就是您前世侍奉和信仰的「道祖」),一時間輪回中的苦楚和委屈奔涌而出,在親人面前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
真的,宗教場所時常有這種情況出現,有些人第一次入廟入觀去參拜,就會有流淚現象出現,可見善根不淺啊!還有些人是平靜安詳,或是內心愉悅,這都是前世的記憶種子被觸動的結果。
當然對於不信的人,這些話就是天方夜譚,會不以為然。
願您由此機遇而步入正途,祝福您了!
I.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是什麼意思
譯文:用清靜的真心照應外物,那麼外物就是清靜的,內外都獲得清靜,才是真正的清靜。
真常應物,真常如鏡應物不二念、不分別。即是真常得性。常應而且常靜,恆常清靜。
出自《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9)常清靜養生館擴展閱讀」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成書前皆為口口相傳,不記文字,直至東漢年間,葛玄(164-244)筆錄而成書;道教經典之一。經文大旨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純正理論學說,無神話色彩。經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語。
全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乃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J. 常清靜經全文,還有它到底是多少個字
《清靜經》全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子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