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健脾胃
健脾和胃:治來法。針對脾胃虛自弱、脾胃不和之證,採用補益脾氣,調和脾胃之氣,達到脾升胃降的治法。適用於胃脘痞滿,隱痛綿綿,食入不化,便溏等。常用葯物有人參、白術、茯苓、木香、砂仁等。代表方劑如香砂六君子湯。
滋脾養胃湯
【處方組成】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生麥芽、枳實、厚朴、半夏、陳皮、生薑、丹參、砂仁殼。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調理升降。主治胃痛之因脾運不振、濕滯中焦、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所致者,症見胃脘脹痛,以痛為主,喜按,進食稍多則脘脹,泛酸噯氣,納呆食少,舌苔薄白,脈細滑。
【處方分析】脾主升清,升則健;胃主降濁,降則和。《吳醫匯講》雲:「治脾胃之法,莫精於升降。」董氏非常重視調理脾胃的升降氣機,特設升清降濁兩組葯物理順中焦氣機,以達到健脾和胃之目的。方中用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生麥芽健脾益氣,升舉清陽;用枳實、厚朴、半夏、陳皮、生薑理氣化滯,降胃泄濁;用丹參和血化瘀止痛;砂仁殼芳香醒脾,行氣寬中而不傷胃津。全方有升有降,有補有瀉,升降脾胃,調理氣機,兼和血絡,故能取得噯惡平、泄利止、濕濁化、痞滿除、脾運健、胃納增之佳效。
㈡ 飲食 納呆是什麼意思
納呆,指胃的受納功能呆滯,故名,也稱「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症狀。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飽滯之感的,稱為「胃納呆滯」。
屬於胃病。
㈢ 中醫怎麼調理脾胃病本人腸胃吸收不好。
脾胃不太好可以每天敲一敲胃經與膽經,使脾胃氣血充盈,有能力吸收營養身體就能好起來!...
採納哦
㈣ 納呆是什麼意思有哪些症狀該多吃什麼食物有誰知道呢
納呆
,
中醫
症狀名,指胃的受納功能呆滯,
故名
,也稱「胃呆」。即消化版不良、食慾權不振的症狀。如果
胃口
不好,常有飽滯之感的,稱為「胃納呆滯」。納是容納的意思。中醫講水谷(飲食)由口經
食道
,進入、容納於胃,故稱胃主受納(受,接受;納,容納)。胃的受納功能降低,
食慾減退
,又稱納呆、納少或食少。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
豆類
和高纖維的
食品
㈤ 納呆者該怎麼辦
納呆,中醫病症名。胃接受和容納食物的功能稱作「胃主受納」,因邪氣擾動,胃氣不降;或脾胃功能虛弱,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進食後有飽滯之感的症狀,稱為「胃納呆滯」,簡稱胃呆、納呆、納少或食少。作為症狀可兼見於多種疾病,臨床較為多見,如臨床表現突出而其他症狀不明顯,可作為獨立疾病診斷。
食少納呆,與脾胃關系最為密切。脾胃之氣健旺,升降自如,則能納能化;脾胃之氣虛或氣滯,則出現食少納呆。食少納呆有虛實之分。實者,邪氣有餘,干犯胃腑而致胃氣不降,包括脾胃氣滯、肝鬱乘脾、痰濕困阻、食積胃腸、或因熱盛,皆可導致脾胃氣機不暢而致食少納呆,臨床表現一派邪氣有餘之象,去其有餘之邪,則胃氣復常,而飲食自能如常;虛者,正氣不足。可以為脾胃自身之虛,如陳修園在《醫學實在易》中說,「不能食者,胃中元氣虛也」;也可由其他臟腑之虛損而累及脾胃,如下焦腎陽不足,火不生土。脾胃虛弱又分兩種情況,脾胃陽氣虛弱與陰血虧少。大抵實證多見於新病,虛證多見於久病,亦有虛實挾雜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謂:「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又雲: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則剛燥,胃喜柔潤也。……脾胃之病,虛實寒熱,宜燥宜潤,固當詳判,其於升降二字,尤為緊要。脾氣下陷固病,即不下陷,但不健運,已病矣。胃氣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辨證施治】
實證之治以祛邪為主。邪氣去則脾胃之氣復而自能飲食。虛證之治以補益為主,當分陰陽氣血。再辨是因於脾胃自身之虛,還是由他臟之病而累及者。
1.肝鬱氣滯
(1)證候 多有抑鬱、憤懣等情緒方面誘因,其後出現胃脘脹滿、不思飲食,甚則胸脅脹滿,或胸脅疼痛,噯氣後症狀可緩解,口苦咽干,脈多弦滑。
(2)治則 此證之治當分久暫而辨虛實。大抵初病可見者,為肝鬱不疏,當以疏肝理氣為主。若久病肝鬱且脾胃受損者,宜疏肝理氣,和胃健脾。
(3)方葯 柴胡疏肝散加減,兼脾虛者,用逍遙散。
2.濕困脾胃
(1)證候 脾不運化,胃失和降,可見納呆口黏,脘腹痞悶,身重倦怠,便溏不爽。舌苔白膩,脈濡。
(2)治則 化濕健脾
(3)方葯 平胃散或健脾丸
3.食積胃腸
(1)證候 飲食不節,食滯中焦,可見納呆厭食,甚則嘔吐,兼見噯腐吞酸,噯氣有食臭味,脘痛脹痛,苔厚膩濁,脈滑。
(2)治則 在上者以消食和胃為主;在下者以導滯通腑為主。若食傷脾胃,吐瀉太甚,或攻伐太過,或遷延日久,脾胃受傷而難存虛證者,按虛證治。
(3)方葯 枳實導滯丸加減。成葯可選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或保和丸。
4.外邪犯胃
(1)證候 突然納呆厭油,伴惡寒、發熱、頭痛等感冒症狀,或兼疲乏身困,脅肋脹痛,或有黃疸等肝膽濕熱表現。多口苦苔黃,大便秘結。
(2)治則 疏解外邪,醒胃運脾。
(3)方葯 兼感冒者,藿香正氣散加減;兼肝膽濕熱者,大柴胡湯加減。
5.脾胃氣虛
(1)證候 納呆便溏,氣短乏力,肌肉鬆懈,關脈弱。
(2)治則 益氣健脾,升清降濁。
(3)方葯 六君子湯加減,成葯可用香砂養胃丸、人參健脾丸。
6.脾腎陽虛
(1)證候 納呆畏寒,便溏,甚則完谷不化,肢冷腰酸。舌淡,脈弱。
(2)治則 溫補腎陽,益氣健脾。
(3)方葯 金匱腎氣丸合理中丸加減。
7.胃陰不足
(1)證候 納呆嘈雜,口乾便秘。
(2)治則 養陰益胃,健脾助運。
(3)方葯 益胃湯加減。
胃納呆滯為臨床常見之症,治療應辨虛實寒熱,一般來說,實證,病程短,病情輕,易治癒;虛證及虛實並見者,則病程長,易反復發作,較為難治。
治療用葯同時應指導患者有意識地「養胃」,所謂「胃病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選擇適宜自己的食物種類並合理加工,戒煙限酒,注意進食的溫度、速度、軟硬度,進食後可緩慢按摩腹部及足三里,寒症病人可以隔姜灸神闕、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㈥ 脾胃不好,怎麼調理
㈦ 中醫認為胃有哪些生理特點
胃為六腑之一,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納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胃主受納是指胃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飲食人口,經過食道,容納並暫存於胃腑,這一過程稱之為受納,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胃主腐熟指胃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的作用。飲食物經過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質由脾之運化而營養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行於小腸,不斷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過程。胃的生理特性如下: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與脾主升清相對。胃主通降是指胃臟的氣機宜通暢、下降的特性。飲食物人胃,經過胃的腐熟,初步進行消化之後,必須下行入小腸,再經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濁者下移於大腸,然後變為大便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了胃腸虛實更替的狀態。這是由胃氣通暢下行作用而完成的。故曰:「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素問·五臟別論》)。若胃氣不降,滿而不泄,糟粕濁氣留於中焦,則出現胃脘脹滿、疼痛、納獃等症狀。若胃氣不降而反上逆,可出現噯氣、呃逆、惡心、嘔吐等症。
(2)胃喜潤惡燥:胃有腐熟水谷的功能,只有胃中津液充足,潤濡食物,才能幫助消化,五臟六腑才能得到滋養。若胃中津液不足或受到消耗,則燥氣橫生,出現口乾舌燥、腹脹、便秘、口渴等症狀。
㈧ 食滯納呆中醫怎麼調理
1.腸胃積熱
外邪入里化熱,或過食辛辣厚味,濕熱食滯交阻,結聚於里,氣機不和,腑氣不通。臨床症見腹部脹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惡心嘔吐,口乾,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治宜清熱化濕,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湯合大承氣湯加減:柴胡10g,枳殼10g,黃芩12g,黃連6g,白芍12g,木香6g,銀花30g,玄胡12g,生大黃(後下)10g,芒硝(沖服)10g,厚朴12g。
2.肝膽濕熱
外邪內侵或飲食不調,以致濕熱蘊結於肝膽,使其失於疏泄條達。臨床症見胃脘、兩脅疼痛,厭食油膩,發熱,惡心,身重倦怠或黃疸。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疏肝泄膽、清熱利濕。方用清胰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5g,茵陳30g,生山梔15g,柴胡15g,黃芩12g,胡黃連10g,白芍 12g,木香6g,生大黃(後下)10g,金錢草30g,苡仁30g,蒼術10g,焦三仙各10g。
3.脾虛食滯
素體脾胃虛弱,復因暴飲暴食,脾運不及,腸胃受傷,食積停滯,氣機失暢。臨床症見脘悶納呆,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泄瀉,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食物,面黃肌瘦,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脈弱。治宜健脾化積,調暢氣機。方用清胰湯合枳實化滯丸加減:焦白術20g,焦三仙各15g,茯苓20g,枳實 10g,銀花30g,黃芩10g,柴胡10g,澤瀉20g,陳皮10g,苡仁30g,木香6g。
4.瘀血內結
久病入絡,導致瘀血內結,氣機不通。臨床症見脘腹疼痛加劇,部位固定不移,脘腹或左脅下痞塊,x線片或b超發現胰腺有鈣化或囊腫形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香附10g,元胡15g,沒葯1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0g,蒲黃 15g,五靈脂10g,柴胡10g,苡仁30g,黃芩10g,丹參30g。
㈨ 中醫所說的納呆、納差是什麼意思
中醫所說的納呆、納差是指胃消化不好,食慾不振的症狀。
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飽滯之感的,稱為胃納呆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