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完骨穴就是安眠穴嗎各在什麼地方
你好,完骨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在耳後,乳突後下方凹陷處。主治:癲癇,頭痛,頸項強痛,喉痹,頰腫,齒痛,口歪。
失眠的因素很多,如是膽火引陽不入於陰,按應有效。
有一穴叫大陵穴對於安眼會好些。。。
㈡ 人體全部穴點陣圖
人體穴道胸部腹部穴點陣圖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 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中府 雲門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㈢ 按壓左側完骨穴疼痛
單一抄的一側穴位按壓痛很難說明有什麼問題!
下面是我找的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完骨穴[釋名]完骨,耳後高骨,即顳骨乳突。穴在其後下方凹陷中,故名。
[出處]《素問·氣穴論》。
[位置]頭部耳後乳突後下方凹陷處。當乳突後緣直下,平乳突下緣處,與風府相平。《針灸甲乙經》:「在耳後,入發際四分」;《針灸集成》:「在竅陰下七分發際中」。
[局部解剖]
肌肉:胸鎖乳突肌附著部上方。
神經:枕小神經本干。
血管:耳後動、靜脈支。
[類別]《針方六集》一說為髓會。
交會穴:足太陽、少陽之會。
[功效]祛風,清熱,寧神。
[主治]
古代記述:頭風,耳後痛,牙床急痛,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喉痹,瘧,癲狂癇,足不收失履,偏風,手足攣痿。
近人報道:失眠,面癱,流行性腮腺炎,腦發育不全,腦癱,癔病。
[方例]
痎瘧:完骨、風池、大杼。
頭面氣癰腫:完骨、巨髎
喉痹、頸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後:完骨、天牖、前谷。
頸項痛:完骨、頷厭。
失眠:完骨、三間。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寸。不灸。
㈣ 人體穴位詳細圖紙.
頭部穴點陣圖(正面)
頭維穴 發際穴 陽白穴 印堂穴 攢竹穴 魚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絲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後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倉穴 承漿穴
補充:前頂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當陽 五處 曲差 眉沖 素髎 兌端 齦交 上迎香
頭部背面穴點陣圖
百會穴 後頂穴 風府穴 風池穴 天柱穴 啞門穴 太陽穴 下關穴 客主人 耳門穴 聽宮穴 翳風穴 頰車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補充:四神聰 強間 腦戶 目窗 正營 率谷 承靈 腦空 頭竅陰 完骨 天沖 頷厭 頭臨泣 懸顱 懸厘 聽會 和髎 角孫 顱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點陣圖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 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中府 雲門人體背部穴點陣圖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中樞 脊中 懸樞 命門 腰陽關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風 天宗 臑俞 肩貞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會陽 長強 魄戶 膏肓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白環俞
上肢內側穴點陣圖
天泉穴 天府穴 俠白穴 青靈穴 曲澤穴 尺澤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列缺穴 經渠穴 太淵穴 大陵穴 靈道穴 通里穴 陰郄穴 神門穴 魚際穴 少商穴 勞宮穴 少府穴 中沖穴 少沖穴
上肢外側穴點陣圖
曲垣 秉風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貞 臑會 臂臑 消濼 手五里 清冷淵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瀆 支正 溫溜 三陽絡 支溝 會宗 偏歷 外關 養老 陽谷 陽池 陽溪 腕骨 後溪 中渚 前谷 液門 少澤 關沖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下肢內側穴點陣圖
箕門穴 血海穴 陰包穴 曲泉穴 陰谷穴 陰陵泉 膝關穴 地機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築賓穴 蠡溝穴 三陰交穴 交信穴 復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鍾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孫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隱白穴
下肢外側穴點陣圖
居髎 環跳 髀關 風市 中瀆 伏兔 陰市 梁丘 膝陽關 犢鼻 陽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豐隆 外丘 陽交 飛揚 光明 陽輔 懸鍾 跗陽 解溪 沖陽 丘墟 太沖 陷谷 足臨泣 第五地 內庭 行間 大敦 厲兌 足竅陰 至陰 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㈤ 完骨穴的具體位置在哪最好放上圖,謝謝!!!!
完骨穴找復法:觸摸耳垂後面制,有稱為「乳突」的凸骨,從此骨下方沿後緣,觸摸上方的骨頭,有一淺凹。一壓,即有震動感,這就是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D%EA%B9%C7%D1%A8&in=2&cl=2&cm=1&sc=0&lm=-1&pn=1&rn=1
㈥ 面部穴點陣圖
面部穴點陣圖如下圖: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面為五臟之華」,按摩美容即運用一定手法,作用於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氣血流暢,達到美化容顏的目的。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祛病養生,還能有效去除角質和廢棄物,並補充營養及水分,從而改善膚色,使皮膚得到完全的放鬆和恢復。面部按摩要求手法要穩定,部位要准確,力度要適中,快而有序。
(6)完骨穴位位置圖養生堂擴展閱讀: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㈦ 人體穴位
頭部穴點陣圖(正面)
頭維穴 發際穴 陽白穴 印堂穴 攢竹穴 魚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絲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後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倉穴 承漿穴
補充:前頂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當陽 五處 曲差 眉沖 素髎 兌端 齦交 上迎香
頭部背面穴點陣圖
百會穴 後頂穴 風府穴 風池穴 天柱穴 啞門穴 太陽穴 下關穴 客主人 耳門穴 聽宮穴 翳風穴 頰車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補充:四神聰 強間 腦戶 目窗 正營 率谷 承靈 腦空 頭竅陰 完骨 天沖 頷厭 頭臨泣 懸顱 懸厘 聽會 和髎 角孫 顱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點陣圖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 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中府 雲門
人體背部穴點陣圖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中樞 脊中 懸樞 命門 腰陽關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風 天宗 臑俞 肩貞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會陽 長強 魄戶 膏肓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白環俞
上肢內側穴點陣圖
天泉穴 天府穴 俠白穴 青靈穴 曲澤穴 尺澤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列缺穴 經渠穴 太淵穴 大陵穴 靈道穴 通里穴 陰郄穴 神門穴 魚際穴 少商穴 勞宮穴 少府穴 中沖穴 少沖穴
上肢外側穴點陣圖
曲垣 秉風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貞 臑會 臂臑 消濼 手五里 清冷淵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瀆 支正 溫溜 三陽絡 支溝 會宗 偏歷 外關 養老 陽谷 陽池 陽溪 腕骨 後溪 中渚 前谷 液門 少澤 關沖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下肢內側穴點陣圖
箕門穴 血海穴 陰包穴 曲泉穴 陰谷穴 陰陵泉 膝關穴 地機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築賓穴 蠡溝穴 三陰交穴 交信穴 復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鍾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孫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隱白穴
下肢外側穴點陣圖
居髎 環跳 髀關 風市 中瀆 伏兔 陰市 梁丘 膝陽關 犢鼻 陽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豐隆 外丘 陽交 飛揚 光明 陽輔 懸鍾 跗陽 解溪 沖陽 丘墟 太沖 陷谷 足臨泣 第五地 內庭 行間 大敦 厲兌 足竅陰 至陰 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㈧ 人體重要的穴位(附圖)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㈨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9)完骨穴位位置圖養生堂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㈩ 敲打膽經穴點陣圖
膽經的准確位置圖
(10)完骨穴位位置圖養生堂擴展閱讀:
膽經的作用:
1.減肥 由於敲膽經可以使膽經的活動加專速,將大腿外側堆積在膽經上的屬垃圾排出,因此,這個運動直接就會使臀部和大腿外側的脂肪減少,大約一至二個月就會感覺褲管變大了。
2.促進膽汁分泌 膽經連接膽臟,常敲膽經能夠使膽經通暢,促進膽汁分泌。膽汁能夠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促進溶解膽固醇,防止脂肪在體內囤積,促進腸胃蠕動,抑制腸道細菌生長,對於人體健康有益。
3.調理臟腑 敲膽經可以調整臟腑的氣機。熟話說肝膽相照,肝與膽的關系密切,敲打膽經能夠條暢肝臟氣機,使氣機暢達,臟腑氣機的升降就會趨於有序。
參考資料:膽經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