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高血壓中醫治療方法

高血壓中醫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1-02-05 16:43:55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方法有哪些

高血壓病以頭痛抄,頭暈為第一主訴,中醫將高血壓納入眩暈和頭病范疇,現在患高血壓的病人很多,而且年齡逐步年輕化,高血壓更是心腦血管病和腎病的無凶,高血壓病是慢性病,多發病,臨床症型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肝火上炎,風痰互結型;氣虛血滯,瘀阻脈絡型;需辨症論治,中醫治療確沒有西醫降壓葯來得直接有效果,但對於處在臨界點的高血壓患者卻有很好的調理作用,中醫還對高血壓並發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這是中醫的特色治療。家裡長輩對高血壓有過詳細論述,本人也參與此症調研總結,供朋友們參考。謝謝

② 中醫怎樣治療高血壓病

高血壓是指一種以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升高為特徵,可伴有心臟、血管、腦、腎臟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1991年普查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已達11.26%,較1979~1980年10年間增高25%。據1996年調查,這種升高的勢頭仍在持續。其並發症引起的死亡率、病殘率也居前列,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WHO/ISH)提出的高血壓定義為:未服抗高血壓葯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即為高血壓。同年頒布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也採用了這一標准。既往將高血壓分為1、2、3期,WHO/ISH指南委員會的專家認為「期」有指病程進展階段的涵義,而目前僅按血壓水平分類,不反映病程,故用「級」而不用「期」。1級高血壓收縮壓140~159mmHg或舒張壓90~99mmHg;2級高血壓收縮壓160~179mmHg或舒張壓100~109mmHg;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10mmHg;因高血壓的危害性一方面與病人的血壓水平正相關,另一方面還取決於其同時具有的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以及合並的其他疾病情況,故根據合並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和同時患有的其他疾病情況,結合血壓水平,又將高血壓病人分為4類,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並依此指導醫生確定治療時機和治療策略與估計預後。

高血壓系由多種發病因素和復雜的發病機制所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體液內分泌變化、遺傳、腎臟及血管壓力感受器功能異常、細胞膜離子轉運障礙等均可能參與發病過程。對於迄今原因尚未完全闡明的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或高血壓病,占人群高血壓病人的95%以上;病因明確、血壓升高僅為某些疾病的一種表現,稱為繼發性(症狀性)高血壓,占不到5%。按其臨床表現特點和病程進展,可分為緩進型高血壓和急進型惡性高血壓。

絕大多數高血壓病(95%~99%)屬於緩進型,多見於中老年,其特點是起病隱匿、進展很慢、病程長達10餘年至數十年,初期很少症狀,約半數病人因體檢或其他疾病就醫時經測量血壓才發現增高;臨床表現主要是頭暈、頭痛、頭脹、心悸、健忘、多夢、耳鳴、乏力等。也有不少病人直到出現高血壓的嚴重並發症和靶器官損害引起的相應症狀才就醫。

高血壓療效判定標准,按照2002年版《中葯新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中葯新葯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包括血壓療效和證候療效的判定兩個方面。血壓療效判定標准:(1)顯效:①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並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2)有效:①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③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mmHg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3)無效:未達到以上標准者。證候療效判定標准:

將眩暈、頭痛、急躁易怒、腰酸、膝軟等症狀、體征按輕、中、重分級量化。(1)顯效:臨床症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2)有效:臨床症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3)無效:臨床症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一、病因病機

高血壓是現代醫學病名,古代中醫文獻中沒有高血壓的病名記載。近代學者通過臨床觀察結合現代醫學論述,認為高血壓以眩暈、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因此可歸屬於中醫學眩暈、頭痛的范疇。茲將眩暈、頭痛的歷代認識分述如下:

(一)眩暈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眩暈多屬肝的病變,可由風、火、痰、虛等多種原因引起。

眩暈最早見於《內經》,稱為「眩冒」、「眩」。《內經》對本證的病因病機的論述包括四個方面:①外邪致病,如《靈樞大惑論》說:「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入於腦則腦轉。

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②因虛致病,如《靈樞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靈樞衛氣篇》說:「上虛則眩」。③與肝有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④與運氣有關,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

漢代張仲景對眩暈一證未有專論,僅有「眩」、「目眩」、「頭眩」、「身為振振搖」、「振振欲擗地」等描述,散見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其病因,或邪襲太陽,陽氣郁而不得伸展;或邪郁少陽,上干空竅;或腸中有燥屎,濁氣攻沖於上;或胃陽虛,清陽不升;或陽虛水泛,上犯清陽;或陰液已竭,陽亡於上,以及痰飲停積胃中(心下),清陽不升等多個方面,並擬訂相應的治法方葯。例如,小柴胡湯治少陽眩暈;刺大椎、肺俞、肝俞治太少並病之眩暈;大承氣湯治陽明腑實之眩暈;真武湯治少陰陽虛水泛之眩暈;苓桂術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等治痰飲眩暈等等,為後世論治眩暈奠定了基礎。

隋、唐、宋代醫家對眩暈的認識,基本上繼承了《內經》的觀點,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頭眩候》說:「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唐王燾《外台秘要》及宋代《聖濟總錄》亦從風邪立論。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則首先提出風、熱、痰致眩的論點。在治療方面,諸家方書在仲景方葯的基礎上,又廣泛採集,使之益加豐富,如《外台秘要》載有治風頭眩方劑九首,治頭風旋方劑七首;《聖濟總錄》載有治風頭眩方劑二十四首。

金元時代,對眩暈一證從概念、病因病機到治法方葯等各個方面都有所發展。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對眩暈與昏迷進行了鑒別。金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主張眩暈的病因病機應從「火」立論:「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張子和則從「痰」立論,提出吐法為主的治療方法,他在《儒門事親》中說:「夫頭風眩暈……。在上為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下辛涼之葯。凡眩暈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氣血頗實,吐之甚效。」李東垣《蘭室秘藏頭痛》所論惡心嘔吐,不食,痰唾稠黏,眼黑頭旋,目不能開,如在風雲中……即是脾胃氣虛、濁痰上逆之眩暈,主以半夏白術天麻湯,並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元朱丹溪更力倡「無痰不作眩」之說,如《丹溪心法頭眩》說:「頭眩,痰挾氣虛並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葯及降火葯。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

明、清兩代對眩暈的論述日臻完善。對眩暈病因病機的分析,雖各有所側重,合而觀之,則頗為詳盡。如明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眩暈門》以虛實分論,提出虛有氣虛、血虛、陽虛之分,實有風、寒、暑、濕之別,並著重指出「四氣乘虛」,「七情郁而生痰動火」,「淫慾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吐血或崩漏,肝家不能收攝營氣」,是眩暈發病之常見原因。劉宗厚《玉機微義》、李梴《醫學入門》等書,對《內經》「上盛下虛」而致眩暈之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認為「下虛者乃氣血也,上盛者乃痰涎風火也」。張景岳則特別強調因虛致眩,認為:

「無虛不能作眩」;「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景岳全書眩暈》)陳修園則在風、痰、虛之外,再加上火,從而把眩暈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火」、「痰」、「虛」四字。此外,明虞摶提出「血瘀致眩」的論點,值得重視,其在《醫學正傳卷四眩暈》中說:「外有因嘔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對跌仆外傷致眩暈已有所認識。

關於眩暈的治療,此期許多類書著作,集前人經驗之大成,條分縷析,頗為詳盡。如《醫學六要頭眩》即分濕痰、痰火、風痰、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亡血、風熱、風寒、死血等證候立方。《證治匯補》亦分濕痰、肝火、腎虛、血虛、脾虛、氣郁、停飲、陰虛、陽虛;程鍾齡除總結了肝火、濕痰、氣虛、腎水不足、命門火衰等眩暈的治療大法外,並著重介紹了以重劑參、附、芪治療虛證眩暈的經驗;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眩暈》華岫雲按,認為眩暈乃「肝膽之風陽上冒」,其證有挾痰、挾火、中虛、下虛之別,治法亦有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用羚羊、山梔、連翹、花粉、玄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薑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兼用人參,外台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攝之治是也。可謂理明,辭暢,要言不繁。

總之,繼《內經》之後,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總結,使眩暈一證的證治內容更加豐富、充實,逐漸趨於條理與系統化。解放後,對前人的經驗與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整理,並在實踐的基礎上加以提高,對本證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等都有進一步的發展。

(二)頭痛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凡風寒濕熱之邪外襲,或痰濁、瘀血阻滯,致使經氣逆上;或肝陽上擾清空;或氣虛清陽不升;或血虛腦髓失榮等等,均可引起頭痛。頭痛劇烈,經久不愈,呈發作性者,又稱作「頭風」。

頭痛一證,首載於《內經》。如《素問奇病論》雲:「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曰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素問五臟生成篇》雲:「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靈樞經脈篇》雲:「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素問通評虛實論》雲:「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究其病因,不外外感、內傷兩端,或風寒外襲,或下虛上實,或腸胃功能失調,致使經氣逆上,不得運行,壅遏而作痛。《內經》這些論述,奠定了頭痛證治的理論基礎。

漢張仲景《傷寒論》中,論及太陽、陽明、少陽、厥陰病均有頭痛之見證,誠以三陽經脈俱上頭,厥陰經脈亦會於巔,是以邪客諸經,循經上逆,頭痛作矣。因其證候各異,故治法亦殊,如治太陽頭痛,用辛溫之劑以發散風寒;治「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予承氣湯以通下;治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用吳茱萸湯溫散厥陰寒邪,以降濁陰。對證用葯,充滿了辨證論治的精神。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鬲痰風厥頭痛候》雲:「鬲痰者,謂痰水在於胸鬲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於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連腦痛,故雲鬲痰風厥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即死」,認識到「風痰相結,上沖於頭」可致頭痛,甚為可貴。唐孫思邈《干金方頭面風第八》載列古代用治頭痛的部分效方,其中如治頭風用「頭風散」(附子、鹽)摩頂的外治法,對後人頗有啟迪。

金元時期,李東垣將頭痛分為內傷頭痛和外感頭痛,他在《內經》六經和《傷寒論》對頭痛證治的基礎上,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這一分經用葯的方法,對後世影響很深。《蘭室秘藏頭痛門》雲:「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蒼術、半夏、南星為主;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頂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又雲:「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黃芪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白術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葯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葯也;羌活附子湯,治厥陰頭痛葯也」,條分縷析,對辨證用葯,很有參考價值。朱丹溪《丹溪心法頭痛篇》,除沿用東垣之說外,並指出:「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亦系經驗有得之言。

明王肯堂對頭痛的病因病機頗多闡發,《證治准繩頭痛》雲:「頭象天,三陽六府清陽之氣,皆會於此;三陰五藏精華之血,亦皆注於此。於是天氣所發,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五賊之逆,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因與其氣相薄,郁而成熱則脈滿,滿則痛」。張景岳《景岳全書頭痛》雲:「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以暫痛言之,則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於經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者,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或以陽勝者,微熱則發;或以水虧於下,而虛火乘之則發;或以陽虛於上,而陰寒勝之則發」,指出:「暫痛者,當重邪氣;久病者,當重元氣,此固其大綱也;然亦有暫痛而虛者,久痛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辨之,不可執也」。李中梓《醫宗必讀頭痛》簡明地描述了本證的不同證候:「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痛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細急而惡寒戰栗;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李中梓還闡明了頭痛用風葯的機理:「頭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風葯者何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亦假引經」。

清代葉天士對頭痛的證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臨證指南醫案頭痛》鄒時乘按:「頭為諸陽之會,與厥陰肝脈會於巔,諸陰寒邪不能上逆為陽氣窒塞,濁邪得以上據,厥陰風火,乃能逆上作痛。故頭痛一症,皆由清陽不升,火風乘虛上入所致。觀頭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陽虛濁邪阻塞,氣血瘀痹而為頭痛者,用蟲蟻搜逐血絡,宣通陽氣為主;如火風變動,與暑風邪氣上郁而為頭痛者,用鮮荷葉、苦丁茶、蔓荊、山梔等,辛散輕清為主;如陰虛陽越而為頭痛者,用仲景復脈湯、甘麥大棗湯,加白芍、牡蠣,鎮攝益虛、和陽熄風為主;如厥陽風木上觸,兼內風而為頭痛者,用首烏、柏子仁、甘菊、生芍熄肝風、滋腎液為主」。葯隨證轉,值得效法。

綜上所述,祖國醫學對頭痛的證治,自《內經》以來,其內容日趨豐富、完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元、明、清時期,部分醫家還認識到某些眩暈與頭痛、頭風、肝風、中風諸證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如朱丹溪雲:「眩暈乃中風之漸」。虞摶《醫學正傳卷四眩暈》雲:「眩暈者,中風之漸也」。張景岳亦謂:「頭眩有大小之異,總頭眩也……。至於中年之外,多見眩仆卒倒等證,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運忽止者,人皆謂之頭暈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謂之中風中痰」。華岫雲在《臨證指南醫案眩暈門》按語中更明確地指出:「此證之原,本之肝風;當與肝風、中風、頭風門合而參之」。這些論述與當今所論高血壓病及其並發症之間的相關性是不謀而合的。

在歷代醫家對眩暈、頭痛等高血壓病相關表現認識的基礎上,現世醫家認為高血壓病多由以下因素引起:情志失調,煩惱抑鬱太過,致肝失條達,肝氣郁結,風陽上浮;或郁久化火,耗傷肝陰,肝陽上亢,致成本病;飲食失節,恣食肥甘,或高鈉鹽飲食或飲酒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致水液代謝失常,痰濕內蘊,發為本病;或腎精不足,房事不節,縱欲過度,腎精虧耗,不能生髓,髓海空虛,或天癸將竭,沖任失調,而致本病。

本病的發生多較緩慢,病程亦較長,但少數病人可發病急驟,血壓顯著上升,臨床表現亦急重,病變部位在肝、腎、心、脾,其中以肝、腎為主,病性為本虛標實,肝腎陰虛是其本,肝陽上亢,痰瘀內蘊為其標。因本病多為肝陽偏盛,故病勢以升發向上為主,亦可導致肝風內動,發生驚厥、昏迷,則病勢凶險。本病病程一般較長,病機轉化多較緩慢,初期多為實證,日久可耗傷肝腎之陰,造成肝腎陰虛;進而陰損及陽,形成陰陽兩虛證;而肝腎陰虛也可因水不涵木導致肝陽上亢,致成本虛標實之陰虛陽亢證。臨證多見以下7種類型:①肝陽上亢:長期憂郁惱怒,郁怒傷肝,肝鬱氣滯,風陽上浮,或氣郁化火,肝火上擾而血壓升高,出現頭暈,頭脹,頭痛等症。②陰虛陽亢:因久病或房事不節或年老體衰,水不涵木,木少滋榮,則肝陽上擾清空,引致血壓升高。③腎精不足:縱欲太過,耗傷腎精,或年老腎精虧虛,以致髓海空虛而血壓上升。④陰陽兩虛:多屬本病晚期,久病及腎,致腎陰腎陽俱虛,出現頭昏眼花,耳鳴腰酸腿軟,畏寒等證候。⑤痰濕內蘊:多因過食肥甘,嗜酒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濁中阻,而出現眩暈頭重,胸悶少食等症。⑥沖任失調:部分婦女因妊娠多育或天癸將竭之際,腎氣日衰,沖任脈虛,血海漸枯,腎虛於下,火炎於上,可發本病。⑦血脈瘀阻:病久臟腑虛損,氣血失和,或肝鬱氣滯,或脾虛濕滯,或肝腎陰虛等諸種原因均可導致血脈瘀阻,氣血不能榮於頭目,而為眩暈、頭痛。在上述證型中,陰虛陽亢型所佔比例最大,有人統計約占本病的50%。

二、辨證用葯

本病病理機制中以肝陽上亢與肝腎虧虛為中心環節。治療大法以平熄肝陽為第一要法。或潛陽,或瀉火,或熄風,或兼滋腎養肝,或兼化痰活血,視病情而定。後期則以調補腎之陰陽為主。其臨床辨證分型及治法處方大致如下:

(一)肝陽上亢

[辨證要點]頭痛目痛,眩暈耳鳴,心煩易怒,夜寐不寧,或兼面紅目赤,口苦,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葯]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5g,鉤藤12g,生石決明30g,生山梔12g,黃芩20g,川牛膝20g,杜仲20g,桑寄生20g,夜交藤20g,茯神15g,菊花12g。

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山梔、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不致偏亢;菊花清肝明目;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補益肝腎;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共奏平肝潛陽之功。

(二)陰虛陽亢

[辨證要點]眩暈頭痛,頭重腳輕,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耳鳴心悸,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或弦數。

[治法]滋陰潛陽。

[方葯]杞菊地黃丸合鎮肝熄風湯加減:熟地黃24g,山萸肉15g,山葯12g,茯苓18g,鉤藤12g,枸杞子15g,菊花15g,炙龜板20g,煅牡蠣20g,桑寄生20g。

方中鉤藤、菊花、牡蠣平肝潛陽;熟地黃、山萸肉、桑寄生滋補腎陰,斂肝固精;茯苓、山葯健脾補腎;龜板、枸杞子滋陰養肝明目。

(三)腎精不足

[辨證要點]眩暈耳鳴,少寐多夢,腰痠腿軟,或頭痛煩熱,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弦細或細弱。

[治法]滋補腎精。

[方葯]六味地黃丸合左歸丸加減:熟地黃24g,山萸肉18g,淮山葯18g,粉丹皮15g,澤瀉15g,茯苓12g,杜仲20g,龜板膠20g,枸杞子15g,懷牛膝20g。

方中熟地黃滋腎陰,益精髓。山萸肉滋腎益肝,山葯滋腎補脾,共成三陰並補以收補腎治本之功,亦即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義。再用澤瀉配熟地而瀉腎降濁;丹皮配山萸肉以瀉肝火;茯苓配山葯而滲脾濕。如此配伍,則補瀉兼使,但以補為主,既可收補陰之效,又可防止滋補之品產生滯膩之弊。再伍以杜仲、枸杞子、龜板膠、牛膝增強補腎填精壯腰之力。

(四)陰陽兩虛

[辨證要點]頭痛眩暈,耳鳴,視物昏花,腰膝腿軟,勞則氣短,畏寒肢冷,夜尿增多,舌淡或紅,苔白,脈沉弦或沉細。

[治法]育陰助陽。

[方葯]金匱腎氣丸加減:乾地黃24g,山萸肉12g,淮山葯15g,澤瀉9g,炮附子12g,肉桂9g,桑寄生15g。

方中用乾地黃滋補腎陰,山茱萸、山葯滋補肝脾,輔助滋補腎中之陰;並以肉桂、附子溫補腎中之陽,使陰陽雙補。可輔以桑寄生壯腰補腎,澤瀉、茯苓利水滲濕,丹皮清瀉肝火,與溫補腎陽葯相配,意在補中寓瀉,以使補而不膩。

(五)痰濕內蘊

[辨證要點]頭暈頭痛,頭重如裹,胸悶心悸,舌胖苔白膩,脈弦或弦滑。

[治法]燥濕化痰,佐以平肝。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清半夏12g,生白術15g,天麻18g,茯苓15g,生薑6g,生甘草3g,大棗5枚,橘紅10g。

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以天麻化痰熄風而止頭眩,二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葯。以白術健脾燥濕,與半夏、天麻配伍,祛濕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以茯苓健脾滲濕,與白術相合,尤能治痰之本;橘紅理氣化痰;姜棗調和脾胃。甘草和中而調葯性。諸葯相伍,使風熄痰消,眩暈自愈。

(六)沖任失調

[辨證要點]本型多見於婦女天癸將絕之時。症見頭面烘熱,升火汗出,頭暈頭痛,煩躁不寧,咽干口燥,足冷膝軟,或有浮腫,或月經紊亂,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補腎瀉火,調理沖任。

[方葯]二仙湯加減:仙茅12g,仙靈脾12g,巴戟天10g,肉蓯蓉15g,黃柏10g,知母9g,當歸15g,白芍12g,益母草15g,牡蠣20g(先煎)。

本方方名二仙,是以仙茅、仙靈脾二葯補腎壯陽為主葯,配伍巴戟天溫腎陽、補腎精,三葯溫腎而壯元陽;黃柏、知母滋養腎陰而瀉肝火;當歸加白芍、益母草助養血,調理沖任;牡蠣潛陽斂攝。全方配伍補腎壯陽與滋陰瀉火同用,共奏補腎、瀉火、調理沖任之功。

(七)血脈瘀阻

[辨證要點]頭痛經久不愈,固定不移,偏身麻木,心痛胸痹,面唇發紺,舌質紫暗,脈象弦澀。

[治法]活血祛瘀,疏通血脈。

[方葯]血府逐瘀湯加減:赤芍、生地黃各15g,桃仁、紅花各10g,柴胡、鬱金、牛膝各12g,益母草18g,合歡皮20g,甘草6g。

方中以赤芍、生地黃、桃仁、紅花、益母草、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暢通血脈;柴胡、鬱金舒肝解郁;合歡皮以安神;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合,使血活氣行,諸證自愈。

三、針刺治療

針刺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有一定的療效,對於初期高血壓病人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尤以收縮壓下降更為明顯,對改善臨床症狀亦較好;針刺治療繼發性高血壓,雖能減輕臨床症狀,但療效不鞏固,必須針對其原發病進行治療。

(一)體針

治療原則:調整陰陽,平肝益腎。肝火熾盛者偏以潛降亢盛之陽,陰虛陽亢者側重以滋水補腎,痰濕內盛者佐以祛痰化濕,陰陽兩虛者宜陰陽雙補。

取穴:風池、曲池、足三里、太沖。

辨證配穴:肝火熾盛:行間、太沖;陰虛陽亢:太溪、三陰交、神門;痰濕內盛:豐隆、內關;陰陽兩虛:氣海、關元(灸)。

操作:每次選3~5穴,每次留針20min,每日1次。處方各穴除風池外,均用捻轉結合提插瀉法,間歇行針,針感要求逆以傳達,符合「迎而奪之」之法。風池針尖向對側眼眶進針,使針感上達巔頂,能立解頭痛頭暈之苦,平補平瀉,並可作靜止留針。陰虛陽亢者,太溪、三陰交用補法,失眠嚴重者,神門用瀉法。痰濕內盛,胸悶脘痞者,豐隆、內關均用提插捻轉瀉法。

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會,太沖屬足厥陰經的原穴,二穴施瀉法,以潛降亢盛之陽,高血壓見頭脹頭痛者尤為適宜。曲池、足三里屬手足陽明,陽明為氣血俱盛之經,瀉之可疏泄陽邪。行間為肝經榮穴,配以頭面奇穴太陽,瀉之或點刺出血,可開泄肝膽郁熱;內關、豐隆二穴分屬手厥陰心包經和陽明胃經絡穴,可以和脾胃及化痰和中;太溪、神門分別為腎經和心經原穴,二穴同施補法,可起養陰、寧心、安神作用,常用於治療虛煩失眠。

(二)其他針法

1.耳針取耳穴肝、腎、心、耳尖、降壓溝、神門、肝陽、額、枕等;每次選2~3穴,用中強刺激,留針20min,每日1次。撳針埋藏,可埋針1~2d。

2.耳穴壓豆法取穴:高血壓點、降壓點、降壓溝Ⅰ、降壓溝Ⅱ。配穴為內分泌、神門、大腸、肺、太陽穴等。根據高血壓分期取主穴1~2對,隨症加用配穴。操作方法:確定治療穴位,局部消毒,將中葯王不留行籽膠布貼於穴位,並給予加壓,病人感到酸、麻、脹、痛或發熱。每日按壓3次。每次只貼一側,3d後更換,兩耳交替應用。

3.水針分三組取穴:①足三里、內關;②三陰交、合谷;③曲池、太沖。三組穴位可交替使用。取一組穴位,每次注射5%或10%葡萄糖液3~5m1

③ 中醫如何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 (一) 肝鬱化火上炎。 清肝瀉火,行血通經,緩急解痙。 三草湯。 夏枯草10克,龍膽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劉渡舟方。 (二) 陰虛陽亢。 滋陰平肝。 玄參鉤藤湯。 元參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麥冬10克,夏枯草15克,鉤藤15克,菊花10克,丹參15克,澤瀉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0天為1療程。 傅雲江方。 (三) 瘀熱。 化瘀清熱。 化瘀清散湯。 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參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紅花12克,地龍12克,薄荷6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李潤民方。 (四) 氣虛痰濁阻滯。 益氣化痰。 赭決九味湯。 黃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決明24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白術9克,甘草2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鄧鐵濤方。 (五) 肝火上擾清空。 平肝清熱,通絡止痛。 清肝湯。 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龍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須30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龔志賢方。 (六) 肝腎陰虛,陰虛陽亢。 滋陰補腎,平肝潛陽。 蓮椹湯。 蓮須12克,桑椹子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山葯15克,牛膝15克,龜板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鄧鐵濤方。 (七) 腎陰陽兩虛。 平肝滋腎潛陽。 脾腎雙補湯。 桑寄生30克,玉米須30克,生龍骨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首烏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杜仲9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鄧鐵濤方。 (八) 陰陽兩虛,虛陽上亢。 滋陰潛陽。 附子龜板湯。 附塊6克,龜板9克,女貞子9克,旱蓮草9克,何首烏15克,丹參15克,磁石30克,石決明24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姜春華方。 (九) 脾腎陽虛,痰濕內盛,水氣上逆。 溫陽利水,健脾化痰。 龍牡真武湯。 茯苓9克,清半夏9克,白術6克,白芍6克,附片6克,生龍骨12克,生牡蠣12克,生薑4.5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蒲輔周方。 (十) 肝陽上亢。 清肝,平肝,潛陽,鎮痙熄風。 紅龍夏海湯。 紅牛膝12克,地龍12克,海藻30克(另包水洗),夏枯草30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黎炯方。 (十一) 肝陽上亢,肝腎陰虛。 平肝熄風,育陰潛陽。 清腦降壓湯。 珍珠母20克,石決明25克,何首烏50克,白菊花15克,鉤藤15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張成思方。 (十二) 肝經熱盛,痰濁中阻。 清肝熄風,活血散瘀。 八味降壓湯。 紫丹參30克,懷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丹皮15克,馬兜鈴30克,鉤藤15克,刺蒺藜15克,代赭石30克(碾細)。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春茂方。 (十三) 肝腎陰虛。 滋補肝腎,降壓熄風。 七子湯。 決明子24克,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女貞子15克,金櫻子9克,沙苑子12克,桑椹子12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李文亮方。

中葯治療高血壓偏方

降壓葯是必須要復吃的,飲食也制要適當控制一下,因為人體每吃一頓飯就會影響你體內的糖類和脂類的吸收和轉化,如果飲食不當的話可能會造成血糖或血脂的升高,引起血壓的波動。另外我推薦父親一直在食用的上海世博會聯合國館的特許食品唐和唐「大福降糖」,餐前吃可以輔助降低血脂和血壓,這可是衛生部批準的新資源食品,這個廠家的和唐因子也是運往玉樹災區支援的,還上了新聞聯播呢,應該是個大公司。我們是從網上訂購的,直接貨到付款的,我父親吃了2個月,血壓一直很穩定,西葯也減了量,血壓直接降到了86/125,現在經常去釣魚玩什麼的,呵呵。
對了,千萬記得高血壓病人要經常活動一下,家屬要經常從心理上鼓勵他,這樣會好的更快,呵呵。另外告訴幾個養生保健的博客,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高血壓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方法非常的多。高血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對於患者的傷害主要就是對靶器專官的損傷屬。中醫在這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方法也非常的多。首先泡腳法,主要是採用桑葉、桑枝來泡腳,當然需要堅持才能取得效果。再就喝藕汁,這種情況在臨床上證明也是有降壓的作用,高血壓病人一定要加倍的預防腦卒中。所以在中醫方面,採用這種預防作用也是非常的重要。另外,由於高血壓大部分都是見於中老年人,本身就比較虛弱,更經不住外界的刺激,所以要調節好情志,防止高血壓轉為腦中風。另外在飲食方面,一定注意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一定要以清淡飲食為主。

⑥ 高血壓病的中醫療法有哪些

指甲按摩療法

手的拇指指甲根部是血氣循環的起始點,沿指甲底部肌肉隆起線狀的兩端,以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轉動性地揉搓。然後,自指甲邊緣朝指根方向慢慢揉搓下去。呼氣時施壓,吸氣時放鬆。左右手拇指輪流按摩,早、午、晚各做1次,每次約5分鍾。有降壓作用。

推拿療法

保健按摩,如洗面、揉叩頭皮、浴眼、擦鼻、叩齒、梳頭、鼓耳、撫枕後、舉手、搓腰眼、揉腹、練腿、搓腳心等都有疏導氣血、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症狀的作用。每日2次,每次3~5分鍾。

針灸療法

(1)體針法:常取合谷、曲池、足三里、內關、三陰交、陽陵泉、風池等穴。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留針20分鍾。

(2)耳針法:常取降壓溝、腎上腺、耳垂、耳尖等穴,用中、強刺激,每日1次,留針1~2小時。亦可用埋針法,用王不留行子代替埋針。

(3)梅花針法:輕叩頭部、脊柱兩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分鍾,7~10次為1個療程。

敷穴療法

吳茱萸研末,拌以醋或凡士林,貼敷於腳底湧泉穴,每晚更換。湧泉穴位置:在腳底前1/3中間凹陷處。

鼻嗅療法

將適量菊花裝入枕頭,夜間睡眠時枕之。通過自然呼吸中葯的氣味,使葯物直接作用於肺部,主治高血壓性眩暈。對菊花過敏者禁用。

葯枕療法

野菊花、燈心草、石菖蒲、晚蠶砂適量,搗碎成粗末頭,放入枕頭。這樣葯物可以直達頭部,具有平衡氣血、調節陰陽、治病祛邪之功效。

階梯療法

在用葯方法上,目前全世界范圍內普遍採用的都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階梯療法。不過,隨著降壓葯的更新換代,階梯療法中的具體用葯方案也發生了轉變。20世紀70年代倡導的階梯治療方案,是以利尿劑或阻滯劑為第一階段用葯,有效則以此維持,無效則逐步加用利血平、胍乙啶等。80年代中期認為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優越於前者,於是又將其列入第一階梯用葯。現在有又新的劑型出現,如緩釋、控釋制劑,使每天給葯次數減少,血葯濃度更穩定,治療效果更滿意。

外治療法

(1)佩葯、葯枕法:可選用野菊花、磁石等做成葯帽、葯枕或香袋,睡覺時或隨身攜帶使用。

(2)握葯法:用芒硝6克、生石膏(研細)15克、冬桑葉50克(搗爛)。上葯和勻,攤於手心中握緊。每日2~3次,每次30分鍾左右。

(3)磁療法:將磁碳片、磁帶貼於曲池、內關、足三里等穴位,每日12小時,l~3個月為1個療程。

沐浴療法

溫泉療法通過溫泉水的化學和物理的綜合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其化學作用主要表現在水中的陰陽離子、游離氣體、微量元素及放射性物質不斷地刺激體表及體內感受器官,改善中樞神經的調節功能;其物理作用可分機械作用和溫熱效應。機械作用即靜水壓、浮力及溫泉水中液體微粒運動對皮膚的按摩作用,溫熱效應即溫度對皮膚、呼吸、心血管系統、肩腸功能、免疫機制的有益刺激。化學和物理的綜合作用促進大腦皮質逐漸形成正常的協調活動,抑制並逐漸改變機體的病理過程,從而使慢性疾病得到緩解或痊癒。

泡腳療法

外洗足部通過對血管、神經及感受器的刺激,借經絡的傳導,發揮葯物的功效,可達到調節臟腑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泡腳療法既有穴位的刺激作用、葯液的溫熱作用,又有葯物的葯理作用。通過葯液的溫熱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代謝,調節神經系統功能;葯液中的葯物溶解於水中,通過皮膚吸收而作用於人體,根據不同症型高血壓患者的不同發病機制,選擇相應的天然葯物,可發揮平肝潛陽、滋陰潛陽以及祛風化痰、滋養肝腎等治療作用,從而達到降低血壓、緩解頭暈頭痛、失眠心煩等症狀的目的。

梳頭療法

梳頭所經過的穴位有神庭、上星、百會、玉枕、鳳池、太陽等。這些穴位若得到良好的按摩刺激,有平肝息風、開竅寧神之效。實踐證明,經常用梳子梳頭,對改善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過程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均十分有益。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梳頭還可起降低血壓、軟化血管和養精安神的作用。

體操療法

目前國內有多種針對Ⅰ、Ⅱ期高血壓病患者的降壓體操廣為推行應用,而且效果頗佳。做降壓體操的目的在於增強人體組織的調節功能,讓四肢大幅度的活動與放鬆的腹式呼吸相結合,以幫助降低周圍血管阻力,從而降低血壓。

健身球療法

健身球運動降低血壓的機理是經常用手旋轉健身球,通過健身球對手部少陰心經的少府穴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勞宮穴的刺激,可疏通經絡,調節神經功能,解除精神緊張,促使身心疲勞恢復;空心健身球在旋轉時可發出高低音相間的悅耳的叮咚聲,對大腦是一種良好的刺激,也有利於解除大腦緊張;經常旋轉健身球,不僅可以使經絡保持疏通,氣血保持通暢,還可以使血管擴張,微循環改善,從而調節心血管功能,促使血壓下降。

散步療法

散步是一項簡單而有效的鍛煉方式,也是一種不受環境、條件限制,人人可行的保健運動,大量臨床實踐表明,散步也是防治高血壓病的有效方法。通過散步,可促進四肢及臟器的血液循環,調節神經系統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調節人之情志,解除神經、精神疲勞,使人氣血流暢,臟腑功能協調,降低血壓,減輕或消除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失眠等症狀。

登樓梯療法

平時很少登樓的人,偶爾登樓,到三四層就常感到胸悶心悸、氣喘吁吁;而經常爬樓梯的人,上樓時步履輕健,一般不會出現氣喘胸悶,這是因為經常爬樓梯可使心肺功能得到增強的緣故。爬樓梯也是鍛煉身體、防治高血壓的好辦法。

垂釣療法

垂釣療法,是指通過垂釣活動來達到養生治病目的的一種自然療法。河湖垂釣,綠水清風,環境寧靜,使人心曠神怡。魚欲上鉤之時,垂釣者全神貫注,心無雜念,意在魚鉤,與氣功人靜有異曲同工之妙。魚上鉤之後,垂釣者神情歡快,頗具忘憂解愁之功。垂釣能給人帶來欣快之感,產生良好的心情,這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心病等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垂釣可以怡養性情,故過去許多文人名士把「煙波垂釣」視為文雅活動。

書畫療法

如果習書作畫時能夠頭部端正,兩肩平齊,胸張背直,兩腳平放,精力集中,寵辱皆忘,心正氣和,並靈活自若地運用手、腕、肘、臂,就可使大腦神經興奮和抑製得到平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欣賞書畫可陶冶人的性情,排除憂慮和煩惱,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達到調節情緒、消除疲勞的目的。而這些對高血壓病患者的心理狀態是相當有益的。

舞蹈療法

跳舞是有節奏的全身運動,它具有舒筋活絡、流通氣血、滑利關節、改善機體功能等作用。由於跳舞多在音樂伴奏下進行,音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其功效就不僅僅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更廣泛的整體效應。

音樂療法

優美動聽的音樂,不但能陶冶人的性情,而且也是使人保持良好情緒、防治疾病和增進人體健康的良葯。音樂療法就是通過自己唱歌、演奏樂曲或者選擇性欣賞樂曲以調節人的情緒,消除疲勞,從而達到防治疾病、促進身心健康目的的一種方法。

森林療法

高血壓病患者可以通過蒼翠碧綠的森林的特殊綠色作用,來調節神經系統功能,減少人為的刺激;同時,通過呼吸新鮮空氣,促進機體呼吸、循環系統的正常運行,調節新陳代謝,提高自身免疫力,從而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有條件的患者不妨嘗試著走進森林,相信您一定會輕松而歸。

色彩療法

藍色能使人產生涼爽、輕快的感覺,有助於減緩脈率和呼吸,降低血壓。

⑦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方法

准備芹菜120克,粳米250克,食鹽味精少許。加水適量煮粥,早晚各一次,連服7-8天為一療程。現吃現煮,不可久放。

⑧ 高血壓中醫是怎麼治療的呢

高血壓中醫治抄療方案中醫學認為,高血壓病的病理機制主要是由於肝、腎、心、脾功能失調,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衡所致。其中以肝、腎兩個臟器陰陽失衡尤為多見。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降壓葯是從不離手的,但到冬天,血壓計和降壓護腕也應不離身。特別是血壓不穩定的患者,建議每天測量2~3次血壓,以觀察自己早中晚的血壓變化,避免因血壓突然升高而導致心腦血管意外。在生活中可以用來調節血壓的措施有許多,比如飲食、情緒等都對高血壓的病情具有很大的影響。當然醫療器械對高血壓患者的自我保健是尤為重要的,其中降壓護腕的降壓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需要高血壓患者積極運用。它在平時對任何發病階段的高血壓患者都是適用的,

⑨ 高血壓中醫治療方法

1)中醫認為,高血壓的引起是「肝陽上亢」所致,陽亢則火旺,火旺則氣機上逆、火邪上攻,
而血氣亦隨之上犯作亂。人這個時候就會有頭痛、眩暈、胸悶等症狀,久了還會氣血上淤,阻而不行,這就是比較嚴重的高血壓。所以中醫針對這個情況有「引血下行」的治標之法。而治本之法則是「疏肝、養肝」,但是怎麼「疏肝、養肝」另有計較,普通的治療方法多是「平肝氣,疏肝火,補肝陰」。

2)中醫足浴治療高血壓:

精業本草堂認為,「疏肝、養肝」不能單從肝下手,需從其源頭腎開始。醫典有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所以腎為肝母。肝陽上亢是因為肝陰虛,而肝陰虛則多是因為腎陰虛引起,若單純治療肝陰虛,也不過是治標而已,唯有通過「養腎以調肝」,達到肝腎同補這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法。
「精業本草降壓散」則是針對高血壓治療的一種折中之法,所謂「折中之法」即是改高血壓的「內病內治」為「內病外治」,這樣雖然在治療的迅速性上有所降低,但卻降低了患者辨證難、找高明中醫師開葯難的麻煩,同時也加強了用葯的安全性,是一種能夠廣泛推廣並行之有效的方法。

3)中醫氣功治療高血壓:

一般取內養靜功法,可以取坐姿或站姿。坐姿是坐於椅子上,雙腿分開自然踏地,兩手放於大腿上,手心向下,全身放鬆,心情怡靜,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口唇輕閉,雙目微合,調整鼻息。站姿是身體自然站立,雙腳分與肩平,兩膝微屈,兩手抱球放於身前,全身放鬆意守丹田,調整呼吸。每次10~30分鍾,每日1~2次。

閱讀全文

與高血壓中醫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