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頸椎錯位復位後頭還暈暈的
頸椎外傷錯位很容易引起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基底動脈或頸叢神經,引起供血不足繼而頭暈,建議做頸椎CT確定一下。推拿理療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⑵ 頸部肌肉僵硬,拔罐針灸推拿都沒用,看疼痛科有用嗎
主要是活動少,肌肉勞損,平時多活動配合外敷膏葯,活血消炎通經絡,解除症狀。可以搜索奇航百年神貼膏葯了解,如有疑問隨時歡迎咨詢,祝早日康復。
⑶ 痙攣性斜頸聽說古方止痙湯治療效果很好呀
你好
痙攣性斜頸是由頸肌陣發性的不自主收縮,而引起頭向後一側扭轉或陣攣性的傾斜。本病可單獨存在,屬於中樞性的基底節病變,亦可為扭轉痙攣或手足徐動症的組成部分。也有的屬於癔病性斜頸,也有的屬於局部刺激(頸肌炎、頸椎骨損傷或關節炎、鄰近的感染灶)所引起。
頸部的深淺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及夾板肌的收縮最易出現症狀。一側胸鎖乳突肌收縮時引起頭向對側旋轉,頸部則向收縮肌一側屈曲。兩側胸鎖乳突肌同時收縮時則頭部向前屈曲,稱「頸前傾」。
兩側斜方肌及夾板肌同時收縮時,則頭部向後過伸,稱「頸後傾」。頸肌的收縮多呈陣攣性跳動。患肌可發生肥大。痙攣性斜頸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成年人發病為最多見。發病緩慢(癔病性者則驟然起病)。
痙攣性斜頸與其他錐體外系疾病一樣,臨床表現在早晨起床時較輕,緊張、沖動或勞動,行走時或各種身體器官受到刺激時症狀加重,安靜時症狀減輕,入睡後症狀消失。長期的頭部異常運動,可以表現受累肌肉不同程度的增粗肥厚,對側各拮抗肌肉處於弛張、廢用狀態,以至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縮。輕型患者可無肌痛,重症患者常有嚴重肌痛。少數病人還伴有震顫,偶有病人出現發音,吞咽障礙。
痙攣性斜頸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起腦、腎等臟腑功能衰竭、氣血虛弱、陰陽失調、失眠、抑鬱、自閉等病症發生,當病情嚴重時還可出現精神萎靡、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信心,有輕生的念頭。長期的痙攣性斜頸,患者還會因為外觀的不一樣,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自閉,不願與人交往,出現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痙攣性斜頸在臨床上屬於「痙證」的范疇,然而根據其臨床表現,又有自身辨治的特點。痙攣性斜頸的病位在於頸項筋脈,強直、抽搐等症狀無一不是筋脈失養而拘急率縮的表現,各種致病因素通過不同的發病途徑損傷人體頸項部筋脈氣血而致痙,其機理雖繁雜,但不外乎邪塞經絡與氣血虧虛。
痙攣性斜頸的辨證與治療首先應分清外感與內傷,屬於外感者,應分辨邪氣的性質;屬於內傷者又當區別是素體虧虛,氣血兩虛,還是久病損傷,失治誤治。痙攣性斜頸的治療原則,外感以祛邪為主,可用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之法通經絡之整塞;內傷多以扶正為要,宜用滋陰養血,益氣溫陽之法濡潤經筋。然而,痙攣性斜頸的病機總以陰虛血少、筋脈失養為要,故而在治療的過程中保津液、養陰血、榮筋脈之法為關鍵。故修正歸位湯以熄風、滌痰、祛瘀、舒筋、補虛、祛寒六法為治療原則。以疏風通絡、散寒祛濕、化痰祛瘀、補益氣血、養津柔筋、平肝解痙為基礎。
此病有流行性或散發性發病特點,與氣候反常,交換季節,尤其冬春兩季溫差較大時發病較多。如不進行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臨床諸症也隨之進一步加劇,以致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學習。修正歸位湯用葛根、白芍、炙甘草解痙緩急,舒筋止痛。修正歸位湯用桂枝、生薑、大棗調和營衛,麻黃發汗解表。現代葯理研究認為葛根還有擴展血管,改善微循環,鎮痛止痙作用,芍葯對平滑肌和橫紋肌痙攣也有鎮痛作用。諸葯合用,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痙攣性斜頸的日常應該如何護理:
1、注意糾正不良習慣和錯誤姿勢
尤其是低頭族和經常面對電腦的上班族,他們的頸部常常固定在一姿勢,因此,要使案台與坐椅高度相稱。在長時間工作中,做短暫的頸部前屈、後伸、左右旋轉及回環運動,以改善頸肌疲勞,恢復最佳應力狀態。
2、注意頸部的保暖
古時人們喜歡著長衣,這既是禮儀的需要也是為了保養頸椎,無論在什麼地方,處於什麼季節,都要保養好人的頸椎,給其以舒適的溫度。尤其是夏季,辦公一族都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對頸椎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不能避免,吹空調時記住一定不能對著脖子吹,受涼了對頸椎非常不好,這樣影響痙攣性斜頸病情。
3、要選對健康的枕頭
好的睡眠離不開枕頭和床,枕頭過高過低,床墊過柔過硬,都會影響頸椎。枕頭寬度應達肩,中間低兩邊高的枕頭對頸椎有較好的支撐作用。正常人仰卧位枕高應在12厘米左右,側卧與肩等高、枕頭的高低因人而異,約與個人拳頭等高為好。頸椎病患者與正常人大致相同,椎體後緣增生明顯者,枕頭可相應偏高些;黃韌帶肥厚、鈣化者應偏低些。
4、保持脖子的放鬆
久坐的辦公室一族要注意,坐的時候要讓脖子放鬆,不要讓它處於緊張狀態。而且需要保持最舒適的坐姿,最好是每隔一個小時起來走走,活動活動脖子跟頭部。
5、保持適量的戶外運動
軟骨組織的營養是通過壓力的變化來進行營養交換的。如果缺乏運動,可能會導致軟骨營養不良,甚至使軟骨退化。所以,適量進行戶外運動,是保養頸椎的有效方法,這樣對痙攣性斜頸有一定幫助
秦某,男,52歲,青島人。3年前出現痙攣性斜頸,頸部向右傾斜,不能扶正,曾在青島、北京等地檢查,均診斷為肌張力障礙,多次服用中西葯,可治療效果不理想,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痙攣性斜頸,以前服用過中西葯,頸部向右歪斜,肌肉僵硬,扶正疼痛增加,大小便異常,走路困難。給予修正歸位湯加減,百合,生地黃,熟地黃,龜板,白芍,炙甘草,全蠍,鱉甲等。30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分2服。二診:身熱口渴減輕,加黃柏、知母等。30劑。三診:筋脈酸脹緩解,加黃芪、葛根等。30劑。四診:五心煩熱、盜汗基本解除,加海風藤、絡石藤等。30劑。五診:自覺頸項臂足強直減輕,加山芋肉、蜈蚣等。30劑。六診:未再出現痙攣性斜頸,加威靈仙、巴戟天等。30劑。之後,以前方因病證變化酌情加減用葯治療120餘劑,諸證皆基本恢復。為了鞏固療效,以前方30劑。隨訪1年,一切正常。
望採納祝你好運
⑷ 我鎖骨下面靠近喉嚨兩側神經間發性疼,是什麼原因,有什麼辦法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男多於女,其發病率占各型頸椎病的56.74%。重體力勞動者較多見。起病緩慢,有時可因一定程度的損傷誘發;過度低頭,長時間低頭作業也可誘發。可單側發病,也可雙側發病。它是頸椎側後方的突出物壓迫或刺激頸神經根所引起。其症狀有疼痛,疼痛為絞痛、鈍痛或灼痛,頸部功能障礙,影響工作或睡眠。
【病因病機】
由於頸部解剖上的特殊,長期負重頭顱、運動,且活動范圍較大。當前後伸屈及左右側旋轉、側彎、旋轉頭顱運動時,頸椎所受的重應力均在變化,如果頸部姿勢不良,長期勞累,則易發生頸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勞損;頭頸部外傷,或感受風寒濕邪、內傷、頸椎骨關節退行性變、炎症刺激等,導致頸肌痙攣,破壞了頸肌的平衡應力,或頸部活動超出正常范圍時,頭顱在輕微的外力作用下,就可引起頸椎骨關節旋轉、移位,頸椎間盤受到此種外應力的影響,而發生椎間盤退行性變,甚至發生髓核從後方脫出,壓迫或刺激脊神經而出現臨床症狀。同時也加速頸椎骨關節的病理變化,導致頸椎解剖位置的改變,而發生頸椎失穩,代償性骨質增生,若壓迫或炎症刺激頸神經根則可引起神經根型頸椎病。如 Luschka關節突部的骨質增生,可引起椎間孔變窄;外傷、勞損可導致頸椎骨關節錯位而出血,使經脈閉塞,血瘀氣滯,誘發根袖部組織肥厚、粘連及纖維化病變。炎症刺激或壓迫又可使神經根扭曲變形,是引起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重要病因;如鉤椎關節骨贅向後增生可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在椎管內前根受壓,可導致運動神經病損,出現受累神經根支配的頸肩或上肢肌肉深部鈍痛或沉重的感覺。
枕大神經從環、樞椎推弓間穿出,環樞椎周圍軟組織損傷或錯位,可引起頭部疼痛。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者,常有一側或雙側頸、肩、胸背及上肢的放射性疼痛和麻木,並有相應的區域感覺和運動障礙,深反射減弱或消失,頸、胸椎旁可有壓痛及放射痛,但發病年齡輕,多有感染病史,應結合X線片鑒別。頸椎關節突關節滑膜炎、關節囊內積液、腫脹,可使鄰近的神經根受到刺激而出現根性疼痛。
頸5至胸1前支如受到激惹,病人可出現患側上肢臂叢神經症;關節突關節有炎症時,關節囊分布有敏感的神經末梢,可反射性地使有關的肌肉發生收縮或痙攣,出現一側上肢放射痛,頸肩脹痛,頸功能受限。根動脈為頸神經根的營養動脈,在椎間孔內神經根前面的前根動脈受壓,引起相應神經根缺血性病變而出現根性症狀。
前斜角肌損傷或患椎移位使支配該肌的神經根受累引起肌痙攣。前斜角肌收縮時,位於前、中斜角肌間的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可受壓,引起肩部至上肢放射痛,尺神經支配區麻木感,上肢皮溫較低。分布在肌肉、肌腱內的神經末梢對被動活動所致的牽扯性刺激具有易感性,可引起疼痛反應。
【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臨床表現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症狀有疼痛,主要是頸肩疼痛,向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疼痛為絞痛、鈍痛或灼痛,影響工作或睡眠。頸部後伸時或咳嗽、噴嚏、用力大便時疼痛加劇。部分病人有頭暈、頭痛、耳鳴。上肢有發沉、酸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現象。手指和前臂多出現麻木和疼痛。有人報道,因神經根在神經管內發生扭轉、骨贅靠內時壓迫前支以運動障礙為主,偏外時則壓迫後根以感覺障礙為主。
體征:頸部明顯活動受限,發僵。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和胸大肌區常有壓痛。上肢及手指的感覺減退,可有肌肉萎縮。支配肱二頭肌的主要神經為頸6神經,肱三頭肌為頸7神經。在早期病變,這些神經根如受到刺激可出現腱反射活躍,損害性病變側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二)診斷依據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根據患者主訴中的根性症狀,上肢腱反射及痛覺改變等體征,後頸部棘突、軟組織拇指觸診及頸椎X線片所見,結合臨床症狀體征進行綜合分析,大部分病例可及時正確診斷。臨床上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依據如下:
1.病人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多於女。
2.患者有頸肩臂部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部分患者可並發椎動脈型頸椎病所致的眩暈症狀。
3.患者頸部旋轉或後伸活動受限。
4.患者移位的患椎棘突及關節囊部有明顯壓痛。
5.部分患者頸椎X線側位片可顯示患椎移位改變;在正側位或斜位片示,椎體後緣及Luschka關節部骨質增生,或患椎移位出現的解剖位置的改變。結合臨床症狀和體征,這些X線片變化在定位診斷上有意義。有的頸椎生理前凸消失,甚至呈後凸。椎間隙變窄,椎體相鄰有骨贅增生。可有頸椎滑脫、項韌帶鈣化或後縱韌帶鈣化。鉤椎關節有骨贅突向椎間孔,椎間孔變小等。
6.試驗檢查①臂叢牽拉試驗陽性:檢查者一手扶病人頭部的患側,另一手握患側上肢,將其外展90°兩手作反方向牽拉,若有放射性痛或麻木感即為陽性。②壓頸試驗陽性:病人端坐位,頸後伸,偏向患側,檢查者以左手托下頜,右手從頭頂逐漸下壓,或檢查者雙手掌放於頭頂部,依縱軸方向施加壓力時,患肢出現放射性疼痛加重者為陽性。③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患者頭偏向患側,術者用左手掌放於病人頭頂部,右手握拳,輕輕叩擊左手背部,患肢有放射性疼痛者為陽性。
【鑒別診斷】
(-)風濕性或慢性勞損 纖維組織炎。肩周炎均可有頸肩痛、手麻木等表現,但無神經根放射性痛,腱反射正常。
(二)胸廓出口綜合征 如頸肋(或前斜角肌)綜合征,此為第7頸椎橫突過長,肩下垂,前斜角肌壓迫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引起的症狀。鑒別點:有血管症狀,如手發涼、發紫,橈動脈減弱或消失,頸8神經節段部分或手部廣泛感覺障礙;X線正位片,頸7橫突過長或有短肋骨。
(三)頸肌炎(關節炎、筋膜炎) 多發部位;沒有放射痛;麻木區不按神經節段分布;無椎骨改變;抗炎葯物治療(如消炎痛、抗炎松)顯效。
(四)心絞痛 左上肢或雙側尺側疼痛,同時左側胸大肌痛者應與心絞痛鑒別。
【康復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康復治療可根據病情輕重、病程長短選擇不同治療方法,其康復治療方法繁多,具體如下。
(-)手法康復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應結合臨床表現的症狀體征、病因病機變化,辨證論治,正確應用手法治療。但對於老年患者,手法要輕柔和緩,不可急速旋頸復位和做各種過度超越生理范圍的被動活動。臨床由於手法粗暴而引起的頸髓損傷致癱者並非少見,應予注意。手法復位治療後結合頸椎牽引,可使椎間隙及椎間孔變大,使紊亂之關節及移位的椎體復位,使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得到松解,解除肌肉痙攣,增強肌力。防止已癱的肌肉萎縮,運動僵硬關節,康復頸部正常功能。患者取端坐位,醫者立於患者身後,按摩頭頸、項背、肩部、上肢和下肢部。手法操作有:滾法、拿法、按壓法、一指禪法、搓法、頸項旋轉法、痛點按摩法、揉捏揉搓法、單手或雙手提拿法,以及指揉搓和手掌側面叩擊法等。
(二)頸椎牽引康復治療 本療法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之一。能使椎間隙及椎間孔變大,解除頸肌痙攣、疼痛,減少對神經根的壓迫或刺激,平衡穩定頸椎的解剖關系,減少復發率,提高治癒率。輕者可用間斷牽引法,每日3次,每次3O~60分鍾;重者可行持續牽引,日間牽引6~8小時,牽引重量一般為5~10千克, 30次為1療程,可牽引1~2個療程。
(三)物理康復治療 各種物理療法有其一定的特點,在療效上互有差異,如用紫外線治療佝僂病,用低頻電流治療肢體麻痹、頸腰腿痛等。臨床應用的物理療法有:電療、超聲療、光療、磁療、石蠟療、泥療、坎離砂療、水療、冷療、空氣療、森林浴及日光浴等放結合臨床適當選用。
(四)功能康復治療 頭頸部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活動范圍較大的部位,患了頸椎病的病人,部分喪失頸部正常功能,影響勞動、學習和睡眠。加強頸部的功能鍛煉,能促進患部血液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症刺激,減少疼痛,緩解頸肌痙攣,平衡頸椎失穩,有利於頸部功能康復。同時還可以增強體質,預防頸椎病的復發。
(五)穴位注射治療 按經絡選穴位注射或行壓痛點注射治療,常用穴位有風池、肩井、天髎、肩中俞、肩髃、曲池、合谷、肩三針等穴。穴位注射可用丹參注射液、當歸注射液、夏天無注射液、紅茴香注射液等。或用醋酸強的松龍25~50毫克加l%利多卡因5~10毫升混合局部封閉。痛點封閉5天1次,3次為l療程。穴位注射可每日或隔日1次,IO次為1療程。或行神經阻滯封閉。
(六)針灸康復治療 可取養老、絕骨、列缺、落枕、後溪、大杼、天柱、天井、曲池、肩井、合谷、風府等,可根據臨床症狀適當選用,一般留針10~20分鍾或加電刺激,每日1次、每10次為1療程。
(七)氣功康復治療 氣功,是祖國醫學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最早的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即有導引按蹺(即是古代的氣功)的記載。氣功是從防病治病,增強體質,扶助正氣,改善整體情況入手的整體康復療法,臨床應選擇應用。
(八)葯物康復治療
1.西葯 ①解熱鎮痛劑:緩解疼痛可用奧沙新,阿斯匹林,消炎痛等。②解痙葯物:可解除肌肉痙攣,適用於肌張力增高,嚴重陣攣者,可用安坦片、苯妥英鈉等。③營養和調節神經物;常用刺五加糖衣片,健腦合劑、谷維素、維生素B1及B12,有利於神經變性恢復。_④擴張血管葯物:可改善患部血供,如菸草酸、血管舒緩素、地巴唑等。
2.中葯 中醫辨證施治,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多以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溫經散寒為主。對於減輕該病的臨床症狀有~定療效。常用成葯有頸復康、風濕痹痛片、骨刺片、豨桐丸等。常用方劑有頸椎痹痛湯、活血止痛湯、老肢傷痛湯、活血通髓湯、三痹湯等。腎陽虛型兼挾寒濕型可用腎氣丸加減或八珍湯加味。每日1劑。清水煎,分早晚服。
3.中草葯外治 可用痹痛洗方熏洗患部,每天熏洗2次,每日1劑。另外可用神康葯磁發生器治療(地市級科研成果鑒定,桂平市一等科技成果獎)。
(九)小針刀療法
(十)飲食療法
(十一)手術康復治療 非手術康復治療後不見效果者可採用手術治療,但需嚴格掌握手術治療的適應症,手術時機、手術入路等。
【病案討論】
例l,梁某某,女,41歲,幹部,廣西桂平市糧食局,1995年2月15日到頸椎病門診治療。
病史:後頸部及右上臂疼痛5年半,加重15天。病人曾作頸椎牽引治療無明顯療效,無外傷史。
檢查:後頸部肌肉較緊張,頸4棘突右旋移位,右側頸3~4關節囊腫脹,壓痛明顯。頸功能受限,壓頸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後頸部、右肩及臂、手指麻脹疼痛。
X線片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4~6呈退行性病變,頸3~4、頸4~5椎間隙變窄,後關節稍模糊,椎體前後緣骨質增生,頸4棘突向右偏移並椎體稍後移。
B超檢查:頸椎管正常。
中醫辨證分析:局部感受風、寒、濕邪,閉阻經絡,且以寒邪偏盛。寒為阻邪,其性疑滯,故痛有定處;疼痛較劇時,得熱則氣血較為流暢,而痛減。頸肩臂痛已久,肌肉痙攣,頸肌失衡而導致頸椎失穩,頸部不正確姿勢的應力作用,引起頸椎骨關節錯縫,經脈受損,血瘀氣滯,「不通則痛」,功能受限。舌質黯紅,苦薄白微黃,脈弦細為血瘀氣滯之象。
診斷:①西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②中醫診斷:血瘀氣滯型頸項痛(痛痹)。
康復治療:①手法治療:手法松解頸肩臂的軟組織,疏通脈道,解除痙攣;用頸椎點推旋轉復位法糾正頸4右旋後移。②仰卧葯頸枕法頸椎牽引:糾正患椎移位及恢復頸椎生理曲度。③痛點封閉:消除患部炎症刺激,緩解症狀。促進代謝正常,解除痙攣,消炎止痛。④中醫辨證治療:,治則:活血祛瘀,溫經散寒。方葯。黃芪桃紅四物湯合烏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經診治3次及手法復位治療3次,康復正常工作。
例2,郭某某,男,64歲,工人,桂平江口鎮北街。1985年3月9日到頸椎病門診診治。
病史:病人在7年前跌傷頸部治癒,3個月後因勞累自覺後頸脹痛,運動頸部後症狀減輕。近1個月來後頸及左肩臂、手指麻脹疼痛加劇。
檢查:後頸部肌肉較緊張,頸6-7棘突左旋移位,左側頸3-4關節囊腫脹,壓痛明顯。壓頸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頸功能受限。
X線片示(31945):頸椎後緣骨質增生,頸3椎體旋轉後移4毫米,頸6、7棘突陳舊性骨折,對位欠佳,頸2-3椎間隙狹窄。
中醫辨證分析:跌傷頸部,患椎骨關節錯縫,脈絡破損經肪不暢,血瘀氣滯,病程日久,元氣既虛,肝腎虧損筋骨失養,內關節退變,其性凝滯,故痛有定處,疼痛較劇,入夜尤甚。舌質紫黯,苔薄白,脈弦幽默弱,為血瘀氣滯,肝腎虧虛這象。
診斷:①西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②中醫診斷:血瘀氣滯型頸項痛,兼地腎虧虛。
康復治療:①手法治療:手法按摩頸部軟組織,松解局部組織粘連;點按風池、肩井、肩痛點、曲池、落枕、合谷等穴。每穴點按10-16次;手法點推頸椎旋轉復位,糾正頸3椎體旋轉後移。②葯頸枕加頸椎牽引治療,日2-3次。③針灸治療及神康葯磁發生器外熨冶法。④中醫辨證治療:治則:活血通絡,補益肝腎,祛風散寒。方葯:頸痹痛湯(黃芪30克、葛根30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仙靈脾15克、桂枝10克、當歸12克、秦艽15克、鹿含草12克、姜黃15克、雞血藤30克勤克儉、地鱉蟲12克、何首烏25克、制川草烏各12克、鹿角膠烊化12克),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經4次手法復位及以上方法治療,症狀消失。
【療效觀察】
廣西桂平市中醫院骨傷科頸椎病研究室,1990年以來,辨證手法與葯物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280例,治療效果較為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在1280例中,男816例,女464例;病人最小16歲,最大78歲965例,平均年齡為58歲,佔75.38%,16-39歲315例,佔24.61%。病程最短5天,最長10年半。頸4-5發病率較高,共848例,佔66.25%。隨診期4個月--1年2個月850例,有15例復發,佔1.17%。手法治療:最少2次,最多21次。
(二)治療方法
(三)療效標准
優:頸肩臂痛症狀完全消失,恢復原工作。
良:頸肩臂痛症狀基本消失,勞累時稍有症狀,不影響一般工作和學習。
尚可:臨床症狀減輕。
差:臨床症狀不減輕,或稍有減輕。
(四)治療效果 優1132例,佔88.44%;良106例,佔8.28%;尚可26例,佔2.03%;差16例,佔1.25%。優良率為96.72%;總有效率為98.75%。
(五)討論 本組病例為骨傷科頸椎病研究室1994年臨床資料總結,說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率為頸椎病的56.74%,且年齡較高,40-78歲,平均為58歲,佔75.39%。這些病人多因肝腎虛弱,氣血不足,營衛失調,筋脈失養,風濕寒邪乘虛入里,阻滯經絡氣血所致。其臨床表現有頭項強痛,牽肩掣臂及手指麻脹痛,甚則牽掣胸背部,頭頸轉動疼痛加劇。脈沉細或弦細弱,舌質黯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微黃膩。治宜活血通絡,滋補肝腎,祛風散寒除濕。除手法整復患椎移位,或頸牽、葯熨等治療外,結合臨床辨證應用頸痹痛湯加減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獲得標本同治的功效。優良率為96.72%;總有效率為98.75%,且復發率低,僅佔1.17%。
⑸ 痙攣性斜頸是怎麼引起的
痙攣性斜頸,屬於中醫「痙病」范疇。
痙攣性斜頸是由頸肌陣發性的不自主收縮,而引起頭向後一側扭轉或陣攣性的傾斜。本病可單獨存在,屬於中樞性的基底節病變,亦可為扭轉痙攣或手足徐動症的組成部分。也有的屬於癔病性斜頸,也有的屬於局部刺激(頸肌炎、頸椎骨損傷或關節炎、鄰近的感染灶)所引起。
痙攣性斜頸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成年人起病為最多見。起病緩慢(癔病性者則驟然起病)。頸部的深淺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及夾板肌的收縮最易出現症狀。一側胸鎖乳突肌收縮時引起頭向對側旋轉,頸部則向收縮肌一側屈曲。兩側胸鎖乳突肌同時收縮時則頭部向前屈曲,稱「頸前傾」。兩側斜方肌及夾板肌同時收縮時,則頭部向後過伸,稱「頸後傾」。頸肌的收縮多呈陣攣性跳動。患肌可發生肥大。
痙攣性斜頸早期因症狀輕微而往往被忽視,但以後症狀嚴重時則必須用很大力氣才能把向一側扭轉的頭部搬回原位。
痙攣性斜頸的診斷十分容易,但必須辨別其為中樞性或癔病性或局部原因引起者。癔病性者起病急驟,且必有精神因素,暗示療法有效。局部原因引起者可發現局部病灶,除此兩者外則系中樞性病變所引起。
中醫認為多系邪入太陽,營衛失調,經氣不利,阻滯津液運行,筋脈失其濡養,故見痙強之證。其治療宜舒通筋脈,調和營衛。
⑹ 脖子靠近肩兩側近鎖骨位置酸痛;下頜骨內側,舌頭根部...
你好,根據你的來症狀描述,多考慮自是肩背勞損所致,或可能伴有頸椎病疾病。因此,建議你檢查頸椎
,到當地正規醫院進行對症治療。
如是頸椎病導致,那麼可採用牽引,理療,紅外線,推拿等治療,還有由於您患過頸肌炎,那麼也要及時進行需血常規的檢查,是否有白細胞升高的傾向,那麼就需要積極消炎抗感染治療了。因此,建議你掛綜合內科進行就診治療。
⑺ 魯南倍特配啥葯治肌頸炎
你好,頸肌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無菌性炎症反應,當機體受到風寒侵襲、疲勞、外傷或睡眠版位置不當等權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時,可以誘發筋膜炎的急性發作,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損傷、勞損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由於在急性期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療而轉入慢性;或者由於病人受到反復的勞損、風寒等不良刺激,可以反復出現持續或者間斷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等症狀.病因機理是由於筋血不活毛細血管及微循環不暢所致.建議中醫膏葯外敷,通過膏葯外敷,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淤,祛風散寒,並通過皮膚傳導至經絡、筋骨,激發肌體的調節功能,可迅速消除腫痛,促進血液流暢和功能恢復.不明之處可隨時咨詢.祝早日康復!
⑻ 頸肌炎吃什麼好
吃點良性清淡的! 頸肌炎屬於頸椎疲勞引起的,配合針灸,按摩等進行治療.自己可以熱敷緩解.另外需要適當活動,不要長時間一個姿勢,防止疾病加重.睡覺的時候注意枕頭要合適。
⑼ 脖子後軟組織疼痛,沒有具體的疼痛點,低一會頭更疼,按照頸肌炎吃過葯,沒用。沒有頸椎病的症狀,dr頸
根據你說的症狀主要是還是頸部軟組織損傷淤血阻滯不通引起疼痛表現,建議內去針灸推拿科就診,可以容舒筋活血通絡止痛,通過針灸推拿,紅外線理療,服用頸痛片,獨一味膠囊,活血止痛膠囊等葯物治療,平時鍛煉頸部肌肉練習,保持心情舒暢。
⑽ 頸肌炎該如何治療!
頸肌炎會不會變嚴重阿!要是嚴重勒會有多嚴重阿!回答: 你是確診了嗎,就是頸肌炎嗎?一版般沒有外傷是不容權易生成炎症的。 大多都是長時間工作,使骨質發生改變,而產生疼痛。 你可以拍片看一下頸椎的情況。然後再找中醫治療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