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按摩手法
頸椎疼有可能是因為不期不合理的姿勢造成的,腰痛是一個癥候群,其原因有很多,除了脊柱原因引起的腰痛外 ,有些非脊柱因素導致的疾病也可伴有腰痛 ,如內臟器官引起的腰痛。但目前最為常見的是功能性腰痛,也叫姿勢性腰痛,是由於長期不良姿勢造成的慢性積累性損傷,最常見的是腰肌勞損.
臨床上多推薦按倒走療法,倒走一直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倒走時注意穿平底鞋,小步子慢走,運動量以腰部不感覺到累為宜,可以少量多次進行鍛煉,過多的運動量會加重腰痛的,可以隨著疼痛次數的減少,疼痛感的減輕逐漸加大運動量,要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倒走過程中可以有效矯正腰(腰椎前凸)的不合理姿勢,減小骨盆前傾和腰椎前凸的同時,還能鍛煉自身肌肉,使慢性腰痛得到有效緩解和治療。
倒走不方便,可以做無實物模擬實驗,赤足或穿平底鞋,前腳掌踩一本20毫米左右厚的書,堅持直立,體驗時間越長越好,感覺一下,疼痛有無減輕。
如果疼痛能夠減輕,考慮到安全性和不容易堅持,可以穿一雙負跟鞋,鞋底是前高後低的,能強制人體重心後移,矯正腰部前凸和骨盆前傾的姿勢,和倒走的作用相同,也叫形體訓練鞋,穿著它正常行走就相當於倒走,但是更安全,鍛煉的總量更大,可以縮短康復時間,效果鞏固,樣子與正常的鞋接近,替代了常規的葯物治療和按摩理療。
平時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不要久坐久站長時間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維持一個姿勢一旦超過了20分鍾,肌肉就會開始緊綳,無論是什麼姿勢,維持太久都不好,而且不正確的姿勢會加劇腰酸背痛.不要穿帶跟的鞋,任何帶跟的鞋都會加重腰痛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姿勢,例如:不正確的坐,立,行及睡眠姿勢,長時間伏案閱讀,書寫和看電視,上網,在辦公室長時間坐著的工作方式,不正確的搬運物品,長時間駕車,家居生活中工作檯面的高度過低,瑣碎的家務事等等都是會加重腰酸背痛的,要注意這些。不要過度勞累、睡過軟的床鋪。游泳也能夠鍛煉腰背部肌肉,有利於長期不合理姿勢腰痛的康復,有時間可以鍛煉一下。
❷ 怎樣把推拿功法運用到康復治療中
1 推拿手法與康復手法的比較 中醫推拿手法以手法種類豐富、技巧性強為特點。以腦卒中的治療而言,常用的有一指禪推法、滾法、按法、揉法、捻法、推法、搖法等,治療時根據不同部位而的選擇應用。手法可分屬為軟組織刺激性手法和活動關節類手法。軟組織手法的技術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運動關節類手法的技術要求是穩、准、巧、快。康復醫學運動療法中,也有豐富的內容以治療師通過手法對患者進行治療,但其不強調手法形態的多樣性及對手法本身的動作要求,而強調根據解剖結構、病理變化特點及功能恢復過程的規律等施以相應的治療手段。這一要求與中醫學中「辨證論治」的精髓是一致的。如在腦卒中弛緩期,可予被動關節活動訓練,對肩關節的活動訓練類似於推拿手法中的「搖肩」,但其強調根據肩關節運動學原理作動作,並注意肩胛肱節律。筆者以為,解剖學、運動學、病理學等知識應為中醫推拿充分借鑒,在此基礎上結合中醫推拿自身的豐富理論、手法與經驗,才可使推拿療法取得跨越式發展。 2 推拿功法治療與主動運動訓練 腦卒中患者由於上運動神經元病變,完全或部分的喪失了自主運動能力。康復運動療法在治療過程中始終強調患者的積極參與,並以提高其自主運動控制能力作為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由於康復醫學對主動運動的強調和臨床中推拿主要通過手法治療疾病,主動運動似乎成為康復醫學的專利,而與推拿無關。實則不然。推拿療法包括以手法為主要治療手段的手法治療和以功法為主要治療手段的功法治療,而其中的功法治療,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即屬於主動運動的一種。《導引養生法》別中即載有練習功法治療中風。同時,功法訓練較之康復主動運動又有其獨到之處,訓練過程中強調身心並練,全身各部位綜合訓練,以意引氣。調身、調息、調心相結合。
❸ 常用按摩手法和按摩療法有哪些
推拿按摩手法是指用手或肢體其他部位按照各種特定技巧的動作作用於患者體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操作的方法。手法要求持久、有力、柔和、自然
❹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一、按法
按法是用力向下按壓的一種方法。可用指、手掌、肘、足跟在病人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下按壓。可由輕而重,可一按一松,也可按緊一處約一分鍾,然後突然放鬆。需重按時可用雙手重疊按壓。按的用力度可淺達皮膚、皮下組織,重達肌肉,深按可達關節、骨骼、內臟。按法的練習較易,但需要穩、准、有耐力。此法根據不同部位,可選用指按、掌按、肘按、足跟按,分述如下:
1.指按
指按一般都用在穴位上,可一手按,也可雙手相對按,按在穴位上,使有酸脹反應為合適。背部穴位用掌按,頭上太陽穴常用雙手按。也有用拇指按住大血管,如股動脈,按緊一會兒,然後放鬆,反復數次。
2.掌按
掌按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掌按腹部用單手操作,按時要隨呼吸起伏。掌按背部用雙手重疊按,按脊柱兩側肌肉,自上而下逐漸移動,反復數遍。又可用雙手掌按頭部,兩掌心相對用力,由輕漸重,由重漸輕至結束。
3.肘按
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3.肘按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二、摩法
摩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個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做迴旋性摩動的一種手法。
施用時以指或掌在皮膚表面做迴旋性摩動,作用力溫和而淺,僅達到皮膚下。摩法的頻率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慢則30~60次/分,快則100~200次/分。可用單手,也可用雙手操作。常用於推拿治療的開始,或疼痛劇烈的部位,或強烈手法以後。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分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種。
1.指摩
用拇指的指腹平伏在身體某部位或穴位上做迴旋摩動,單手或雙手均可。雙手摩時,二指的動作要協調,著力要一致。在背部操作時,拇指平伏接觸皮膚,其餘四指放鬆,拇指靈活而協調地回摩,自中心向四周慢慢擴展,周而復始,頻率可在60~100次/分。穴位雙指摩時,拇指平伏緊觸穴位,其餘四指不接觸皮膚,自然展開微屈,用腕力帶動拇指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00~200次/分,但移動幅度極小。另有四指摩膻中穴,拇指自然屈曲,其餘四指並攏,指腹著力於膻中穴上,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20次/分左右。
2.掌摩
用全掌平伏在身體某個部位的皮膚上做摩動。著力要均勻,一般用單手操作,頻率為30~60次/分。常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腹、背、腰、臀部。如腹部掌摩,要沿順時針方向摩動,並自中心逐漸向四周擴展,周而復始。
3.掌根摩
用掌根的大小魚際處用力,在身體某一部位摩動,單手或雙手交替操作,操作時掌根觸及皮膚,各指微屈翹起,用腕力使掌根擺動,邊摩邊進。由於此法用力稍大,且頻率較快,達100~200次/分,故皮膚產熱感較明顯,病人會有舒適輕松之感。此法常用於頭、背、腰、臀部。
三、推法
推法是用指或掌在身體某部或經絡上做前後、上下、左右推動的手法,也可用指在穴位或某一固定點吸定而推。推的深度隨用力大小而異,既可浮於皮,又可深及筋骨、臟腑。推法用力須由輕而重,依病人而定。推法的頻率一般在50~150次/分,由慢而快。操作時根據不同部位可用拇指平推、拇指尖推、拇指側推、四指推、掌推五種方式。
1.拇指平推
用拇指指腹接觸皮膚,做定向推動,向前向下時拇指著力,回收時拇指指間關節微屈、指背接觸皮膚而帶回。其他各指不用力,只幫助固定方向。頻率為60~120次/分,由慢而快。拇指平推適用范圍廣泛,頭、背、四肢皆可應用,一般多用於頭、背、肩部。
用雙手拇指同時在穴位上向左右推開的稱分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大椎穴。分推著力深達筋骨,稱分筋法,多用於腰背肌肉部位,分筋方向與肌肉走向垂直。
2.拇指指尖推
用拇指指尖在穴位上或在某一固定點上推動。推時指尖移動范圍極小,如吸附在固定點上,腕部屈曲下垂,拇指的指間關節靈活屈曲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使推力漸漸深入。推的強度一般較大,有酸、脹、微痛的感覺,稱「得氣」感。頻率為100~150次/分,由慢而快,頻率快時指尖稍帶旋轉。可單手或雙手操作。此法多施用於穴位和疼痛點。
3.拇指側推
用拇指外側的部位接觸皮膚做長推或點推,操作要領可參照拇指平推法和拇指指尖推法。
4.四指推法
此法用單手操作。用拇指以外的其餘四指的指腹接觸皮膚,掌指、指間關節伸開並微屈,腕部伸屈,靈活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拇指起固定方向的作用,主要運用於頸、肩、頭、四肢等部位。
5.掌推
用手掌在身體上推動,將手掌平伏在皮膚上推動。多用於胸腹部,在腹部推時需隨呼吸起伏,當病人呼氣開始,即向上推動,吸氣時放鬆,反復進行。另有用掌根部大小魚際緊貼肢體,著力推動,從肢體遠端向近端,然後收回原處,反復推動。掌推常用於肢體腫脹,可促進血液、淋巴迴流。
四、拿法
拿法是用手指提拿肌肉的一種手法,可結合穴位提拿,亦可提拿某一肌腹。一般拿方向與肌腹垂直。方法是拿起組織後,持續片刻再鬆手復原。此法強度較大,一般以提拿時感覺酸脹、微痛、放鬆後感覺舒展為度。如提拿後疼痛感不消,則說明用力過大。一個部位一般拿1~3次即可。根據不同的部位可用三指拿、抖動拿、彈筋等幾種操作方法。
1.三指拿
用拇指和食、中指提拿,適用於較小的部位,如拿肩井,拿委中、頸項等。
2.五指拿
用五個手指提拿,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滿的部位,如股四頭肌、腓腸肌等。單雙手均可,或雙手一松一拿交替進行。
3.抖動拿
用雙手五指提拿,多用於腹部或肌腹較鬆弛的部位。用手指拿起肌腹後,做前後抖動3~5次或8~9次後松開。
4.彈筋
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沿肌肉垂直方向提拿起肌腹或肌腹與肌腱交接處,並向外盡量牽開後,再讓肌腱在指間滑脫歸位(如拉弓射箭一樣)。在肌腹滑脫過程中,可發出「咔嗒」聲響。此種手法較重,刺激強度很大,病人會有重度酸脹感,但彈後感覺鬆快。
彈後也可用柔和手法,幫助緩解酸脹反應。每次進行1~2次即可。此法多用於慢性病痛的肌肉部位,如股內收肌、股二頭肌、股三頭肌、背闊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鎖乳突肌等部位。
五、捺法
捺法是用拇指指面捺緊一處,重重下壓,然後用腕部左右擺動,使指勁逐漸深入。這種手法動作不需快,頻率為100次/分左右,但必須深透而有實力使捺到深部組織,以有酸脹感覺為度。捺法較難,必須刻苦鍛煉,使動在腕,勁在指,緊捺不放鬆,同時又能隨心移動。
在捺時還要體察病變的重點部位,找到要害反復捺。經過鍛煉,使有耐力,才能達到治療要求。捺法常用於軟組織深部的損傷和慢性炎症的治療。例如肌肉筋膜炎等,用捺法治療就有較好療效。
六、纏法
纏法是用拇指尖在穴位上做螺旋性動作,如旋螺絲釘一樣,越旋越深,使穴位上有較強的酸張反應為度。纏法必須由輕而重,逐漸深入,而且根據病人的體質和各個穴位的敏感程度而定。一個穴位上纏約一分鍾。然後由重而輕,由深而淺。纏法的動力在腕,鍛煉時使腕做旋轉樣活動,要熟練而有耐力。此法主要用於穴位推拿,例如胃腸功能紊亂的疾患,可在背部兩側的穴位上做纏法推拿。
七、法
法是用手背在身體上滾動,手呈半握拳狀,四指略微伸開,先以手的小指掌指關節處貼緊患處,然後用力下壓並向前滾到手背,使手背用力於推拿處,如此一滾一回,反復滾動。
法頻率在100次/分左右。法要做到用力均勻,滾動的手吸附推拿部位,不能有跳動或擦動,以免造成病人有不舒服感覺,或損傷術者的手背皮膚,但滾動時又必須能隨心上下左右移動,使滾動到較寬廣的部位。所以法需先在砂袋上練習,練到非常成熟,並有腕勁和耐力方可用於治療。法可單手操作,也可左右手交替進行,也可用雙手同時滾動。此法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如背、腰、臀、腿等處。現時,也有使用木製的滾軸的,或用電動的滾動推拿床或推拿椅做推拿,可以代替人工推拿,雖然可節省術者體力,但療效遠不如手法滾動得好。
八、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擠捏軟組織,用拇指和其他各指相對捏住肌肉或肌腱,上下各指相互轉動,邊捏邊向前推進。
操作時要用柔勁,使感到溫柔舒適為好,不宜捏得疼痛難忍。捏法的頻率可慢可快,60~150次/分。捏時也要腕部轉動助勁。該法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適用於兩骨之間較窄的部位;又可用拇、食和其他各指相對捏,適用於肌肉豐厚、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部和大小腿。
九、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指面或掌面揉動的方法。揉法不同於摩法,揉時手與皮膚之間不移動,手貼緊皮膚,把皮下和更深的組織旋轉揉動,所以,揉法可深達皮下組織和肌肉。此法比較溫和而有揉勁,動作頻率較緩慢,50~60次/分。一般單手操作,必要時可兩手重疊加大壓力揉動,根據不同部位選用指揉或掌揉。指揉一般用拇指指面,適用在較小的部位或穴位上,常在強刺激手法後用揉法緩解酸脹等反應。部位較大處也可用食、中指或食、中、無名指一起揉動。掌揉是用整個掌或掌的根部或大魚際進行揉動,一般用在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背、腰、臀等處,揉力要由小到大,越揉范圍越大,用力越深。
十、搓法
搓法是用雙手搓動肢體的一種手法。一般用兩手的手掌相對用力搓動,強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結束時再由快轉慢,其力度可達肌肉、骨骼。用力小時可覺肌肉鬆展,用力大時,可產生明顯的酸脹反應。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用力大小。行搓法時運用手掌和臂力,左右二手將患處挾住,邊搓邊上下來回移動。也可搓下肢,需病人仰卧抬起患肢後搓動。搓法一般用手掌,如需要較強力度時,可用手掌的尺側相對用力搓動,可有明顯的酸脹感覺。用搓法使肌肉鬆軟後就可結束。
十一、掐法
掐法是用手指尖或指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進行深在、持續的掐壓的手法,又稱指針法,就是以指代針,所以常用在穴位上。如用拇指尖掐壓合谷穴。也可用中指伸直,拇食指挾持中指,使中指保持正直,可強有力地掐壓穴位。也可用中指屈曲,以中指的指間關節處掐壓穴位。掐壓穴位力度宜大,使穴位上有強烈的酸脹反應為好。掐法刺激較強,所以掐時要漸漸施勁,指力慢慢掐入,切不可突然用力,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對象,用力因人而異。每個穴位掐到有酸脹反應後,再持續施勁約30s,隨後用摩、揉等手法使局部酸脹反應緩解。
另有一種掐法,用一手或兩手拇指的側面,對腫脹的軟組織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
此法用力要巧,但又要深在。操作時可見腫脹局部受指端掐壓、推擠而下陷。如此重復進行,使腫脹部位掐成一道密集的指切壓痕而使腫脹消散。
十二、振法
振法是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部或穴位上做震顫樣動作。操作時主要是利用手和前臂的肌肉收縮,並持續用勁發力,形成震動力,達到手指或掌而作用於推拿部位。術者要施以頻率很快的震動,又要有較長久的耐力,所以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熟。振法如用拇指或中指作用於穴位上,可增強或維持穴位的刺激。也可用手掌作用於腰背、大腿等處,可緩解肌肉胃腸痙攣,但振時手掌必須隨呼吸起伏。做振法,術者很費力,現在可用電振器代替人工發力。電振器一般配有各式不同的觸頭,適合不同的推拿部位。電振與人工振的作用近似,可選用。
十三、擦法
擦法是用指或掌在皮膚上來回快速擦動的手法。其用力表淺,只作用於皮膚和皮下組織。頻率較快,150~200次/分;皮膚有較大反應,一般擦到皮膚發紅為度。行擦法時,不能用力過猛,防止擦傷皮膚,可用指擦,即食、中、無名三指擦動,適用於手足等較小的部位;也可用掌擦,即用掌的尺側擦動,適用於背部。擦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皮膚新陳代謝。進行背部擦動,有緩解疼痛、調整胃腸功能等作用。
十四、彈點法
彈點法是用手指做急速的彈點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力在拇、中指處滑落,使食指指背著力彈擊患處。點時用中指指尖,拇指支持中指做點叩動作。彈的強度由輕而重,適用於關節周圍表淺的部位。點的強度較重,適用於穴位上。如需著力較重時,可用五指點叩。
十五、拍打法
拍打法是用指或掌拍打身體的一種手法。作用輕時,用指面、指背或空心掌拍打;如需作用強時,可用拳或掌側捶擊。拍打主要動在腕,使腕輕巧而有彈性,並有腕勁。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交替拍打。拍打適用於胸、背、腰、大小腿和關節處。用指面拍打,操作時各指張開,指關節略微屈曲,用指面拍打患處。又可用手指拍打,操作時各指略微分開並微屈,用食、中、無名、小拇指背著力拍打。又可用空心掌拍打,操作時各指並攏,拇指伸直,掌心形成空凹,拍打患處。又可用拳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使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二節的背面排齊,用此部位著力捶擊患處。此法需用巧勁,捶時要有彈力,可快一陣慢一陣,上下移動捶擊。又可用拳側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各手指間略微分開,用小指側捶擊(圖9-28)。又可各指伸直時,用小指側捶拍。現在有用各種拍擊器拍打的方法,拍擊器有用海綿做的,也有木製的,等等。專業用的拍打器是用布製成圓柱筒狀,中充以棉花或中草葯,用此推送拍打。以上各種拍法均有一定療效,可根據病情選用。
十六、刮撥法
刮撥法是用拇指端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深深緊壓並做刮動或撥動的手法。刮動時指力要透過皮膚而深達組織有粘連部位或慢性疼痛點,進行刮撥。刮撥的方向需隨情況而定。
此法強度較大,病人有明顯酸脹反應,要注意囑其忍耐一點,與術者配合。用力強度還需適可而止,並注意勿損傷皮膚。撥動時用力較輕,一般拇指深掐於肌肉或肌腱的縫隙中進行撥動。一個部位撥5~10次即可。刮撥法多用在關節周圍、背部筋膜、韌帶或肌肉、肌腱等組織,有松解粘連,促進慢性炎症吸收,緩解疼痛等作用。
十七、抖動法
抖動法是把肢體抖動起來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操作時術者握住患肢末端,像抖繩子一樣抖動病人肢體。抖時要注意該部肢體可動的角度和范圍,用柔勁抖動,使被抖動的肢體像波浪起伏。可上下抖動,也可橫向抖動。如抖手指:術者握住手指指端,輪流抖動每個手指,每指抖3~5次。又如抖手腕:術者一手緊握其前臂遠端,另手捏住食、中、無名指,相對方向拉緊,然後做抖動,約抖10次。又如抖上肢:術者一手握住肩部,另手握緊腕部,雙手反方向拉緊後做抖動。用同樣方法可抖動下肢或抖動腰部。抖法主要有牽松肌肉攣縮,活動關節等作用。
十八、搖動法
搖動法是搖動關節的一種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做此手法必須熟悉各種關節的可動范圍。凡雙軸或三軸活動的關節都可做搖動手法。操作時把病人體位安置恰當,並盡量使其軀體肌肉放鬆。搖動動作要緩慢而穩妥,幅度由小到大,直至達到最大可能的幅度。搖動次數需隨病情而定。搖動方向可按順時針方向,也可按逆時針方向。搖法主要使僵硬或強直的關節逐漸松解,逐漸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所以操作時,術者須檢查關節活動的可能性,測量關節活動度,經多次治療逐漸增加搖動的范圍,不可急於求成,以病人感到輕微酸痛為好。搖法有搖指、搖肘、搖肩、搖踝、搖髖、搖腰等。
十九、松動法
松動法是松動關節和軟組織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術者必須熟悉全身關節和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等組織的解剖及其活動關系。可對頸、腰、手、肩等各部位做松動法。如松頸時,病人取坐位,肌肉放鬆後,將其頭向一側轉動一點,並向一側側屈,然後輕輕一扳,有頸部松動一下的感覺即可。同樣可做另一側的松動。松頸也可仰卧位下進行。又如松腰時令病人取坐位,向前彎腰,並轉向一側,然後輕輕一扳,有腰部松一下的感覺即可。手指松動方法較易,把需要松動的手指先牽拉一下,然後將其屈曲,有「咔嗒」一聲的松動感覺即可。
其他關節部位的松動方法相似,可參考上法。松動法適用於關節強硬的病症和椎間盤病變。
二十、伸屈法
伸屈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做伸屈活動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伸法操作前,必須仔細檢查病人肢體關節活動幅度,然後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伸展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地彈動。伸展到最大可能的幅度後保持1~2min,然後放鬆,休息片刻再重復一次。做伸法切忌突然發力,也不能用蠻勁。操作時需使著力點有效地達到受限關節。此法常用在肩、肘、髖等關節。屈法的操作要領同伸法一樣,常用在髖、膝、踝等部位。
二十一、引神法
引神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用巧勁進行突然牽神的手法,為特殊的被動活動手法。此法發力的作用可使關節和周圍組織超過平常活動幅度運動。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輕巧發力,不可用蠻勁,幅度要大而恰如其分。此法只有在臨床實踐中才能悟得其巧。
1.引神上肢
病人坐位,術者靠患側相對而立。術者雙手捏住患側的五指,掌心對病人的臉。提起患肢,做旋轉上肢的活動,轉數遍後,當患肢肌肉已經很放鬆時,將患肢由下而上突然用力提神一下,可重復操作2~3次。
2.引神下肢
病人仰卧,術者弓步立於患側,前臂托住患側小腿,另手扶膝部,先將患肢屈曲,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然後發力,用巧勁將患肢向外上方牽拉。可重復數次,每次牽拉,可逐漸增加患肢離床面的高度。
3.引神腰
引神腰的方法要根據病情而定,主要是使腰向後引神,也可根據病情需要,使腰向前屈曲引神。
(1)腰向後引神:有數種方法。如扳腰法,病人健側卧,術者一手抵住病人腰部,另手握住患肢踝部,將患肢後神牽拉,雙手協調地一牽一抵,當感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雙手突然用較大力牽抵一下,使病人腰部有過伸的動作。此法只需做一次。又如壓腰法,病人俯卧,術者一側前臂緊按腰部,另側前臂抬託病人雙大腿膝部,一臂向下壓時,另臂用力向上抬,如此雙手協調地一壓一抬,使腰部彈動性地活動數次,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增大發力強度,使腰向後引抻一下,腰部應有較大的過伸動作。此法需要術者有較大的力量才能成功,如術者力量不足,可二人協同操作。
(2)腰向前屈引抻: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肢,使屈髖屈膝,並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用力推送,使脊柱向前屈曲,活動的幅度需一次比一次大,待覺其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發力,向前推送一次。此法如一人力量不足,可使病人仰卧,二人協同操作。
另有一法,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側下肢,另手推住患側肩後,抱托的手使患肢向腹部,推肩後的手用力向前推動,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轉的動作,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加力,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動感。
引伸法主要對脊柱的椎間盤組織病變或關節位置不正有較好的作用。如針對合適的病情,施用得法,可有明顯療效。
二十二、踩踏法
踩踏法是一種古法,用腳在身體某部或穴位上推拿的方法。操作時用全足、足弓、足跟三處,有踩踏、踩搓、踩研三種。病人一般取俯卧或卧仰位,術者手攀屋頂上面的橫杠,然後單腳或雙腳踩在病人身上的經穴進行治療。
1.踩踏
病人俯卧,在胸和大腿處墊枕,使其腰部凌空,術者單腳踩於病人骶部,踩踏時彈動性地一起一伏,使腰部像挑扁擔樣彈動起伏,如此踩10~50次,力量須由輕而重。此法對某些腰部病變和椎間盤病變有療效。
2.踩搓
病人俯卧,術者一手攀住上面橫杠,一腳踩於病人背、腰、大小腿處,用足弓著力做橫向搓動,每處可搓數十次。此法對肌肉、筋膜的病變有效。
3.踩研
病人仰卧,術者手攀橫杠,用一腳的足跟踩於下腹或穴位上,做旋轉研磨樣動作。踩研的力量由淺入深。此法可治腹部的某些慢性病。
二十三、其他推拿手法
其他推拿手法尚有很多,如捻法、扯法、抹法等。捻法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住皮膚捻動,用於小兒背部和腹部皮膚,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症;扯法是用拇、食二指拿住皮膚,向一側拉開,然後突然放脫,可有「嗒嗒」聲,一處可扯十餘次,扯到皮膚發紅為度,可治療中暑、消化不良等症;抹法是用拇指的指面按住一處皮膚或穴位上,按緊後向兩側分開,反復數次,常用在抹前額,治頭痛、視力疲勞等症。
❺ 按摩手法對治療效果的影響
按摩是通過手或器械,以力的形式作用於人體,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按摩又稱為按摩,按摩是祖國醫學的一項寶貴遺產,經過幾千年的醫療實踐,顯示出其奇特的治療效果。按摩是中國運動創傷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
詳細請看:
http://cache..com/c?word=%B0%B4%C4%A6%2C%D6%CE%C1%C6%3B%D0%A7%B9%FB&url=http%3A//www%2Eabrism%2Ecom/bbs/printpage%2Easp%3FBoardID%3D33%26ID%3D1520&b=11&a=0&user=
❻ 推拿手法主要有哪些操作要點
推拿效果的好壞,關鍵取決於是否掌握了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這直接影響著內糖尿病病人康容復的進程。要能熟練掌握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做到柔和、有力、均勻、持久。
(1)柔和
是指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蠻力,變換動作要自如。
(2)有力
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量,而這又要根據病人的體質、病痛和不同的部位來決定力量的大小。
(3)均勻
是指手法動作要有節奏,速度不要時慢時快,壓力不要時輕時重,要緩慢有方,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持久:指手法持續運用一定的時間。這些手法對糖尿病及其並發症能起到較好的康復治療效果。若沒有掌握或不熟悉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不僅於糖尿病的康復無益,可能還會產生一些不良後果,如損傷內臟、加重並發症等。
❼ 中風的康復按摩手法
患者取作位 醫者施滾法於肩頸和肩關節周圍到上肢掌指部5分鍾 按揉曲池 合谷專以酸脹為度,搖掌指屬關節,捻指關節,最後搓肩部及上肢。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醫者施一指禪推發於下關,頰車,地倉,人中,承漿穴8分鍾,拿兩側風池,肩井穴結束治療。
患者取俯卧位 醫者先以滾法於背部脊柱兩側為時8分鍾左右,在滾腰骶部的同時,配合腰後伸被動運動,接著滾臀部及下肢後側及跟腱,為時三分鍾,在滾臀部的同時在配合髖外展被動運動,然後按揉大椎,膈腧,腎腧,命門,大腸腧,環跳,委中,承山,諸穴以酸脹為度,擦腰骶部以熱為度。
患者取側卧位 醫者施滾法與居髎,風市,陽陵泉3分鍾,並按揉上述穴位以酸脹為度。
患者取仰卧位 醫者施滾法於大腿前側,小腿前外側至背部,並對患側膝關節做極度屈曲,足掌踏床的姿勢下滾足背部,然後按揉 伏兔,梁丘,兩膝眼,足三里,丘虛,解溪,太沖諸穴以酸脹為度,拿委中,承山,昆侖 太溪,以酸脹麻的感覺為佳。
本病以早期治療為主 一般在中風後2星期,適宜推拿治療。平肝熄風,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滑膩關節是本病的治療原則。
❽ 推拿療法的常用手法
推拿手法,是操作者用手或肢體其他部分刺激治療部位和活動患者肢體的規范化技巧動作。由於刺激方式、強度、時間和活動肢體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許多動作和操作方法均不同的基本手法,並在此基礎上由兩個以上基本手法組合成復合手法(如按揉法、推摩法等),或由一連串動作組合而成、有其操作常規(或程序)的復式操作法等等。推拿治療是以手法操作為主的一種特殊療法,作為其特色標志之一的學術流派,更以其師承及臨證體驗的不同而造就各自手法上鮮明的個性。因此,推拿手法之多竟達百種以上。其中既不乏可單獨應用而成為有其適應證治范圍的單一推拿療法,也有融合變通後形成一套常規操作程度的復式推拿療法;有些手法經一定的訓練後即可掌握,而有的則需有相當程度的功法基礎(如內功推拿等)和臨證體驗之後才能得心應手。推拿的常用基本手法大致可分為按壓類、擺動類、摩擦類、捏拿類、捶振類和活動關節類等六大類。推拿具有舒經通絡、促進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潤滑關節、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作用。正因為推拿具有這樣的作用,在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常見疾病的治療方面,效果很明顯。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因為急性腰扭傷、落枕或者頸椎病,去做推拿。其實推拿不僅僅是針對落枕、扭傷,以及腹瀉有效,對其他疾病的治療也很有效果。比如某男子長期受失眠困擾,經常需要依靠葯物才能入睡,接受了幾次推拿治療後,睡眠情況得到改善,不需要葯物也能安然入睡。再如一老太太患有慢性淺表性胃炎,四處醫治都不見好轉,在正規推拿治療後,加上其他康復治療措施,症狀得以緩解。
推拿在消除疲勞、延緩衰老、減輕肥胖、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皮膚美容等的臨床研究中,出現了新興治療優勢,相信簡、便、易、廉,無副作用的推拿療法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接受和使用。
手法部分:既推、拿、按、摩、滾、揉、掐 手法: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對,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內收、並作持續揉捏動作。
要領:腕要放體靈活,用指面著力揉捏,動作要連續不斷,用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由於拿的部位的手法的差異,又可分三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三種,拿法的刺激較強,常配合其它手法,用於頸下,肩部和四指部穴位。功能: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作用。 手法:按是壓的意思,用手指或掌面著力在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下壓,稱為按法。
要領:按壓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輕到重,穩定而持續,使剌激充分透達到肌體組織的深部。切忌用迅猛的暴發力,以免產生不良反應,對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臨床應用時常與揉法結合使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即在按壓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再作小幅度的緩緩揉動,此手法剛中兼揉,既有力而又柔和,按法的具體動作很多,有大指面直接法或用大指背屈而按之,或兩手對面合按之,胸腹則以掌心按之。 可用於頭部、肩背、腰骶及四肢關節處,治療頭痛、偏癱、關節酸痛等症。
方法:用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指關節突起部分,附在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屈伸外旋連續往返活動,使產生的力輕重交替,持續不斷的作用於治療部位上。
動作要領:
①、肩臂不要過分緊張,肘關節屈曲120-140度角。
②、手腕要放鬆,滾動肘掌背盡側部要緊貼體表,不可跳動或使手背拖來拖去按摩。
③、手背滾動的幅度控制在120度左右,即當腕關節屈曲時向名滾動約80度左右,腕關節伸時向內滾動約40度左右。
④、壓力要均勻,動作協調而有節律,不可忽快忽慢時輕時重。一般每分鍾滾動140次左右。滾法由於腕關節屈伸幅度較大,所以接觸面較廣,並且壓力較大,掌背著力柔和而舒適,故應用於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
滾法推拿療法是以滾法作為主要手法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推拿療法。它以經絡學說為基礎,根據病理變化和辨證施治理論,憑借熟練的操作技能,在人體體表適當的部位上施以擦、揉、按、拿、捻、搓等手法,並配合被動運動或指導患者進行自主性功能鍛煉來治療疾病。
滾法是滾法推拿的主治手法。滾法的操作是依靠腕關節的伸屈動作來促使手掌背部在人體體表進行來回「滾動」的。滾法操作時,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掌背直接抵壓於人體體表,並作腕關節屈伸運動,所以它不但刺激力量強,而且作用面積也較大,能夠使其作用力深透到體表深層而直達病所,通過腧穴的「得氣」感應而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明陰陽、濡潤筋骨等作用,並能對肌肉痙攣、強直和粘連等病態直接發揮明顯的改善作用。因此,滾法推拿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正確地配合以各種輔助手法及被動運動,並適時指導患者進行自主性功能鍛煉,對某些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疾病,尤其是對軟組織損傷等疾病有相當顯著的療效。
以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貼於治療部位上,掌指關節略為屈曲,然後進行腕關節最大限度的屈伸及前臂旋轉的協同動作,使掌背近小指側部分在治療部位上作來回運動。操作時,術者的肩關節放鬆下垂,肘關節離開軀干約15厘米左右;各手指任其自然,不能過度屈曲或伸直,腕關節屈伸幅度要大,使掌背部分1/2的面積接觸在治療部位上。掌背的近小指側部分是滾法操作的著力點,應緊貼治療部位上,不宜移動或跳動,腕關節的屈與伸應保持相等均勻的壓力,以避免手背與體表撞擊。每分鍾來回擺動120次左右。滾法在臨床上應用時,常根據治療的需要,配合各種被動運動以及按、拿、捻、搓等各種輔助手法,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淤,松解粘連、理順筋脈等作用,因此適用於治療頸、肩、腰。背、臀部及四肢關節等部位的扭挫傷,以及筋脈拘攣、關節強直、肢體癱瘓、疼痛麻木等症。 把拇指或食指的指甲豎立著按壓,給予強剌激的方法。逐漸加大用力,使力達深透為止,注意不要掐傷皮膚。掐後壓出輕微的痕跡。有緩解疼痛的作用。
上述手法為常用基礎手法,臨床法療時常常對治療效果起著決定作用,因此要求「特醫」治療者要把上述基礎手法刻苦練習務必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