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專中醫康復技術好還是康復治療技術好
學中醫康復技術就是患者的病基本痊癒了,康復就是後期的療養,而康復治療技術呢?就是不但給患者做康復工作而且還肩負對患者病情的治療工作,所以很顯然還是後者比較實用。
Ⅱ 中醫專科畢業的能不能考康復治療士在2016年
1、可以的,只來要參加統一的衛源生部和人力資源部組織的考試,考試合格後就可以了;
2、只要擁有為衛生部和人力資源部頒發的衛生專業技術「康復醫學治療技術」資格證書就可以從事這個工作;
3、工作主要內容如下:
制定康復治療方案,幫助病患者進行功能恢復等相關治療;
負責患者的檢診,確定治療的種類、劑量、療程,嚴防差錯事故,做好醫療安全工作;
注意觀察病情、治療效果及反應,如有反應及時處理;
負責功能障礙的相關課程開發及培訓工作;
提供康復理療咨詢服務。
Ⅲ 「中醫康復」中風後及時、全面的康復治療尤為重要,是嗎
案例:庄先生,今年54歲了。在1年半之前出現左側面部麻木,他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也就沒在意。
但之後出現左側肢體乏力,惡心嘔吐,還會頭暈、頭痛,這種症狀持續了很多都沒緩解,並且越來越嚴重。忍受不住這種痛苦,只能去醫院就診。醫生給他行頭顱CT顯示“右側丘腦腦出血並破入腦室系統內”,診斷為“腦出血”。
術後予降顱壓、抗感染、預防癲癇等治療後症狀稍改善;後病情加重,復查頭顱CT提示“嚴重腦積水”,患者症狀較前加重,行走不能,言語含糊,病情穩定後患者轉入我科進行康復治療。隨後多次在我院進行康復治療。為了進一步康復治療求診與我院康復科,門診就以“腦出血後遺症”收入康復科。
中醫特色的康復治療,使更多的中風患者恢復了言語和肢體功能,生活基本自理,在中風病人康復治療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另外,科室開展的現代康復治療,全面涵蓋了偏癱肢體關節訓練、關節粘連松解術、運動療法、手功能訓練、作業療法、吞咽功能訓練、冷療、聽力及語言整合訓練、電子生物反饋療法、經顱磁刺激腦外循環治療等,以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Ⅳ 請問康復治療專業具體是干什麼的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應用性康復治療技術的專門人才。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堅持黨教育方針和衛生工作方針,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高技能康復治療人才。【主幹課程】 本專業的核心課程為:人體解剖學、康復評定學、康復治療技術學、運動療法技術學、臨床作業療法學、語言治療學、理療學、臨床康復學、康復工程學、康復心理學、社區康復學、中醫傳統康復學等。【專業特色】該專業圍繞以社會的迫切需求和就業為導向,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多方位強化學生操作技能和練就一技之長為特色。1.根據社會調查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制定、調整教學計劃。專業教學計劃體現以能力為本位。理論以夠用為度,突出技能教學。 2.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設置課程體系。該專業是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在醫學理論指導下的具體操作實踐。開設「必須、夠用」的康復學、醫學、中醫學及相關課程。通過課程建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多種方式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培養,強化管理,充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4.通過到全國各大醫院、社會康復機構頂崗帶薪實習,突出工學結合特色,極大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競爭能力、適應能力。【師資介紹】 康復教研室共有10名專業教師,其中博士(含在讀)學位2名,碩士學位1名,教授、副教授5人,約佔50%,講師職稱佔20%,助教20%,實驗員1名,同時聘請校外專家擔任客座教授,並定期舉辦各種康復講座。【實驗室介紹】 康復實驗室總面積270m2,下設:PT實驗室、OT實驗室、言語治療實驗室、中醫傳統康復實驗室、理療室、綜合展廳等,同時有附屬醫院108m2的診療康復室,能夠滿足學生實驗實訓要求。【就業前景】(一)就業范圍 (1)綜合性醫院(2)各級醫療機構(3)兒童康復機構(4)輻射醫療相關機構(5)社區(6)大、中專院校或特殊學校(聾校、語訓學校等)(二)主要工作崗位(1)綜合性醫院從事臨床康復醫療及相關工作;(2)各級醫療機構從事臨床康復醫療及相關工作;(3)兒童康復機構從事臨床康復醫療及相關工作;(4)輻射醫療相關機構從事臨床康復醫療及相關工作;(5)社區從事臨床康復醫療及相關工作。(6)大、中專院校或特殊學校(聾校、語訓學校等)從事教學、管理及科研工作。(三)就業前景 該專業是我院經過社會人才市場調查,根據用人單位的急需而開辦的新專業。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對健康的追求也日益迫切。特別是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康復治療專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院該專業尚無畢業生。該專業人才需求旺盛、就業前景廣闊,就業面廣,發展空間大,就業待遇優越、工作環境好。高水平的康復治療技術人才供不應求。 【校企合作】2010.03與湘潭市六醫院建立合作,協助醫院建立康復科,在設備的購置、科室的設計、人才的引進等方面給予建議和意見。2010.04與湘潭市傑昭假肢矯形公司建立合作,協助醫院建立康復科,在設備的購置、科室的設計、人才的引進等方面給予建議和意見。
Ⅳ 冠心病的中醫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臟病。
冠心病屬於中醫「胸痹」、「真心痛」、「心痛」的范疇。《素問臟氣法時論》有「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的描述,與冠心病的辨證要點十分相似。
胸痹心痛是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繫病證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發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而本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由於本病表現為本虛標實,有著復雜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而中醫葯治療從整體出發,具有綜合作用的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
一、病因病機
「胸痹」病名最早見於《內經》,並將其分為心痹和肺痹兩種,對本病的病因、一般辨證要點及痛的表現均有記載。「心痛」病名最早見於馬王堆古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匱要略》記載胸痹的表現,「胸痹緩急」,即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心氣不足者,故設有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及人參湯治療本病。後世醫家,如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用蘇合香丸,明代王肯堂《證治准繩》用失笑散及大劑量紅花、降香,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用血府逐瘀湯等,對本病均有較好療效。
《素問調經論》:「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太平聖惠方治心痹諸方》:「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邪積而不去,則時害飲食,心中幅幅如滿,蘊蘊而痛是謂心痹」。《玉機微義心痛》:「然亦有病久氣血虛損及素勞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醫門法律中寒門》:「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
(一)年老體虛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於溫煦,鼓動無力而痹阻不通;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可使心陰內耗,心陰虧虛,脈道失潤;或心火偏旺,灼津成痰,痰濁痹阻心脈,發為胸痹心痛。
(二)飲食不當
恣食肥甘厚味,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成痰,上犯心胸清曠之區,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痹阻,遂成本病;或痰濁久留,痰瘀交阻,亦成本病;或飽餐傷氣,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而發本病。
(三)情志失調憂思傷脾,脾虛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不得輸布,聚而為痰,痰瘀交阻,氣血不暢,心脈痹阻,發為胸痹心痛。或郁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滯,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氣滯痰濁痹阻心脈,而成胸痹心痛。由於肝氣通於心氣,肝氣滯則心氣乏,所以七情太過,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
(四)寒邪內侵
素體陽虛,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而入,寒凝氣滯,胸陽不展,血行不暢,而發本病。
《醫門法律中寒門》雲:「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闡述了本病由陽虛感寒而發作,故天氣變化、驟遇寒涼而易卒發心痛。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心脈痹阻,其病位以心為主,然其發病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如腎虛、肝鬱、脾失健運等。本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其本虛可有氣虛、陽虛、陰虛、血虛,且又可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而表現氣陰兩虛、氣血雙虧、陰陽兩虛,甚至陽微陰竭、心陽外越;標實為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且又可相互為病,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痰瘀交阻等。臨床上常表現為虛實兼夾,如陰虛痰熱互見,陽虛可兼痰飲等。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並以血瘀為突出,緩解期主要有心、脾、腎氣血陰陽之虧虛,其中又以氣虛最為常見。
二、辨證用葯
針對本病病機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的特點,其治則應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本虛宜補,權衡心臟氣血陰陽之不足,有無兼見肝、脾、腎臟之虧虛,調陰陽補氣血,調整臟腑之偏衰,尤應重視補益心氣之不足;標實當瀉,針對氣滯、血瘀、寒凝、痰濁而理氣、活血、溫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絡治法。由於本病多為虛實夾雜,在發作期雖以標實為主,但常潛藏著本虛;在緩解期雖以本虛為主,但亦可兼見邪實,故治療上當補中寓通,通中寓補,通補兼施,不可猛攻,當以補正而不礙邪,祛邪而不傷正為原則,至於補瀉之多少,當根據臨床具體情況而定。在胸痹心痛的治療中,尤其真心痛的治療,在發病的前三四天內,警惕並預防脫證的發生,對減少死亡率、提高治癒率更為重要。必須辨清證候之順逆,一旦發現脫證之先兆,如疼痛劇烈,持續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煩躁,氣短喘促,脈或速、或遲、或結、或代,或脈微欲絕等,必須盡早投用益氣固脫之品。
(一)辨證分型
1.寒凝心脈
[辨證要點]卒然心痛如絞,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心悸氣短,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多因氣候驟冷或驟遇風寒而發病或加重,苔薄白,脈沉緊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陽。
[方葯]當歸四逆湯:桂枝9g,細辛6g,當歸9g,芍葯9g,甘草6g,通草6g,大棗6枚。
方以桂枝、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當歸、芍葯養血活血,芍葯與甘草相配,有緩急止痛之功;通草入經通脈;大棗養脾和營。全方共成祛寒活血、通陽止痛之效。
若痛劇而四肢不溫,冷汗自出,即含化蘇合香丸或冠心蘇合香丸,芳香化濁,理氣溫通開竅,每茯即速止痛功效。
由於寒邪容易侵襲陽虛之人,耗傷陽氣,而陽虛又易感受外寒,產生陰寒之邪,故寒凝心脈時臨床常伴陽虛之象,宜配合溫補陽氣之劑,以取溫陽散寒之功,不可一味辛散寒邪,以免耗傷陽氣。
2.氣滯心胸
[辨證要點]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胸脘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調氣機,活血舒脈。
[方葯]柴胡疏肝散:柴胡12g,枳殼10g,白芍10g,甘草10g。
本方由四逆散(枳實改枳殼)加減,四逆散能疏肝理氣,其中柴胡與枳殼相配可升降氣機,白芍與甘草同用可緩急舒脈止痛,加香附、陳皮以增強理氣解郁之功。全方共奏疏調氣機,和血舒脈功效。
氣滯胸痹心痛,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砂仁、厚朴、枳殼、枳實等芳香理氣及破氣之品,但只可暫用,不可久施,以免耗散正氣。
3.痰濁閉阻
[辨證要點]胸悶重而心痛輕微,肥胖體沉,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黏,惡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葯]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瓜蔞30g,薤白10g,半夏6g。
方以瓜蔞、薤白化痰通陽,行氣止痛;半夏加厚朴、枳實,辛苦溫行氣滯而破痰結;加桂枝溫陽化氣通脈,配茯苓、甘草健脾利水化飲;加乾薑、細辛溫陽化飲,散寒止痛。全方加味共奏通陽化飲,泄濁化痰,散結止痛功效。
若病人痰黏稠,色黃,大便干,苔黃膩,為痰濁郁而化熱之象,用黃連溫膽湯加鬱金清化痰熱而理氣活血,方以二陳湯的半夏、茯苓、橘紅、甘草化痰理氣,黃連、竹茹、枳實清泄痰熱,鬱金以增強理氣活血之力。胸痹心痛,痰濁閉阻,常可酌情選用天竺黃、天南星、半夏、瓜蔞、竹茹、蒼術、桔梗、萊菔子、浙貝母等化痰逐飲葯物,但由於脾為生痰之源,臨床應適時應用健脾化濕之品。
4.瘀血痹阻
[辨證要點]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弦澀或結、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葯]血府逐瘀湯:桃仁12g,紅花9g,當歸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殼6g,甘草3g。
本方基本上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組成。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而通血脈;柴胡、桔梗與枳殼、牛膝配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行氣活血。生地一味,逐血痹,《本草求真》認為有「涼血消瘀」之功,且又能養陰而潤血燥,葯共成祛瘀通脈、行氣止痛之劑。
若瘀血重症,胸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葯、鬱金、延胡索、降香、丹參等加強活血理氣之功;若血瘀氣滯並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蓽茇等辛香理氣止痛葯物,並吞服三七;若寒凝血瘀或陽虛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脈沉細或沉遲,可加細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溫通散寒之品,或人參、附子等溫陽益氣之品。若伴有氣短乏力,自汗,脈細緩或結代,當益氣活血,用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重用人參、黃芪等益氣祛瘀之品。
瘀血痹阻時,臨床上可選用三七、川芎、丹參、當歸、紅花、蘇木、赤芍、澤蘭、牛膝、桃仁、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葯物,但必須根據臨床情況配伍益氣、溫陽、散寒、化痰、理氣等葯物,辨證用葯,加強祛瘀療效。另外,本病多本虛標實,病情纏綿,故破血之品應慎用,且不可久用、多用,以免耗傷正氣。在應用活血、破血類葯物時,必須視有無出血傾向或徵象,一旦發現,立即停用,並予相應處理。
5.心氣不足
[辨證要點]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發白,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治法]補養心氣,鼓動心脈。
[方葯]保元湯合甘麥大棗湯:人參10g,黃芪15g,甘草10g,肉桂6g,生薑9g。
方以人參、黃芪大補元氣,扶助心氣;甘草炙用,甘溫益氣,通經利脈,行血氣而治心悸;肉桂辛熱補陽,散寒氣而療心痛,又能納氣歸腎,緩解氣短、喘促之症;或以桂枝,有通陽、行瘀之功,用以治療心氣不足,血滯心脈之症;去生薑,加丹參或當歸,甘麥大棗湯益心氣,寧心神,甘潤緩急。兩方共奏補養心氣,鼓動心脈之功效。
凡心氣不足,兼有氣滯、血瘀、痰濁者,補心氣之葯應選擇平和輕補之品,觀察服葯反應,酌情加重或減少補氣葯的用量,並配以理氣、活血、化痰葯物,但總應以不傷心氣為度,破血、祛痰之品應慎用或不用。若兼見神疲、乏力、納呆、失眠、多夢等心脾兩虛證者,方以保元湯去生薑,補益心氣;加茯苓、茯神、遠志、半夏曲健脾和胃,補心安神;酸棗仁、五味子收斂心氣,養心安神;當歸、川芎行氣活血,全方有補益心脾,養心安神之功效。若兼見心悸氣短,頭昏乏力,胸悶隱痛,口乾咽干,心煩失眠,舌紅有齒痕者,為氣陰兩虛,用生脈散合歸脾湯加減。
補心氣葯常用人參、黨參、黃芪、大棗、太子參等,如氣虛顯著可少佐肉桂,補少火元氣,亦可加用麥冬、玉竹、黃精等益氣養陰之品。
6.心陰虧損
[辨證要點]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悶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乾盜汗,顏面潮熱,舌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滋陰清熱,活血養心。
[方葯]天王補心丹:生地120g,五味子、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各30g,人參、玄參、丹參、茯苓、遠志、桔梗各15g。煉蜜為小丸。
本方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滋水養陰而瀉虛火;人參、茯苓益助心氣,寓上引陰之意;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養心安神,化陰斂汗;丹參、當歸身養心活血;桔梗為引使葯。
本方能使心陰復,虛火平,血脈利,則心胸灼痛得解。
7.心陽不振
[辨證要點]心悸而痛,胸悶氣短,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胖,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治法]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方葯]參附湯加減:人參12g,附子9g,桂枝6g,甘草10g。
方中人參、附子大補元氣,溫補真陽;桂枝、甘草溫陽化氣,振奮心陽,兩方共奏溫振心陽之功。
若心腎陽虛,可合腎氣丸治療,方以附子、桂枝(或肉桂)補水中之火,用六味地黃丸壯水主,從陰引陽,合為溫補腎陽之劑,與上方合用,溫補心腎而消陰翳。腎陽虛兼見水飲上凌心肺,水腫,喘促,心悸,用真武湯,以附子補腎陽而驅寒邪,與芍葯合用,能入陰破結,斂陰,茯苓、白術健脾利水,生薑溫散水氣,與上方合用溫腎陽而化寒飲。若心腎陽虛,虛陽欲脫逆者,用四逆加人參湯,溫陽益氣,回陽救逆。若見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亡陽證,應用參附湯,並加用大劑山萸肉,以溫陽益氣固脫。若陽虛寒凝心脈,心痛較劇者,可酌加鹿角片、吳茱萸、蓽茇、良姜、細辛、川烏、赤石脂。若陽虛寒凝而兼氣滯血瘀者,可選用薤白、沉香、降香、檀香、香附、雞血藤、澤蘭、川芎、桃仁、紅花、延胡索、乳香、沒葯等偏於溫性的理氣血葯物。
(二)中成葯
1.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4~6粒含服,急性發作時每次10~15粒。功效活血理氣,增加冠脈流量,緩解心絞痛,治療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
2.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每服1~4丸,疼痛時用,功效芳香溫通,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寒凝氣滯證。
3.蘇冰滴丸(蘇合香、冰片)含服,每次2~4粒,每日3次。功效芳香開竅,理氣止痛,療胸痹心痛,真心痛屬寒凝氣滯證。
4.冠心蘇合丸(蘇合香、冰片、硃砂、木香、檀香)每服1丸(3g)。功效芳香開竅,理氣痛,用於胸痹心痛氣滯寒凝者,亦可用於真心痛。
5.補心氣口服液(黃芪、人參等)每次10ml,每日2次。功效補氣養心止痛,用於胸痹、氣虛明顯者。
6.滋心陰口服液(麥冬、沙參等)每次10m1,每日2次。功效養陰和血止痛,用於胸痹、陰虛明顯者。
(三)消除痹痛
胸痹心痛屬內科急症,其發病急、變化快,易惡化為真心痛,在急性發作期應以消除疼痛為首要任務,可選用或合並運用以下措施:
1.寒證心痛氣霧劑(肉桂、香附等)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用於心痛苔白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2.熱證心痛氣霧劑(丹皮、川芎等)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用於心痛苔黃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3.麝香保心丸(麝香、蟾酥、人參等)芳香溫通,益氣強心,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4.活心丸(人參、靈芝、麝香、熊膽等)養心活血,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5.心絞痛寧膏(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敷貼心前區。配合選用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6.貼敷法葯物作用於皮膚可以通過經絡直接影響內臟。目前常用的葯物為活血化瘀及芳香溫通葯,如當歸、乳香、沒葯、紅花、冰片。
三、針刺治療到目前為止,針刺治療冠心病系統的研究尚不完整。以下是臨床用之有效的常用穴位:
心俞、厥陰俞,配足三里、通里、間使,並結合辨證加減選穴,10~20次為一個療程,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般3~5次即可見效。
四、其他療法
(一)推拿康復療法
常用穴位:肺俞、心俞、膈俞、內關、神門、膻中、血海、厥陰俞、豐隆、足三里、氣海等穴。
具體操作方法:按、揉、一指禪、、擦法等。病人取坐位,按揉肺俞、心俞、膈俞、內關。操作時兩側同時進行,手法宜輕柔而緩和,以病人略感酸脹為度,每穴按揉2min。再用按揉或一指禪推法在頸椎兩側上下往返治療約4min。接著用柔和的法在上背部兩側膀胱經往返治療約4min。然後直擦上背部兩側膀胱經和背部督脈,均以透熱為度。
寒凝血脈者,加按揉神門、膻中穴。氣滯血瘀者,加按揉血海、厥陰俞穴。痰濁閉阻者:
加按揉豐隆、足三里穴。臟腑虛損者,加按揉氣海、足三里穴。
治療手法不宜過重,以病人感到酸脹為度,手法過重則症狀反而加重。心絞痛的治療應與內科配合進行,臨床中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
(二)日常生活飲食起居
1.情志異常可導致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尤其與心病關系較為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須高度重視精神調攝,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
2.氣候寒暑晴雨變化對本病的發病亦有明顯影響,《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記載:「心痛者,風涼邪氣乘於心也」,故本病不宜感受寒冷,居處除必須保持安靜、通風外,還要注意寒溫適宜。
3.飲食調攝不宜過食肥甘,應戒煙少飲酒,宜低鹽飲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飲食宜清淡,食勿過飽。發作期病人應立即卧床休息,緩解期要注意適當休息,堅持力所能及的活動,做到動中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
(三)傳統運動方法
前面談到的為被動治療,在此基礎上還應結合病人本身的主動運動,但主動運動的量要有一定科學性,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冠心病急性期的康復參考相應章節。恢復期的中醫康復可採用太極拳。
太極拳在我國廣泛流傳,便於推廣,其動作舒松自然,剛柔相濟,動中求靜,對於合並高血壓冠心病病人,更為合適。太極拳運動量極小,據報道,練簡化太極拳可最高心率105次/分,練習老式太極拳心率最高可達134次/分,其強度不超過最大攝氧率的50%。老式太極拳由於等長性運動校多,運動時心率較簡化太極拳增加26%,但不防礙冠心病病人應用。一般採用簡化太極拳。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都可相應採用。
Ⅵ 血管性痴呆的中醫康復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病因病機
血管性痴呆是西醫學的病名,在中醫學中尚無相同的病名。「痴呆」一詞最早見於《華佗神醫秘傳》,《針灸甲乙經》中稱為「獃痴」,《針灸大成》則分別以「痴呆」、「獃痴」命名。清代陳士鐸在《辨證錄》和《石室秘錄》中稱之為「呆病」。中醫對痴呆的論述散見於「善忘」、「呆病」、「痴證」、「類中」、「郁證」等病。
明代以前對痴呆病尚缺乏明確的統一認識,各醫家在論著中大多將其精神、意識、行為、情感等方面的臨床症狀及證治,分別歸屬於癲、狂、癇、郁、健忘、臟躁等精神情志病范疇,未明確該病的特徵性,亦未有痴呆病門專論。
明代張景岳首次在《景岳全書雜證謨》中立「癲狂痴呆」篇,並詳細論述了痴呆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症狀、治療及預後,其曰:「痴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至痴呆,言辭顛倒,舉動不經,或多汗,或善愁,其證則千奇萬怪,無所不至,脈必或弦、或數、或大、或小,變異不常。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有不清而然。但察其形體強壯,飲食不減,別無虛脫等證,則悉宜服蠻煎治之,最穩最妙。然此證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氣元氣之強弱,待時而變,非可急也。凡此諸證,若以大驚猝恐,一時偶傷心膽而致失神昏亂者,此當以速扶正氣為主,宜七福飲或大補元煎主之」,將痴呆病與癲、狂等病症明確地區別開來。又明代李時珍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風木太過,未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即對該病的病位、病機認識有了進一步的論述。
清代陳士鐸在《石室秘錄》、《辨證錄呆病門》中稱痴呆為呆病,對該病論述甚詳。關於病因,《辨證錄呆病門》說:「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約其始也,起於肝之郁;其終也,由於胃氣之衰。肝鬱則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則木製土而痰不能消。於是痰積於胸中,盤踞於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石室秘錄卷六》雲:「呆病,……雖有崇想之實,亦胸腹之中,無非痰氣……痰勢最盛,呆氣最深」。關於症狀,《石室秘錄卷六》載:「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如飢而悠悠如失也。意欲癲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有時睡數日而不醒,有時坐數日不眠。有時將己身衣服密密縫完,有時將他人物件深深藏掩。與人言則無語而神遊,背人言則低聲而泣訴。與之食則厭薄而不吞,不與食則吞炭而若快」。「人有終日不言不語,不飲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與之美則不受,與之類穢則無辭,與之衣不服,與之草木之葉則反喜」。關於治療,陳氏在《辨證錄呆病門》中提出:「開郁逐痰,健胃通氣,則心地光明,呆景盡散也」。《石室秘錄》還明確指出:「治呆無奇法,治痰即治呆也」。其創立的洗心湯、轉呆湯、還神至聖湯等,至今仍為廣大醫家所推崇。
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曰:「中風,初起神呆,遺尿,老人厥中顯然」,並提出了本病的飲食禁忌:「神呆脈沉,語言不甚明了……深戒酒肉厚味」。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明確指出:「腦為元神之府,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從而對呆病的病因病位的認識又深入了一步。
綜古代醫家所論,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機為年老臟腑漸衰、精血虧虛、氣滯血瘀、痰阻清竅、氣血逆亂、七情不暢、營衛不上榮於腦所致。腦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肝腎等五臟、氣血、精髓虧虛為本,風、火、痰、瘀為標,最終導致腦絡瘀阻,腦府與諸臟腑之氣不能順接,腦失所養而漸至痴呆。
盡管多種原因可致痴呆,但其最終發病機制為二:一是大腦失養,一為腦絡瘀阻,此二者為導致痴呆的直接因素。
二、辨證用葯
本病共同的證候特點均表現為漸進加重的善忘前事、呆傻愚笨、性情改變3個方面。另據兼證的不同,臨床可分以下六型辨證施治:
(一)腎精虧損
[辨證要點]智能減退,表情呆板,反應遲鈍,頭暈耳鳴,齒枯發焦,腰膝酸軟,懈怠思卧,步履艱難,舌瘦色淡,苔薄白或少苔,脈沉細弱。或伴有腎陰虛者,兩顴潮紅,五心煩熱,夜間盜汗,口乾欲飲,舌質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腎陽虛者,神疲乏力,倦怠懶言,自汗,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脈沉等。
[治法]滋補肝腎,添髓健腦。
[方葯]七福飲加減:人參、當歸、炒白術、遠志、酸棗仁、石菖蒲各10g,熟地30g,鹿角膠、龜板膠各15g(烊化),炙甘草6g。
方中重用熟地、當歸補腎養血;人參、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化生氣血,用以強壯後天之本;遠志、炒棗仁養心安神,補益心氣;石菖蒲宣竅化痰;鹿角膠、龜板膠益精補血。共奏補腎填髓、養心益腦之效。
偏腎陰虛者,用左歸丸加減。偏於腎陽虛者,以右歸飲加減。若兩顴嫩紅,五心煩熱,夜間盜汗者,熟地黃改為生地黃30g,加黃柏、知母各12g,以清熱泄火。若少寐多夢,夜卧不寧,加夜交藤、酸棗仁各30g,以養心安神。病久可將本方製成蜜丸久服。
(二)心脾兩虛
[辨證要點]表情呆滯,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喃喃獨語,疲倦無力,面色無華,食慾不振,氣怯聲低,舌質淡或淡胖,苔薄白,脈沉無力。
[治法]益氣健脾,養心益腦。
[方葯]歸脾湯加減:人參、白術、當歸、遠志、石菖蒲、阿膠各10g,黃芪30g,茯苓、龍眼肉、酸棗仁各15g,炙甘草、木香各6g,生薑3g,大棗5枚。
方中用人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當歸、龍眼肉等益氣健脾,補氣生血;當歸、阿膠補血養血;酸棗仁、茯苓養心安神;遠志交通心腎而定志寧心;石菖蒲化痰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整個處方補而不滯。
隨證加減:兼有腎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者,加熟地、山葯各15g,以補腎益精;兼血瘀,肌膚甲錯,舌暗脈澀者,加丹參30g、川芎12g,以活血化瘀;若不思飲食,舌苔黃厚膩,為脾虛生痰,郁久化熱,先用黃連溫膽湯,痰熱去除後再用補益之劑。
(三)痰濁阻竅
[辨證要點]表情呆滯,精神抑鬱,靜而多喜,或默默無語,獨坐向隅,呆若木雞,頭暈目眩,或頭重如裹,口多涎沫,或伴有肢體困重,神疲倦怠,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多寐甚至嗜睡等,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濁開竅。
[方葯]洗心湯加減:人參、白術、半夏、陳皮、茯神、神曲各10g,制附子6g,酸棗仁、石菖蒲各15g,炙甘草5g。
方中人參、炒白術、甘草益氣健脾,培補中氣;半夏、陳皮理氣化痰;石菖蒲健脾化痰開竅;附子協參草以助陽化氣,正氣健忘則痰濁可除;酸棗仁、茯神寧心安神;神曲和胃。
若痰熱明顯,舌苔黃膩者,可用溫膽湯,或用星蔞承氣湯加減;伴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者,可加用生大黃5g,全瓜蔞15g,枳實、芒硝各10g;神思迷茫,表情呆鈍,言語錯亂者,先用蘇合香丸芳香開竅,重用石菖蒲、鬱金、遠志各15~20g,化痰醒神;不寐易驚,煩躁不寧者,可用黃連溫膽湯合白金丸(白礬、鬱金);證屬實熱頑痰者,用礞石滾痰丸豁痰開竅;疾病恢復期,可長期用香砂六君子丸和二陳丸,以健脾益氣,燥濕化痰而治本。
(四)肝鬱氣滯
[辨證要點]神情淡漠,反應痴呆,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做事馬虎,情緒不穩定,易激怒,胸脅脹痛,善太息,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或伴有飲食減少,脘悶腹脹,噯氣頻作等。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化痰。
[方葯]柴胡疏肝散合滌痰湯加減:柴胡、陳皮、川芎、鬱金、當歸、枳殼、芍葯、半夏、茯苓、竹茹各10g,石菖蒲15g等。
本方由四逆散加川芎、陳皮而成。方中的柴胡、枳殼、陳皮、鬱金疏肝解郁,理氣暢中;川芎、當歸、芍葯活血定痛,柔肝緩急;半夏、茯苓、竹茹理氣化痰;石菖蒲化痰開竅。
噯氣頻作,胸脘痞滿不暢者,加旋復花、代赭石等以平肝降逆;伴食滯腹脹,消化不良者,可加焦三仙、山楂、雞內金等消食化滯;胸脅脹滿,脈弦澀者,可加佛手、紅花、桃仁等以理氣活血通絡;氣郁日久,郁而化火,症見頭暈頭痛,口乾口苦,耳鳴,尿赤便干,舌紅苔黃,脈弦或弦滑者,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以清瀉肝火。
(五)肝陽上亢
[辨證要點]智力下降,判斷錯亂,頭痛眩暈,性情急躁,焦慮不安,心煩不寐,面部潮紅,目干澀或目脹,口乾口苦,咽干,或伴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口眼歪斜,筋惕肉跳,肢體麻木,甚則半身不遂等,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弦細而數。
[治法]平肝潛陽,醒神開竅。
[方葯]鎮肝熄風湯加減:天麻、鉤藤、黃芩、梔子、龜甲、石決明、川牛膝、茯神、杜仲、桑寄生各10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夜交藤、玄參各15g。
方中用生龍骨、生牡蠣鎮肝潛陽,並配鉤藤、天麻、黃芩、梔子、石決明以熄風清熱;用玄參、龜板滋養肝腎之陰;重用牛膝引氣血下行;桑寄生、杜仲滋補肝腎;茯神、夜交藤安神。
寐多夢差者,可加合歡皮、酸棗仁各15g;語言不利者,可加菖蒲、鬱金各10g;伴有口眼歪斜,可合用牽正散;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者,去玄參、夜交藤、龜甲,酌加地龍、水蛭、紅花、桃仁各10g,以活血通絡;大便秘結不通者,可加用生大黃、芒硝、虎杖、枳實各10g,以瀉熱通便。
(六)瘀血阻絡
[辨證要點]表情呆滯,反應遲鈍,甚則失語,易驚恐或思維異常,行為怪異,令其張口則脫衣,令其站起則伸舌等,或見意識模糊,或伴有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心悸怔忡,健忘多夢,局部刺痛,固定不移,肌膚甲錯,口乾不欲飲,雙目面色晦暗等,舌質暗紅,或邊有瘀斑,舌下脈絡紫滯,脈細澀或沉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醒腦開竅。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減:麝香0.1(分沖),桃仁、紅花、川芎、地龍、當歸、鬱金各g10g,石菖蒲、白芥子各12g,蔥白5根,生薑3片,大棗4枚。
方中桃仁、紅花、當歸、地龍、川芎活血化瘀通絡;蔥白、生薑合石菖蒲、鬱金可以通陽宣竅;白芥子化痰。若配丸葯當用麝香,以加強活血通竅之力。
若久病氣虛,可加補氣類葯物如黃芪20g,黨參、白術各10g;伴有血虛徵象者,可加阿膠珠、當歸、熟地各10g;言語不清或意識模糊者,重用石菖蒲、鬱金各20g,加遠志10g;若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者,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以益氣活血通絡;亂夢紛紜,心悸易驚者,可酌加遠志、合歡皮、酸棗仁各10g,以寧心定志;瘀血已久,化熱見嘔逆者,可合橘皮竹茹湯加減以降逆止嘔;腎虛遺尿者,可加淮山葯、益智仁、桑螵蛸各10g,或服用縮泉丸。
以上所述腦血管性痴呆的辨證分型及治法用方,是以中國古典醫籍為依據,結合臨床實踐歸納而成的大致規范,臨床實際情況肯定更為復雜,可兩者並見,亦可三證並見,或所見症狀超出以上范疇。如肝陽上亢可挾痰濁內阻,或兼見瘀血阻滯症狀。總之,痴呆多為頑難之證,病理特點多為虛證或本虛標實證,其治更非朝夕所能奏效,對具體病人要進行具體分析,靈活變通,切勿刻舟求劍、按圖索驥,臨證當遵循「有是證則用是葯」即可。
三、針刺治療
目前血管性痴呆沒有肯定的葯物或手術治療方法,探索非葯物療法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之一。其中針灸療法因其激發經氣、調理髓海、改善臟腑氣血功能、開竅醒神的獨特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視。
(一)體針
1.醒神開竅針法百會、四神聰、雙太陽、上印堂、神庭、風池,每次選擇兩對穴位接電針。隨證配穴:可選用腦戶、神門、內關、大鍾、足三里、三陰交、通里、太沖、太溪、腎俞、脾俞、中脘、豐隆等穴位,留針30min,每日一次。
2.化濁益智針法中脘、豐隆、內關用捻轉瀉法,湧泉、人迎、風池用捻轉補法。施術3min,留針20min,每日一次。
上述兩種針法為常用的針刺方法,辨證選用,15d為一個療程,每療程間休息5~7d。
(二)頭針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按國際標准頭針穴選取:頂中線、額中線、額旁1~3線(雙側)、顳前線、顳後線,顳前線及顳後線均雙側取穴。進針時針尖與頭皮呈15°~30°角,快速將針刺入頭皮下,當針尖抵達帽狀腱膜下層時,指下阻力減小,使針與頭皮平行,沿刺激線再刺入2~3cm。留針30min,每日一次。可配合體針運用。
(三)耳針
取穴:神門、皮質下、腎、腦、枕等穴,每日一次,每次2~3穴,20次為一療程。
Ⅶ 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和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有什麼區別嗎急,在線等!
中醫康復更偏向於中醫手法,康復治療技術是中西結合,因為康復過程中很多一樣的康復手法具體的還是不太一樣的
Ⅷ 上海中醫葯大學專科怎麼樣康復治療技術
很好的
Ⅸ 中醫康復專業主要是學習什麼
主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專展的,在掌握本專屬業所必備的基礎醫學和臨床知識基礎上,能較系統掌握中國傳統康復和現代康復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具有獨立的實踐操作能力及發展潛力的基層康復保健專業技術人才。 cdwxzs005
主要課程
人體解剖生理學、微生物與寄生蟲、生物化學、中醫學基礎、葯物學、中葯方劑學、臨床醫學概要、康復醫學基礎、針灸學 基礎、推拿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中醫健身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傷科學、保健按摩技能、足部按摩、小兒推拿學等 20餘門課程。 成都華大醫葯衛生學校
工作領域
面向各級醫院康復科、療養院、康復保健中心、社區健康保健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從事中醫康復理療、保健工作。
Ⅹ 腦癱的中醫康復治療方法是什麼
腦性癱瘓是指小兒出生前至出生後一個月內發育時期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有的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視覺聽覺語音障礙。
腦癱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有的表現為站立遲、行遲,為中醫「五遲」范圍。有的表現為頭項軟而無力,不能支持,東倒西歪;手無力不能握舉;下肢痿弱,不能行走;唇薄無力,不能咬嚼,皮膚寬緩鬆弛,肌肉不長,中醫把這些表現統稱為「五軟」。有的表現為頭項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中醫統稱為「五硬」。有的表現為兩上肢內收,肘關節、手腕部及指間關節屈曲;兩下肢伸直,扶立時足跟不著地,大腿內收肌緊張,下肢呈剪刀樣姿勢;或頸肌緊張;懸空托背時,小兒呈過度伸展的弓形姿勢;或當兩手從伸直呈旋前的位置迅速做旋後動作時,可出現受累側的肘部屈曲;下肢受累者在跑步時足尖著地,患肢鞋底的磨損程度不及健側;或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肌肉震顫或強直,中醫把這些表現統統稱為「內風」、「風氣內動」,其中頸肌緊張,肌肉緊張或強直又屬於中醫「五硬」的范圍。
腦癱常見的並發症也較多,中醫對這些並發症也有相應的稱呼。把抽搐,神志昏迷者叫「抽風」或稱「驚風」;將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兩眼直視,四肢抽搐,或作豬羊叫,發過即醒,醒後如常人者叫「癇證」。中醫學沒有腦癱這個術語,其散見在古代醫籍,屬於「痿證」、「五遲」、「五軟」等范疇。如《醫林改錯論小兒半身不遂》雲:「小兒自周歲至童年皆有」。
有關腦癱的中醫康復近年研究較多,但同時有一些問題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首先是康復評定統一規范,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研究取得比較客觀和可重復性的成果,以利於中醫在腦癱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挖掘。再者,腦癱的中醫康復是一個綜合性康復,因此無論中葯針灸,還是推拿,指導治療時,應優選最佳方案,但這需要繼續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大量的工作。
一、病因病機
(一)腦的生理功能
1.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古人對此早有認識,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但從中醫基礎理論來看,小兒腦癱是因大腦、小腦、錐體束的損傷所致。
2.腦為元神之府,主神明。《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對腦主神明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腦有主思維、主記憶、主意念、主運動、主調節等作用。
3.腦主運動。腦與運動有密切關系,肢體有力或懈怠皆由髓海充足與否來決定。如《靈樞海論》所說:「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臨床上常看到一些大腦發育不良的兒童,中醫多稱為五遲,不少人長至二三歲尚不能行走,這就是由於腦髓不充所致。
4.髓的生理功能,概括起來有三方面:一是養腦,二是充骨,三是化血。
(二)病因分析
中醫學雖無腦癱之名,但相當於本病的有關記載卻不少。《諸病源候論》曰:此候「由在胎之時,其為卒有驚怖,內動於兒臟」,指出了妊娠期間,母體病變可影響胎兒的發育。《醫林改錯》論小兒半身不遂雲:此症在「小兒自周歲至童年皆有」,又說:「突然患此症者少,多由傷寒、瘟疫、痘疹、吐瀉等症」引起,出現「手足痙攣,周身如泥塑,皆是氣不達於四肢」,可見,正氣不足為其主要病機特徵。綜觀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病機的探究,有的從心肝腎虧虛立論,有的從心脾兩虛分述,有的認為是胎稟不足,有的認為是調養失宜,還有的認為瘀阻腦絡或痰濕內蒙,但總的病因不外乎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個方面。病位在腦、腎、脾、肝,尤與先天之本腎和後天之本脾關系密切。
(三)中醫病機
腦癱發生的病因多端,諸如先天不足、外感六淫、痰飲、瘀血、外傷等,這些因素皆可使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產生全身或局部的癱瘓症狀。雖臨床表現不一,但其病機基本可概括為筋脈肌肉失養、陰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等幾個方面。
1.筋脈肌肉失養正氣衰弱、氣血不足、營衛失調、腠理疏鬆、賊邪因虛而入,使氣血痹阻,肌肉筋脈失養。痰濁阻滯、素體脾虛,或形盛氣衰,痰濕或痰熱內生,流竄經絡,痹阻氣血,筋脈肌肉失卻濡養。瘀血停滯、熱壅者,如《金匱要略》曰:「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聖濟總錄傷折門》曰:「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宜散,瘀積不散。」氣虛不能推動而血液停滯等也可致瘀血停積於內,阻滯脈絡而筋脈失養。濕熱浸淫經脈,使營衛運行受阻,郁遏生熱,久則氣血運行不利,筋脈肌肉失養。濕熱內生,脾不布精,氣血失濡,筋脈失養。肝腎不足、先天稟賦差,腎精不足,無以養骨充髓。水虧又致肝木失養,筋脈痿弱不用。
也有陽氣不足不能溫養筋脈者。氣血虧虛、素體脾虛,氣血化源不足,營養缺乏,致經脈不充,筋肉失養。感受溫熱疫毒,高熱不退,或病後余熱灼津耗氣,津液不足,筋脈失濡則痿弱不用。
2.陰陽失調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偏盛、偏衰等。
陽偏盛:多由感受溫熱疫毒陽邪或感受陰邪而從陽化熱,或因氣滯或飲食停滯、血瘀等郁而化熱所致。
陰偏盛:多由感受寒邪、寒濕,或痰飲、痰濕內停,或過食生冷而致陰邪偏盛者。陰偏盛者之病機主要為熱壅氣血不暢、陽虛不濡、生風犯腦等。
陰偏衰:陰偏衰多因熱盛傷陰,或因久病耗陰所致。陰虛致癱的主要病機為精血陰液不足,脈絡筋骨失養;或陰精不足,髓海空虛,神明不用,運動失司;或陰虛陽亢,虛風內動等。
腎藏精,主骨生髓。若腎中精氣不足,可致髓少而使骨、筋、腦失養。精血同源互濟,故肝腎精血虧虛常相互影響,以致機體失養而發生麻痹不用。陰虛不僅可導致機體失養而麻痹不仁,而且可使陽氣相對偏亢,虛熱內生,影響臟腑氣血經絡,甚至風陽內動,上擾清竅。此外,陰虛風動致病多挾痰火為患,臨證也須慎辨。
陽偏虛:陽偏虛則生內寒,陽氣不足,無以溫養四末,氣血阻滯經脈致肢體僵硬不用。
3.痰瘀交阻痰瘀交阻,為腦癱瘓又一重要的病理因素。瘀血的形成多因產婦臨產難產,嬰兒氣血瘀滯,阻滯腦絡。痰濁的形成多因出生後外感濕熱疫毒,邪熱酷烈,煎熬津液,煉液為痰,即「痰乃熱熏津液所化」。邪熱雖解,而痰濁內伏於腦絡,留著不去。瘀血不化,留著不去,阻滯經絡,津液敷布不暢,聚而成痰,或痰濁留滯,壅阻腦絡,則血行不暢,滯而成瘀,是故瘀血與痰濁在病變過程中常相互兼夾,互相為患。若阻於脊髓,輕則動作遲緩,麻木不仁,重則肢體不遂,運動障礙。若邪留伏腦絡,滯澀不散,使腦癱的病勢表現為病情纏綿,不能速效,病程長。若蒙蔽腦竅,神機失運,神智蒙昧,出現神志呆滯,智力低下,言語顛倒,口多涎沫,形體虛浮,納呆苔膩,脈滑等痰瘀交阻的指征。
總之,腦癱病機主要責之於筋脈肌肉失養、陰陽失調、痰瘀交阻等。這些病機相互影響,或相互轉化。因此,診治腦癱應從整體、寒熱、表裡、虛實、氣血津液盈虧、衛氣營血、飲食勞逸、痰飲、瘀血、外傷、先天因素等考慮。
二、辨證用葯
(一)中醫治療原則
1.調整陰陽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講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偏盛偏衰的結果。《素問》雲:「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補其偏衰,損其有餘。
2.扶正祛邪《素問》說:「邪氣盛則實,精氣虧則虛。」其治療方法,則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所以,補虛瀉實是扶正祛邪法則的具體運用和體現。扶正即是補法,用於虛證;祛邪是瀉法,用於實證。
3.治標與治本在復雜多變的病證中,常有標本主治的不同,因而在治療上就有先後緩急之別。標本治法的一般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
4.針葯並施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具有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作用。腦癱患兒軀體癱瘓發生的關鍵是經絡是否通暢,筋肉是否得濡。病變的輕重也多以在經在絡為輕,在臟腑為深。經絡病理與本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應用葯物、針灸等多法綜合治療,更有利提高療效。針刺的目的在於調氣。《靈樞刺節真邪》雲:「用針之類,在於調氣」。「調氣」是指調理氣血,重點調氣而已,其作用在於調局部的氣血到整體的氣血,以達到陰平陽秘。而「氣」的活動是以神為主導的,針刺通過調氣可以達到調神,充分發揮神志的作用,則可以更好地調氣。調氣調神之法是針刺的原則。其他如氣功、推拿、理療、康復訓練、頭針、耳針等法綜合運用,可提高治療效果。但不管何法,總須遵循補虛瀉實的原則,辨證施治。
(二)臨床分型
臨床上常從不同的方面對腦癱進行分型。
1.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分型(1)痙攣型:最常見,病變在錐體束系統,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增高,有折刀樣痙攣,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2)手足徐動型:較常見,病變主要在腦的基底核部位,主要表現為肌張力不穩定,常在過低或過高之間波動,出現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隨意運動,病理反射一般為陰性,常伴有構音障礙。
(3)共濟失調型:較少見,病變主要在小腦,平衡功能差,隨意運動的協調性差,伴有意向性震顫和眼球震顫,在運動中表現為張力低下。
(4)混合型:具有上述兩種類型的特點者,錐體束和錐體外系或小腦均受損,也為臨床常見類型。
(5)其他型:較少見,例如:①弛緩型:肌張力低下為主。②強剛型:表現為運動阻力增高,鉛管樣強直。③震顫型:肌肉出現靜止震顫為主。
2.根據肢體障礙的情況分型
(1)單肢癱:單個肢體受累。較少見。
(2)偏癱:一側肢體及軀干受累,有時上肢損害較明顯。
(3)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
(4)四肢癱:四肢及軀干受累,上下肢嚴重程度類似。
(5)截癱:雙下肢受累明顯,軀干及上肢正常。
3.病情嚴重程度分級以生活是否能自理為標准。根據患兒年齡所應有的活動能力,將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分為3度:
(1)輕度:生活完全自理。
(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
(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4.功能障礙的評定包括:①體格發育障礙的評定;②運動功能障礙的評定;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④言語功能障礙的評定;⑤智力障礙的評定;⑥綜合評定。
腦癱患兒的綜合評定可採用小兒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該量表綜合評定運動、認知、言語和社會功能。
(三)腦癱的中葯療法
腦癱的主要症狀及分型可參照西醫分型及診斷標准,在不同的分型中常見以下幾種不同的中醫辨證分型而施治。
1.腎精不足[辨證要點]多為重症腦癱患兒,四肢癱瘓,瘦弱不用,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囟門未閉,語音不清,抬頭或坐立困難,苔白,脈微細。
[治法]填精益髓,補腎健腦。
[方葯]左歸丸加減:熟地8g,懷山葯6g,山茱萸5g,枸杞子6g,炙甘草3g,茯苓6g。
也可加用鹿角膠、龜甲膠、紫河車粉、當歸、炒杜仲、菟絲子。「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若腦髓不足者,可加大麥冬、玄參、冬蟲夏草等以養陰津而補腦髓;若腎精不足而累及腎陽虧損者,可加仙茅、仙靈脾、巴戟肉、肉蓯蓉等。
2.肝腎陰虛
[辨證要點]中度腦癱患兒,多為手足徐動型,下肢癱瘓,頸項牽強,手足徐動,足履不正,眼面牽掣,語言不利,舌紅,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熄風潛陽。
[方葯]大定風珠加減:白芍18g,阿膠9g,龜甲12g,生地18g,麻子仁6g,五味子6g,生牡蠣12g,大麥冬18g,炙甘草12g,雞子黃2枚,鱉甲12g。
若見面紅氣粗者,加生石決明、鉤藤、白蒺藜、生龍骨等以平肝降火;若抽搐、痙厥甚者;加羚羊角、全蠍、僵蠶等涼肝熄風。
3.脾氣虧虛
[辨證要點]為重度腦癱患兒,屬中醫五軟,精神倦怠,四肢癱瘓,少氣懶言,哭聲低微,或涎出不禁,舌常伸出,食少,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脾益氣。
[方葯]補中益氣湯加減:人參10g,白術10g,黃芪15g,甘草5g,柴胡3g,升麻3g,當歸10g,陳皮6g。
若食少便溏,加神曲、山楂、麥芽(均炒)、雞內金;吐清涎者,加白落、砂仁、山葯、半夏、茯苓。
4.氣血虧虛
[辨證要點]運動欠佳,伴智力不全,神情呆鈍,不哭不鬧,發音遲緩,面色欠華,舌淡苔薄,脈細弱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健腦通竅。
[方葯]菖蒲丸加減:人參、石菖蒲、麥冬、遠志、川芎、當歸各6g,乳沒、硃砂各3g,煉蜜為丸。也可加用酸棗仁6g、丹參15g、茯苓10g、五味子10g。
5.陰津虧耗[辨證要點]四肢癱瘓,肌肉萎縮,口唇乾裂,伴有低熱,盜汗,舌質絳,苔光剝或如鏡面,脈細。
[治法]滋陰生津。
[方葯]增液湯加減:生地24g,玄參30g,麥冬24g。
如陰虛兼內熱加用丹皮、玉竹、天花粉。若低熱不退者,可加銀柴胡、地骨皮、龜甲以退虛熱;若陰津虛而動風者,可加炙甘草、白芍、生牡蠣、生鱉甲以斂陰熄風;若見津耗液脫者,加生龍骨、生牡蠣以益氣防脫。
6.瘀阻腦絡[辨證要點]下肢癱瘓,智力減退,頭發稀落,顏面頭顱青筋暴露,四肢厥冷,舌質紫黯,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竅醒腦。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減: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舟參15g,乾薑10g,生黃芪15g,白芷6g。
若兼見喉間有痰者,可加全瓜蔞、白芥子、制南星、制半夏以降痰氣;四肢清冷不溫者,可加桂枝、桑枝、制川烏以溫經通絡;若關節畸形,四肢痙攣者,可加全蠍、地龍、烏梢蛇、穿山甲等以熄風通絡。
7.痰濕內蒙
[辨證要點]四肢癱瘓,喉間痰鳴,時作癲癇或抽搐,伴有泛惡,納呆,舌苔膩,脈滑。
[治法]健脾化痰,熄風醒腦。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制半夏9g,炒白術9g,明天麻6g,白茯苓6g,橘紅6g,甘草2g。
若痰濕盛者加膽星、炒枳實、姜竹茹、橘絡、僵蠶、菖蒲;若痰火郁結,心煩不寧者,可加黃連、鬱金、川貝母、炙遠志、硃砂以開郁安神;癲痛者,可加生鐵落、青礞石、生龍牡、全蠍以重鎮豁痰熄風;若脾胃氣虛者,可加人參、薏苡仁、砂仁、蔻仁以健脾化濕,醒悅脾胃。
三、針刺治療
針灸是刺激人體上的一定部位,激發經絡之氣,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使機體康復的一種醫療方法。針灸療法歷史悠久,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有其完整的理論體系,療效確切,簡便安全,副作用少,在康復醫學中有著廣泛的用途。針灸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
體針和頭針的穴位選擇應該在分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及程度選用不同的穴位組。
關於腦癱的分類方法,目前尚不統一。
(一)腦癱頭針療法
體位:多數患兒採取坐位,個別患兒採取平卧或側卧位。
操作方法:明確診斷後,按照臨床體征選好刺激區,常規頭皮消毒後,頭皮斜刺,捻轉進針,針刺在頭皮下或肌層均可。達到該區的深度後,要達到固定針體的目的,一般要醫生的食指第一、二節呈半屈曲狀,用食指橈側面與拇指掌側面捏住針柄,然後食指掌指關節不斷伸屈,使針體旋轉,每分鍾要求捻轉30次以上,每次針體前後旋轉各兩轉左右,一般持續捻轉30s至1min,使患兒相應的肢體或內臟有一定反應或針感,達到上述要求後,再持續捻轉1min,留針15~20min,然後再用同樣方法捻針一次,再留針1次,即可起針。起針後應用棉球稍用力壓針眼,以防出血。
療程:癱瘓患兒恢復慢,一般每日1次,30次為1個療程。休息2~3周開始第2個療程。
以焦氏頭針為主,手足徐動型可加平衡區,痙攣型可加足運感區,遲緩型以運動區為主,智力低下者加百會及四神聰。
1.針感的性質患兒大多不配合治療,當針刺進頭皮時,部分患兒會哭鬧,故主要靠醫生針下的感覺,即沉重感。如患兒無智力低下、無語言障礙,可讓患兒與醫生配合,當穴位處及相應肢體有針感時,可告知醫生,有時就只靠醫生來觀察。
無反應:有的患兒雖無針感,但也可取得滿意的療效。因為不可能每位患兒都能把針感典型地表現出來。
2.針感的范圍針感出現的時間,一般在行針後幾秒鍾到1min出現針感者為多,少數患兒在行針3min左右才出現,個別患兒在起針後1~2h才出現針感。
(二)腦癱體針療法
體針的穴位選擇應該在分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及程度選用不同的穴位組。
早期診斷的意義主要在於能使患兒肢體運動障礙得到盡早矯治。早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小兒是生長發育中的機體,腦組織在出生時尚未發育成熟,大腦皮質較薄,細胞分化較差,神經髓鞘未完全形成。運動發育由上而下,先抬頭挺胸,而後可兩手取物、坐、站、走。動作由不協調到協調,由粗到細。
1.體針選穴
[主穴]百會、大椎、腎俞、湧泉、心俞、肝俞、脾俞、胃俞、合谷、足三里。
[配穴](1)頭面頸項部:百會、睛明、太陽、風池、地倉、頰車。斜視加攢竹,流涎加承漿,頸項難抬加大椎。
(2)上肢部:天宗、曲池、內關、外關。肩內旋加肩貞,肘屈不伸加手三里,腕下垂加後溪,拇指內收、握拳不放加八風。
(3)下肢部:足三里、解溪、環跳、委中。足下垂加昆侖、太溪。
(4)腰背部:腎俞、氣海俞。
辨證加減:若腎精不足者,可加太溪、關元;若肝腎陰虛者,可加曲泉、陰陵泉、太沖;若陰津虧耗者,可加內關、三陰交;若瘀阻腦絡者,可加風府、風池、血海;若濕痰內蒙者,可加勞宮、豐隆;若神情呆滯者,可加印堂、神門;若語言不清者,可加金津、玉液、廉泉。
2.體針治療的方法30號毫針,以患肢為針刺部位,一般每次選主穴2~3個,配穴5~6個。即使偏癱也要求健患側同時針刺,隔日1次,留針15min,採用平補平瀉手法。15次為1個療程,停1周後,可繼續下個療程。
(三)腦癱電針療法
電針選穴同體針療法,但電針治療一般選用其中的主穴,且須取用兩個穴位。然後選取所患神經、肌肉局部穴位進行治療。某些情況下,對於痙攣型患兒,應注意盡量不在痙攣肌肉上採用電針,以免使痙攣加重,在治療中必須認真辨證。痙攣型的治療目的在於緩解痙攣,在臨床實踐中選用拮抗肌取穴,治療效果比較好。
(四)腦癱叩刺康復法
除按部位叩刺和循經叩刺時重點叩刺穴位外,還必須根據中醫基本理論及其辨證施治原則,結合穴性、穴位主治功能,採取辨證取穴的方法,進行穴位叩刺。其配穴原則與處方用穴,均與體針治療相同。
(五)腦癱陽性反應物及敏感點叩刺法
這種方法實際上屬於取阿是穴的一種,但它側重在脊柱兩側背部尋找陽性反應物及敏感點。常見的有條索狀物、結節物、泡狀軟性物等異常物存在,並有不同程度的壓痛。用同樣的力量按壓,有的異物壓痛明顯,有的僅覺輕度痛感,往往這些陽性反應物的出現有一定的規律,對疾病的診斷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並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叩刺治療,隨著病情好轉,其壓痛反應也逐漸消失。關於陽性反應物及敏感點的叩刺法,要求在治療時用左手拇指,按准異物或壓痛點,用梅花針重點叩刺在異物或壓痛點上,當叩刺時,按壓的左手迅速離開皮膚,雙手配合治療。
(六)腦癱水針康復療法
水針又稱穴位注射,是治療腦癱的重要療法之一,它是創造性地運用針刺和葯物結合的一種治法,是醫生根據病情,將葯物注入不同穴位、壓痛點及反應點,通過針刺和葯物的雙重作用,激發經絡穴位,從而調整和改善機體功能與病變組織的病理狀態,使體內氣血流通,使已經發生功能障礙的生理活動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一種方法。水針療法來源於針刺療法,是針刺療法和西醫學封閉療法相結合的產物。這一療法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臨床。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穴位注射療法應用於腦癱患兒是行之有效的,是腦癱治療中的重要手段,在腦癱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
該法節省葯物,操作簡單,彌補了外用葯不易滲透穴位之不足,還延長了刺激時間,提高了治療效果。此外,施治安全可靠,患兒易於接受,又不受年齡及設施條件簡陋的限制。
1.水針療法的治療原理水針療法是將中醫學的整體觀與西醫學的局部療法相結合,通過針刺、物理、化學、葯理以及穴位開闔與傳導等作用,來對人體產生強烈刺激而恢復機體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2.水針的定穴原則臨床取穴時更為重要的是辨證取穴或循經取穴。
(1)局部取穴:局部取穴是在軀體病症的局部和鄰近部,或患病內臟的體表相應區內選取穴位的方法,它既包括經穴、奇穴,也包括以症取穴的阿是穴。
(2)遠隔取穴:是在經絡和臟腑發生病變時,按其所屬經脈循行路線遠離病區取穴的一種方法,一般以取肘、膝以下的穴位為主。腦損害者取下肢足三里以及風市、環跳,亦可病在下而取相應經的上部穴位如大椎。
(3)經驗取穴:某些穴位對某些症狀有特殊療效,是歷代醫生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按照這些經驗取穴治療也叫對症取穴。大椎、曲池、合谷是治療腦癱的重要穴位。
(4)辨證取穴:這是根據腦癱患兒的證型確立的取穴方法。首先確定屬於何型,然後據證取穴進行治療。
(5)循經取穴:其內容包括本經取穴、異經取穴、多經取穴等。主要根據疾病的部位,按照有病本經求的循經取穴原則而取穴。如腦癱患兒頸不能豎為主要症狀就可以大椎為穴,配有風池、合谷等穴。注射深度和方向,除按注射部位深淺以及在不損傷器官、血管的前提下,應以病情需要為准。對肌肉弛張型患兒,也不可刺得太淺,否則達不到治療目的,當針尖達到一定深度以後,將注射針邊轉邊換角度,以將葯液向多方推入,可增快葯液吸收,避免葯物堆積而使組織腫脹。深刺與淺刺對治療效果都起決定作用,在臨床應用時要靈活掌握,陰則深刺,陽則淺刺,同時熟悉解剖位置。
四、其他療法
(一)推拿療法原理
推拿屬中醫外治法范疇,是醫生視病情施用手法治療的一門中醫學科。推拿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效果。
通過手法所產生的外力,作用在體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這是醫生根據患兒具體病情,運用各種手法技巧,給機體良性物理刺激,作用在體表至病所,從而起到糾正解剖位置的作用。這種手法和技巧也可以根據經絡學說,以改善經絡的功能和調整衛氣營血,並調整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其基本原理如下:
1.糾正解剖位置的異常凡關節錯位,因腦癱姿勢異常或痙攣致關節組織解剖位置異常,均可通過外力直接作用加以糾正,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使錯位得以復位。
2.改變有關的系統內能某一系統內能的失調,可導致該系統出現病變,而某一系統的病變也必然引起該系統內能的異常。通過對失調的系統內能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恢復正常,就能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如肌肉痙攣者,通過手法使有關肌肉系統內能得到調整,則肌肉痙攣就得到解除;氣滯血瘀者,通過手法使氣血系統內能增大,加速氣血循行,從而起行氣活血的作用,解除因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病證。
3.信息調整通過近代生理學的研究,人們認識到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臟器的固有頻率及生物電等),當臟器發生病變時,有關的生物信息就會發生變化,而臟器生物信息的改變可影響整個系統乃至全身的機能平衡。通過各種刺激或各種能量傳遞的形式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輸入到有關臟器,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從而起到對病變臟器的調整作用,這是中醫推拿治療的依據之一。這是建立在人體生物電、生物力學、生物內能,以及組織器官的生理、生化、解剖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古老而又嶄新的治療途徑。中醫推拿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實踐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