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鸚鵡魚常見病治療方法

鸚鵡魚常見病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1-03-01 00:37:06

⑴ 鸚鵡魚的常見病的治療方法

鸚鵡魚屬於大中型魚,應該把它放入較大的缸里飼養,並且加強水的清潔和輸氧.你根據以下文章判斷你的魚的狀況:
熱帶魚常見病的防治

熱帶魚壽命短,一般只有2~3年(小型魚)。魚患病及時治癒是延長壽命的重要手段。其常見病的防治要點如下:
(一)病態表現
有時不同的病有相同症狀,這就需要根據特殊症狀做為確診的主要依據。
(1)病魚精神不振,萎靡,俗稱「不現實」,活動量明顯減少;
(2)離群躲在角落或扎堆。
(3)尾鰭、背鰭或不伸展,俗稱夾尾巴。
(4)食慾不振,不搶食。
(5)體表顏色不鮮艷。
(6)身上出現特殊病變或症狀是診斷的主要依據。例如:斑點、爛塊、紅腫、水腫、充血、瘀血、出血、顏色異常、粘膜增多、粘膜脫落或到處蹭其體表或各鰭、到處鑽左右擺動等異常表現。
(7)熱帶魚患傳染病須具備3個條件:
①病原體: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等;
②傳染途徑:被污染的水、用具、水蚤、病魚等。
③易感動物(魚):同種魚大部分同時得了相同的病。

(二)發現病魚的措施

(1)首先區別是否是傳染病,應及時診斷,如不能確診一律暫時不動或按傳染病飼養管理。
(2)發生傳染病的魚群或個體應嚴格隔離,一切飼養用具都要分開使用。
(3)根據病情發展,可酌情停食或少喂飼料,詳細觀察其取食及活動情況,在確診後可以酌情投葯。
(4)發病期間加強飼養管理,注意水溫變化,最好使其恆溫,換水尤應慎重。也可酌情淘汰病魚。

三)介紹幾種常見魚病

1.白點病 是傳染性很強的外寄生蟲病。
(1)病原體:多子小瓜蟲(寄生蟲)。傳染途徑:水蚤、病魚,污染的工具是熱帶魚的1號病。熱帶魚比金魚易患白點病,水溫忽高忽低是本病的誘因,也是初學者常常失敗的原因。歐洲最初興起熱帶魚飼養業時曾因此病全軍覆沒。及時發現早治療,早隔離,加強消毒,保持恆溫是防止此病的有效方法。白點病分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為2~3天,常致魚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達60%~70%。
(2)症狀:早期,各鰭及身軀有個別的小白點,有食慾,精神沒有多大變化。中期,鰭、身軀到處是白點,沒有食慾,不愛活動,到處蹭癢,顏色變暗。晚期,白點布滿全身,魚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魚有氣無力,左右搖擺,體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3)治療:此病要綜合治療,只用葯收效不大,加強飼養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減少污染,保持水溫恆定,升溫比原水溫高2~3℃為佳。在沒有水草的情況下可適當投葯,水草對各種葯物敏感很快枯死。熱帶魚常用驗方如下:參考驗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鹽,可取得一定效果。參考驗方2: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劑灑全箱。用火柴棍蘸甲基藍結晶粉,涮入病魚箱內變色即可,都有較好效果。參考驗方3:早期、中期,將紅汞放入水中,變成淡紅色即可,有很好的消滅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復使用,因汞有毒,魚不易排出體外。參考驗方4:中期、晚期,特效葯為硝酸亞汞,但魚對此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況下不採用。90×45×60(厘米)箱放綠豆粒大小一塊即可,此葯也不能反復使用。北京動物園治療此病治癒率較高,一般損失不大。

2.出血性腐爛病 為細菌性傳染病。
(1)病原體:為細菌。傳染途徑為水蚤或病魚以及被污染的工具。此病不易根除,好了後常常是帶菌者,水質惡化立即又發病,死亡率較高,一般為50%左右。
(2)症狀:魚體出現出血點,各鰭由鮮紅充血變成蒼白而爛掉,腮絲也由紅變白,部分爛掉。解剖內臟有出血點。常並發腸炎。發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
(3)治療: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葯物青黴素:90×45×60(厘術)箱80萬單位,上、下午各1支,連續3天為一個療程。一般4~5天可治癒,初期可治癒,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爛掉的鰭需1個月左右才能長好。把患病箱內的水草拔出用清水沖凈並用美藍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藍結晶變化即可) 15~30分鍾。在病魚箱內投放呋喃西林粉劑(1~5ppm),一般3天可得到控制,6天左右治癒。發病初期也可用0.5%~1%的食鹽,亦得到控制。
3.輪蟲病 此病為傳染性原蟲病。
(1)病原和症狀:病原體為輪蟲,傳染途徑多為喂水蚤時帶進蟲體。新魚蟲要清洗多遍才能喂魚,否則易得此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不高。一般症狀:輪蟲在箱內聚成雲霧狀。魚浮在水面,在魚身上、鰓內到處寄生。色體粘膜增多,呼吸困難。病魚如不及時治療,也會大量死亡。
(2)治療:最好的方法是把全箱的水倒掉,把魚移入新箱,再投些葯。治療的特效葯是硫酸銅,90×45×60(厘米)的箱放綠豆大小結晶塊即可。水草對硫酸銅特別敏感。要拔掉草再投葯。不能用部分換水方法處理,這樣反而加速輪蟲的大量繁殖,魚將加速死亡,所以必須全換水與投葯同時進行。此外也可用0.5%~1%的濃鹽水治療也有效。

4.水霉病 是黴菌性傳染病。
(1)病原和症狀:病原體為各種水黴菌。傳染途徑:水蚤、病魚。養過2~3年魚的房屋到處有黴菌,新水2~3天就可污染黴菌。在魚沒有外傷或魚體健壯時不發病。反之,即刻可以發病。雖有傳染性,但發病率不高,死亡率也不高,但病程長(幾個月),也不容易根治。在魚外傷外長出白長毛或白毛纏身。魚卵更易感染。
(2)治療:沒有特效葯,以預防為主。保持水質的清潔,和魚體健壯。日常操作及撈魚時要輕巧,不要造成魚體外傷。用0.5%~1%食鹽可以抑制黴菌生長。通風多曬太陽,增加紫外線照射,以及流動的水是最好的預防措施。此外,也可將患魚撈出,把外傷處的白毛用鑷子取下,在患處塗些呋喃西林乾粉,有一定療效。

5.癤瘡病 為細菌性傳染病。
(1)病原和傳播途徑:病原體為桿菌。傳播途徑:水蚤,病魚或工具。熱帶魚中有幾種易染此病。如二年的虎皮、一年以上的小桃核、紅桃核、蔓龍。這類魚特別易因患此病而死亡。但發病率不算高。自然死亡率不高。
(2)症狀:魚體從肌肉層長出硬泡,有時能流出大量膿血。
(3)治療:待泡熟後開刀排膿,再用呋喃西林水沖洗干凈,塗呋喃西林乾粉或抗生素粉劑均可收到較佳效果。嚴重者立即淘汰,發現身上有鼓包者撈出單獨治療。大型魚可肌肉注射青黴素(4~8萬單位)或用葯液沖洗瘡面。預防此病應保持水質清潔,防止魚外傷。

6.爛鰓病 為細菌性傳染病。
(1)病原:病原體為粘球菌,傳染途徑主要是病魚。從商店購買魚易帶此病。金魚、熱帶魚都易得此病,不易根治。常常並發腸炎,有時不出現任何症狀魚即死掉,只有撬開腮蓋或解剖後,才能確診此病。死亡率一般50%~60%,有時高達80%。
(2)症狀:腮絲由鮮紅變成蒼白,由外緣開始靡爛,脫落。腮蓋骨內充血,中心骨壞死脫落。腮絲之間粘膜增多,呼吸困難,輕者浮水面,重者沉箱底很快死亡。有的魚並發腸炎,解剖腸出血,亦有潰爛的斑點。輕者有食慾,重者無食慾。
(3)治療:個別魚得病撈出淘汰。如普遍患病,全池灑葯,停食4~5天。用紅汞治療,其用量以使水變色即可,能保持3~4天,亦可撒呋喃西林粉劑,濃度為 1~2ppm。還可用抗生素(青黴素、金黴素、紅黴素)。90×45×60(厘米)1次用80萬單位,上、下午各1支,3天為一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即愈。

7.感冒 非病毒性,沒有傳染性。由於水溫突然變化造成的,倒箱最易造成此病。
(1)症狀:魚倒入新箱很快夾尾,不愛游動,或輕度地左右晃動。有個別魚沉入箱底而又馬上竄上來。若不及時發現治療,可造成大批死亡。
(2)治療:掌握水溫恆定,停食2~3天,以1%的食鹽灑入箱內,一般1~2天即好轉。

8.水螅 是一種腔腸小動物,常隨魚蟲帶入箱內,在水溫22~26℃大量繁殖,對成魚無大害,對幼魚是天敵。它與魚爭水族箱中氧氣及食物。一旦發現很難根除。水螅對魚雖有害,但可做為中、小學生生物實驗的教材。
(1)症狀:水螅尖端有吸盤,另一端帶有觸手的口,吸盤能在玻璃、水草上吸附,身體與觸手在水中晃來晃去,爭吃喂魚的餌料。幾天之間繁殖滿箱,更易傳入其他魚箱。
(2)治療:特效葯為硫酸銅,90×45×60(厘米)箱可放綠豆粒大小結晶塊將它們殺死,但對養有水草的箱就不方便了。這種情況在發生初期(數量不太多,可放幾捆紫銅絲,3天左右可將它們殺死。紫銅絲可與水族箱中的酸根作用,生成銅的化合物,殺死水螅。目的達到後盡快取出銅絲,過多銅對魚有毒。

9.魚虱 是傳染性寄生蟲病。病原體為魚虱,途徑是在喂魚蟲時常帶入魚虱或有病魚存在。蟲體寄生於魚體表鱗片縫中吸取營養使魚逐漸消瘦,發病率不高,死亡率也不高,較易治癒。
(1)症狀:蟲體寄生魚體表鱗片縫之中。病魚表現不安,到處蹭。有的蟲體被蹭掉,有的蹭不掉。傳染較快。如發現幾條魚有蟲體,全箱要下葯。
(2)治療:大型魚,把魚撈出用鑷子鑷掉蟲體,患處可塗磺胺、呋喃西林粉劑。小型魚類,絕大部分已得魚虱,可用1ppm晶體敵百蟲液體浸魚或遍灑魚箱,高錳酸鉀治療也有效,用量可掌握在水稍變色即可。

10.水鼓病 無傳染性。病原體尚不清,發病率不高,死亡率高。症狀:魚腹鼓大,最初有食慾,後期無食慾。最後浮水面或沉箱底不動。用手擠腹部流出黃色液體,病程較長,最後死亡。無法治療。

11. 立鱗病 為病毒性傳染病,但傳染性不大。
(1) 病原體:病毒。誘因是用低於原箱水溫的水,直接沖到了魚體受涼而引起的。
(2) 症狀:魚的鱗片都豎起來,是因為皮下有水腫而引起。嚴重時鱗片脫落而死。發病率不高,死亡率高。
(3) 治療:無特效葯。但可用1A3~2A3的海水養浴數日,可恢復健康。也可用抗生素及呋喃林乾粉消炎。有一定療效。

⑵ 紅鸚鵡魚的常見病怎樣防治

鸚鵡魚屬於大中型魚,應該把它放入較大的缸里飼養,並且加強水的清潔和輸氧.你根據以下文章判斷你的魚的狀況:
熱帶魚常見病的防治

熱帶魚壽命短,一般只有2~3年(小型魚)。魚患病及時治癒是延長壽命的重要手段。其常見病的防治要點如下:
(一)病態表現
有時不同的病有相同症狀,這就需要根據特殊症狀做為確診的主要依據。
(1)病魚精神不振,萎靡,俗稱「不現實」,活動量明顯減少;
(2)離群躲在角落或扎堆。
(3)尾鰭、背鰭或不伸展,俗稱夾尾巴。
(4)食慾不振,不搶食。
(5)體表顏色不鮮艷。
(6)身上出現特殊病變或症狀是診斷的主要依據。例如:斑點、爛塊、紅腫、水腫、充血、瘀血、出血、顏色異常、粘膜增多、粘膜脫落或到處蹭其體表或各鰭、到處鑽左右擺動等異常表現。
(7)熱帶魚患傳染病須具備3個條件:
①病原體: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等;
②傳染途徑:被污染的水、用具、水蚤、病魚等。
③易感動物(魚):同種魚大部分同時得了相同的病。

(二)發現病魚的措施

(1)首先區別是否是傳染病,應及時診斷,如不能確診一律暫時不動或按傳染病飼養管理。
(2)發生傳染病的魚群或個體應嚴格隔離,一切飼養用具都要分開使用。
(3)根據病情發展,可酌情停食或少喂飼料,詳細觀察其取食及活動情況,在確診後可以酌情投葯。
(4)發病期間加強飼養管理,注意水溫變化,最好使其恆溫,換水尤應慎重。也可酌情淘汰病魚。

三)介紹幾種常見魚病

1.白點病 是傳染性很強的外寄生蟲病。
(1)症狀:早期,各鰭及身軀有個別的小白點,有食慾,精神沒有多大變化。中期,鰭、身軀到處是白點,沒有食慾,不愛活動,到處蹭癢,顏色變暗。晚期,白點布滿全身,魚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魚有氣無力,左右搖擺,體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2)治療:此病要綜合治療,只用葯收效不大,加強飼養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減少污染,保持水溫恆定,升溫比原水溫高2~3℃為佳。在沒有水草的情況下可適當投葯,水草對各種葯物敏感很快枯死。熱帶魚常用驗方如下:參考驗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鹽,可取得一定效果。參考驗方2: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劑灑全箱。用火柴棍蘸甲基藍結晶粉,涮入病魚箱內變色即可,都有較好效果。參考驗方3:早期、中期,將紅汞放入水中,變成淡紅色即可,有很好的消滅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復使用,因汞有毒,魚不易排出體外。參考驗方4:中期、晚期,特效葯為硝酸亞汞,但魚對此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況下不採用。90×45×60(厘米)箱放綠豆粒大小一塊即可,此葯也不能反復使用。北京動物園治療此病治癒率較高,一般損失不大。
2.出血性腐爛病 為細菌性傳染病。
(1)症狀:魚體出現出血點,各鰭由鮮紅充血變成蒼白而爛掉,腮絲也由紅變白,部分爛掉。解剖內臟有出血點。常並發腸炎。發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
(2)治療: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葯物青黴素:90×45×60(厘術)箱80萬單位,上、下午各1支,連續3天為一個療程。一般4~5天可治癒,初期可治癒,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爛掉的鰭需1個月左右才能長好。把患病箱內的水草拔出用清水沖凈並用美藍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藍結晶變化即可) 15~30分鍾。在病魚箱內投放呋喃西林粉劑(1~5ppm),一般3天可得到控制,6天左右治癒。發病初期也可用0.5%~1%的食鹽,亦得到控制。
3.輪蟲病 此病為傳染性原蟲病。
(1)病原和症狀:病原體為輪蟲,傳染途徑多為喂水蚤時帶進蟲體。新魚蟲要清洗多遍才能喂魚,否則易得此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不高。一般症狀:輪蟲在箱內聚成雲霧狀。魚浮在水面,在魚身上、鰓內到處寄生。色體粘膜增多,呼吸困難。病魚如不及時治療,也會大量死亡。
(2)治療:最好的方法是把全箱的水倒掉,把魚移入新箱,再投些葯。治療的特效葯是硫酸銅,90×45×60(厘米)的箱放綠豆大小結晶塊即可。水草對硫酸銅特別敏感。要拔掉草再投葯。不能用部分換水方法處理,這樣反而加速輪蟲的大量繁殖,魚將加速死亡,所以必須全換水與投葯同時進行。此外也可用0.5%~1%的濃鹽水治療也有效.

⑶ 鸚鵡魚有哪些常見病如何預防

常見病症及預防治療方法

1、白點病。傳染性很強的外寄生蟲病;一年四季都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狀:早期,各鰭及身軀有個別的小白點,有食慾,精神沒有多大變化;中期,鰭、身軀到處是白點,沒有食慾,不愛活動,到處蹭癢,顏色變暗;晚期,白點布滿全身,魚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魚有氣無力,左右搖擺,體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治療:此病要綜合治療,只用葯收效不大,加強飼養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減少污染;同時保持水溫恆定,升溫比原水溫高2~3℃為佳。在沒有水草的情況下可適當投葯,因水草對各種葯物敏感很快枯死。

2、黑斑病。極為常見的觀賞魚疾病,一年四季皆會出現此病。

症狀和病變:魚體長出「黑斑點」,呈灰白色,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同時病魚食慾減退,最後死亡。

治療:放養新魚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的發生、投放活餌料時注意清潔消毒。水質保持清潔以隔絕水黴菌的生長。一般可以防止此病的發生。

3、膚霉病。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

症狀:受黴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後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黴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慾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

(3)鸚鵡魚常見病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幼魚模擬海藻碎屑隨水流漂動,受驚嚇時會躲入沙中,夜晚潛沙而眠,屬肉食性,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它們的嘴裡上下都有一排牙齒,不僅能咬下粗硬的海藻,而且連多刺的海膽也不能倖免。鸚鵡魚棲息在礁沙混合區,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水面下30-50厘米的深度中。

另有一種由美洲慈鯛雄紅魔鬼魚和紫紅火口雜交培育成的淡水賞觀魚,因體色鮮紅,又稱為血鸚鵡。鸚鵡魚或稱鸚嘴魚,鸚鵡魚,學名洛神頸鰭魚,隆頭魚科的屬類,俗稱有鸚哥魚、鸚嘴魚、紅楔鯛等,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熱帶魚類。因其色彩艷麗,嘴型酷似鸚鵡嘴型而得名。

⑷ 急求鸚鵡魚的飼養方法和魚病的防治

【鸚鵡魚基本資料和飼養方法】
鸚鵡魚是由紅魔鬼和紫紅火口魚雜交而成。由於它是不同品種間的雜交種,所以雄性血鸚鵡是不具備生殖能力的。魚卵的染色體也就無法整齊配對,所以胚胎不能發育成為仔魚。用雄性的火口、紅魔鬼為鸚鵡卵受精,理論上是應該可以的。有些雌鸚鵡還能和羅漢雜交。鸚鵡魚在仔魚時期並不具有成年鸚鵡的形態,三周後仔魚的外型才會逐漸變化:頭部隆起,身體變圓,體色也由黑變灰再慢慢變紅。壽命可達4~5年,但3令以後的鸚鵡魚生理機能就會出現衰老症狀,失去觀賞和商品價值。
【品種 】:
(1)血鸚鵡:體色血紅,體幅寬厚尾柄短。嘴臉象鸚鵡:大眼,嘴巴小巧,最大體長20厘米;
(2)金剛鸚鵡:血鸚鵡的變種,頭頂有肉瘤隆起,大紅色、體長可達30厘米以上,壽命8年左右;
(3)紫鸚鵡:選擇強健的血鸚鵡個體,喂給特殊飼料進行人工增色的血鸚鵡;
(4)一顆心鸚鵡:利用手術的方法剪掉仔魚尾巴的血鸚鵡,倒立時看象心的形狀;
(5)獨角仙鸚鵡:採用手術的方法,把仔魚背鰭的前端修剪成犀牛角的樣子的血鸚鵡;
(6)糖果鸚鵡:用注射的手法使血鸚鵡變紫、藍、黃、橙顏色。但顏色不耐久。此外還有激光染色的吉、福、財、壽等字樣血鸚鵡魚。
【養殖方法】
水溫21度~35度,以25~30℃最好。鸚鵡魚比較喜歡新水,每天應該盡可能換1/5的新水。如果水質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經常換水。由於遺傳基因的因素,血鸚鵡的呼吸系統是不夠完備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魚類的一半,所以鸚鵡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性情溫和。食量很大,雜食性,紅蟲、豐年蝦、麵包蟲、小魚、水蚤、蚯蚓、顆粒等相當多的飼料都可以喂給。每天可以喂兩到三次。為保證體色的鮮艷,應該經常投喂「寶增紅」之類的飼料。新魚入缸因為水質的突然改變會有變色,適應環境和調整水質以後會逐漸好起來的。最好先不要在血鸚鵡的缸里混養其他品種的魚。水族箱中最好設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來讓鸚鵡藏身。但是經過人工訓練的鸚鵡魚可以改變膽小的習性:經常敲擊水族箱,使鸚鵡魚形成習慣;可以只投喂一半的食物,逼迫他們出來覓食;和膽量大些的魚混養,帶動它們活動。鸚鵡魚的領地意識很強,經常會看到它們同類之間在打架,增加飼養的數量就會減少打架的現象。由於性情活潑好動,鸚鵡還喜歡搬弄底沙。可與瑪麗、珍珠、劍尾、麗麗。神仙魚混養;可以和溫和的大型魚一起飼養。也可以從小就和體形小一些的羅漢混養,這是因為他們領地意識很強的緣故。加入青黴素、甲基藍後也會使鸚鵡魚體色變淺。增加光照、加強過濾、加厚濾材、加溫到28度都是保持體色的切實可行的方法。新換水時要注意保持水質的一致。發現鸚鵡魚退色時可以喂增色飼料或蝦肉 但經過人工染色的鸚鵡魚在養殖一段時間後肯定都會退色,而且是不可逆轉的。#換成紅色燈管也能從視覺是彌補缺憾。

常見疾病:膚霉病 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霉屬、異霉屬、絲囊霉屬、腐霉屬等種類。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觀賞魚感染黴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黴菌的孳生。受黴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後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黴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慾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 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黴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白點病病原體為小瓜蟲,熱帶魚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狀和病變 患病初期,胸鰭、背鰭、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散布,病魚雖照常覓食,但常聚集在魚缸的角上互相擠擦。幾天後白點布滿全身,病魚常呆滯狀浮在水面。 [治療方法] A、提高水溫至28攝氏度,數天後小瓜蟲破裂脫落。這時更換新水,保持水溫,病魚基本上會痊癒。 B、選用0.05%~0.07%濃度的紅汞溶液,水魚病魚5~15分鍾,持續2~3天,效果良好。 C、魚在鹽中浸泡24小時,,數日後就能見效。

⑸ 請問血鸚鵡的常見疾病及如何治療

血鸚鵡
特徵:體長10~12厘米。體副寬厚,體呈橢圓形。幼魚期體色灰白,成年魚體體態臃腫,粉紅或血紅色。
飼養特點:性情溫和,可與其他品種混養。飼養水溫22~28℃,需弱酸性軟水,喜清澈水質。愛食小型活食,也可食人工合成飼料。活動於中下層水域。
血鸚鵡強健狀碩,幾乎什麼都吃,象人工餌料、薄片、顆粒、紅蟲、豐年蝦、水虱等等。它就象一個垃圾桶一樣,什麼都來者不拒,照單全收。而且總是整天的吃個不停。加上它們對水質的適應力極強從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質都可良好的存活。所以要養活它們很容易。由於血鸚鵡是兩種不同物種雜交所產生的新物種,所以它們自身是無法繁殖後代的,大家就不要枉費心機了,要得到血鸚鵡只能買進紅魔鬼和紫紅火口來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用來確定兩個物種是否為親緣的種與亞種的關系。
由於這樣的特性,血鸚鵡也表現出極強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於是就出現了血鸚鵡、紫鸚鵡、金剛鸚鵡、羅漢鸚鵡、紅白鸚鵡、斑馬鸚鵡、花鸚鵡等等好多種品種。
血鸚鵡的飼養管理
眾所周知的「血鸚鵡」是由紅魔鬼(Cichlasoma citrinellum)和紫紅火口(Cichlasoma synspilum)雜交所獲得的「新品種」,承襲了來自兩種魚類所特有的生理習性。在飼養管理方面除了和一般的中南美慈鯛科魚類應該注意的事項相當之外,還有一些特有的,專屬於它的特點。

在討論飼育管理方法之前,先來討論一下血鸚鵡的「種類」。前面的文章中稍微提及在人為刻意的「雕琢」之下,不同的體色和體型的血鸚鵡也因而生。例如在幼魚時期剪去尾部成為「一顆心」的無尾血鸚鵡;剪去部分魚鰭的「獨角」血鸚鵡;注射色素的「紫鸚鵡」,都是典型的例子。當然,經過選種和育種的培養,體型特大的「金剛鸚鵡」也是一個重要的「品種」。

早期,血鸚鵡的數量較少,售價偏高(十公分體長的血鸚鵡曾有新台幣15000左右的身價)的情況,家中能擁有血鸚鵡已經算得是相當有「行情」。拜生產繁殖技術精進之賜,多了很多選擇機會,現在擁有高等極的血鸚鵡已經不算是一件困難的事。

在飼養的水質和管理方法上,所應特別注意的事項諸如(1)水質的管理;(2)溫度控制;(3)飼養和餌料的選取;(4)混養的訣巧;(5)水中的造景;(6)其他。以收清晰明了之效果。

水質的管理

承襲和一般的中南美洲慈鯛所需要的生長條件一般,血鸚鵡也是需要弱性且硬度較低的水質。但是,因為血鸚鵡先天有嘴部法癒合的情況(尤其是特A級和A級的血鸚鵡),在引入水流經過鰓部以供呼吸所需的能力上就少了一半。因此,鰓部的呼吸作用成了明顯的「致命傷」!一旦鰓部受傷或是吸取氧氣的過程不順逐,會直接影響血鸚鵡的生理健康。

也因此,飼養血鸚鵡時需要較其他的魚類多了維持更優良的水質和提供充足的氧氣。尤其是降低水中的溶解的養分(避免優養化),避免細菌大量滋生和引起鰓部疾病,維持鰓部細胞有疚效效率地吸引氧氣的能力,相形之下變得相當地重要;至於充爭打氣方面,除了選用效率較高的打氣馬達之外,還要為了夏天容易停電的地區准備不斷氣的打氣系統,以便應付不時之需。

溫度控制

血鸚鵡對溫度相當「敏感」的魚種,重點並不是在於魚體對溫度的適應性相當差,而是因為在低水溫和水溫變動劇烈的情況下,容易因為生理的反應而失去鮮艷的體色,更甚者會出現黑色的條紋或是斑紋。使用加溫器提升水溫在25~28℃的范圍內,便可使魚只呈現亮麗的體色和充滿活力。而在低水溫中生活久的魚只不但健康狀況差得可憐,且容易生病、死亡,相信這都不是玩家們所樂見的!

飼料和餌料的選取

早期的坊間流傳:「血鸚鵡要吃蝦子,體色才會紅潤!」這觀念是相當正確的。因為蝦子體內的「蝦紅素」可促進血鸚鵡顯揚體色,若能充分地攝取蝦紅素,血鸚鵡的體色鮮紅欲滴是指日可待的。但是,現在已經不用這么麻煩了,許多坊間可獲得血鸚鵡專用飼料中,添加了蝦紅素和「β一類胡蘿卜素」的飼料,直接投喂就可讓血鸚鵡的體色維持在艷紅色的情況下。

混養的訣巧

許多家庭和公司行號中所布置的水族箱,喜歡單養一群血鸚鵡,看一群健康的血鸚鵡在水族箱中群泳是一幕壯觀感人的景色(筆者的母親就深深被這景色所吸引)。但是,有另一群人喜歡混養的水族箱。這也是青菜蘿卜各有所好。

在混養的魚種選擇上,強烈建議還是選取一些中南美洲的慈鯛來得合適!尤其是一些中大型的慈鯛,會較身體柔弱且游動緩慢的慈鯛來得合適。

因為血鸚鵡的體型近似三角形且無法合攏的嘴型,使攻擊性降低(僅能沖擊無法撕咬),可以選擇金菠蘿(Cichlasoma severum Golden)、黑雲(Uaru amphiacanthoides)、紅珍珠關刀(Geophagus)珍珠火口(C.nicaraguense)一類的魚來搭配,除了有多樣化的體色搭配之外,還能在某種平衡之下,達到和平共存的境界。

水中的造景

對於這些體色通紅且顏色單一的魚類來說,水中的造景除了顏色的搭配和避免使用植物為造景材料之外,還需要考量魚體沖撞的力量,因此造景的堅固性也是必備的!

許多值得一提的造景提供給看官們參考,其一是沉木或是長大的墨絲的沉木,大都擺放在水族箱的正中央,和血鸚鵡的鮮紅色搭配起來,有更強烈的對比效果;其二是以木化石或 岩石疊出來的水中造景。常會在水族箱中以單一或是多個石堆的方式擺設,當然,水族箱的夠大才會有較多的選擇和變化。

其 他

就是飼養者的心態問題了!雖然在必備的生長條件置妥之後,並不需要太多的照顧,但是,有耐心的定期換水,檢視水族箱中的配備,細心地觀察水中血鸚鵡的健康狀況,都是得化費一些精神和時間的。

⑹ 鸚鵡魚常見病,鸚鵡魚怎麼養

是白點病,直徑約0.8mm,為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在水溫18-23℃的情況下,小瓜蟲常寄生在魚的皮下、尾鰭和鰓部,吸食魚體組織的營養,並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魚體表形成一個個白色膿泡,遍布魚全身。熱帶魚患此病時,表現在魚鰭上先出現白點,魚兒顯得精神呆滯、漂浮於水面,很少活動。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游動蹭癢。嚴重時,導致魚體周身密布白點、停止攝食、肌體消瘦、呼吸困難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約為5~10天。因小瓜蟲不耐高溫,一般25℃以上就會停止發育,當水溫升至28~30℃時,就會自然死亡。因此對患白點病的熱帶魚來說,治療並不太麻煩。只須將水溫維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後,魚體表的胞囊就會全部脫落。如果此時在輔以葯物治療,效果會更好。用葯物治療時,可在魚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亞汞作葯浴處理。對病重的魚,可用2ppm的硝酸亞汞或0.5ppm孔雀石綠溶液侵洗病魚2-3小時。當病魚症狀消失後,要及時更換新水,以免時間太長引致魚的汞中毒。預防此病只須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溫,引進新魚時先將新魚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鹽水浸泡消毒後才放入魚缸,一般就能杜絕白點病的發生。
白點病的症狀: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消瘦,浮於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後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
白點病的發生環境: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上下波動小瓜蟲繁殖,15—23℃的水溫最適於小瓜蟲繁殖。
白點病的治療方法:無論使用什麼葯物首先要提高水溫到30度。可利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方法,促使產生在魚體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長速度,使他們從魚體表面脫落。治療葯物:1。也可用5%鹽水浸泡數天;2。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3。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4。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葯液浸泡3~5天;5。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葯液浸泡30分鍾;6。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鍾,每天2次
治療待白點消失後,仍要用葯一段時間使未附著魚體的小瓜蟲死亡

⑺ 鸚鵡魚的常見病

常見疾病:膚霉病 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霉屬、異霉屬、絲囊霉屬、腐霉屬等種類。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觀賞魚感染黴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黴菌的孳生。受黴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後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黴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慾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 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黴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白點病病原體為小瓜蟲,熱帶魚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狀和病變 患病初期,胸鰭、背鰭、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散布,病魚雖照常覓食,但常聚集在魚缸的角上互相擠擦。幾天後白點布滿全身,病魚常呆滯狀浮在水面。 [治療方法] A、提高水溫至28攝氏度,數天後小瓜蟲破裂脫落。這時更換新水,保持水溫,病魚基本上會痊癒。 B、選用0.05%~0.07%濃度的紅汞溶液,水魚病魚5~15分鍾,持續2~3天,效果良好。 C、魚在鹽中浸泡24小時,,數日後就能見效。

閱讀全文

與鸚鵡魚常見病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