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圍神經病變如何治療
有些是,有些不是。
周圍神經炎在多數情況下並非感染或炎症,又被稱之為周圍神經病。該病系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包括顱神經及脊神經),表現為受損神經支配范圍內的感覺、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多發性或單一性,對稱性或非對稱性,是神經系統較常見的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發病機理: 引發周圍神經炎疾病的原因有:
1、感染:細菌、病毒、鉤端螺旋體等;
2、中毒:重金屬鉛、汞、砷中毒及化學品,葯物如呋喃類、磺胺類、異煙肼葯物,有機磷農葯及有機氯殺蟲劑中毒等;
3、營養障礙:糖尿病、腳氣病(vitB1缺乏),糙皮病及慢性酒精中毒等可並發周圍神經炎;
4、某些膠原疾病:如播散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變態反應,如各種免疫血清注射後,疫苗接種後(如破傷風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亦可引發神經炎。
5、家族遺傳因素:如進行性肥大性多發性神經病,遺傳性感覺性神經病。
6、其他:原因不明的多發性神經病,復發性多發性神經病,慢性進行性多發性神經病等。不論是何種原因所致的病變常造成軸突變性和節段性脫髓鞘,即神經纖維有長短不等的節段性髓鞘破壞變性,雪旺細胞增殖吞噬,也可致神經元變性壞死。
臨床症狀: 主要是對稱性的肢體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1、感覺症狀:病初多為肢端麻木或疼痛,也可有感覺過敏或異常,如蟻走感,以後感覺減退甚至消失,典型者呈手套、襪套型感覺障礙。
2、運動症狀:四肢遠端為主的弛緩型不全癱瘓,肌張力減低,腱反對減少或消失,稍後可有肌肉萎縮。
3、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手足部血管舒縮、出汗、皮膚蒼白、變冷或發紅發熱、變嫩或角化過度、乾燥易裂等;另外因病因不同,臨床表現有其特點,如呋喃類葯物中毒時運動障礙不明顯,而疼痛和植物神經症狀突出。如系單一顱神經病變,則常見周圍性面神經炎(Bell面癱):半側顏面部肌肉癱瘓,額紋消失,眼閉合不全,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
診 斷: 根據病史,體征,受損神經的分布確定病變部位是單神經病、多數性(單灶性)單神經病還是多發性神經病;單神經病指某一周圍神經干或神經叢的局部病變,如炎症、血管病變等;多數性單神經病指同時或先後2個以上單獨的非鄰近的神經干受損,病變為多灶性,其病因有炎性脫髓鞘及結締組織病的血管炎等,多發性神經病指雙側對稱的四肢遠端為重的周圍神經病,如中毒、營養缺乏、全身代謝病等。
輔助檢驗:
治 療: 1、病因治療:中毒引起者應立即阻止毒物進入人體,脫離中毒環境及毒性物質。由葯物引起者,原則上應盡快停葯。總之應積極採取措施去除病因。
2、一般治療:急性期應卧床休息,各種原因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炎都可使用大劑量B族維生素,vitB1、B6、B12,重症病例使用ATP,輔酶A。疼痛明顯者使用止痛劑、鎮靜劑,如卡馬西平等。有炎性脫髓鞘病變都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也可使用血管擴張劑煙酸(50~100mg/次),地巴唑5~10mg/次。
3、加強護理:肢體保持功能位,勤翻身以防止褥瘡及肺內感染。
4、恢復期:功能鍛煉、針灸、按摩、理療。
預 防:
相關葯物: 維生素B1 、維生素B6 、三磷酸腺苷 、輔酶A 、煙酸。
Ⅱ 誰知道治療周圍神經病的方法
周圍神經病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概念: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短暫的、反復發作的劇痛。
病因:腫瘤、血管、炎症等因素。
臨床特點:1、多發生於成年人及老年人,40歲以上者佔先70~80%,多為單側。
2、痛疼限於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無預兆。為電擊樣、針刺樣、刀割樣、撕裂樣疼痛,劇烈而短暫,每次發作時間數秒至幾分鍾;嚴重者伴有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稱為痛性抽搐)。可有面部發紅、皮溫增高、結合膜充血和流淚等。更有甚者可晝夜發作,夜不成眠或睡後痛醒。病程愈長,發作愈頻繁。
3、病側面部如上、下唇,鼻翼,口角,門齒,頰,舌等處特別敏感,觸及可誘發疼痛發作,稱為扳擊點。患者常常不敢洗臉、刷牙、不敢進食和大聲講話等。
4、無陽性體征。
鑒別診斷、1、牙痛:三叉神經痛初期,尤以第2、3支范圍內,易誤診為牙痛而拔牙。依據疼痛部位、性質、觸發點、誘發因素和牙齒的X線片,容易鑒別。
2、碟額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少見,不具有三叉神經痛的特點。
3、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疼痛常呈持續性,常有三叉神經毀損性表現,如感覺減退、咀嚼無力、咬肌和顳肌萎縮等。
治療: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行病因治療,如切除腫瘤;對病因未明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採用以下方法: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首服0.1g,2次/日,以後每日增加0.1g,最大劑量為1.0~1.2g/日。疼痛停止後逐漸減量,找出最小有效維持量,一般為0.6~0.8g/日。70~80%有效。
注意:(1)孕婦忌用
(2)副作用:頭暈、嗜睡、口乾、惡心、消化不良、走路不穩,多數天後消失。
(3)偶有皮疹、白細胞減少需停葯。
2、苯妥英鈉(phenitoin):0.1/3次/日,可至0.6/日,50%有效。
3、氯硝安定(clonazepam):6~8mg/日,40~50%有效。
4、大劑量VB12:1000~3000ug/次,肌肉注射,2~3次/周,4~8周一療程。
5、封閉療法:無水酒精或甘油。
6、經皮半神經節射頻電凝療法
7手術療法
面神經炎
概念:又稱特發性面神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Bell麻痹(Bell』s palsy),指莖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症所至的周圍性面癱。
病因:未明。激發因素可能系風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引起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缺水腫。
臨床特點:1、急性起病,於數小時或1~3天內達到高峰。
2、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多於女。
3、多為單側性,偶見雙側性。病初可伴有耳後乳突區、耳內或下頜角的疼痛,表現一側面部表情肌的完全性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變大、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閉眼時顯露出白色鞏膜,稱為Bell征陽性;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歪向健側;口輪匝肌癱瘓使鼓氣、吹口哨時漏氣;因頰肌癱瘓使食物易滯留在病側齒頰之間。
4、起自膝狀神經節的味覺纖維走行於面神經管內,繼而與面神經分離,形成鼓索神經,後加入舌下神經,支配舌前2/3的味覺。在鼓索參與面神經處以上的病變,可有同側舌前2/3的味覺喪失;如在發出鐙骨肌以上受損時,可出現同側舌前2/3的味覺喪失和聽覺過敏;病變在膝狀神經節時,除有周圍性面癱,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尚有患側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覺減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現皰疹,又稱為Hunt綜合征。
鑒別診斷:1、復發性面癱-口唇水腫綜合征:又稱Melkersson-Rosenthal綜合征(MRS)。主要表現周圍性面癱、口唇周圍為主的面部水腫和舌表面皺褶三方面。兒童和青年期發病,預後良好,病因不明,無特效療法。
2、面肌抽搐:又稱面肌痙攣。以眼輪和口角抽搐較著。
治療:1、早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有一定作用。如強地松30~40mg/日,早晨頓服,5~7天後漸減量、停葯。
2、5~7天後應用改善面神經血液循環的葯物如地巴唑、培他啶、煙酸、復方丹參片。
3、B族維生素:
4、2周後行物理療法,在莖乳孔附近可行熱敷或紅外線照射。
5、針刺療法
6、局部按摩
7、注意保護角膜,戴眼罩,預防性滴氯黴素眼葯水或睡前塗紅黴素眼葯膏。
8、對Hunt綜合征可應用無環鳥苷或病毒靈等。
(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AIDP)
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
概念: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是一種急性起病的以周圍神經(含腦神經)損害伴腦脊液中蛋白、細胞分離為特徵的綜合征。
病因:與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有關。
診斷標准:1993年中華神經科雜志委員會參照國際通行的Asbury(1990年)的標准,制定了以下GPS診斷標准:
1、 進行性肢體力弱基本對稱,少數也可不對稱。輕則下肢無力,重則四肢癱瘓,包括肢體癱瘓、球麻痹、面肌及眼外肌麻痹,最嚴重者是呼吸肌麻痹。
2、 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尤其遠端常消失。
3、 起病迅速,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常在數天至1、2周達高峰,到4周停止發展。
4、 感覺障礙主訴較多,客觀檢查相對較輕。可呈手套、襪套樣感覺異常或無明顯感覺障礙,少數有感覺過敏、神經干壓痛。
5、 顱神經以舌咽、迷走和面神經多見,其他顱神經也可受累,但視神經、聽神經幾乎不受累。
6、 可合並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心動過速、高血壓、低血壓、血管運動障礙、多汗 一過性排尿困難。
7、 病前1~3周約半數患者有呼吸道、腸道等感染病史。
8、 病後2~4周進入恢復期,也可遷延數月才開始恢復。
9、 腦脊液蛋白與細胞分離,出現與病後1~2周。
10、 電生理檢查,可有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減慢。
鑒別診斷: 1、脊髓灰質炎
2、急性脊髓炎
3、低鉀性麻痹
4、重症肌無力
5、多發性周圍神經病
6、多發性肌炎
7、卟啉病
治療:1、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勤吸痰、翻身捶背,保證有效呼吸。對痰多粘稠不易吸出且呼吸困難者,要及時行氣管切開術並應用人工呼吸器輔助呼吸。
2、腎上腺糖皮質激類葯物 應用原則:短期、較大劑量。地塞米松10~20mg/日,7~10天/療程。後改用強地松30~40mg/日維持,病情穩定後減量至停葯。
3、其它免疫抑制劑 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等。
4、大劑量丙種球蛋白。
5、血漿置換療法。
6、對症治療 加強護理十分關鍵。
Ⅲ 周圍神經怎麼緩解
周圍神經復病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制同。周圍神經病包括對症治療和對因治療。對症治療就是給予一些營養神經葯物,如維生素B1和甲鈷胺。對因治療要根據不同病因決定。比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治療要嚴格控制血糖水平。吉蘭-巴雷綜合征的治療主要是靜脈應用人免疫球蛋白針或血漿置換。副腫瘤性周圍神經病要積極查找原發腫瘤並進行葯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病毒感染性周圍神經病需積極抗病毒治療。維生素B12缺乏性周圍神經病建議調整飲食結構,同時積極補充維生素B12,包括口服和肌肉注射。
Ⅳ 周圍神經病可以完全治癒嗎
可以的時間的問題
Ⅳ 周圍神經病
周圍神經炎 周圍神經炎在多數情況下並發感染或炎症,又被稱之為周圍神經病。該病系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包括顱神經及脊神經),表現為受損神經支配范圍內的感覺、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多發性或單一性,對稱性或非對稱性,是神經系統較常見的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症狀體征:主要是對稱性的肢體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1、感覺症狀:病初多為肢端麻木或疼痛,也可有感覺過敏或異常,如蟻走感,以後感覺減退甚至消失,典型者呈手套、襪套型感覺障礙。 2、運動症狀:四肢遠端為主的弛緩型不全癱瘓,肌張力減低,腱反對減少或消失,稍後可有肌肉萎縮。 3、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手足部血管舒縮、出汗、皮膚蒼白、變冷或發紅發熱、變嫩或角化過度、乾燥易裂等;另外因病因不同,臨床表現有其特點,如呋喃類葯物中毒時運動障礙不明顯,而疼痛和植物神經症狀突出。如系單一顱神經病變,則常見周圍性面神經炎:半側顏面部肌肉癱瘓,額紋消失,眼閉合不全,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 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中毒引起者應立即阻止毒物進入人體,脫離中毒環境及毒性物質。由葯物引起者,原則上應盡快停葯。總之應積極採取措施去除病因。 2、一般治療:急性期應卧床休息,各種原因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炎都可使用大劑量B族維生素。疼痛明顯者使用止痛劑、鎮靜劑,如卡馬西平等。有炎性脫髓鞘病變都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也可使用血管擴張劑煙酸(50~100mg/次),地巴唑5~10mg/次。 3、加強護理:肢體保持功能位,勤翻身以防止褥瘡及肺內感染。 4、恢復期:功能鍛煉、針灸、按摩、理療。 飲食保健 飲食易清淡,最好以蔬菜類為主,素食,禁止肉食。 相關葯物: 維生素B1 、維生素B6 、三磷酸腺苷 、輔酶A 、煙酸。 預防護理 1、 平時適當運動。; 2、保持良好的心態,切忌惱怒或抑鬱過度,消除緊張、激動等心理狀態,保持心情舒暢豁達,情緒穩定。 3、飲食宜富營養、清淡,忌膏粱厚味,尤忌煙酒。 4、起居規律有常,房事有節,以免進一步耗損正氣 。
Ⅵ 請問雙下肢周圍神經病,應如何治療
胺碘酮j是治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葯物,對神經系統有導致病理出現的作內用,但停葯手會容很快緩解,本病應為遲發性神經損害,發病原因多是原神經曾受過累特別以小腦和腦干受累較為嚴重,有可能是患甲亢時內分泌紊導致神經缺血後因治療缺乏遲發的缺血性病理改變。屬上運動神經元損害故遲發神經損害後出現痙攣僵硬現象。馬尾神經屬下運動神經元,由於上運動神經元受累失支對下肢的傳導調節發生小腿緊縛現象也應屬此病理。再加之年齡關系自身修復能力差故病情逐步加重也屬正常。治療必須對受累神經進行充分的血供營養,並採用神經再生之葯興奮激活神經也需能有很好的療效。不過,為了考慮胺碘西酮的副作用引起椎體外系,做腦磁共震檢查一下排除大腦深部的基底神經和中腦的黑質紋狀體有無變異再行治療。需指導再次聯系。
Ⅶ 周圍神經病有何症狀及治療
周圍神經病
鎖定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周圍神經是指嗅、視神經以外的腦神經和脊神經、自主神經及其神經節。周圍神經疾病是指原發於周五神經系統結構或者功能損害的疾病。
目錄
1生理解剖
2常見病
3病因及發病機制
4分類
5臨床表現
6診斷
7治療
1生理解剖
周圍神經從功能上分為感覺傳入和運動傳出兩部分。前者由脊神經後根、後根神經節及腦感覺神經組成。
周圍神經纖維可分為有髓鞘和無髓鞘兩種。
神經纖維是周圍神經結構的基本組成單位,眾多神經纖維集合為神經束,若干神經束組成神經干。
2常見病
腦神經疾病:三叉神經痛、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多發性腦神經損害;脊神經疾病:單神經病及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病、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
3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復雜,可能與營養代謝、葯物及中毒、血管炎、腫瘤、遺傳、外傷或機械壓迫等原因相關。它們選擇性地損傷周圍神經的不同部位,導致相應的臨床表現。在周圍神經發病機制中軸索運輸系統意義重大。軸索內有縱向成束排列的神經絲和微管,通過橫橋連接,從神經元胞體運輸神經生長因子和軸索再生所需的多種物質至軸索遠端,起營養和代謝作用;也可影響神經元傳遞信號,增強其代謝活動。軸索對毒物極其敏感,病變時正向運輸受累可致軸索遠端細胞膜成分及神經遞質代謝障礙;逆向運輸受累可引起軸索再生障礙。
4分類
由於疾病病因、受累范圍及病程不同,周圍神經疾病的分類標准尚未統一,單一分類方法很難涵蓋所有病種。首先可先分為遺傳性和後天獲得性,後者按病因又分為營養缺乏和代謝性、中毒性、感染性、免疫相關性炎症、缺血性、機械外傷性等;根據其損害的病理改變,可將其分為主質性神經病和間質性神經病;按照臨床病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復發性和進行性神經病等;按照累及的神經分布形成分為單神經病、多發性單神經病、多發性神經病等;按照症狀分為感覺性、運動性、混合性、自主神經性等種類;按照病變的解剖部位分為神經根病、神經叢病和神經干病。
5臨床表現
周圍神經疾病有許多特有的症狀和體征,感覺障礙主要表現為感覺缺失、感覺異常、疼痛、感覺性共濟失調;運動障礙包括運動神經刺激和麻痹症狀。刺激症狀主要表現為肌束震顫、肌纖維顫搐、痛性痙攣等,而肌力減低或喪失、肌萎縮則屬於運動神經麻痹症狀。另外周圍神經疾病患者常伴有腱反射減低或消失,自主神經受損常表現為無汗、豎毛障礙及直立性低血壓,嚴重者可出現無淚、無涎、陽痿及膀胱直腸功能障礙等。
6診斷
病史描述、臨床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是診斷周圍神經疾病的主要依據。神經傳導速度和肌電圖檢查對周圍神經疾病的診斷很有價值,可發現亞臨床型周圍神經病,也是判斷預後和療效的客觀指標。周圍神經組織活檢一般用於臨床及其他實驗室檢查定性困難者,可判斷周圍神經損傷部位,如軸索、神經膜細胞、間質等。部分周圍神經病還可通過病理組織檢查明確疾病性質如麻風、澱粉樣變性等。總之,周圍神經疾病的定位診斷根據上述症狀、體征和輔助檢查的改變並不難,而病因診斷則要結合病史、病程的發展、症狀體征和檢查結果綜合判斷,任何一項單獨的輔助檢查都不能作為診斷的金標准。
7治療
首先是病因治療;其次給予對症支持處理,如給予止痛葯物及B族維生素等。針灸、理療、按摩是恢復期中的重要措施,有助於預防肌肉攣縮和關節變形。
康復治療
目前認為周圍神經病引發的肢體運動障礙(肌肉萎縮,肌束震顫,痙攣等)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周圍神經病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肌肉萎縮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恢復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肌肉萎縮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肌肉萎縮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有助於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恢復肌肉萎縮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Ⅷ 周圍神經病的治療
吃中葯吧。中醫把這稱為萎症,治療效果不錯的
Ⅸ 患上周圍神經病該怎麼辦什麼是周圍神經病
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而且這個系統是遍布著各種神經,都是支配著我們身體正常運轉的介質。但是,近年來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率越發高,有些導致行動不便或者是語言障礙等現象,對健康的傷害是比較大。常見的就是周圍神經病,其實就是周圍神經發生並發症感染或者是發炎,這種疾病多數是因為多種原因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如果是患上周圍神經病的話,一定要及時的接受治療,而且建議去正規的神經科進行治療。
患上周圍神經病不僅有損身體健康,而且還會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對於預防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日常要做好護理,保持良好的心態,切勿大喜大悲或抑鬱過度,要消除緊張和激動的心理狀態,保持心情舒暢和情緒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