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康復電話 > 淳化縣醫院電話

淳化縣醫院電話

發布時間:2021-02-04 19:05:04

1. 上杭縣的社會

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建縣。縣治經過三次遷徙後,於乾道四年(1168年)遷入郭坊(今臨江鎮)。從端平元年(1234年)建築城垣開始到解放前,歷代政府對縣城經營了716年。1949年,城區公共建築物除一座城牆外,有一條狹小「主街」,兩旁排列著兩層以下高矮參差的商店。此外,祠堂、廟宇遍布於街巷民宅之間。整個城區面積僅0.9平方公里。在農村,清以前公共建築僅有族祠、庵廟、寺塔。民國時期,鄉鎮政府所在地始築碉堡式的機關駐所。農戶則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築結構多土牆瓦頂,低矮陰濕,人畜混居。民國23年(1934年)後,革命根據地遭受摧殘,到處殘垣斷壁,一片凄涼景象。
1987年,公共建築中的房屋竣工面積42.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築12.7萬平方米,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縣城經改建、新建,街道縱橫有序,寬度由原來的2~3米拓展到10米以上。新辟北環路長達3.4公里,寬36米,街道側旁植有常綠風景樹。入夜,街燈如晝,樹影婆娑。幢幢樓房拔地而起,整齊地矗立在街道兩旁。經過38年的擴建,1987年城區規劃面積已擴大到4.9平方公里,比1949年擴大4倍。東起北環路東端與東大橋銜接;西至北環路西端與西環路交接;南至南崗工業區,有南大橋相連;北至北峰山居民新村。如今,北環路已成為新的鬧市區,從東到西有南北走向的東環路、北大路、建設路、西環路與原市區解放路貫通。在農村,集鎮建設日新月異。鄉鎮政府所在地、機關、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樓房林立。鄉鎮企業的廠房則分布於資源豐富的山村。農村私人住房條件也得到顯著改善。解放前,農戶營建住房雖歷經數代積累亦難實現,解放後的38年間,住房建設迅猛發展。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1987年農村人均住房達1.72間,人均建築面積23.8平方米。
1987年以來,縣城規劃進行3次調整,規劃區面積擴展為72平方公里。至2002年,縣城建城區面積達7平方公里,比1987年增加4.7平方公里,城區形成五縱五橫的主要道路布局,建成江濱公園和江濱廣場,人均綠地面積達9.4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9.2%,江濱園林城市顯現雛形。縣城空氣環境質量保持國家一級標准。
2001年10月,上杭縣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國家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2007年,龍長高速(上杭段)征地拆遷全面完成,國道205線和省道308線擴建工程進入掃尾階段,杭永線城關至稔田40公里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實施農村公路建設230公里,在全省山區縣(市)率先實現通建制村道路全部硬化。城鄉電網建設力度加大,黃竹至廬豐110千伏線路工程、城區電網改造和城關、郭車、蛟洋變電站技改項目全面竣工,黃竹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入設備安裝,南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按計劃推進。大城關建設持續推進,縣域城市規劃不斷完善,完成北部新城控制性詳規、舊城區控規和上杭大道沿線城市設計、城區汀江兩岸城市景觀、城區道路系統等規劃設計專家評審和成果編制;城區綠化、美化、亮化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數字電視整體平移轉換工作加快推進。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縣治設「惠民葯局」,為上杭最早的官辦葯業。從明代起,民間醫葯業逐漸發展,至清末民初,境內有中葯堂、店200餘家。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醫、西葯傳入。民國元年(1912年)始有外國教會在境內辦醫。
解放前,上杭經濟落後,民不聊生,醫術低下,葯源緊缺,醫療設備簡陋,缺醫少葯極為突出,常有疫病流行,造成人口高死亡率、低成活率。民國25年,全縣醫院只5處,無病床,有衛生人員14人(其中醫師7人,葯劑師7人),平均3萬人才有1個醫師。同年,全縣鼠疫、天花、赤痢、白喉等疾病患者1153人,死亡102人。38年,天花、麻疹大流行,全縣死亡1000多人。解放前夕,境內有衛生院1所,私營中葯堂、店156家,西醫葯房、診所42家,中西醫從業人員381人。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境內辦有蛟洋紅軍醫院、福建省軍區制葯廠等,縣、區、鄉蘇維埃政府設「公共看病所」、「葯材合作社」等衛生機構,方便群眾就醫買葯。
解放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至1965年,初步建成縣、社、隊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緩解了普遍存在的缺醫少葯狀況。70年代,普遍推廣大隊(村)級合作醫療制度,同時重視抓好醫德教育和醫術水平的提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三級衛生保健網發展到新的水平,機構健全,設備更新,力量增加,素質提高。至1987年,有縣級醫療防疫單位7個,鄉鎮中心衛生院4所、衛生院16所,95%以上的行政村設有醫療站(點)。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護人民身體健康,促進了經濟建設蓬勃發展和改革開放順利進行。
2007年,全縣衛生系統有醫療衛生機構30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8個,中心衛生院3個,鄉鎮衛生院19個。全縣設置床位938張,實際開設床位704張,工作人員905人,其中衛技人員793人,衛技人員中有高級職稱51人,中級職稱211人,初級職稱485人。全縣有社區衛生服務站5個,農村衛生所(室)564個,村級衛生技術人員675人,個體開業醫生29人。全縣醫療業務用房6.65萬平方米,生活用房4.5萬平方米,醫療設備3546.73萬元。全縣醫療單位業務收入7565.67萬元,其中醫療收入4017.56萬元,葯品收入3184.36萬元,其它收入363.75萬元。
2007年,上杭縣繼續動員和鼓勵在職衛生技術人員參加業務培訓及學歷教育。全年選送160餘人次參加各級培訓,56人參加各類學歷教育,400餘名衛技人員參加省通訊醫學繼續教育,115人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開展鄉村醫生培訓,舉辦鄉村醫生規范化培訓班7期,共650人參加。 晉代上杭有古田五龍酒餅配方;唐代有規模相當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北宋康定年間(1040年),縣人曾在紫金山開采黃金;南宋時期古田白眉山已建爐煉鐵,製造農具、兵器;嘉泰二年(1202年),用木刻印刷第一部《上杭縣志》;明末有草紙作坊;清代有土榨油坊,乾隆十六年(1751年)縣城鄒氏所制的「竹鎖」堅澤如銅,選作貢品送京;同治年間曾在上園山開采銀礦;光緒年間廬豐鄉已有木蘭機織布。
隨著科技的傳播和應用,民國期間境內始有火電、鉛字印刷、機器碾米、船舶製造和汽車運輸業。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科技工作,1950年在縣城設立農業技術推廣所,開展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種改良。此後,冶煉、機械、紡織、印刷、化工、食品工業均有發展。1959年1月,全縣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但不切實際地「大放衛星」,出現了科技領域的浮誇風和瞎指揮。1960年2月,縣成立科委。1962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後,科技工作恢復實事求是的作風。「文化大革命」期間,科委、科協被撤銷,科技推廣單位被拆並,科技工作遭受挫折。在困難條件下,廣大科技人員仍然兢兢業業,專心鑽研,推動科技事業向前發展。1969年建成第一座跨越汀江的石台墩雙曲拱永久式南門大橋和堵截汀江的支磴壩——回龍水輪泵站;1970年全縣農村實現矮稈良種化和稻制連作化;1971年縣農械廠設計製造「一擔挑」脫谷機,同年縣化肥廠建成投產,並於翌年6月研製成功炭化煤球新工藝。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和加強科技行政管理和社會團體機構,科技隊伍日益壯大,學術交流日趨活躍,科技事業健康發展。至1987年底,全縣有科技人員5191人(含專業教師),比1949年增加了6倍,農業和工業技術人員883人(其中直接參加工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有720人),具有大中專學歷的科技人員擔任副局級以上領導職務的有185人。1987年,全縣科技社會團體有鄉(鎮)、縣直協會27個,會員1188人;各種專業學會18個,會員308人。自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以來至1987年,全縣獲地區以上科技成果獎36項,其中省級23項、地區級13項,獲縣級以上獎勵的各科學術論文38篇。1986年開始實施的5項國家科技「星火計劃」已如期完成,科技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198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1億元,縣財政收入1800萬元,其中依靠科技進步因素約佔20%。
2007年,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安排農業科技經費40萬元,占縣科技三項經費的53%。加快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圍繞發展「一鄉一產業」、「一村一品」總目標,重點抓好優質稻、優質果茶、優質食用菌、優質蔬菜四大產業,全年引進各種新品種85個,推廣優質稻48萬畝,水稻免耕栽培9萬畝,推廣超級稻15萬畝。加強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才溪臍橙、南陽金桔、湖洋青梅、溪口蘆柑、古田蔬菜、下都沙田柚、步雲和太拔茶葉等基地建設。 清以前,官署公文由官辦驛傳。民間信件多是群眾付酬託人捎轉,遠道信件托寄極為困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始設郵政代辦所,次年改為二等郵政局,並先後在藍家渡、豐稔、中都、回龍、白砂、古田等18處設有郵政代辦所和信櫃。時縣城年收入郵件9.6萬件,發出郵件6萬件。
民國以後,驛站全部裁撤,衙署文件均由郵局寄遞。3年(1914年),龍岩經上杭至長汀電報線路架通,上杭開設電報局,電報局利用報線聯通龍岩、長汀的長途電話,但長話僅供內部使用,不對外營業。7年4月,建成上杭至永定電報線路。13年,商人集資架設地方電話,至18年停辦。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大部為中央蘇區,盡管國民黨對蘇區通信進行封鎖,但由於共產黨、紅軍採取保護郵政的政策,利用蘇區郵局與國民黨統治區郵局共存的情況,取得正常通郵。當時,上杭蘇家陂設電話總機,是閩西蘇維埃政府電話中心,境內的藍溪、白砂以及龍岩、新泉、塗坊、湖雷設分機,構成閩西蘇維埃臨時電話網路。
民國22年,上杭設電話總機,為官督商辦。25年,在謝家祠恢復設立電報營業處,次年改為電報局。27年,電話總機室收為官辦,郵電合設。至29年,上杭正式開通與龍岩、永定、會昌等地的長途電話業務,並通過關系局與各地互通電訊。34年,組建上杭電話所,縣城與各區鄉形成通訊網路。至1949年解放時,縣設有電信局和電話總機各1處,郵政局2處,還有20處郵政代辦所。
解放後,郵電事業迅速發展,郵電機構、網路遍布城鄉,通訊手段不斷改進,電報傳輸改莫爾斯人工收發機為電傳打字。1970年後,電話線路改實線傳輸為多路載波,話機從磁石式改成共電式半自動。尤其是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信息傳遞頻率加快,作為現代化工具的郵電通訊、設備逐年更新。1987年,鄉鎮廠礦設20個郵電支局(所),有交換點23處,郵電職工197人。全縣郵路463公里,比1950年增長1.54倍。農村信報投遞線路總長1398公里,妥投到戶率42%以上。出口函件138萬件,比1952年增長11.6倍,比1980年增長64.5%,業務收入92.24萬元,比1952年增長26.8倍,上繳收支差額17.81萬元,比1952年增長34.5倍。1988和1989年,先後開通市話和長話自動系統,用戶可與全國乃至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撥電話,交換機容量增加到2000門。
2007年,完成業務總量1536.4萬元,比增8.27%;完成業務收入1445萬元,比增12.63%。全年收寄郵件158萬件,投遞郵件234.2萬件。
2007年,縣電信分公司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0餘萬元,其中設備300餘萬元,管線300餘萬元,管線300餘萬元,更新改造項目50多萬元。

2. 西安怎麼去淳化縣人民醫院

直接去城西客運站坐去淳化旬邑的車都可以,乘坐去旬邑的車在農牧局那塊下車,就是淳化人民醫院的後門了。

3. 有人知道淳化縣合療辦公室電話嗎

你好有人知道淳化縣大醫院報銷合療電話嗎

4. 淳化縣的經濟發展


2013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建設「果畜強縣、旅遊強縣、新型工業強縣和生態名縣」的奮斗目標,按照「生態立縣,產業富民,建設美麗淳化」的發展定位,快速推進「一體兩翼」(縣城、大店新區、潤鎮新區)城鎮體系建設,全力以赴抓產業、促增收,抓項目、促投資,抓投入、惠民生,縣域經濟呈現出了「穩重推進、快中有好、亮點紛呈」的良好發展態勢。
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50.25億元、增長13%,占咸陽市1860.4億元的2.7%,占陝西省16045.21億元的0.31%;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500萬元、增長21.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3.71億元、增長25.0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29億元、增長2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51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311元、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7525元、增長14.5%。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全國優質蘋果基地重點縣、國家級衛生縣城、陝西省園林縣城、陝西省旅遊強縣等省部級榮譽30多項。
淳化縣2013年經濟與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國土面積 983.81(平方公里) 0 年末常駐人口 19.5(萬人) 0.26% 生產總值 50.25(億元) 13.0(可比價) 第一產業增加值 24.29(億元) 4.7(可比價) 第二產業增加值 16.85(億元) 27.4(可比價) 第三產業增加值 9.11(億元) 9.5(可比價) 財政總收入 12941(萬元) 12.0%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9500(萬元) 21.8% 財政總支出 112881(萬元) 4.9%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33.29(億元) 26.4%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1.51(億元) 15.0%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無 無 農民人均純收入 7518(元) 14.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311(元) 10.6% 一、綜合
經濟實力持續增強。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0.247億元,可比增長13.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4.29億元,可比增長4.7%;第二產業完成16.848億元,可比增長27.4%;第三產業完成9.109億元,可比增長9.5%。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8%。
二、農業
農業生產較好發展。2013年,面對自然災害頻發、市場價格波動、疫情頻發等不利形勢,淳化縣立足抗災減災,加大疫情預防力度,強化措施抓生產,農業生產較好發展。據統計,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41.75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農業完成產值27.89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6.8%。
林業完成產值1.53億元,同比增長10.7%,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7%。
2013年來我縣生豬保險和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等惠農政策的順利實施,加大了對畜牧業生產的扶持力度,規模養殖大戶和企業不斷涌現,帶動了全縣畜牧業發展,鼓勵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全年完成畜牧業產值7.4億元,同比增長2.3%,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17.7%。
漁業完成產值110萬元,同比增長22.2%,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0.03%;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產值4.92億元,同比增長10%,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11.8%。
三、工業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工業生產緊緊圍繞「工業富縣、工業強縣」理念,集中培植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全年工業總產值完成416446萬元,同比增長2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37146萬元,同比增長25.03%。
主要產品產量增減互顯。從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看,全年水泥48.02萬噸,同比增長75.5%;水泥熟料36.28萬噸,同比增長104.5%;餅干0.63萬噸,同比增長8.5%;空心磚(磚)12.61萬塊,同比增長68.6%;壓縮機配件3.9萬件,同比增長75.6%;果汁5.85萬噸,同比增長13.3%;礦泉水26.39萬噸,同比增長30.4%;白酒1.26萬噸,同比增長20.8%;蕎麥粉1.13萬噸,同比增長46.3%;硅質砂岩110.45萬噸,同比增長58.8%;蘋果乾0.36萬噸,同比增長159.2%;套袋234598萬只,同比增長16.7%;服裝79.1萬件,同比增長60.7%;農用氮磷鉀肥20.08萬噸,同比增長59.0%;原煤99.69萬噸,同比下降7.6%;原木傢具1.26萬件,同比下降85.1%。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築業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年投資項目共有98個,比2012年同期的107個項目減少9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2894萬元,同比增長26.4%。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5594萬元(含房地產1800萬),同比增長36.17%,跨區項目完成投資11700萬元,同比下降42.36%,農戶投資完成5600萬元,同比下降39.81%。
建築業穩步增長。2013年在各種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帶動下,全縣建築業總產值穩步增長。全年資質內建築業完成總產值8.97億元,同比增長43.7%。
五、交通、郵電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公路養護工作日益加強。2013年全縣公路總里程為1838.37公里,其中:柏油路364公里,水泥路810公里,砂石路510.9公里。全年共投資養護資金1024萬元,整修路容1105公里,新建砼水溝8.8千米,清理水溝76千米,清理塌方6490立方米,回填缺口2870立方米;疏通管涵56道,整修行道樹並塗白240公里,刷新示警樁1830個等。通過公路日常養護工作的不斷加強,使全縣公路養護質量大幅提升,縣、鄉級好路率分別達到85%和75%,工程合格率100%。
郵政業務量快速提升,通信業總水平快速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為1201.68萬元,同比增長38.4%;全縣年末擁有固定電話7500部、行動電話年末用戶105600戶、互聯網上網年末用戶11591戶。
六、商業、旅遊
消費市場平穩發展。2013年,全縣商業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51億元,同比增長15.0%。分行業看:零售業為主,其他行業為輔。零售業累計實現零售額9.39億元,同比增長15.7%;批發業累計實現零售額0.82億元,同比增長7.1%;住宿業實現營業額0.17億元,同比增長7.9%;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13億元,同比增長16.4%。
旅遊規模不斷壯大。2013年淳化縣成功創建了咀頭休閑農業體驗地國家3A旅遊景區,新建標准化農家樂接待戶20戶,升等改造30戶。截至12月底,全縣共接待各界遊客127.71萬人次,同比增長4.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9.6%。
七、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13年,全縣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1.8%;財政支出112881萬元,比上年增長4.9%。
金融形勢穩定發展。2013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28809萬元,較上年末增長28.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36736萬元,增長20.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91904萬元,較上年末增長21.04%,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56544萬元,較上年末增長53.5%;短期貸款余額35361萬元。
八、教育、文化、衛生
教育質量持續提高。2013年全縣專任教師總數為2228人,較上年增加87人,其中:幼兒園151人、普通小學1063人、普通初中803人、高中(含職高)209人、特教學校2人。全縣幼兒園48所,在園幼兒數5327名;普通小學74所,在校學生13223名,較上年減少8435人;普通初中16所,在校學生6633名,較上年減少1529人;高中2所(含職高),在校學生5349名,較上年減少549人;特教1所,在校學生16名。學前三年毛入園(班)率97.35%,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3.35%。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2013年,淳化縣堅持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理念,進一步深入挖掘、包裝富有淳化地域特色的品牌文體活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產業逐步發展壯大,推進淳化大文化建設,形成富有淳化地域特色文化板塊,在為「三強一名」縣建設提供動力和文化氛圍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全縣文化經營單位共56家,涉及從業人員501多人,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577.20萬元,較上年增長28.84%。
衛生事業持續發展。2013年,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3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5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個、衛生局衛生監督所1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1個、淳化縣葯品采購結算管理中心1個、縣衛校1所。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725張,較上年增加168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040人,較上年增加145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及嬰兒死亡率分別降至2.3‰和2.3‰,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100%。全縣單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七苗全程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年共發放免費分娩卡1477張,享受免費住院分娩政策補助共1477人。
九、人口、社會保障
2013年年末全縣公安戶籍總戶數為64199戶,較上年增加1582戶;總人口為203951人,較上年增加3716人,其中:男性人口105607人,占總人口的51.8%;女性人口98344人,占總人口的48.2%。當年出生2194人,死亡442人。
據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全縣年末常住人口19.5萬人,較上年增加0.0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9.24‰,死亡率為5.77‰,自然增長率為3.47‰。
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提升,達到22311元,增長10.6%;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全縣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518元,同比增長14.4%。
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加強,民生保障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2013年度,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3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為500床,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數2598人,同比減少5.9%;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數20138人,同比增長2.1%;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為164842人,同比增長0.5%。農村五保供養人數670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加人數為85182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加人數為29356人,失業保險參加人數為8132人,工傷保險參加人數為12873人,生育保險參加人數為8553人。
2014年淳化縣生產總值完成53.5億元、增長10%,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完成6065.7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9.8億元、增長16.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9億元、增長1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3億元、增長1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4654元和8451元,分別增長10.5%和12.4%。
2014年淳化縣卜家果畜菜一體化農業示範園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固賢佳茵等6個縣級農業示範園晉級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22個示範園面積達到5.5萬畝,新栽核桃1.5萬畝,新栽葡萄、櫻桃、油桃等時令水果1.9萬畝,新發展設施蔬菜1000多畝、大路菜5萬畝、食用菌120萬袋。現代果業持續升級增效,「333」工程建成海升標准化雙矮密植示範園,淳化果品交易城建成運營。生豬產業發展勢頭強勁,PIC曾祖代種豬繁育基地出欄種豬2萬頭,溫氏車塢豬場生產豬苗7.5萬頭、園林場豬場一期建成投產,扶持發展「溫氏模式」家庭農場216個、累計達到331個,淳化縣生豬出欄達到40萬頭。

5. 淳化縣看病百分之多少報

現在看病基本都可以報60%-80%左右,全國各地差距不大,但是很多醫院開了不少自費葯,需要除去後看比例!

6. 淳化的農民去淳化縣醫院看病報銷百分之多少

淳化的農民去淳化縣醫院看病報銷看病,中國的80%。

7. 武平縣的社會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武平升縣後,縣治由武溪里(今中山鄉)遷平川。紹興四年(1134年),使相張浚派官構築土城,周長280步,設永平、南安、人和三門。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縣尹魏侃夫進行修建,僅留2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籍兵部主事王瓊奏請改築磚城獲准,遣大參劉孟、憲副張雷勘察設計,郡丞黃冕、通守劉淵采磚建築,至十五年(1502年)十月竣工,城垣長736丈,高2丈余,設城垛1530個,窩鋪16處,開迎春、南平、秋成、北高4門,又在東西各開水門,以排洪水。築縣城費用取於武平縣丁糧和上杭河稅。王瓊私人捐助銀八百兩。
明崇禎元年(1628年),知縣巢之梁將城牆加高3尺。清代進行過4次整修,增建窩鋪40處,官房1間。民國24年(1935年),粵軍嚴應魚部駐扎武平時,在城坦周圍加築炮樓十餘處。至1949年,全縣只有5條窄小街道,私人小店近200間,城區面積僅0.6平方公里。
建國後,交通事業迅速發展,舊城牆有礙交通。1951年,開始拆除,至1969年,僅剩下南安門。「大躍進」期間,曾有過改造舊城區規劃,因不切合實際,要求過高,而無法實施。「文化大革命」期間,城區建設處於無政府狀態,建築物參差不齊,公共設施不配套。城區建設雖有發展,但布局零亂。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武平縣城建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軌道。1984年制訂縣城建設總體規劃,並著手小區規劃和道路、排水、排污、防洪等分項建設編制工作。1987年城區面積擴大到4平方公里,比舊城擴大6.7倍,有14條街道,其中8條新街,總長7680米,有臨街商店、服務部830家,4至6層新樓逐步增多。此外,還興建平川廣場、人民體育場,各項設施基本齊全。舊城基本被改造,一座新的縣城已初具規模。
2009年第九期舊城改造完成拆遷補償450戶,補償資金1.8億元,安置房已動工建設,安置地完成「三通一平」;閩粵贛邊客家生態文化城進入實施階段,將軍廣場、影劇院、青少年宮等完成規劃設計;法院、平川中心學校、實驗幼兒園、仁濟醫院完成遷建選址;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投入運營,城區機械化定點屠宰場基本建成。完成碧水公園映碧湖建設及南門大橋除險加固,新建豐平路、育才路(一期)。完成岩前、象洞等12個鄉(鎮)集鎮總規修編,規劃實施蛟湖開發、十方商業一條街、岩前產權式酒店等88個集鎮建設項目,中堡、武東、大禾及56個村「家園清潔行動」通過省級驗收,十方鎮被確定為市中心鎮建設試點;6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10個村莊整理試點村、10個綜合示範村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樣板典型。 民國24年(1935年),武平縣政府創辦苗圃,劃縣城東門外先農廟(今縣印刷廠一帶)附近荒山500餘畝,租用民田9畝為基地,從事路樹培育,作為全縣的公有示範林區。民國29年,改苗圃為縣農場,為全縣農村生產科技機構。民國32年,改為「農業推廣所」,設技術推廣員、助理員各2名,從事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等農林技術工作。旋因時局動盪、物價暴漲、經費拮據,業務難以開展,職工紛紛離任,基地荒棄。
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科技事業。50年代初,大力推行水稻品種改良和耕作制度改革。1957年成立武平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60年2月設武平縣科學技術委員會,並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技術革新代表大會,全縣掀起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雖然由於一哄而起,脫離實際,效果很差,但在破除迷信、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方面起過一定作用,在技術革新方面也有一些進步。
「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技機構受沖擊,科技人員受批鬥,科技事業受到嚴重損失。1975年7月復設科技機構,並逐步開展科技活動,普遍建立農村「四級農科網」,大力推廣水稻矮桿良種和先進的栽培、植保技術;工業方面,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普遍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在縣內逐步貫徹執行,促進了科學技術事業的迅速發展。通過技術職稱評定和頒發科技成果獎,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學研究和科普活動日趨活躍。在林產化工、機械製造、立體農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1978年至1987年,有17個科技項目(次)獲得省、地的科技成果(進步)獎。林產化工廠生產的「帆船牌」松香,兩次獲得國家產品質量銀質獎,行銷日本和歐美等國。汽車配件廠生產的「平川牌」硼鐵汽車缸套評為省優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
1987年,全縣有在職科技人員3582餘人,其中取得中級技術職稱96人、初級技術職稱871人(不含在縣外工作的),初步形成一支多層次、多專業的科技隊伍。
2009年,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利用「6·18」對接項目成果86項。投入6019萬元實施22所中小學、幼兒園遷建或改擴建工程。武平一中學生方洋以總分678(658+20)分獲全省文科投檔分狀元,武平一中學生程美華以總分720分獲全省理科原始分狀元。投入1200萬元新建縣醫院病房大樓,投入1056萬元實施縣中醫院遷建工程,投入350萬元實施鄉(鎮)衛生院建設。開工建設海西中山百家姓博物園。投入900萬元建成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5個光華圖書閱覽室、23個農家書屋。《梁野神韻》在市文化周活動中獲得八個獎項,是獲獎最多的縣份;《走出圍屋》劇目在省二十四屆戲劇節中獲得四個獎項。在市第十三屆運動會上獲得金牌59枚、銀牌38枚、銅牌20枚。保持省「優質服務先進縣」榮譽。城區數字電視轉換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成2所鄉(鎮)敬老院。完成新一輪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大綱修編,並通過省國土廳批准。 綜合通信能力不斷提高,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移動通信已覆蓋全縣各地,網路通訊迅猛發展;截止2008年,有水電裝機容量10萬千瓦,由三條110千伏輸變電線路,3座110千伏和9座35千伏變電站構成的獨立電網,既可並入省網運行,又可自行對外供電。2009年興建一座220千伏的變電站。城鎮化進程加快,山水園林式風景城市已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武平縣客運中心——商貿城建設工程位於平川鎮青雲山岩子門地段309省道旁,北面為正處於施工階段的城市主幹道。該工程總投資約2.2億元,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150畝),其中:商貿城佔地6.67萬平方米(100畝),分二期規劃建設,一期佔地4萬平方米(60畝),二期佔地2.67萬平方米(40畝);客運站佔地3.34萬平方米(50畝),2009年4月動工建設,2010年6月前完成客運站房建設,10月正式投入使用。
武平縣文博園是武平縣重點項目,它將成為閩粵贛邊的文化寶庫和工作品牌、武平對外以及閩粵贛邊文博交流中心、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閩粵贛邊文化藝術收藏品的交流集散地,是武平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
文博園一期工程主體建築面積6366平方米,總投資約3000萬元,2009年1月1日舉行隆重的開工典禮。各館具有自身特色,又有機融為一體。二期工程擬建劉亞樓將軍廣場。武平文博園計劃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後將集兩岸客家藝術博物館、中央蘇區博物館、武平歷史博物館、劉亞樓紀念館、知青館、名人館等為一體的全縣綜合性、標志性文化設施的仿古博物館群建築。

閱讀全文

與淳化縣醫院電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