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揭西政務服務中心的副局長是什麼級別
揭西縣人民政府是揭西縣的行政管理機關。政府辦公地址:霖都大道揭西縣人民政府地址回
編輯本段政府答組成部分
揭西縣政府辦公室
揭西縣發展改革局
揭西縣經濟貿易局
揭西縣教育局
揭西縣民政局
揭西縣人事局
揭西縣編委辦
揭西縣財政局
揭西縣統計局
揭西縣農業局
揭西縣計生局
揭西縣建設局
揭西縣文化局
揭西縣衛生局
揭西縣勞保局
揭西縣審計局
揭西縣交通局
揭西縣水利局
揭西縣國土局
揭西縣司法局
揭西縣公安局
Ⅱ 揭西縣有多少個鎮
揭西縣共轄16個鎮1個鄉,分別如下:
河婆鎮、棉湖鎮、上砂鎮、五回雲鎮、良田鄉答、坪上鎮、龍潭鎮、南山鎮、灰寨鎮、京溪園鎮、五經富鎮、大溪鎮、錢坑鎮、金和鎮、鳳江鎮、塔頭鎮、東園鎮。
拓展資料:
揭西縣位於廣東省揭陽市西部,粵東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東連揭東區,南鄰普寧市,西南接陸河縣,西北與五華縣為鄰,北與豐順縣接壤。
境內自然風景優美,名勝古跡眾多,有大小景點188處,民俗風情淳樸,主打自然生態旅遊產業。
揭西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僑鄉,也是廣東省革命老區之一,民國14年(1925年),周恩來參與領導的東征軍兩次到此。 是一個潮、客交融共匯地方。擁有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共60.8萬人,相當於全縣總人口的67.36% 。
Ⅲ 2020揭西縣工廠復工要求
可能還要等。
因為現在特殊時期,很多工廠,都繼續延遲開工了,就算沒延遲,大部分員工,也不敢出門上班。
Ⅳ 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旅遊業概況
揭西縣奇山秀水,爭妍斗勝。旅遊資源豐富,全縣有大小景點188個,名勝古跡48處,其中主要景點35個。 霖田祖店、天竺古岩、廣德洞天、寶塔飛渡、龍潭飛瀑、 轟鳴仙石、雲湖兩月、石靈古剎等稱為揭西八景。近年又 新開發了大洋旅遊度假村、龍山風景區、黃滿礤瀑布、棉 湖古打鐵街等景點。還有周恩末、蔣介石、廖仲愷東征時駐足過的棉湖興道書院、河婆大光學校、大同醫院、 中華醫院等重要歷史紀念地。
霖田祖廟 相傳建於隋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明貺廟,又名三山祖廟,俗稱大廟。在河婆鎮之西2公里的玉峰東麓。廟前有拱形石橋,石門內是大院,有正殿、後殿、斜殿,共有59尊神像。廣東、福建、台灣三省及東南亞各國有幾百座三山國王廟都源於此廟。八十年代以來,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資500多萬元,將祖廟修葺一新。三山祖廟現正成為粵東地區的旅遊勝地,港澳台同胞、海外僑
胞和潮汕地區的遊人香客前末觀光瞻拜的絡繹不絕,被汕頭市旅遊局定為重點旅遊點。
天竺岩 坐落河婆鎮西南4公里處的銀山山腰中,寺內一天然石洞,上為巨石覆蓋,刻「天竺岩」三字。岩內後殿供奉如來佛祖、十八羅漢、四大金剛神像。據《廣東通志》記載,此岩建於宋嘉定中期,1981年被縣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德庵 位於河婆鎮之東2公里的老虎竦山腰。此庵建於清初,庵堂建築在一個完整的大石上面,庵下奇石如林,前後古木參天。在庵前懸崖之下,有一洞口,叫「別洞天」, 沿洞內迂迴步級而上, 可直達庵門, 坐在庵門,可鳥瞰河婆全景。庵內供奉佛祖、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庵的左側有一註生娘娘廟,離庵百餘米有一個石窟供奉「羅福山』』神位,又叫「下庵」。庵後還有多外石窟,內寬百米,迂迴曲折,深不可測。該庵經過重修更為壯觀。1981年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潭飛瀑 在南山鎮之西北,有兩個龍潭:一是上龍潭, 又稱條河龍潭;二是下龍潭,又稱田心龍潭。上龍潭位於龍潭河上游,流水湍急,飛下高岩。此岩高達50米,上有巨石聳立兩旁,酷似石門。下插深潭,飛流直下,激起狂波,沖成深潭,石潭廣敞,深不見底,潭水發黑,望之心悸。古昔之時,如逢春旱,則有潭邊求雨的祭禮,世稱「打龍潭」。下龍潭位於灰寨河上游,流至田心村之北,結成龍瀑深潭。下龍潭上游,興建了北山水庫和電站,其水管長達1200米,落差達500米,為潮汕落差最高之電站。
大洋旅遊度假區 大洋鄉地處揭西縣城東北30公裏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之上。高海拔與亞熱帶氣候相互作用的特點,使該地山清水秀,雲霧繚繞,盛夏亦如涼秋,是避暑度假的勝地。二十年代即有英、美、法、德的傳教士、商人在此建別墅山莊、教堂、學校。1994年,旅居馬來西亞的鄒順達先生投巨資興建大洋旅遊度假區。規劃建設的項目有: 國際高爾夫球場、度假村、會議中心、直升飛機場等。 目前,三十六洞國際高爾夫球場首期十八洞已竣工,大洋國際高爾夫球俱樂部正式開業。度假村、會議中心、娛樂城等配套設施也已逐步完善。
Ⅳ 歷史上祖籍揭西縣的大官
1、林德鏞
林德鏞,字白庵,揭西棉湖人,幼好武,臂力過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舉人第2名,六十年(1721年)中武狀元,授二等侍衛,乾清門行走,並加哈哈珠扈。康熙皇帝到河北承德山莊避暑,對林德鏞甚為賞識,但他因病未能施展才幹,於1722年去世。
2、卓興
又名卓花開,出生於揭陽縣棉湖卓厝巷(今揭西棉湖)。清道光年間到欽州投軍,在廣東、福建、江西一帶作戰中屢立戰功。歷任本鎮營平司、虎門水師副提督,受朝廷賜頂戴花翎和「格良葉巴圖魯」的勇號。後封為潮州總兵,並賞賜三代一品封典,建卓府於潮州(今中山路中段)。
3、曾習經
字剛甫,一作剛父,號剛庵、蟄公,別號蟄庵居士。廣東揭陽棉湖鎮(今揭西縣)人。光緒十四年(1888)入廣州廣雅書院,次年舉人,十六年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官至度支部左丞,兼任法律館協修、大清銀行監督、稅務處提調、印刷局總辦等職。
4、彭如干
號立齋,字灑湘,陸豐縣吉康都(今揭西縣五雲峒)人,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中式舉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第二甲第67名進士出身,任河南省開封道兵備道按察使司,官秩正三品,主治兵備事宜,賞戴花翎。後官至黃河道、以督造黃河著績而升擢黃河南按察司。
5、彭振升
清雍正(1727年)生於五雲泥嶺九斗村,幼時喜文愛武,過目成誦,武藝超群,於乾隆丙午年(1786年)科恩拔明經進士。
Ⅵ 揭陽市人民醫院的醫院簡介
揭陽市人民醫院前身是1890年由美國人蘇阿拿創建的教會醫院--真理醫館,至今已經歷了123個春秋,先後易名為「真理醫院」、「揭陽縣人民醫院」、「揭陽市人民醫院」。1992年揭陽撤縣升格為地級市醫院。2012年醫院被評定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醫院所在的揭陽市是粵東古邑,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現轄榕城區、揭東區、藍城區和空港經濟區以及惠來、揭西兩縣、普寧華僑管理區、大南山華僑管理區,代管普寧市。全市陸地面積5240平方公里,人口約680萬,市區人口近200萬,是潮汕地區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是廣東省第六大人口大市。
現已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保健、康復、急救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院學科設置齊全,專科發展均衡,擁有廣東省食管腫瘤科研中心以及重症醫學科、神經內科、普通外科三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2012年底完成對新生兒中心及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的改擴建,新生兒病床數將由原來的28張擴增至103張。2013年3月份正式確立與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幫扶協作關系,致力打造粵東一流的腫瘤防治中心。
醫院現佔地面積70.5畝,業務用房建築面積10.5萬平方米,編制床位1200張,共有51個臨床和醫技科室。
3.0T或1.5T核磁共振、64排128層螺旋CT、飛利浦FD20大平板血管造影機(DSA)、美國GE LCE+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直線加速器、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等高精尖設備一應俱全。
醫院以區域龍頭、粵東一流、省內知名為發展目標,致力打造醫院輻射粵東地區一流的現代化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著力做好醫院的規劃建設工作。首期工程門急診住院綜合大樓位於醫院北側,主樓高26層、裙樓高9層,總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並已於2014年1月動工興建。大樓建成後,醫院總建築面積將達17萬平方米,可開放病床3000張。屆時,醫院將成為粵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區域醫療中心。
醫院將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完善的診療環境、先進齊全的醫療設備、富有特色的專科業務等一系列優勢,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為揭陽市及周邊地區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為揭陽市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Ⅶ 揭西縣城為何叫「河婆」
河婆,原是揭陽縣西北重鎮,是霖田都的行政中心。1965年,拆揭陽縣置揭西縣才劃為揭西縣屬,現為揭西縣城。這里是陸豐、五華、普寧邊陲的交通要道,它開始形成鎮集是在明朝中期,起始只是山區的一個小村落,由於是三縣交通要沖,故於清順治年間,才在此設千總防守。嘉慶十二年(1807),棉湖巡檢司移來於此,才成為霖田都的行政中心。 河婆,聽似對一個老婦人的尊稱,其實卻是個地名。河婆的得名,據1994年出版的《揭陽縣志》的介紹,有兩種傳說。 一說這里原是陸豐縣的南關城,曾駐扎有軍隊防守,由於北宋時劉三花在此作戰,使南關城盪為廢墟。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姓何的老婦人在此搭起一座茶寮,擺賣擂茶。她性情慈和,關心過客,熱誠待人。這里本是數縣交通要道,過往行人不少,遠道疲累,到此不但可以歇足,還能吃到一碗噴香擂茶,故何婆的茶寮很受過客的歡迎。不管過客是否飢渴,到此都要歇息一下,談天說地。人們要茶要水,何婆總是笑臉相迎,有求必應。人們便尊稱她為「何婆」。由於南關廢墟上有人賣茶,過客也越來越多,漸漸便也有些人在此擺攤設點,賣些過客所需要的用品,又有人把山中特產也拿來賣給過客,漸聚漸多,便成了臨時小墟場。後來,也有些外地人挑來日常用品雜貨、竹木器皿、菜蔬糖果、針織農具、水產魚蝦前來交易。茶寮周圍成了鬧市,有人看到別人買到滿意的商品,便問:「是從哪買的?」回答總是:「何婆那買的。」不知不覺中,對人的稱呼就沿變成了地名。後來又有人見此處有一條大河,從良田山區奔流至此,便認為江河的「河」總比姓氏的「何」更有地方特色,又是同音字,故而改為「河婆」,改字不改音,留下個「婆」字,以表示對老婦人的紀念。 另一傳說是:此地原為陸豐河與橫江河的匯合處,由於年長月久,兩河的泥沙淤積而成為浦,揭陽、普寧、陸豐、五華邊境地方的土特產多集散於此地,漸漸成為墟市。當地人土語稱「浮起」為「婆」。這墟市是由兩條河中浮起(婆)來的,故而稱「河婆」。 兩種傳說各有道理,地名既成,也就沒必要去追究誰是誰非。總之,河婆地處四縣要沖,地理位置重要,古時已曾是個重鎮,今為揭西縣城。河婆地處山區,獨山、明山、巾山三山環抱,橫江河、陸豐河在此匯流,形成一個小盆地。名動海內外的「三山國王」祖廟,就在距縣城兩公里之處。三山國王廟香火旺盛,建築壯觀,遊客與香客絡繹不絕。 三山國王廟,原名「明貺廟」,也稱「霖田祖廟」。是潮汕地區最古老的廟宇。潮汕地區的「地頭老爺」(保佑一村之神)多請三山國王,所以其廟宇到處可見。台灣人十分信仰三山國王,全台灣約有130多座大型三山國王廟宇。海外華僑為保在外平安,也請三山國王到僑居地奉祀,所以三山國王香火遍及東南亞各國。
Ⅷ 揭西縣的客家話和哪個地方的客家話一樣
廣東人一說起潮汕地區,則認為這是講「福佬話」的地方。可是許多人並不了解,原汕頭市所轄屬的潮安、澄海、饒平、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等九個縣中,除南澳、澄海兩個縣沒有客家鄉鎮外,其餘七個縣均有一定比例的客家村落和鄉鎮。揭西縣二十個鄉鎮中,客家佔十三個鄉鎮,人口有50萬之眾。整個潮汕地區,講客話的約有100萬人左右。這部份客家人被稱為「半山客」。
所謂客家人,過去許多專家學者所下的定義是:「從北方的黃河流域和長江一帶遷移來的人們」,有的則說:「是從中原遷移來的漢人」。廣東的客家人是以保持中原文化較為完整的梅州(原名嘉應州)為中心,以梅縣話為客家標准語言。省電台的客家話播音就是用梅縣話。而潮汕地區的客家人被稱為「半山客」,是指他們除保留某方面的中原文化外,部份已融入潮汕文化,成為帶潮化的客家人。為闡述這一問題,我以較為熟悉的揭西的半山客地域所觀察的現象為例,或許可窺一斑。
我查閱了揭西人口較為集中的幾個客家姓氏的族譜,他們的先祖來揭西開基的年代,均是在元朝中後期至明朝初、中期之間。如:灰寨李氏在1441年五經富曾氏在元朝中期;河婆下灘張氏在1500年;蔡氏在1744年;劉氏1488年;坪上黃氏在15世紀40年代。他們的遷移路線多數是從中原至福建、江西至廣東梅州地區,然後再遷至河婆、五經富等地,至今有五百年左右。俗話說,「入鄉隨俗」。南遷的客家人,居住在潮汕為主的地域,在潮汕文化氛圍之中,經幾個世紀當地風俗文化的熏陶、交流、滲透,逐步接受潮汕文化並融入其中,是勢所必然。於是便成了有區別於梅縣客的「半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