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康復電話 > 砂河康復醫院

砂河康復醫院

發布時間:2021-02-06 09:49:58

A. 腦血管病後偏癱如何做中醫康復治療

一、病因病機

首先介紹中國古典醫籍中對腦血管病所致偏癱認識的源流。《黃帝內經》中論述的「偏枯」、「偏風」、「風痱」,其表現與腦血管病導致的偏癱一致。關於病因,《素問風論》記述: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戶,所中則為偏風」;《靈樞刺節真邪》記述:

「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靈樞九宮八風》記述:「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由以上記述可以看出,《內經》認為本病的發病機制為正氣不足而為外風所中。《素問陰陽別論》說:「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王冰註:「三陽謂太陽小腸及膀胱之脈也」,「三陰謂脾肺之脈」,「三陰不足則發偏枯;三陽有餘則發痿易」,《素問大奇論》說:「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王冰註:「外鼓謂不當尺寸而鼓擊於臂外側也」。以上不難看出,縱無外風,有臟腑氣血虛實之變也可致本病。《靈樞熱病》說:「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肉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身無病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對本病的針刺治療原則及預後都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論述。概括起來,《內經》時期對偏癱發病機制的認識可分為二:一為正氣不足,為外邪所中,即「正虛邪中」說;一為雖無外邪侵襲,但由種種原因而致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或經脈壅滯而致,即「本氣自病」說。

漢代《金匱要略》對本病症狀及某些症狀的發生機製做出了細致的描述:「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並把本病按輕重程度分為四型:「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對後世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但《金匱要略》只著重強調了《內經》的「正虛邪中」說,而對「本氣自病」說未予闡發。在治療學上,該篇治癱方中有侯氏黑風散、續命湯及三黃湯,也基本是以「正虛邪中」說為理論依據所制。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把偏癱列入「風病諸候」,認為其病因是「風氣中於人也」,對中風病候的描繪頗為詳盡,其中與偏癱有關者包括「風痱候」、「風猥退候」、「風偏枯候」、「風半身不遂候」、「風口候」等。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及王燾的《外台秘要方》記載了幾十首治療偏癱的方劑,豐富了中醫偏癱治療學的內容。其中許多方劑的組成葯物較多,這些葯物大體可分為四組:

發表祛風葯、補益氣血葯、溫熱葯、苦寒葯。如《千金》大續命散,發表祛風者有麻黃、防風;補益氣血者有人參、當歸、川芎、獲苓、甘草;溫熱葯有烏頭、桂心、蜀椒、乾薑;苦寒葯有石膏、黃芩。其祛風及補虛葯並用,顯然是接受了病因學上的「正虛邪中」說。除大續命散外,《千金要方》的八風散、大八風湯、魯王酒、獨活煮散及《外台》的續命湯、八風續命湯、西州續命湯、八風九州湯、麻子湯等都具有以上特點。此外,《千金》腎瀝湯雖然也記述「腎虛為厲風所中」,但方中除防風外,還包括羊腎、黃芪、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元參、甘草、五味子等補益葯,並包含肉桂,而無石膏等苦寒葯,為一首大補之方,可謂開創了補虛治療偏癱之先河。兩部著作中方劑的又一特點,是癱證與痹證往往同治,如《千金》記述八風散「治八風十二痹、猥退、半身不遂、歷節疼痛」,《外台》記述「八風九州湯」療「半身不遂、手足苦冷或不隨,或俛俯屈伸難、周身淫淫痹、四肢不收」。雖然異病同治也符合中醫治療原則,但沒有嚴格區分癱證與痹證,不能不說是唐代醫家的不足之處。

宋代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和《聖濟總錄》等也沿襲了偏癱的「正虛邪中」說。《三因方》認為,邪風「如其經絡空虛而中傷者,為半身不遂」,《聖濟總錄》說:「若脾胃虛弱水谷不化,筋脈無所稟養,復遇風邪外搏,膚腠流傳,筋脈縱緩則肢體搖曳」,與此同時,《聖濟總錄》還強調了偏癱也有不因於外風者,「皆由氣血內耗,肝腎經虛,陰陽偏廢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服吐下之葯過度,亦使真氣內動,榮衛失守,一身無所稟養而致然也」。在治療學上,《三因方》較有代表性,其小黃芪酒、排風湯等的葯物組成特點類似於《千金》大續命散,而鐵彈丸及舒筋保安丸等所用葯物則不同於《千金》和《外台》,使用了祛風濕類的威靈仙、木瓜、松節、白花蛇、烏梢蛇及平肝熄風類的天麻、白僵蠶和活血化瘀的乳香、沒葯、五靈脂、自然銅等葯物。此外,治療「風氣不順,手腳偏枯」,「腿膝攣痹,筋骨疼痛」的烏葯順氣散,使用了烏葯、枳殼、橘皮等理氣葯。繼《千金》腎瀝湯之後,《三因方》的仁壽丸可稱為大補肝腎治療偏癱之良方。

金元醫家在偏癱發病機制的認識上有所突破。劉完素說:「中風有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來風邪,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熱氣大盛郁滯不通」,「偏枯由經絡一側得通,否者痹而癱瘓也」;李東垣認為:「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壯者間而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丹溪心法》則認為: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血,在右屬痰,有熱並氣虛」。雖然以左右辨瘀血的認識過於刻板,但明確提出痰積、瘀血致癱的病機,則是闡前人之未發。在治療學上,劉完素主張用川芎石膏湯「清神利頭、宣通氣血」;朱丹溪則主張「左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右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此外,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及金元時期的其他醫家張元素、羅天益等都主張「外有六經證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內有便溺之阻格,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實際上,在強調「非外來風邪」的同時,在偏癱的病因方面也接受了「正虛邪中」說,即承認有因外風而致偏癱者。

明代的《景岳全書》強調:「偏枯拘急痿弱之類本由陰虛」,「然氣血本不相離,故陰中有氣,陰中亦有血」,「血非氣不行,氣非血不化。凡血中無氣則病為緩縱廢弛;氣中無血則病抽掣拘攣」。「筋緩者當責其無氣,筋急者當責其無血。無血者宜三陰煎,或大營煎、小營煎之類主之;無氣者宜五福飲、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此可謂集溫補派治療偏癱的理法方葯之大成。在強調因虛致偏癱的同時,景岳還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治療偏癱應辨證論治,照顧兼證:「通經佐使之法不可廢」,「凡風閉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黃、桂枝、柴胡、羌活、細辛、白芷之屬是也;寒凝者宜熱而通之,如蔥、椒、桂、附、乾薑之屬是也;熱燥者宜涼而通之,如芩、連、梔、柏、石膏、知母之屬是也;濕滯者宜溫利而通之,如蒼術、厚朴、茵陳、萆薢、五苓之屬是也;血滯者宜活血而通之,如芎、歸、牛膝、紅花、桃仁、大黃、芒硝之屬是也;氣滯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烏、沉、枳、藿之屬是也;痰滯者宜開而通之,如南星、半夏、牛黃、天竺黃、硃砂、海石、玄明粉之屬是也;氣血虛弱者宜溫補而通之,如參、芪、歸、術、熟地、構杞、杜仲、牛膝之屬是也」。至此,偏癱的治法日臻完善。

明清時期的其他醫家對中風偏癱病因病機的認識及治法處方,大體沒有超出上述范疇。

綜合古代醫家所論,盡管多種原因可致偏癱,但其最終發病機制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

一是筋失所養,一為經絡阻滯,此二者為導致偏癱的直接因素。

二、辨證用葯

偏癱的辨證分型及治法處方大致如下:

(一)風中經絡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肌膚不仁,有發熱惡寒,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祛風通絡。

[方葯]小續命湯:肉桂6g,麻黃5g,防風10g,防己12g,人參10g,黃芩10g,甘草10g,當歸12g,川芎10g,杏仁10g,炮附子10g,生薑5片。

方中麻黃、防風、防己、杏仁、生薑等祛風通絡以開其表。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以人參、炮附子、肉桂以助陽氣。川芎、當歸用以調氣血,使正氣復而邪氣去。外邪不解則里氣不和,每易郁而生熱,取黃芩之苦寒以祛標之熱,作為反佐。

(二)腑氣不通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有脘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或見頭暈煩躁,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或滑。

[治法]瀉下通腑。

[方葯]三化湯:大黃5~10g,枳實10~15g,厚朴10g,羌活10~15g。

方中大黃苦寒泄熱,盪滌胃腑;枳實、厚朴苦溫,行氣除滿。三葯合用共奏瀉下通腑之效。羌活為祛六經未盡之邪而設,已無發熱惡寒等表證可去之。此方為攻逐有形之邪而設,若葯後微瀉則停服,以免過下傷正。

(三)氣虛痰阻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口眼歪斜,痰多,面色萎黃,四肢倦怠,或見頭眩,舌質淡有齒痕,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滑或弦而無力。

[治法]益氣豁痰通絡。

[方葯]二陳湯加減:竹瀝、膽南星、半夏各5g,陳皮15g,茯苓10~15g,炙甘草5~10g。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可燥濕化痰,和中止嘔,消痞散結。氣機不暢則痰凝,痰凝則氣機更為之阻,用陳皮理氣,氣順則痰降。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健脾,助茯苓化濕消痰。膽南星燥濕化痰,竹瀝清熱消痰。諸葯合用,可健脾化痰,祛濕通絡。

(四)氣虛血瘀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見疼痛,舌質暗有瘀斑,或舌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沉細或虛澀。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

[方葯]補陽還五湯:赤芍10g,當歸15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生黃芪30~60g,地龍6g。

方中黃芪益氣,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地龍通絡。合而使之,使氣得復而帥血以行,脈絡通而偏癱愈。

(五)氣滯經絡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脅肋脹痛,善太息,脘腹滿悶,得矢氣稍快,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而有力。

[治法]行氣活絡。

[方葯]八味順氣散:人參10g,白術10g,茯苓10~15g,甘草10g,白芷10g,烏葯10g,青皮10g,陳皮10~15g。

方中參苓術草為四君子湯,是補氣名方,可用於氣滯並有氣虛症狀者,並可防止行氣葯用久而耗氣;烏葯、青皮、陳皮行氣而通絡;白芷有散風除濕通竅之效,可加強理氣葯之功能。

(六)熱邪壅盛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踡不遂,或口眼歪斜,顏面潮紅,口渴喜冷飲,或見發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泄熱通絡。

[方葯]涼膈散:生大黃5g,芒硝5g,甘草10g,梔子10g,薄荷10g,黃芩10g,連翹15g,竹葉10g。

方中大黃、芒硝有清下燥熱之功,無便秘者可去之。梔子、黃芩清熱泄火;重用連翹清熱解毒;薄荷、竹葉清疏肺胃心胸之熱。諸葯合用,可清無形之熱邪而使經絡暢通。

(七)氣血兩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蒼白腫脹,面色淡白無華,少氣懶言,聲低氣怯,爪甲枯脆不華,舌質淡有齒痕,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葯]八珍湯:黨參10~15g,白術10g,茯苓10~15g,甘草5~10g,熟地15g,川芎5~10g,當歸10~15g,白芍10g。

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合而用之使氣血兩補,筋有所養而治偏癱。

(八)腎陰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見攣卷,潮熱盜汗,手足心熱,頭暈耳鳴,腰膝酸痛,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腎陰。

[方葯]六味地黃丸: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葯6~10g,澤瀉10g,茯苓10g,丹皮6~10g。

《醫方論》說:此方「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洩腎濁以濟之;有山萸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清泄肝火以佐之;有山葯之收攝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和之。葯止六味,而有開有合,三陰並治,洵補方之正鵠也」。諸葯合用使腎陰充而筋有所養。

(九)腎陽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不收或見蒼白腫脹,面色白,形寒畏冷,手足不溫,或二便失禁或癃閉,舌質淡,有齒痕,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沉遲無力,兩尺弱。

[治法]溫補腎陽。

[方葯]八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肉桂6g、炮附子5~10g。

方中肉桂、炮附子為溫補腎陽之主葯,六味地黃丸為佐輔之葯。諸葯合用以取「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義,使腎陽充而筋有所養。

(十)肝風挾痰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頭暈或頭痛,或舌強言蹇,或急躁易怒,或見多痰,或肢體麻木,舌苔白膩,脈滑或弦。

[治法]熄風祛痰通絡。

[方葯]鎮肝熄風湯加味:懷牛膝20~30g,生赭石20~30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生龜板10g,白芍10g,玄參15g,天冬15g,生甘草5~10g,川楝子5~10g,生麥芽5~10g,青蒿6g,竹瀝10g,膽南星10g。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以折亢盛之肝陽;龍骨、牡蠣、龜板、白芍潛陽鎮逆,柔肝熄風;肝陽上亢則腑氣可能隨之而上逆,用赭石以降逆平沖;玄參、天冬可壯水滋肝陰以制肝陽;青蒿、川楝子瀉肝之有餘;青蒿配麥芽疏暢肝氣;膽南星、竹瀝清熱滌痰;甘草調和諸葯。

(十一)肝腎虧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甚則肌肉萎縮,頭暈目眩,失眠健忘,耳鳴耳聾,兩目昏花,爪甲枯脆,毛發易脫無華,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葯]地黃飲子加味:生地15g,巴戟天10g,山萸肉10g,石斛12g,五味子10g,肉桂5g,茯苓10~15g,麥冬12g,石菖蒲15g,遠志12g,生薑5片,大棗5枚,薄荷10g,加女貞子12g、枸杞子12g。

方中生地、山萸肉滋補肝腎;茯苓、石菖蒲、遠志交通心腎,宣竅化痰;少用薄荷利咽膈;佐以姜棗調營衛;女貞子、枸杞子補肝腎;巴戟天、肉桂溫腎陽;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陰生津。

諸葯合用,肝腎並補而使筋有所養而偏癱漸愈。

以上所述的中風後偏癱辨證分型及治法用方,是以中國古典醫籍為依據,並結合臨床實踐,歸納而成的大致規范,臨床實際情況則更為復雜。或可兩證並見,或所見症狀也可能會超出以上范疇。如氣虛血痕者可以挾痰,或兼見陰虛症狀。除上述證候外,偏癱還可見痰火阻絡者。

總之,對病人需要個體化分析,「有是證則用是葯」。另外,同為氣滯經絡型偏癱,古人也有用逍遙散治癒者;同是氣虛痰阻型偏癱,古人也有用補中益氣湯治癒者;此外,同一偏癱病人,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其所見證候也可以不同,因此,應當始終把握辨證施治的原則。

三、針刺治療

針刺治療偏癱的作用不僅在國內醫學界得到了承認,國際期刊也有報道,顯示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急性期及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均有促進作用。

偏癱的針刺療法可以概括為頭針和體針。

(一)偏癱的頭針療法頭針療法包括焦氏頭針法、國際標准化頭針分區法、頭部穴位透刺法和頭部圍針法等。

這里簡要介紹焦氏頭針法在偏癱治療中的應用。

針對患側肢體的運動功能障礙,選用對側的運動區;若有感覺障礙則選用對側的感覺區;有運動性失語,選用病灶側運動區的下2/5;有感覺性失語,選用病灶側的語言二區;有失用症,則選病灶側的運用區;有平衡功能障礙,可選用病灶側或雙側的平衡區;伴有高血壓可選用單側或雙側的血管舒縮區;如果下肢麻木、疼痛或運動功能障礙可選用對側的足運感區。

由於大腦皮質各功能區之間存在復雜的纖維投射聯系,因此對於偏癱,除焦氏運動區之外,可以選用其他一些穴區,如感覺區,也可能對運動區皮質產生影響,以加強針刺效果。由於焦氏頭針的核心觀點是刺激頭皮穴區能夠直接興奮穴區之下的腦皮質,所以部分學者認為,刺激腦內病灶在頭皮上的投影區,其效果可能更為理想。此外,頭針治療時採用透刺法可以加大刺激區域,加強刺激強度,從而提高療效。

(二)偏癱的體針療法

1.偏癱患肢的局部取穴原則上在偏癱肢體取穴,通過針刺以改善其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

上肢,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內關、陽池、中渚、合谷、後溪等;下肢取環跳、風市、髀關、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豐隆、絕骨、三陰交、解溪、太沖等;中樞性面癱,取患側地倉、頰車、下關、四白、陽白、迎香、人迎等。另外,對一些其他並發症,如抬肩困難,取極泉、肩貞;頭痛、眩暈,加風池、太沖;語言蹇澀,加廉泉、啞門、金津、玉液;飲水嗆咳,加風池、完骨、翳風、天容、廉泉。

一般說來,新病、實證用瀉法;久病、虛證用補法;虛實錯雜或虛實不明顯,用平補平瀉法。每日針一次,得氣留針30min。一般30次為一療程,中間休息7~10d。

2.偏癱的辨證施針辨證施治體現了中醫學重視個體化的特點。在偏癱的針刺治療過程中,也應當實施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面列出一些證候應選用的穴位,以供臨床參考。

風中經絡:治以祛風通絡,可用風門、列缺、大椎、風池等。

腑氣不通:治以瀉下通腑,可用合谷、大腸俞、天樞、內庭、下巨虛等。

氣虛痰阻:治以益氣豁痰。益氣用氣海、膻中、脾俞、肺俞、章門、公孫、中脘、足三里;祛痰用豐隆、太淵、脾俞、肺俞等。

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益氣用氣海、膻中等同上;活血用血海、膈俞等。

氣滯經絡:治以行氣活絡,用膻中、期門、太沖、陽陵泉、中脘、足三里等。

邪熱壅盛:治以泄熱通絡,用風池、合谷、曲池、大椎等。

氣血兩虛:治以補益氣血。補氣用氣海等同上;補血用中脘、脾俞、膈俞、血海。

腎陰虛:治以滋補腎陰,用太溪、三陰交、復溜、照海、陰郄等。

腎陽虛:治以溫補腎陽,用腎俞、命門、氣海、關元、三焦俞等。

肝風挾痰:治以化痰熄風。熄肝風用太沖、行間、照海、陽陵泉;化痰用豐隆、肺俞、太淵等。

肝腎陰虧:治以滋補肝腎,用曲泉、腎俞、肝俞、命門、復溜等。

以上諸穴,均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實施補瀉手法。

3.偏癱的分期巨刺長期以來,採用體針治療偏癱多選擇患側穴位。近年,非偏癱側肢體的穴位也開始被逐步應用到針灸治療之中。針刺非偏癱側肢體穴位,符合《靈樞官針》所說:「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的巨刺方法。國內已經有多篇文獻報道,對於偏癱病人,巨刺的療效優於針刺癱瘓側穴位。

《金匱要略》記述:「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明確指出肢體癱瘓是「邪在於經」所致,即病邪入經,導致經脈不通,而造成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針刺治療的目的就在於疏通其經脈。一側肢體癱瘓的原因,是本側經脈發生阻滯。《金匱要略》在論述面癱病機時的論述是「賊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也就是說,發生經脈阻滯的一側肌力下降,非癱瘓側的肌張力相對增高,牽拉患側而造成面癱。因此,對偏癱側肢體採用體針療法,能夠發揮調節經絡,改善肢體功能的作用。

《靈樞刺節真邪》說:「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靈樞九針十二原》說:「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所謂氣至,即以針刺「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即針刺調動經脈之氣以驅邪。如果「真氣去,邪氣獨留」,則針刺無從調動經絡之氣,難以達到「氣至而有效」的目的。由於經絡的氣血陰陽彼此貫通,採用巨刺法,針刺非偏癱側,能夠調動偏癱側同名經絡的氣血,較容易實現「氣至而有效」。

臨床工作中,可以參照Brunnstrom分級,判定何種情況屬於「真氣去,邪氣獨留」,而宜採用巨刺法。一般說來,偏癱的恢復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弛緩性癱瘓,腱反射減低或消失;②腱反射出現或增強,肌張力增高;③出現聯合反應;④出現自主運動,但其運動模式為協同運動;⑤出現選擇性運動;⑥動作進一步協調和精細。根據臨床經驗,出現聯合反應之前,屬於「真氣去,邪氣獨留」的階段,應採用巨刺法;出現聯合反應,但尚無自主運動時,可以認為患側肢體的經絡之氣還比較微弱,針刺尚不足以調動它達到祛邪的目的,可以採用針刺雙側肢體穴位的方法;當患肢出現自主運動之後,一般宜針刺患側。

巨刺法可以促進聯合反應和自主運動的出現,從而加速偏癱病人運動功能恢復的進程。

然而,對於腦內病灶范圍較大,甚至廣泛波及額葉、顳葉及頂葉的病人,即使可以採用巨刺療法誘發聯合反應,促使偏癱側肢體出現自主運動仍然比較困難。

4.拮抗肌取穴針刺以治療偏癱的患肢痙攣在偏癱恢復過程中,相當數量的病人會出現患肢痙攣,對於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是常見的障礙。

針刺可能對局部肌肉產生易化作用,因此,治療時應當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個體化選用針刺穴位。多項臨床觀察顯示,在痙攣肌群的拮抗肌處取穴進行針刺治療,可以緩解偏癱患肢痙攣。

如果上肢屈肌痙攣,則取患肢的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中瀆、三陽絡、外關、支溝,腕、指屈曲則取陽池、中渚。每次選2~3穴,交替使用。

如果下肢伸肌痙攣,則取患肢的殷門、委中、委陽、合陽、承山、承筋。每次取2~3穴。

足下垂,則取解溪、沖陽、陷谷、丘墟,每次選1~2穴。

足內翻,則取光明、懸鍾、丘墟、昆侖,每次取1~2穴。

下肢屈肌痙攣,則取伏兔、陰市、梁丘、豐隆、上巨虛等。

上肢伸肌痙攣,則取曲澤、郄門、間使、內關等。

病人肢體肌張力受多種因素影響,針刺治療時應注意全面考慮。例如,針刺治療時也應注意採用合理體位。

四、推拿治療

推拿療法可以通過力學作用對治療部位如肌肉、肌腱等產生直接的治療效果,也可以經過感覺輸入,通過神經系統發揮對機體的調節效應。按照中醫學認識,推拿療法能夠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從而促進病人恢復。

病人可於卧位或坐位接受推拿療法。可首先進行頭頸部推拿,沿經絡走行方向施加手法,往復數次,並逐步增加刺激強度,以病人自覺有酸脹痛感為度。

上肢推拿多從肢體近端開始,可對癱瘓側肩部進行按、揉、拿、法等操作,然後沿上臂向下至肘部,按揉曲池、尺澤、手三里等穴,力度可逐漸加大(但如出現肢體痙攣,則應減小刺激力度),繼而推拿前臂肌肉及各個手指。推拿可以配合病人肢體的主動運動。

推拿下肢多按照腰部—下肢近端—足部的順序進行,可首先點按腎俞穴、環跳穴,再採用法推拿大腿、小腿數遍,然後點按委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逐漸加大力度(但如刺激穴位引起痙攣,則應適當減少力度),最後推拿太溪、昆侖、湧泉等足部穴位。

五、並發症的中醫康復治療

(一)失語

現代醫學認為,失語是由於腦損害引起的語言能力受損或喪失,病人在無意識障礙情況下,對交流符號的運用和認識發生障礙,即對語言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受損或喪失。大體可分為Broca失語、Wernicke失語、傳導性失語、經皮質運動性失語、經皮質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完全性失語等類型。在中醫學中,失語屬於「音痱」、「啞風」、「風懿」、「舌強不語」、「語澀」的范疇,病機較為復雜,基本可歸納為風、火、痰等病邪傷及心、肝、脾、腎四經。心主神明,心氣通於舌,故損傷心脈會出現舌強,語言蹇澀不利。腦為元神之府,氣血不通,髓海空虛,火邪痰瘀乘之,流竄

B. 砂河二醫院電話 誰知道啊 能不能看泌尿科 今天有點輕微尿血 怎麼回事啊

你的情況是屬於尿路感染引起的症狀可以使用抗感染治療

你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抗感染的左克膠囊加上頭孢地尼膠囊進行口服治療

C. 腦科醫生進~關於腦出血的康復!

首先可以確定你父親是:殼核型腦出血。

你所說的復發這個幾率基本可以定在40%左右。關鍵還是在於你們平時的護理和預防。

以下是一些預防措施:

腦出血跟天氣的變化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天氣變寒人的皮膚血管床收縮,造成心腦循環血量的劇增,心臟負荷增加腦循環阻力增大,容易引起血壓增高,因此冬季來是腦血管意外的高發期。

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人,冬季要特別提高警惕,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一生活要有規律 老人可以適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但不可過於勞累。

二血壓要控制 高血壓是終身疾病,要終身服葯,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血壓反復反彈,極易導致血管破裂,發生腦溢血

三保持良好的心態 保持樂觀情緒,避免過於激動。做到心境平靜減少煩惱,悲喜勿過,淡泊名利知足常樂。

四注意飲食 飲食要注意低脂、低鹽、低糖少吃動物的腦、內臟,多吃蔬菜水果、豆製品,配適量瘦肉魚、蛋品。

五預防便秘 大便燥結,排便用力,不但腹壓升高血壓和顱內壓也同時上升,極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發腦溢血。要預防便秘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如青菜、芹菜韭菜及水果等。適當的運動及早晨起床前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或用適且的葯物如麻仁丸蜂蜜口服,開塞露、甘油外用;可有效防治便秘

六防止勞累 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不要過於勞累,超負荷工作可誘發腦出血。

七注意天氣變化 寒天是腦中風好發季節,血管收縮,血壓容易上升要注意保暖,使身體適應氣候變化。還要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進行一些適宜的體育鍛煉,如散步,做廣播體操等以促進血液循環。

八經常動左手 日常生活中,盡多用左上肢及左下肢,尤其多用左手可減輕大腦左半球的負擔,又能鍛煉大腦的右半球,以加強大腦右半球的協調機能醫學研究表明,腦溢血最容易發生在血管比較脆弱的右腦半球,所以防範腦溢血的發生最好的辦法是在早晚時分,用左手轉動兩個健身球,幫助右腦半球的發達

九密切注意自己身體變化 中風會有一些先兆症狀,如無誘因的劇烈頭痛、頭暈暈厥,有的突感體麻木、乏力或一時性失視語言交流困難等,應及時就醫檢查治療。

D. 澄江有美砂硐治療中心嗎

瑞安市美砂硐康復維持中心

E. 砂河二醫院體檢報告

沙河二院的體檢報告,看你在哪裡體檢的就到哪個部門去拿呀?

閱讀全文

與砂河康復醫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