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姓楊的有哪些名人(要資料!越多越好)
楊少華
我超愛聽他的相聲!!!
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老先生在曲藝界算是比較時髦的一位,因為他「不務正業」,在說相聲的同時還表演話劇、拍電視劇。借著「氣滯胃痛杯」首屆東三省幽默喜劇·笑話廣播電視大賽的機會,記者采訪到了這位時尚老人。
首先,楊老先生向記者表達了他擔當笑話大賽評委的喜悅心情。東北觀眾對小品的喜愛及對此次大賽的熱情都讓他非常感動。對於相聲演員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他希望無論是曲藝愛好者還是專業演員都能有所收獲。
楊老與兒子楊議聯袂主演的都市喜劇《瘋狂簡訊》在京城引起了轟動,之後,這對父子又參與了電視劇《陽光的快樂生活》的拍攝。對於這種嘗試,楊老認為這是相聲的另一條出路。電視劇把燈光、服飾、布景等都利用起來,與以前相聲單調的表演形式相比,它豐富了視覺,也使一切變得簡單、明了。把相聲融入到電視劇中是楊老父子的創新,至於是否成功,還有待媒體的支持和觀眾的鑒定。
接著,記者向楊老詢問了有關他參加央視春節晚會的事情。對於去年的節目在最後關頭被春晚淘汰的事情,楊老仍覺非常遺憾。一個「不適合在春節晚會表演」的簡單理由,便把辛苦排練了三個月的節目刪掉了。這次楊老將帶著兩個段子參加評選,會盡量爭取在春節晚會上與大家見面。
最後,楊老借文化娛樂網向東北的觀眾問好,希望大家少打麻將,少喝酒,不要酒後駕車,千萬要注意安全和自己的身體,希望大家能健健康康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很多人說,銀幕上的楊少華嬉皮笑臉、妙語連珠,而現實生活中的他是不是也如此呢?答案是一半一半。何謂一半一半,也就是他把舞台上的笑面帶給了自己對人生的領悟,以及身邊的朋友,但是卻不會帶給現實中的家庭生活。
楊少華1932年出生於北京的貧苦人家,排行老四,打小就不得不早早為生計奔忙,和母親一起揀過廢紙、撿過煤核,從沒敢奢望有天能夠成為受人喜愛萬眾推崇的「家」。當時他的理想是能夠像「看街」的那樣在別人家門口要到錢,能夠養家糊口也就心滿意足了。
13歲的時候,楊少華的哥哥介紹他去西單鞋廠做學徒,原因人家那裡能管口飯吃而已,不至於挨餓。這時候的他開始學做皮鞋,為了把一些廢釘子砸直了經常把手砸得又紅又腫,雖然辛苦苛刻,但也沒辦法,這就是貧窮的生活所註定的。鞋店邊上的啟明茶社算是楊少華啟蒙課堂吧,這時候常寶華,常連安,於志德等著名曲藝藝人經常在這里登場獻藝,經常偷偷在旁邊偷聽的他開始為相聲而走神,後來居然辭工不幹找轍進了一家明園茶社做雜工,平時揀場,掃堂,大致也就一個小茶童。
所謂的舞台經驗,居然是從要小錢開始的,說出來楊少華是一臉的苦笑,但是,這就是事實,是苦難生活帶給自己的一種無奈的現實啊。那時候的他經常在門口盯著門,手裡提溜一個小笸籮,等著客人給小錢,一元兩元不嫌多,三毛兩毛不嫌少,全憑客人臉色好壞掙錢,必要的時候,自己也要學著貧嘴隨時逗點樂子甩給客人一點小包袱。
「您看著賞點吧您,我媽在家等著您呢……」,就這樣子的小段子,雖說作踐了自個兒,但也換來大夥一樂,這樣一毛兩毛小錢也就賞下來了。隨後再跟大家貧著來:「您給我錢吧,我這輩子報答不了您,我下輩子報答您,我變一小貓,您一吃飯,我把魚給您叼來,您吃大餅我把肉叼來,我如果過12點還沒來,你吃你的吧,您就別等了,那邊打貓呢……」
好歹熬到了新社會,戲園子茶社都不見了,而楊少華也閑下來了。
也許是怕苦日子耽誤自己,楊少華早在18歲時候就在姐姐的撮合下結了婚娶了媳婦。人也輾轉到了天津,到了天津軋鋼一廠混了份鉗工的工作。等到公私合營了之後,他搖身一變成了工會的文藝骨幹,又搞文藝又扭秧歌又唱京劇的,而且時不時的也說兩口相聲。
但畢竟這些脫產的工作不是天天都有,多數都是趕在節日前後忙活一陣,而平日里依舊得搞勤雜,也就是看看大門,看看自行車,洗個澡堂子,而且掙的工資不多,那時候老楊早早就有了三個孩子了,為了養家糊口,老楊開始私下裡在業余相聲界謀點出路。
......
下面的參考資料上有,是第二個.
2. 嶺南第一位狀元是誰
莫宣卿於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中狀元,時年僅17歲,誕生在封開縣麒麟山下一條秀美僻靜的小山村。 是廣東第一位狀元,而據封開莫宣卿狀元研究會秘書長陳楚源介紹,他也是中國有科舉制度以來至清末有記載的640多名狀元中最年輕的一位。在被視為「南蠻」的落後地方,一個少年一舉壓倒全國眾多才子,在長安城轟動一時。傳說宣卿中狀元時,唐宣宗賜宴詩:「南方遠地產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萊/神鯉跳翻三尺浪/皇都驚震一聲雷。」
然而,莫宣卿的生命太短促了。專家考證,他在34歲那年回鄉,離鄉上任前夕不幸染上瘧疾,在故里去世。
溯源
從陳欽父子到莫宣卿
莫宣卿出自古廣信府治所在地——封開,並不是偶然的。中山大學教授陳永正在《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一書中指出,「文化是延續的,一個地區只有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才有可能出現文化名人」。
自漢武帝於廣信設交趾部刺史,並在封中大量建立縣治之後,中原移民不斷湧入這里,廣信成為著名學者羅香林所稱的「中原學術文化與外來學術文化交流的重心」。西漢末、東漢初,廣信縣出了陳欽、陳元父子,先後致力於對《左氏春秋》的研究,促使朝廷設立左傳博士,開嶺南學人敢於開拓思想學術研究新領域的風氣之先,是嶺南儒家學派最早的開創者和奠基人,被阮元的《廣東通志》稱之為「嶺海之儒宗」。
三國時代,廣信也是嶺南《左氏春秋》研究的重心。其時,東吳大臣士燮是廣信人,學問優博,精於《左氏春秋》,時天下大亂,中原士人紛紛南下投奔他。他任交趾太守40多年,政績卓著,並著有《春秋經注》等(已佚),其成就得到北國名儒袁徽的高度評價。
東漢末,佛教傳入中國不久,人們對其感到陌生,多有非難。廣信人牟子寫成中國第一篇佛學專著《理惑論》,首次用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學說闡釋佛教的理論,實現了外來的佛教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在文化內涵層面的溝通,並首次用中國敬祖文化產生的嶺南祖先神之一「佛」來翻譯印度佛教的創世神Budda,為印度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核心詞一錘定音。後來,比丘明在《中國佛學人名辭典》中評價牟子為「我國著論弘佛第一人」。
經過數代的積累,唐代時,封開終於出了嶺南第一個狀元。譚元享教授在其主編的《封開——廣信嶺南文化古都論》中指出,莫宣卿的出現,可以說是廣信文化的一個結穴。從陳欽、陳元、士燮、牟子到莫宣卿,這一條線索貫串著自漢至唐的廣信文化歷史。唐代以後,原先作為嶺南與中原交通要道的古封開,其地位已被取代,嶺南文化的重心也發生了變化。
3. 姓『楊』的歷史名人都有那些越多越好。
楊姓姓歷代名人
先給你姓楊的小弟弟起個名:楊鵬飛、楊超、楊光、楊帆、楊一
名人之最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幺: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傑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青面獸」排行17。
楊雄: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病關索」排行32。
楊春: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白花蛇」排行73。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死後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 「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台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以死彈劾權臣嚴嵩父子.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震,名聲最大的古代楊姓名宦。勤奮好學,博覽群經,東漢時有「關西孔子」的稱譽。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拒賄成名言佳句。當時漢安帝乳母王聖及中常侍樊豐等貪污驕橫,他多次上疏切諫,被樊豐所誣罷官,後自殺。楊震子孫世代任大官,其「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楊虎城,著名的愛國將領。1908年拉起打富濟貧的隊伍。1911年辛亥革命時率隊加入陝西民軍。任營長、游擊支隊司令。
●楊振寧,最早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華人之一。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1922年生,畢業於清華大學。1946年赴美留學,從事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是與李政道合作發表了關於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於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獎金。
●楊簡,楊姓歷史名人中壽命最長的人。南宋哲學家。生於1141年,卒於1225年,享年84歲。著名唯心主義哲學家陸九淵的弟子,官至寶謨閣學士。
●楊炯,楊姓成名最年輕的人。唐代著名詩人。幼年聰敏好學,10歲就被選為神童,待制弘文館。27歲應制舉,補校書郎,官至崇文館學士。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稱「初唐四傑」。
●楊國忠,名聲最壞的楊姓奸臣。本名楊釗。天寶年間因為他的堂妹楊貴妃深受唐玄宗的寵愛,他由監察御史升為侍御史,賜名楊國忠,身兼15職,權力逐漸大起來。兩次出兵征伐南詔,喪師20萬。752年,李林甫死,他便代替為右相,兼有40多個職位。他結黨營私,賄賂公行,滛縱不法,在私第選定官吏。後來與安祿山的矛盾日漸加劇,755年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舉兵叛亂;楊國忠隨唐玄宗逃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被士兵殺死。
●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楊太真,是唐玄宗的貴妃,又稱楊貴妃。她體態豐腴,肌膚細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為妃,後因為美貌被唐玄宗召進宮中,封為貴妃,深受寵愛。楊氏一家因此而顯貴,堂兄楊國忠操縱朝政,敗壞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馬嵬驛,兵士嘩變,楊貴妃被迫自縊而死。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楊尚昆,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 勇(瀏陽籍),開國上將。
●楊至成,開國上將。
●楊成武(長汀籍),開國上將。任過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得志(醴陵籍),開國上將。任過解放軍總參謀長。
●開國中將:楊秀山、楊國夫、楊梅生。
●開國少將:楊思祿(於都籍)、楊卓(興國籍)、楊力(瑞金籍)、楊漢林(興國籍)、楊俊生(瑞金籍)、楊懷珠(吉安籍)、楊恬(德安籍)、楊世明(瀏陽籍)、楊永松(大埔籍)、楊尚高(平江籍)、楊尚儒(連城籍)、楊國宇(儀隴籍)、楊家保(吉水籍)、楊輝圖(大埔籍)等33人。以上近1/2出自客家聚居地。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楊林(紅一方面軍參謀長)、楊傑(國民黨少將)、楊至成(解放軍上將)、楊家騮(國民黨追贈少將)、楊嗣震(國民革命軍三十軍政治部副主任)等5人。
贛南楊姓名人還有出自的瑞金名列明末「江西五大家」的學者楊以任,清初著名詩人楊枝遠,及頗具阮籍風格的詩人楊方立;出自興國的自強不息光明磊落的省委書記楊尚奎等。
在中國歷史上,楊姓稱帝稱王者有十幾人,先後建立有隋、吳等政權。北朝末,華陰人、北周外戚楊堅,在靜帝年幼即位時任丞相,總攬朝政,封隋王,於581年廢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587年滅後梁,589年滅陳,結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統一全國。隋朝歷二帝38年,於618年滅於唐。五代時,合肥人楊行密創建吳國,都揚州,歷4王36年。南宋初年,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楊么領導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義,稱大聖天王,並用以紀年,有眾加萬人。金末,紅襖軍首領、益都(今屬山東)人楊安兒建立反金政權,建元天順,有眾數十萬人。元初,寧海人楊鎮龍率領浙東農民起義,國號大興,年號安定。
除了稱帝稱王者外,楊姓在文化、科學、軍事、政治等方面涌現出許多傑出人才。戰國初期有哲學家楊朱。西漢有學者楊何,無神論者楊王孫,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楊雄。新莽末年有赤眉軍政權大司農楊音。東漢末有文學家楊修。三國時魏有不畏豪強的京兆尹楊沛。魏晉之際有哲學家楊泉。西晉有太傅、大都督楊駿。北魏有驍勇善戰的平東將軍、氐族人楊大眼,散文家、《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楊炫之。隋有大臣楊素、楊玄感父子。唐代,楊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楊炎,曾定議改革賦稅制度,堪稱理財家,學者楊士勛,雕塑家楊惠之。五代時有書法家楊凝式,筆勢雄傑,變化多姿.評者說他用筆有破方為圓、削繁為簡之妙。宋代,楊氏最顯赫的人物莫過於以楊業為首的楊家將。楊業,又名繼業,原為北漢將領,號稱「無敵」,河東歸宋後,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曾在雁門關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北伐,他率軍收復雲、應、寰、朔四州,後在主帥潘美和監軍王
4. 一個人去廈門旅遊住哪裡比較方便去景點呢
1、廈門白鷺洲大酒店,座落在篔簹湖畔。酒店由主樓和附樓兩棟樓組成,酒店還有一個優美的觀景平台,可眺望廈門的篔簹夜色。
拓展資料:
廈門是中國海濱城市,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五個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即「新特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也是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鷺, 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
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
21世紀廈門逐漸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鼓浪嶼。
參考資料:網路–廈門
5. 歷史上最偉大的母親
孟母最知書達理的母親
相傳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
「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相傳孟子年少時逃學,他母親就把織布機上的線割斷,對他說:「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會像這些斷線一樣,成不了布」。孟子從此勤讀,終成著名的學者。
孟母沒有棍棒相加,逼迫兒子習禮,也沒有謾罵中傷其子須勤學立業,而是設法「訓」了孟子一回。孟母的高明教子法在今天看來,也讓我輩擊節贊嘆。
孝庄文皇後 最睿智的母親
孝庄文皇後,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出生,一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
十七世紀初,明王朝衰落,東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國。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鮮,並於明崇須九年(1636)稱帝,國號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與明朝遙相對峙。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於是清軍鐵騎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追擊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生從盛京遷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鍾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六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清王朝統治中國二百五十年的歷史,就從這里拉開帷幕。然而。這個小皇帝,並不理解這高高御座和聲聲歡呼的含義,只有坐在他旁邊的那位頭戴鳳冠的青年婦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親、後世稱為孝庄文皇後。
岳母 最愛國的母親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並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 報
國」四字。
佘太君最堅強的母親
折太君(誤稱餘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征遼之時,潘美掛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家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清朝光緒年間《岢崗州志》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戶衣)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又《保德州志》雲:「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亻先)違制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詔「故雲州觀察使楊業,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 (死後)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楊業傳》)。
楊業為國捐軀之後,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贊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
「一門忠烈」,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張皇後 最賢德的母親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即位,史稱明宣宗,尊皇後張氏為皇太後;自盡殉主的譚妃追贈為「昭容恭禧順妃」。二十八歲的宣宗對母後張氏十分孝敬,軍國大事多稟告張太後裁決。當時海內昇平,宣宗事太後「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進貢雖非珍玉奇寶,但蔬果野味而已,宣宗都要先奉上太後,自己才能享用。
宣德三年,張太後生日這一天。文武百官入宮朝賀禮畢,宣宗親自陪著太後游西苑,皇後、貴妃侍奉左右,登上萬歲山,宣宗奉上酒杯向母後祝壽,太後大喜,與兒子欣然對飲,說道:「方今天下無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樂。
宣宗連連點頭受命。大臣們又獻詞頌德祝賀大後壽誕,至日落才盡興而歸。
第二年,宣宗又陪著太後拜謁長陵、獻陵(成祖和仁宗的陵寢入宣宗騎馬在前引導,走至清沙橋下馬,親手扶著太後車駕慢慢前行。百姓們夾道迎接,山陵旁不論老少,都跪在地上,向皇帝、皇太後山呼萬歲。太後見了十分感動,對身旁的宣宗說道:「百姓之所以愛戴皇帝,無非因君王能讓他們安生養息。皇兒應愛民如子,始終如一,方不負民望!」宣宗唯唯諾諾,俯首聽命。
謁陵完畢,太後一行走過農舍。太後下車,宣召農婦親切詢問其生計如何,又踢給錢鈔飲食。村婦們感激涕零,向太後獻上農家的蔬食果品,太後欣然接受,還親口嘗了幾個,她對宣宗說道:「這是農家風味,不可不嘗。」
回宮路上,宣宗見道旁有農夫正在農田耕土,便下馬取過農具,推了三次土,對侍臣說:「朕三推已不勝勞累,何況長年累月以此為生呢?」又踢給農夫許多鈔幣。一路所過農家,都有賞賜。
宣宗在位十年,宣德九年於公元1435年得病而亡,年三十八歲。他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年僅九歲為皇太子,次子朱祁鈺。太臣們猜測,皇太後是否顧及私利,棄孫立子?也有人議論,太子年幼,不堪重任;甚至有傳言說,皇太後已取金符召襄王朱瞻**(宣宗弟弟)入宮,擬立為嗣皇帝。內閣輔臣楊士奇憂心忡忡地對楊榮說道:「我輩受先皇厚恩,理應力保幼主,扶持國祚。」
這時,景陽鍾長鳴,皇太後在乾清宮升殿,命楊榮、楊士奇率百官入殿覲見新皇帝。二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入見,只見張太後鳳冠霞帔,端坐上首,女官們佩刀執劍排列兩旁,好不威風!張太後命召新皇帝出見,眾人一齊跪下去,只聽見太後說:「這是新天子,年方九齡,全仗眾卿扶持!」眾大臣抬頭一看,正是太子朱祁鎮,不由欣喜萬分,三呼萬歲,響徹雲天。於是,新皇帝登位,改明年為正統元年,是為明英宗。尊張太後為太皇太後,宣宗的孫皇後為皇太後,弟朱祁鈺為王。
大臣們提出,新皇年幼,無力親政,請求太皇太後垂廉聽政。張後說:「祖宗已有成法,我等豈能壞此法度?」當即委任五名大臣一起輔政軍國大事。
對自己外家親屬,太後則嚴加抑制。彭城伯張泉、都督張升,都是太後兄弟,太後下令不許他們干預國政,每月只能於朔、望日兩次入朝。張升素有賢名,楊士奇屢次請求太後予以重用,但太後都不應允。
當時宮中有一太監名王振,狡黠多謀,權欲很重,朱高熾當太子時就隨侍左右,朱瞻基登位之後,在東宮掌權,英宗幼年時即由他照看,故尊稱他為先生。英宗即位,命他執掌司禮監,格外寵信。王振憑借皇帝權威,擅權干政,隨意責罰大臣。太皇太後知道後,十分生氣,宣召王振入宮嚴詞斥責,以太祖時定下禁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喝令將王振處死,經英宗叩頭求情,才免去王振死罪。太後在世時的這幾年,王振一直不敢過問政事。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後得了重病,她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召閣臣楊士奇、楊溥二人入宮,命內侍問兩人:「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未辦?」楊士奇寫好三道奏章,每日遞上一道,請病中的太後過目。第一,建文帝雖然逃亡不知去向,但不能削去年號,且應修撰建文帝實錄;第二,成祖朝時曾下詔,凡收藏建文舊臣方孝孺等人的遺書者,論為死罪。這一條應予取消;第三道奏疏尚未送進宮中,太皇太後已瞑目而逝。張後死後,謚號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昭聖昭皇後」,與仁宗合葬獻陵。
孝聖憲皇後 最幸福的母親
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生於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七年),滿洲鑲黃族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和宮邸,為雍王胤禎之側福晉。
一次,雍王患時疫,病情嚴重,幾乎喪命,鈕枯祿氏侍奉殷勤,煎湯熬葯,無不周到。雍王康復後,對其尤有鍾愛。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歷於雍和宮邸。弘歷十二歲時隨父雍王初侍康熙帝,宴於牡丹台,康熙帝見皇孫弘歷聰穎過人,十分喜愛,便接至皇宮去讀書,親自撫養,並稱弘歷「是福過於予」;連聲稱鈕祜祿氏是有福之人。為此,鈕枯祿氏更得雍王的恩寵。
雍王登基為雍正帝,先封鈕祜祿氏為熹妃,進而晉為熹貴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儲,將弘歷名字書寫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弘歷二十五歲即帝位,根據雍正帝遺命,母以子為貴,封熹貴妃為皇太後。
乾隆帝視其為國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大後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後勞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豬木蘭,皆奉陪太後同行。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後八十萬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使太後享盡了人間的「福、祿、壽」。《裕陵神功聖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聖憲皇後四十二年,晨昏問侍,扶掖安輦,極尊養之,隆祝厘讓,善至於終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歲的太後駕薨,舉國致哀,尊徽謚號定為「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孝聖憲皇後」,葬於泰東陵.
6. 莫宣卿人物簡單介紹
莫宣卿於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中狀元,時年僅17歲,誕生在封開縣麒麟山下一條秀美僻靜的小山村。是廣東第一位狀元,而據封開莫宣卿狀元研究會秘書長陳楚源介紹,他也是中國有科舉制度以來至清末有記載的640多名狀元中最年輕的一位。在被視為「南蠻」的落後地方,一個少年一舉壓倒全國眾多才子,在長安城轟動一時。傳說宣卿中狀元時,唐宣宗賜宴詩:「南方遠地產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萊/神鯉跳翻三尺浪/皇都驚震一聲雷。」然而,莫宣卿的生命太短促了。專家考證,他在34歲那年回鄉,離鄉上任前夕不幸染上瘧疾,在故里去世。溯源從陳欽父子到莫宣卿莫宣卿出自古廣信府治所在地——封開,並不是偶然的。中山大學教授陳永正在《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一書中指出,「文化是延續的,一個地區只有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才有可能出現文化名人」。自漢武帝於廣信設交趾部刺史,並在封中大量建立縣治之後,中原移民不斷湧入這里,廣信成為著名學者羅香林所稱的「中原學術文化與外來學術文化交流的重心」。西漢末、東漢初,廣信縣出了陳欽、陳元父子,先後致力於對《左氏春秋》的研究,促使朝廷設立左傳博士,開嶺南學人敢於開拓思想學術研究新領域的風氣之先,是嶺南儒家學派最早的開創者和奠基人,被阮元的《廣東通志》稱之為「嶺海之儒宗」。三國時代,廣信也是嶺南《左氏春秋》研究的重心。其時,東吳大臣士燮是廣信人,學問優博,精於《左氏春秋》,時天下大亂,中原士人紛紛南下投奔他。他任交趾太守40多年,政績卓著,並著有《春秋經注》等(已佚),其成就得到北國名儒袁徽的高度評價。東漢末,佛教傳入中國不久,人們對其感到陌生,多有非難。廣信人牟子寫成中國第一篇佛學專著《理惑論》,首次用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學說闡釋佛教的理論,實現了外來的佛教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在文化內涵層面的溝通,並首次用中國敬祖文化產生的嶺南祖先神之一「佛」來翻譯印度佛教的創世神Budda,為印度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核心詞一錘定音。後來,比丘明在《中國佛學人名辭典》中評價牟子為「我國著論弘佛第一人」。經過數代的積累,唐代時,封開終於出了嶺南第一個狀元。譚元享教授在其主編的《封開——廣信嶺南文化古都論》中指出,莫宣卿的出現,可以說是廣信文化的一個結穴。從陳欽、陳元、士燮、牟子到莫宣卿,這一條線索貫串著自漢至唐的廣信文化歷史。唐代以後,原先作為嶺南與中原交通要道的古封開,其地位已被取代,嶺南文化的重心也發生了變化。
7. 楊姓氏的來源
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誌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采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聖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別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人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託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家譜修好後,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後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續修家譜,並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系的需要。家譜保存族譜印好後,譜版安置在小宗祠內,各版片之間用紙搪隔,以免損傷,外用木箱封裝,擱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要經管理小宗祠者問清來歷,如果確是嫡派子孫,備辦好紙張後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別處,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記,註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以便稽查。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於書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曬晾,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凡逢歲時祭祀,各家帶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驗看一次,如發現有鼠嚙、油污、墨浸及磨壞字跡等現象,族中長輩,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飭,並當眾罰銀三兩,歸人祠內,以充日後修譜之資。拒不從命的,不得參與祭祀。家譜不得謄抄,不能傳與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族眾共同驅逐他,從此不許人祠。這類規定,在不少楊姓家譜中,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家譜的內容體例根據現存的楊氏家譜來看,主要包括:1.譜序,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後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徙的艱辛。2.譜例,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3.世家,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跡。4.誥敕,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5.像贊,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後寫上贊語,歌頌其功德。6.世系,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系。7.傳志,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以教育後代子孫。8.家訓,對子孫的教育准則。9.祠規,記述本族祭祀的規矩。10.祠堂,記載墳墓、義庄等財產情況。
一 ;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雲 。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
二 ; 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晉書》雲 ; 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 甘肅仇池山 )。
三 ;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四 ; 出自「揚」姓。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