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是什麼葯材,治什麼病
蒲公英;婆婆丁 黃花地丁
可以吃,野菜,蘸醬生吃,包肉餡餃子,好吃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主乳癰;肺癰;腸癰;痄腮;疔毒瘡腫;目赤腫痛;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胃火;腸炎;痢疾;肝炎;膽嚇炎;尿路感染;蛇蟲咬傷。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癘,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Ⅱ 療瘡腫毒什麼情況,和傳柒性軟疣區別有哪些
疔瘡腫毒
的急性期,呈陽性表現,主要病理特徵是:紅、腫、熱、痛,特別是疔,病情發展迅速,病毒、細菌從病灶很快進入血液,形成敗血症,必須及早求醫治療
Ⅲ 什麼中草葯治療疔毒 瘡癰 無名腫毒最有效
龍珠軟膏,抹上半個小時就明顯不痛了,配合牛黃解毒片大概第二天就能下地,一個星期痊癒,親身實踐,而且試過兩次了。
Ⅳ 疔瘡聖葯紫花地丁的功用和葯用價值
解毒用,一般的蛇毒是可以解的,煎服,搗敷
Ⅳ 野菊花治疔瘡腫毒怎麼吃
野菊花具有清熱解毒、疏風平肝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疔瘡癰腫、咽喉腫痛、風火赤眼、頭痛眩暈等病證。同時又有很好的降壓作用,可用於高血壓病的輔助治療。
意見建議:可用鮮野菊花是可以用來泡水喝的,但野菊花性微寒,常人長期服用或用量過大,可傷脾胃陽氣。
Ⅵ 中葯葯方
【肉桂】
【性味】辛;甘;熱
【歸經】腎;脾;心;肝經
【功能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命門火衰;火不歸源;戴陽;格陽;及上熱下寒;面赤足冷;頭暈耳鳴;口舌糜破;脾腎虛寒;脘腹冷痛;食減便溏;腎虛腰痛;寒濕痹痛;寒疝疼痛;宮冷不孕;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陰疽流注;或虛寒癰瘍膿成不潰;或潰後不斂。
【澤蘭】
【性味】味苦;辛;性微溫
【歸經】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腫;解毒消癰。主婦女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症瘕浮腫;跌打損傷;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熏洗。
【皂角刺】
【性味】辛;溫
【歸經】肝;肺經
【功能主治】消毒透膿;搜風;殺蟲。主癰疽腫瘡毒;瘰癧;瘡疹頑癬;產後缺乳;胎衣不下;癘風。
【地丁】
【性味】苦、辛;寒
【歸經】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用於疔瘡腫毒;癰疽發背;瘰癧,丹毒;毒蛇咬傷。
出處:《中華本草》
從這四味葯的葯性上來分析,此方應該是治療:疔瘡腫毒;癰疽發背;陰疽流注;或虛寒癰瘍膿成不潰;或潰後不斂,包括丹毒,淋巴結核,無名腫毒,癰瘡等等。可以內服(但是肉桂用量過大)也可以外洗(地丁用量又太小了)。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Ⅶ 怎樣用葯浴治療疔瘡
療是常見的外科疾患,多因臟腑火毒為患,或外感熱毒之邪,郁滯肌膚而成。發病一般較迅速,多發於顏面、手足等處,發於顏面稱「顏面疔」,發於四肢稱「紅絲療」,發於手指末端稱「蛇頭疔」等。初起局部無頭,或有粟米粒狀瘡頭,或癢或麻,繼則紅腫熱痛,以後瘡形擴大,疼痛加劇而呈搏動性,在瘡頭出現白色膿點,破潰後出黃稠膿液,逐漸腫退痛止,趨向痊癒。如果誤治或失治,容易引起「疔瘡走黃」而危及生命。
方一【組成】蔥頭、紫花地丁、生蜜各適量。
【用法】將上三物共搗爛取汁,塗洗患處。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疔瘡腫毒。
【說明】蔥頭能消腫毒,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紫花地丁為癰腫疔毒要葯,其功能涼血,消腫毒。蜂蜜能止痛解毒,故三者合用,解毒消腫,功效益彰,對療瘡腫毒較為適宜。
方二【組成】萵苣適量。
【用法】將萵苣搗爛,絞取汁,先以針刺破疔瘡頭及四畔,再用萵苣汁擦洗患處。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適應證】魚臍疔。
【說明】魚臍疔即疫疔,是指因感染疫毒所致頭面、頸項、手臂初起皮膚小疹,形如蚊跡,繼之瘡頭黑而深,四周紅赤腐漿,出血壞死,形如魚臍狀,發熱惡寒的病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皮膚炭疽等疫患,萵苣功能泄心去熱,解燔炙火毒,故能有效地治療上症。
方三【組成】田螺1個,冰片少許。
【用法】將冰片放入田螺內化為水,取其水塗洗患處。
【功用】清熱消腫止痛。
【適應證】疔瘡。
【說明】田螺性味甘咸寒,能外敷治熱瘡。冰片有消腫止痛瀉火功效,葯理研究表明其有抑菌消炎作用。
方四【組成】10%大蒜液。
【用法】用紗布浸入蒜液,濕洗患處。
【功用】抗菌消炎。
【適應證】唇疔。
【說明】唇疔是指疔生於口唇。大蒜有抗菌消炎之功效,臨床用於治療化膿性組織感染,有較好的療效。
方五【組成】赤小豆150克,大黃35克。
【用法】上葯放沙鍋內,對人涼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熱將葯水裝在帶細跟的新噴壺內,不斷淋洗患處,下接搪瓷盆。如果葯水已涼,加熱後再倒入小噴壺內,再繼續淋洗1遍。每日可淋洗2次,每劑葯可用2日。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疔瘡。
【說明】赤小豆排癰腫膿血,大黃功能清熱解毒。
方六【組成】黃芪、當歸、荊芥穗、地骨皮、木通各100克,白礬50克。
【用法】將上葯研為細末,每次用50克,煎液洗患處。
【功用】托毒活血,祛風散邪。
【適應證】疔瘡。
【說明】黃芪能生血生肌,排膿內托,其托毒之力較強,配伍當歸活血,木通通絡,荊芥穗祛風,地骨皮清熱,諸葯合用,尤適用於疔瘡內毒較盛而欲內陷者。
方七【組成】芭蕉樹根莖500克,石菖蒲全株100克。
【用法】將上葯水煎,以熱氣熏患處,待葯液變溫後,以液洗患處。每日2次,3~5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紅絲疔。
【說明】芭蕉根莖功能瀉熱解毒,治一切腫毒。石菖蒲有祛風去濕、活血解毒的作用,故兩者相伍,可治紅絲疔。
方八【組成】黃連70克。
【用法】黃連加水2 000毫升,煮沸3次,每次15分鍾,冷卻備用,不去渣,不加防腐劑。用時將葯液置於瓷杯內,浸泡患指,葯液以浸沒全部病灶為宜,浸泡3小時後拭乾,外敷黃連紗條,以消毒紗布包紮,然後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泄火,解毒。
【適應證】蛇頭疔。
【說明】黃連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治癰疽瘡瘍、無名腫毒的要葯。現代臨床上亦常用黃連治療皮膚感染性炎症,能使疼痛減輕,炎症消退。
方九【組成】大黃、黃連各15克,陳皮、甘草各12克,白酒1 000毫升。
【用法】將上葯浸於白酒中1周,用時取葯棉蘸葯液擦洗患處,同時將蘸有葯液的葯棉敷於瘡上,每日擦敷4~6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疔瘡。
【說明】方中大黃、黃連皆為清熱解毒的佳葯,陳皮理氣消腫,甘草解毒。
Ⅷ 紅花石蒜的葯物特性
來源:為石蒜科植物石蒜的鱗莖。
採集:秋後採收,洗凈,陰干。
葯材形態:乾燥鱗莖呈橢圓形或近球形,長4~5厘米,直徑2.5~4厘米,頂端殘留葉基長可達3厘米,基部著生多數白色須根。鱗莖表面有2~3層黑棕色的膜質鱗片包被;內有10多層白色富粘性的肉質鱗片,著生在短縮的鱗莖盤上;中央部有黃白色的芽。有特異蒜氣,味辛辣而苦。
化學成分:鱗莖中含多種生物鹼,主要的有高石蒜鹼、石蒜倫鹼、多花水仙鹼、石蒜胺鹼、石蒜鹼、偽石蒜鹼和雪花蓮胺鹼。還含雨石蒜鹼、去甲雨石蒜鹼、去甲基高石蒜鹼、小星蒜鹼、表雪花蓮胺鹼、條紋鹼和網球花定等生物鹼。此外,含澱粉約20%;又含兩種有抑制植物生長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石蒜西定。葉和花瓣中含糖類和糖甙。
性味:辛,溫,有毒。 ①《本草圖經》:辛,溫,有小毒。 ②《綱目》:辛甘,溫,有小毒。
功用主治祛痰,利尿,解毒,催吐。治喉風,水腫腹水,癰疽腫毒,疔瘡,瘰癧、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黃疸。 ①《本草圖經》:主敷貼腫毒。 ②《綱目》:疔瘡惡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搗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煮半升服,取吐。 ③《綱目拾遺》:治喉風,痰核,白火丹,肺癰,煎酒服。 ④《中國葯植圖鑒》:治肋膜炎、腹膜炎的蓄水症。 ⑤《陝西中葯志》:祛痰,催吐,利尿,消癰腫。主治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⑥《閩東本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治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錢。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體虛,無實邪及素有嘔惡的患者忌服。
選方①治雙單蛾:老鴉蒜搗汁,生白酒調服,嘔吐而愈。(《神醫十全鏡》) ②治痰火氣急:蟑螂花根,洗,焙乾為末,糖調,酒下一錢。(《綱目拾遺》) ③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鮮石蒜五分至一錢,煎服催吐。(《上海常用中草葯手冊》) ④治水腫:鮮石蒜八個,蓖麻子(去皮)七十至八十粒。共搗爛罨湧泉穴一晝夜,如未愈,再罨一次。(《浙江民間草葯》) ⑤治疔瘡腫毒:石蒜適量搗爛敷患處。(《上海常用中草葯》) ⑥治便毒諸瘡:一枝箭搗爛塗之。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聖惠方》) ⑦治對口初起:老鴉蒜搗爛,隔紙貼之,干則頻換。(《周益生家寶方》) ⑧洗痔漏:老鴉蒜、鬼蓮蓬。搗碎,不拘多少,好酒煎,置瓶內先熏,待半日湯溫,傾出洗之,三次。(《綱目拾遺》) ⑨治產腸脫下:老鴉蒜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世醫得效方》) ⑩便毒諸瘡。用石蒜搗爛塗搽。毒重者,把石蒜洗凈,以生白灑煎服,汗出為好。 ⑾產腸脫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處。 ⑿小兒驚風,一叫而絕。用麻線把手心腳心纏住,又在脅下纏一圈,然後以燈火照灼手足心。同時,用石蒜(曬干)、車前子,等分為末,水調勻貼手心。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處以燈火照灼,可使病兒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