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潰瘍性結腸炎長期服什麼葯來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的原因未明.因此目前葯物治療仍主要是調節免疫反應和抗感染。葯物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急性炎症的發作,緩解症狀,預防疾病的復發,預防並發症,評價內科治療的效果。 在對潰瘍性結腸炎進行治療之前首先要了解病變的部位、病變程度和是初發還是慢性急性發作。潰瘍性結腸炎受累部位分為直腸炎、左半結腸炎和全結腸炎,部位不同給葯的途徑、葯物反應和預後均有差異。對於潰瘍性結腸直腸炎和左半結腸炎多採用局部灌腸結合口服的方法進行治療,而全結腸病變則多採用口服給合靜脈用葯,並需要皮質激素治療。同樣疾病的程度不同選用的葯物和給葯途徑也不同,輕症的患者一般只須口服氨基水楊酸類葯物即可,重症的患者則須靜脈使用皮質激素。初發者葯物治療的效果往往較好,而慢性復發者有時甚至需要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因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使用葯物的時間較長,只有合理的選用葯物才能避免葯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如柳氮磺胺吡啶引起的造血系統和肝功能改變,皮質激素引起的水電解質紊亂、容易感染等,免疫抑制葯造成的骨髓抑制。一旦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要及時停葯和換葯,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害。 1.氨基水楊酸制劑 (1)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5-氨基水楊酸(5一ASA)的磺胺吡啶(SP)以偶氮鍵相連的化合物,是最早用於治療UC的葯物之一。50年有臨床應用肯定了SASP的治療效果。其常用劑量為每日2~4g,最大可用至每日6g,初始劑量為0.5g,每日2次。在2-3天內增至治療劑量,這樣可減少副作用的發生,維持量一般為每日2g。研究表明,SASP適用於UC活動期,尤其對輕、中型病人效果較好。 (2)5一氨基水楊酸(5一ASA):5一ASA是SASP的活性部分,而SP與SASP的毒副作用有關,故用700mg5·ASA灌腸有。75%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和內鏡改善,而SP則無效,口服制劑的常用劑量為每日2~3g。現已有5一ASA栓劑,常用量為200—1000mg,每日2~3次,使用方便,可有效預防復發,且無明顯副作用。機理是抑制脂氧合酶使白三烯水平降低,同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等。 (3)Olsalazine:為2分子5一ASA偶氮化合物,是近年治療UC的突破進展,其最大特點是對因SASP副作用不宜服用SASP的患者有效,口服一般每日2g。有人治療160例UC,82.5%可長期服用,9.8%因腹瀉而中止治療。 (4)4一氨基水楊酸(4-ASA):一般用於UC遠段結腸、直腸病變,作保留灌腸(2g於60ml水中)和安慰劑對照效果顯著,未見副作用。另外動物實驗資料提示。4-ASA的抗炎作用優於5-ASA,在臨床上值得更多試用。國外有人用4一ASA灌腸劑對10例UC進行治療。灌腸劑組成:4-ASA2g、乳糖2g膠體二氧化硅5mg,呈白色粉末狀。患者每晚睡前加入60ml水服用,連用4周,結果治療後顯示這些患者的病情均有明顯好轉。因此,作者認為4-ASA灌腸劑治療UC療效好,既便宜又無副作用。 2.糖皮質激素 已公認對急性發作期有較好療效。基本作用機制為非特異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應。適用於對氮基水楊酸制劑療效不佳的輕、中型患者,特別適用於重型活動期患者及暴發型患者。一般給予潑尼鬆口服40mg/d重症患者先予較大劑量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mg/d,7~14天後改為潑尼鬆口服60mg/d,病情緩解後逐漸減量至停葯。注意減葯速度不要太快以防反跳,減量期間加用氨基水楊酸制劑逐漸接替激素治療。 病變局限在直腸、乙狀結腸患者,可用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不能用氫化可的松醇溶制劑)100mg、潑尼松龍20mg或地塞米松5mg加生理鹽水100ml,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病情好轉後改為每周2-3次,療程1~3個月。近年國外已推出多種新型激素灌腸劑或栓劑,這類制劑使用較方便。 3.免疫抑制劑 常用硫唑嘌呤或6一巰基嘌呤。本類葯物的療效尚未確定。可減輕結腸黏膜炎症,適用於慢性持續或反復發作的病例,特別是對磺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無效的患者,劑量均按每日1.5mg/kg體重計算,分3次口服,療程約1月,可使病情持續緩解,但停葯後多有復發,且有骨髓抑制、影響細胞免疫、造成嚴重感染及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故特別需要慎用。色甘酸鈉,每日4次,每次20mg,空腹服用,對緩解腸炎症狀有幫助。 4.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 ACTH是維持腎上腺正常功能的重要激素。ACTH與腎上腺細胞膜上受體結合,通過G蛋白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促使細胞合成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與糖皮質激素基本相同。少數患者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主要適用於暴發型和嚴重發作期而應用皮質激素無效的患者。常用劑量為25~50U/d,靜脈滴注。 4.其他葯物 (1)甲硝唑:UC患者腸內厭氧菌繁殖時,常使症狀加劇,甲硝唑可抑制腸內厭氧菌,尚影響白細胞趨化性及某些免疫抑制,使UC症狀改善。每次口服0.4g每日3次,半月後改為0.2g,每日3次,4周為一療程。但有時出現胃腸反應。 (2)磺胺咪(SG):2—3g,每日3—4次。 (3)酞磺噻唑(PST):1—2g,每日3次。 (4)復方新諾明:首劑2片,以後1一2片,每日2次,飯後服。 (5)抗生素:抗生素在磺胺葯腸過敏時可考慮使用氨苄青黴素每日2—4g,口服;頭孢氨苄每日2~4g,口服。但這些葯物不能長期使用。有繼發感染者可用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及先鋒黴素等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 (6)賽庚啶:文獻報道,賽庚啶對潰瘍性及過敏性結腸炎等所致的慢性腹瀉可使黏液便次數減少,腹痛改善。這可能與對抗5一HT類物質對腸道平滑肌的異常興奮有關。 (7)硫糖鋁:研究表明,硫糖鋁能保護潰瘍面,並刺激局部合成和釋放前列腺素,因而也有細胞保護作用。有人以lO%硫糖鋁100ml作保留灌腸,早晚各1次,1~3周為一療程,治療UCl4例,結果大便次數減少50%,原有便血者6/12停止排血,總有效率78.6%,3例無效。 (8)甲氰咪胍:UC患者的病變腸壁常有肥大細胞增多,該細胞受刺激後可釋放出大量組織胺,從而導致腸壁充血、水腫、平滑肌痙攣,甚至引起腸壁小潰瘍。甲氰咪胍為組織H2受體拮抗劑,機制可能與通過抑制肥大細胞所釋放組胺有關。方法:甲氰咪胍0.2g日3次口服,睡前加服0.4g,待病情明顯好轉並穩定一段時期後再服用維持量(僅睡前服0.4g)4~8周或更長時間。 (9)吲哚美辛(indocin):UC的腹瀉是前列腺素(PG)刺激腸黏膜分泌引起的,且在UC急性期患者直腸黏膜培養中發現PGE2及脂氧合酶產物顯著高於正常,而吲哚美辛系脂氧合酶合成抑制劑,且有免疫調節作用。因此吲哚美辛治療UC有效。方法:25~50mg口服每日3—4次,也可用吲哚美辛混懸液100~150ml灌腸,每日1一2次。但也有人認為吲哚美辛治療UC無效。 (10)色甘酸二鈉:UC是非特異性腸炎,以Ⅲ型變態反應為主,Heatleg用其200mg灌腸,每日4次;100mg口服,每日3次,4周為一療程。發現14/20例有效,而安慰劑僅2/26例有效。但有人不能重復類似結果,多數認為如用偶氮磺胺吡啶不能耐受者,可以改用色甘酸二鈉。 (11)可樂定:每日0.3mg,分3次服用,對重度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有良效。且療效與血漿皮質醇水平的降低相平行,亦與結腸內張力的增高相平行。 (12)人體免疫球蛋白:蘇聯學者發現該葯對直腸黏膜的再生過程有良好作用,同時對腸道菌群失調有調整作用。作者用其治療UC29例。每次肌注0.5~1.5g(10%溶液5一15ml),隔日1次,3次一療程,不用其他葯物。經7~10天治療結果2l例有效,其中對左半側結腸炎、直腸炎和中輕型患者療效更佳。治療過程中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近來報道在用皮質激素、SASP治療的同時,輔以口服魚油每日5.4g,可提高UC療效。另有報道用葯與局部治療同時進行,有協同作用,可減少口服SASP及皮質激素用量。故口服給葯同時應用肛栓或灌腸給葯,使其副作用降低,而療效提高。 (13)中葯:錫類散、黃連素、苦參、雲南白葯等保留灌注有一定療效。
Ⅱ 什麼葯專治潰瘍性結腸炎
1病因編輯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心理因素在疾病惡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原來存在的病態精神如抑鬱或社會距離在結腸切除術後明顯改善。有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認為炎性腸病的發病是外源物質引起宿主反應、基因和免疫影響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一見解,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病是一個疾病過程的不同表現。2臨床表現編輯潰瘍性結腸炎的最初表現可有許多形式。血性腹瀉是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其他症狀依次有腹痛、便血、體重減輕、里急後重、嘔吐等。偶爾主要表現為關節炎,虹膜睫狀體炎,肝功能障礙和皮膚病變。發熱則相對是一個不常見的徵象,在大多數病人中本病表現為慢性、低惡性,在少數病人(約佔15%)中呈急性、災難性暴發的過程。這些病人表現為頻繁血性糞便,可多達30次/天,和高熱、腹痛。
體征與病期和臨床表現直接相關,病人往往有體重減輕和面色蒼白,在疾病活動期腹部檢查時結腸部位常有觸痛。可能有急腹症徵象伴發熱和腸鳴音減少,在急性發作或暴發型病例尤為明顯。中毒性巨結腸時可有腹脹、發熱和急腹症徵象。由於頻繁腹瀉,肛周皮膚可有擦傷、剝脫。還可發生肛周炎症如肛裂或肛瘺,雖然後者在Crohn病中更為常見。直腸指檢感疼痛。皮膚、黏膜、舌、關節和眼部的檢查極為重要。
3診斷編輯根據以下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有助本病診斷。1.臨床表現除少數患者起病急驟外,一般起病緩慢,病情輕重不一。症狀以腹瀉為主,排出含有血、膿和黏液的糞便,常伴有陣發性結腸痙攣性疼痛,並里急後重,排便後可獲緩解。輕型患者症狀較輕微,每日腹瀉不足5次。重型每日腹瀉在5次以上,為水瀉或血便,腹痛較重,有發熱症狀,體溫可超過38.5℃,脈率大於90次/分。暴發型較少見。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腹瀉量大,經常便血。體溫升高可達40℃,嚴重者出現全身中毒症狀。疾病日久不愈,可出現消瘦、貧血、營養障礙、衰弱等。部分患者有腸道外表現,如結節性紅斑、虹膜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及小膽管周圍炎等。2.輔助檢查診斷上主要依靠纖維結腸鏡檢,因為90%~95%患者直腸和乙狀結腸受累,因此事實上通過纖維乙狀結腸鏡檢已能明確診斷。鏡檢中可看到充血、水腫的黏膜,脆而易出血。在進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潰瘍,周圍有隆起的肉芽組織和水腫的黏膜,貌似息肉樣,或可稱為假息肉形成。在慢性進展性病例中直腸和乙狀結腸腔可明顯縮小,為明確病變范圍,還是應用纖維結腸鏡作全結腸檢查,同時作多處活組織檢查以便與克隆結腸炎鑒別。
氣鋇灌腸雙重對比造影也是一項有助診斷的檢查,特別有助於確定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在鋇灌造影中可見到結腸袋形消失,腸壁不規則,假息肉形成以及腸腔變細、僵直。雖然鋇劑灌腸檢查是有價值的,但檢查時應謹慎,避免腸道清潔准備,因為它可使結腸炎惡化。無腹瀉的病例檢查前給3天流質飲食即可。有腹部徵象的病例忌作鋇劑灌腸檢查,而應作腹部X線平片觀察有無中毒性巨結腸、結腸擴張以及膈下游離氣體徵象。
4並發症編輯1.中毒性結腸擴張在急性活動期發生,發生率約2%。是由於炎症波及結腸肌層及肌間神經叢,以至腸壁張力低下,呈階段性麻痹,腸內容物和氣體大量積聚,從而引起急性結腸擴張,腸壁變薄,病變多見於乙狀結腸或橫結腸。誘因有低血鉀、鋇劑灌腸,使用抗膽鹼能葯物或阿片類葯物等。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症狀明顯,伴腹脹、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計數增多。X線腹平片可見腸腔加寬、結腸袋消失等。易並發腸穿孔。病死率高。2.腸穿孔發生率為1.8%左右。多在中毒性結腸擴張基礎上發生,引起彌漫性腹膜炎,出現膈下游離氣體。3.大出血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輸血治療者,其發生率為1.1%~4.0%。除因潰瘍累及血管發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重要原因。4.息肉本病的息肉並發率為9.7%~39%,常稱這種息肉為假性息肉。可分為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樣息肉型。息肉好發部位在直腸,也有人認為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最多,向上依次減少。其結局可隨炎症的痊癒而消失,隨潰瘍的形成而破壞,長期存留或癌變。癌變主要是來自腺瘤樣息肉型。5.癌變發生率報道不一,有研究認為比無結腸炎者高多倍。多見於結腸炎病變累及全結腸、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6.小腸炎並發小腸炎的病變主要在回腸遠端,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痛,水樣便及脂肪便,使患者全身衰竭進度加速。7.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的並發症常見者有:①關節炎 潰瘍性結腸炎關節炎並發率為11.5%左右,其特點是多在腸炎病變嚴重階段並發。以大關節受累較多見,且常為單個關節病變。關節腫脹、滑膜積液,而骨關節無損害。無風濕病血清學方面的改變。且常與眼部及皮膚特異性並發症同時存在。②皮膚黏膜病變 結節性紅斑多見,發生率為4.7%~6.2%。其他如多發性膿腫、局限性膿腫、膿皰性壞疽、多形紅斑等。口腔黏膜頑固性潰瘍亦不少見,有時為鵝口瘡,治療效果不佳。③眼部病變 有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角膜潰瘍等。以前者最多見,發病率5%~10%。5治療編輯對於暴發型及病情嚴重的患者,如內科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例,會考慮手術治療。1.內科治療(1)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療 包括液體和電解質平衡,尤其是鉀的補充,低血鉀者應予糾正。同時要注意蛋白質的補充,改善全身營養狀況,必要時應給予全胃腸道外營養支持,有貧血者可予輸血,胃腸道攝入時應盡量避免牛奶和乳製品。(2)葯物治療 ①柳氮磺胺吡啶水楊酸制劑是主要治療葯物,如艾迪莎、美沙拉嗪等。②皮質類固醇常用葯為強的松或地塞米松,但目前並不認為長期激素維持可防止復發。在急性發作期亦可用氫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靜脈滴注,以及每晚用氫化考的松加於生理鹽水中作保留灌腸,在急性發作期應用激素治療的價值是肯定的,但在慢性期是否應持續使用激素則尚有分歧,由於它有一定副作用,故多數不主張長期使用。③免疫抑制劑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價值尚屬可疑。據Rosenberg等報道硫唑嘌呤在疾病惡化時並無控制疾病的作用,而在慢性病例中它卻有助於減少皮質類固醇的使用。④中葯治療腹瀉型潰瘍性結腸炎可用中醫中葯治療,效果比較理想。同時應注意飲食以及生活習慣。2.外科治療有20%~30%重症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最終手術治療(1)手術指征 需急症手術的指征有:①大量、難以控制的出血;②中毒性巨結腸伴臨近或明確的穿孔,或中毒性巨結腸經幾小時而不是數天治療無效者;③暴發性急性潰瘍性結腸炎對類固醇激素治療無效,亦即經4~5天治療無改善者;④由於狹窄引致梗阻;⑤懷疑或證實有結腸癌;⑥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反復發作惡化,慢性持續性症狀,營養不良,虛弱,不能工作,不能參加正常社會活動和性生活;⑦當類固醇激素劑量減少後疾病即惡化,以致幾個月甚至幾年不能停止激素治療;⑧兒童患慢性結腸炎而影響其生長發育時;⑨嚴重的結腸外表現如關節炎,壞疽性膿皮病、或膽肝疾病等手術可能對其有效果。(2)手術選擇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有四種手術可供選用。①結直腸全切除、回腸造口術;②結腸全切除、回直腸吻合術;③控制性回腸造口術;④結直腸全切除、回腸袋肛管吻合術。
目前尚無有效的長期預防或治療的方法,在現有的四類手術中,結直腸全切除、回腸袋肛管吻合術不失為較為合理、可供選用的方式。
6預防編輯1.注意勞逸結合,不可太過勞累;暴發型、急性發作和嚴重慢性型患者,應卧床休息。2.注意衣著,保持冷暖相適;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3.一般應進食柔軟、易消化、富有營養和足夠熱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勿食生、冷、油膩及多纖維素的食物。4.注意食品衛生,避免腸道感染誘發或加重本病。忌煙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製品。
5.平時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種精神壓力。
Ⅲ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用哪種葯品最好
北京中山醫院胃腸診療中心的專家介紹:①磺胺類:首選胃腸道不易吸收的磺胺類葯,其中以柳氮磺吡啶(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效果最佳。②抗生素:有繼發感染者可用青黴素、氯黴素、慶大黴素、頭孢菌素等,為了避免加重胃腸道症狀,一般選擇靜脈用葯。③糖皮質激素和促皮質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近期療效較好,有效率可達90%,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應,緩解中毒症狀。④免疫調節葯:對少數糖皮質激素治療不敏感或對糖皮質激素產生依賴的患者,可考慮使用免疫抑制葯。⑤其他葯物:如色甘酸(色甘酸二鈉)可阻止肥大細胞、嗜酸細胞脫顆粒,從而抑制5-羥色氨、慢反應物質釋放,減少抗原-抗體反應,可減輕症狀;鈣通道阻滯葯,如維拉帕米(異博定)、硝苯地平、桂利嗪等能減少腸道分泌,緩解腹瀉;中葯小檗鹼(黃連素)、苦參、白芨、雲南白葯、錫類散等做局部治療有一定療效。
EGF表皮生長因子通過與細胞表面的受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而起作用。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高親和力結合,激發受體內在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從而啟動了信號傳導級聯而影響多種生物化學變化,細胞內鈣水平上升,增加糖酵解與蛋白質合成,增加某些基因(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表達,最終促進DNA合成和細胞增殖。有效修復潰瘍創面,加速「潰結」癒合,同時具有改善創面微循環、抑菌抗炎消除水腫和增強機體免疫的功能,防止癌變發生。
Ⅳ 有什麼葯能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又名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以直、結腸的表淺性、非特異性炎症病為主,伴有腸外多器官損害的疾病,目前認為本病與遺傳因素有關,以自身免疫機制為根本,感染、神經因素為誘因,病變主要在直腸、乙狀結腸。首先是粘膜淺層的彌漫性炎症改變。繼之充血、水腫、肥厚和脆性增加,產生小潰瘍,進而發展成大潰瘍,晚期由於結腸組織增生,腸壁變厚、變窄、 腸管變短。
(1)臨床表現
本病多數起病緩慢,病情較為頑固,症狀常持續存在或呈間歇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的慢性病程。最終可引起消瘦、貧血、全身衰弱及營養不良性水腫。腹瀉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嚴重者每天大便可達10餘次。糞便檢查常含有血、膿和粘液。排便時可有先急後重和陣發性腹痛,排便後腹痛可緩解或消失。精神刺激神經緊張、勞累和飲食失調常為症狀發作的誘因。部分病人可有畏寒發熱、厭食和惡心,腹部有壓痛或有腫塊,周圍血液白細胞增多等表現。後期病人除毒血症外,尚可有貧血,血漿蛋白降低,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等。
(2)理化檢查
X線鋇劑灌腸能顯示結腸病變,對本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內窺鏡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對潰瘍性結腸炎有決定診斷價值。急性期重型患者禁用, 以防穿孔。
糞便檢查:鏡下大量紅細胞、白細胞及粘液。
血常規:常為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急性期白細胞升高,分類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
血沉:多增快。
(3)治療
西醫治療
一般治療①急性發作期必須適躺休息。精神神經過度緊張者可適當服用鎮靜劑,如利眠寧、安定等。②飲食宜採用軟而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急性發作期只給無渣半流質。嚴重發作者, 頭幾天宜禁食,靜脈內供給營養,使腸道得以休息。禁食有刺激性食物,並避免牛奶和乳製品。
抗菌葯物首選胃腸道不易吸收的磺胺類葯物。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療效好,能緩解症狀和預防復發,適用於輕型或重型緩解期,療程約一年。其他磺胺類葯物如磺胺咪、酞磺噻唑等亦可應用。
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應,緩解毒性症狀。近期療效較好,而遠期療效尚未肯定。一般適用於磺胺類葯物無效者,或急性發作期或暴發型病例,可給強的松、地塞米松或強的松龍口服,也可給氫化考的松或琥珀醯氫化考的松靜脈滴注或灌腸。
其他免疫抑制葯硫唑嘌呤和6-巰基嘌呤等免疫抑制葯均可選用,但其療效尚不能肯定,對磺胺類葯物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無效者,可謹慎使用。與腎上腺皮質激素聯合應用時,常可減少兩者的劑量。
對症治療①解痙:阿托品、顛茄片、普魯本辛和復方苯乙呱啶均可選用。②收斂:可選用次碳酸鉍、鞣酸蛋白等。②貧血嚴重者應輸鮮血。營養不良者可輸血漿或人體白蛋白。
中醫治療
耳針:交感、神門、大腸或直腸下段,留針30分鍾或埋針,加刺足三里、天樞或止瀉。
單驗方:煨肉豆蔻、炒五味子各60克,煨廣木香、訶子肉、炒吳茱萸各12克,共研細末,每服6克,每日2次。
錫類散1-2克加入100毫升溫水中保留灌腸,每日1次,2-3周為1療程,需要時可重復使用。
白芨3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次50毫升,加雲南白葯0.3克灌腸,每日1次, 15次為l療程。
食療
鮮馬齒莧30-60克煎水1飯碗,沖入搗爛的大蒜泥lO-15克,過濾得汁,酌加糖,1日2次。
白木耳5-20克,浸泡數小時,以文火煮爛,酌加冰糖,每日2次。
(4)護理
急性期或病情嚴重時應卧床休息,並定時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觀察大便次數、量、色、形等。
並發腸穿孔。腸梗阻時及時行胃腸減壓,並請外科會診。
飲食以蛋白少渣易消化食物為宜,忌食生冷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作好肛門的清潔衛生,以免引起肛周炎症,可用溫水或鹽水擦洗肛門,保持肛周乾燥。患者應保持輕松愉快,避免思想負擔過重而加重病情。
(5)預防
保持心情舒暢,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避免勞累。戒除煙酒,忌食辣椒、冷凍、生冷食品,預防腸道感染。
Ⅳ 目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常用葯物有哪些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腎上腺皮質激素以及磺胺葯,為目前控制本病最有效的葯物。
(1)腎上腺皮質激素和ACTH。適用於結腸病變廣泛的急性期和嚴重病例,每日ACTH20 ~ 40 單位加入5% 葡萄糖溶液500ml 中靜脈滴注(約8 小時滴完),或ACTH 乳劑80 ~ 1000 單位皮下注射;每日氫化可的松100 ~ 300mg 加入5% 葡萄糖溶液500ml 中靜脈緩慢滴注,通常2 周為一療程,或口服潑尼松或潑尼松龍每日20 ~ 80mg。經以上劑量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後,宜逐漸減量,至維持量時,可每晨或隔日一劑,一般服用潑尼松。待病變完全或基本消退,然後在1 ~ 3 個月內逐漸減量直至停用。
為了避免長期全身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而引起不良反應,對病變局限於直腸和乙狀結腸遠端的較輕型病例,可局部給葯。輕症病例和降結腸病變的病例,可採用注射用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100mg或注射用潑尼松龍20mg 加生理鹽水,保留灌腸,睡前1 次,症狀控制後改為每周2 ~ 3 次,療程1 ~ 3 個月。國外報道用本法治療遠端結腸炎,有效率為75%;國內使用激素或加中葯灌腸,療效有所提高。直腸病變嚴重的病例可採用含氫化可的松10mg 的抗菌葯物栓劑,每日兩次納入肛門,每次1 支;也可作灌腸治療,但易發生直腸痙攣,不易保留,可於葯液中加入普魯卡因,或用糖皮質激素泡沫劑有助於葯液保留。
(2)抗感染葯物。首選柳氮磺胺吡啶(SASP),本葯的治療機制,主要是口服後被結腸細菌分解為磺胺吡啶(SP)與5- 氨基水楊酸(5-SAS),前者重新吸收代謝後從尿排出,而後者則在腸道內發揮消炎作用,此葯可以減輕發作和減少發作,較適用於慢性期。對於輕度、中度患者於發作期每日4 ~ 6g,分4 次口服,病情緩解後改為每日2g,分2 次口服,使用1 ~ 2 年。據認為最佳療效期間是6 ~ 24 個月,故最長使用兩年後即需重新評價療效。該葯對本病治療有效率一般在80% 以上。在服葯期間,本葯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頭痛,偶爾引起粒細胞減少症、葯疹和產生精液異常而導致不育。副作用發生與葯量有關,日用量4g 以上者,副作用顯著增多。
目前已有新葯如水楊酸偶氮苯甲酸、偶氮水楊酸二鈉等問世,它們均能保存SASP 的有效成分5- 氨基水楊酸(5-SAS),而減少SASP 的副反應,這些葯物的長期用量平均每日1.8g。另外,現在有直介面服的5-SAS 制劑,因在小腸吸收起不到治療結腸潰瘍的作用,可應用5-SAS2 ~ 4g 置於適量溶液中,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灌腸,每日1 次,2 周為1 個療程,必要時可重復。對磺胺過敏的患者,可每日口服氨苄西林2 ~ 4g,或頭孢氨苄2 ~ 4g。
近年發現本病患者的腸內有某種(或某些)厭氧菌的繁殖,有時,在活動期患者的糞內,可檢出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的外毒素,而後者可加劇病變和症狀,對於此等病情,可採用甲硝唑或萬古黴素口服來控制症狀。
(3)免疫抑制劑。對磺胺葯或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無效的病例,有人主張改用或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或6- 巰基嘌呤,劑量均按每日1.5mg/kg 計算。但本類葯物毒性大,副作用多,特別是對骨髓的抑制,故使用時必須慎重,用葯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血象,嚴密觀察血液白細胞的改變,當白細胞數減少至5×109/L 以下,宜減半服用,白細胞數減至3×109/L 以下者應停葯。一般療程半年至2 年。這些葯物對本病的療效尚未確定,在動物模型中還表明有致癌作用,因此,這類葯不是常規使用的葯物,只有在其他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才有使用的價值。
Ⅵ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本病為一病程經歷甚為特殊而又無特異治療的疾病。發作期,主要採取對症治療,以糾正營養不良,提高血容量,改善貧血,抑制並發症,並積極鼓勵患者增強治病信心,堅持合理的治療。緩解期治則,力爭保持緩解狀態。減少發作次數、減輕發作程度和縮短發作期限。
(1)休息。暴發型和急性發作期患者應卧床休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熱退及腹瀉停止後再逐漸恢復活動。慢性持續性輕型患者不能完全緩解時,也可從事力所能及的適度活動。
(2)飲食與營養。應飲用富有營養而易於消化的食物。發作期不要吃粗纖維多的蔬菜、水果及谷類,不可飲酒及食用過多的調味品。
每天蛋白攝入量應達到2g/kg 體重,總熱量為2500 ~ 3500kcal,少量多餐,持續3 個月以上。嚴重腹瀉者可流質飲食。一般患者可進低渣飲食,不必限制飲食種類。病情惡化者應予禁食,易於口外營養療法。如靜脈高價營養療法,以補充蛋白質和熱卡,促進全胃腸休息,改善正氮平衡和臨床症狀。腹瀉可致鈉、鉀、鈣等電解質丟失,每日可靜脈滴注10% 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 ~ 3000ml,並補充鉀、鈣。
急性發作性腹瀉,每天給予維生素A 25000U,維生素D1000U,維生素B110mg,維生素B25mg,泛酸鹽20mg 和維生素C 200mg。如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可口服維生素K。
(3)解痙止痛。腹痛、腹瀉可能因腸痙攣引起,可用顛茄酊0.3 ~ 0.5ml,每日3 ~ 4 次,或阿托品肌內注射,並可酌情選用其他抗膽鹼葯物。可待因15 ~ 30mg 與阿托品1mg 合並皮下或肌內注射。
必須注意在中毒性結腸擴張時,禁用解痙劑及鎮靜劑,以免加重病情,致中毒性結腸擴張症。嚴重腹瀉者可短期慎用抗蠕動止瀉劑如洛哌丁胺,禁用嗎啡類麻醉劑。
(4)糾正貧血。可酌情給予輸入全血、血漿和水解蛋白等。病情活動期,尤大出血時,不可口服鐵劑,因不但不能立即奏效反而加劇腹瀉。
Ⅶ 潰瘍性結腸炎如何用葯 潰瘍性結腸炎的首選葯物有哪些
潰瘍性結腸炎是高發性的消化內科疾病,患者朋友們會有不同程度的腹瀉症狀,也有一些患者會有腹痛現象,有的患者朋友們甚至還會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症以及貧血等並發症,對於人體的危害是相當大的,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及時的用葯物來緩解病症。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首選葯物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將為您詳細介紹一下相關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潰瘍性結腸炎對於患者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很多患者會有抑鬱的現象,在發病初期一般都需要給患者用柳氮磺胺吡啶,這是常見的葯物,如果患者處於急性發作期間,病情非常嚴重,醫生會給患者注射地塞米松或者是氫化可的松等,另外,每天晚上可以將氫化可的松與生理鹽水混合,然後採取保留灌腸法,這種治療方法也是相當不錯的。
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在發病初期需要利用葯物療法來緩解病症,可是如果患者病情非常嚴重,用葯物療法治療效果並不明顯,可以考慮用手術療法,手術療法會影響到患者以後的生活質量,所以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在做手術之前需要先做詳細的檢查,然後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這樣才能夠有效的緩解病症。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首選葯物有哪些呢就介紹到這里,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朋友們需要重視個人的飲食習慣,要避免接觸一些致敏性的食物,建議患者朋友們要多喝水,預防脫水。一定要調節好個人的心態,要消除精神負擔,避免感染,最後希望大家要多注意休息,不要太過於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