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腸道菌群紊亂和腸功能紊亂是一樣的治療方法嗎么
不是,前者針對的是細菌,多用抗生素,後者則是針對腸蠕動功能的,採用調節功能的葯物
2. 胃腸功能紊亂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葯治療和中醫葯治療。
(1)西醫葯治療。
①精神治療:患者應了解疾病的性質,起病的原因,以解除顧慮,樹立治癒的信心。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減輕應激反應,利於胃腸道的功能恢復。
②葯物治療:
鎮靜劑:為了穩定神經功能,保證睡眠,可適當選用安定2.5~5毫克,每日3次;谷維素10~20毫克,每日3次;利眠寧10毫克,每日3次;氯丙嗪12.5毫克,每日3次;苯巴比妥15毫克,每日3次。
抗膽鹼能制劑:用於緩解腸痙攣及腹痛。如顛茄8毫克,每日3次;普魯苯辛15毫克,每日3次;阿托品0.3毫克一次口服或阿托品0.5毫克肌注。腹瀉患者,可服易蒙停2~4毫克。
胃動力制劑:可有效地增強胃排空,抑制胃腸道逆蠕動。如胃復安10毫克,每日3次,飯前服;或胃復安10毫克肌注。嗎丁啉10毫克,每日3次。抗組織胺葯具有止吐作用,如乘暈寧50~100毫克,每日3次。
(2)中醫葯治療。
①肝氣郁結:脘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腹脹納呆,或嘔吐呃逆,善太息,苔薄膩,脈弦。治宜疏肝理氣、解郁和中。
中成葯:舒肝丸。
②氣郁化火:脘脅灼痛,嘈雜吞酸,口乾而苦,大便秘結,性急易怒,伴頭痛、目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泄火、行氣解郁。
中成葯:加味逍遙丸。
③痰氣交阻: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悶脅痛,舌苔白膩,脈弦滑。治宜理氣化痰、降逆解郁。
方葯:半夏、厚朴、茯苓、紫蘇、香附、枳殼、佛手、旋覆花各10克,代赭石12克(先煎)生薑3片。
④脾胃虛弱:飲食稍多即作嘔吐,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胸脘痞悶,面色少華,倦怠乏力,口淡無味,大便時溏時瀉,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溫中健脾、調和胃腸。
中成葯:參苓白術丸。
3. 腸功能紊亂1年多了,好心人給推薦個治療方法
每天按時吃飯,靠自己抵抗力,減輕自己的壓力,放鬆情緒,保障自己的睡眠,腸功能紊亂,實際是一種心理有關系的疾病,主要還是把自己情緒弄好,去看看《求人不如求己》一書,希望對你有幫助,如上,不用謝謝了。
4. 治療胃腸功能紊亂,不覺得餓的按摩方法,或者其它神奇的療法
治療胃腸功能紊亂。不覺得餓的按摩方法是順時針按摩臍周36圈,還要注意。吃些容易消化的健脾胃的
5. 腸道菌群失調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
一、飲食調整:發酵性腹瀉應限制碳水化合物;腐敗性腹瀉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增強腸粘膜的局部防禦屏障功能,防止細菌易位,應增加纖維食物。 二、抗菌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應根據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葯物敏感試驗,選用合適的抗生素以及抑制過度繁殖的細菌,從而間接扶植腸道繁殖不足的細菌。此外還可採用廣譜抗菌葯物將腸道細菌大部分消滅,然後再灌入正常腸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復。 三、活菌制劑: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劑有嗜酸乳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乳酸乳桿菌、芽胞乳桿菌、分叉乳桿菌、糞鏈球菌、大腸桿菌、糞桿菌和枯草桿菌等。其中以分叉乳桿菌制劑療效最好。枯草桿菌制劑療效也較好,其療效機制可能是由於該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腸腔氧化還原電位,支持厭氧菌(類桿菌、乳桿菌)生長,從而間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但是一般的保管環境和溫度很難存活,攝入人體後大部分也會被胃酸中和而死,極少數到達大腸也無法存活,不久又被排除體外。 四、菌群促進劑——有益菌因子:口服菌群促進劑,亦可達到扶植正常菌群的目的。如黃金有益菌因子——水蘇糖是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不被人體吸收,只被雙歧桿菌等有益菌利用,是有益菌最有效的增殖因子和營養成份,食用後能使雙歧桿菌數量增加10-100倍,有害病菌大幅度減少。因此是增加體內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簡便而有效的方法。 五、中醫中葯:中醫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急性泄瀉病多偏實,責在脾胃;慢性泄瀉病多為虛,每及脾腎。前者當清熱化濕。
6. 腸胃紊亂怎麼調理最快哪種方法好
胃腸道紊亂怎麼調理最快,首先應該調整好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不要有思專想壓力,臨床上出現這種屬症狀和情緒因素有很大關系的,應該轉移注意力,同時配合用葯,對症治療,也可以選擇一些中醫的治療措施,比如針灸拔罐或者是埋線等治療方法,在飲食方面也應該注意避免服用過於油膩刺激辛辣的食物。
7. 腸道功能紊亂最好治療方法
胃腸道功能紊亂又稱胃腸神經症或胃腸神經官能症。首先,應明白它不是器質性的病理改變,也不是某種一般的單純性功能性病理變化,而是一種以心理因素為背景及胃腸道功能失調為主要表現的臨床慢性常見病。引起該病產生一系列自覺症狀和病理體征由於身體慢性疾病對大腦皮質產生不良刺激(慢性疾病過程)、心理因素(精神刺激、情緒緊張、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他人或自我不良暗示)和社會因素(特殊職業、性格內向、性別差異、環境氛圍、適應狀態)的綜合影響所致。
該病的臨床表現以消化系統症狀為主,伴心理症狀。如厭食、反胃嘔吐飯後飽脹、上腹部不適、咽喉有異物感、腹痛、大便次數增多、腹瀉便秘及頭痛頭暈、失眠、心悸、胸悶、抑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波動、疲乏睏倦等,部分患者常出現陣發性面部潮紅、多汗、手足發冷、手指震顫等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症狀。並具有呈現症狀夜輕晝重、慢性化、固定化特徵。
防治措施:治療傳統上應用飲食療法、營養支持療法、鎮靜安眠、緩痙止痛綜合治療為主,醫生可根據病情對症使用谷維素、多酶、維生素B1、神調合劑,硫醣鋁、嗎叮啉等西葯;中葯辨證依飲食積滯、肝鬱氣結、脾胃虛弱、痰濕內阻、心腎不交等癥候,使用保和丸、抑肝散、柴胡疏肝散、參苓白術散、甘麥大棗湯、天王補心丹、六味地黃湯等加減治療;同時針灸理療、氣功、運動療法也有較好的作用。重要的是在使用對症、支持、調節的中西葯過程中,採用心理治療(心病尚需心葯醫),其方法一般是解釋、安慰、疏導、分析、認識、積極暗示和情緒轉移,讓患者真正認識病情、主動調節情緒、消除思想顧慮,提高疾病治癒信心。
對於女性成年人、腦力勞動者、性格內向、神經過敏狀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易感人群,從以下四方面去預防此病,顯得尤為重要。(一)調情志。重視心理衛生;(二)節飲食。應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攝入多種均衡營養元素」;(三)適勞逸。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參與娛樂活動、適當的體力勞動;(四)慎起居。生活起居應有規律,少熬更度夜,不過分消耗體力、精力,主動適應社會及周圍環境,注意季節氣候變化及人際關系等因素對機體的不良影響。
8. 腸胃吸收功能差用什麼偏方能治好它
病情分析:能抄是胃腸功能紊亂或襲者腸道菌群失調造成的。治療上可以口服葯如麗珠腸樂,整腸生,乳酸菌片,四磨湯,
意見建議:建議注意增加鍛煉,提高胃腸蠕動及 消化功能 ,同時注意生活規律,清淡飲食,注意忌下生冷油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9. 胃腸功能紊亂有哪些西醫治療方法
①精神治療:患者應了解疾病的性質,起病的原因,以解除顧慮,樹立治癒內的信心容。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減輕應激反應,利於胃腸道的功能恢復。
②葯物治療鎮靜劑:為了穩定神經功能,保證睡眠,可適當選用安定2.5~5毫克,每日3次;谷維素10~20毫克,每日3次;利眠寧10毫克,每日3次;氯丙嗪12.5毫克,每日3次;苯巴比妥15毫克,每日3次。
抗膽鹼能制劑:用於緩解腸痙攣及腹痛。如顛茄8毫克,每日3次;普魯苯辛15毫克,每日3次;阿托品0.3毫克一次口服或阿托品0.5毫克肌注。腹瀉患者,可服易蒙停2~4毫克。
胃動力制劑:可有效地增強胃排空,抑制胃腸道逆蠕動。如胃復安10毫克,每日3次,飯前服;或胃復安10毫克肌注。嗎丁啉10毫克,每日3次。抗組織胺葯具有止吐作用,如乘暈寧50~100毫克,每日3次。
10. 腸道菌群失調怎麼辦 急急急急急!!! 有什麼偏方!!!! 如何調養治療!!!! 100分
1 全身支持療效
對施行大手術患者,手術前注意補充營養,亦可肌注丙種球蛋白以提高機體免疫機能。有研究表明,潰結患者肌注入免疫球蛋白可使結腸內乳酸桿菌和雙岐桿菌增加,某些條件致病菌減少。也可試用注射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亦可用白細胞介素2,每次5萬單位肌內注射,10日為一療程,可連續應用。
2 病因治療
如由於巨結腸,膽囊炎引起的腸球菌過度繁殖;維生素缺乏造成的腸球菌減少或消失;小腸蠕動過快而引起的酵母菌過多等,都必須無除去這些原因,然後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3 調整菌群治療
3.1 飲食調整:發酵性腹瀉應限制碳水化合物;腐敗性腹瀉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增強腸黏膜的局部防禦屏障功能,防止細菌易位,應增加纖維食物。
3.2 抗菌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應根據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葯物敏感試驗,選用合適的抗生素以及抑制過度繁殖的細菌,從而間接扶植腸道繁殖不足的細菌。此外還可採用廣譜抗菌葯物將腸道細菌大部分消滅,然後再灌入正常腸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復。
3.3 活菌制劑: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劑有嗜酸乳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乳酸乳桿菌、芽胞乳桿菌、分叉乳桿菌、糞鏈球菌、大腸桿菌、糞桿菌和枯草桿菌等。但由於技術和各種實際條件限制,活菌制劑目前只在原理上可行,在實際操作中效果並不如意。
3.4 菌群促進劑(益生元):口服菌群促進劑,亦可達到扶植正常菌群的目的。如用異麥芽低聚糖能有效促進腸道內的雙歧桿菌增殖,促進葉酸、鐵、鈣維生素等的吸收。應用異麥芽低聚糖,受細菌分解後形成使腸道pH值降低,抑制其他細菌,維持腸道菌群結構平衡。[4]
3.5 耐葯性腸球菌制劑:日本目黑氏等採用增厚傳代培養法獲得了耐鏈黴素、紅黴素、四環節、氨苄青黴素的腸球菌一類鏈球菌BIO-4R株。經動物和人體內試驗表明,本菌具有耐多種抗菌素性,故能阻止其他菌群異常繁殖,克服菌群失調,改善大便性異常,且比以往單用抗菌素治療療效迅捷,並能防止糞鏈球菌BIO-4R株的耐葯因子向大腸桿菌K-12株轉移。
3.6 中醫中葯:中醫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急性泄瀉病多偏實,責在脾胃;慢性泄瀉病多為虛,每及脾腎。前者當清熱化濕,後者應高補脾腎。中葯中的清熱解毒葯對體液免疫有影響,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能促進抗體生成,魚腥草能提高備解素濃度,而備解素組成的備解系統對痢疾桿菌、沙門氏菌、綠膿桿菌等革蘭氏陰性桿菌有一定殺滅作用,是機體產生抗體前的一種重要的非特異性的免疫防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