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血壓葯物治療應遵循什麼原則
高血糖葯物治療應遵循哪些原則
高血糖葯物治療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開始口服葯物治療時,患者是否肥胖應是主要考慮的
因素,體重超重和肥胖者首選二甲雙胍治療。
(2)診斷時HbAlc>9%的患者,可以開始口服葯物聯合治療或使用胰島素。多數使用胰島素治療者,待高血糖被控制後, 可轉為口服葯物治療。
(3)應根據血糖和HbAlc水平積極、及時地調整葯物的劑量 和種類,以期在診斷後的6個月內達到HbAlc<6.5%的目標。
(4)當血糖控制不佳,HbAlc在9%-10%或更高的水平 時,應主要加強對空腹血糖的控制並根據空腹血糖調整用葯; 當空腹血糖控制滿意,HbAlc在<7%時,應加強餐後血糖監測 和加強餐後血糖控制的措施。
(5)調整葯物治療方案前,應充分考慮以下因素:①1.患者是否嚴格控制飲食及進行運動治療;②2.患者對當前葯物治療的順應性如何;③3.是否存在感染、應激等情況。
(6)當經過精細調整,多種口服葯物聯合治療,HbAlc 仍>7.0時,應開始胰島素治療。
(7)單獨口服葯物失效後,可開始口服葯物和胰島素注射的 聯合治療。保留口服葯物,常用的起始胰島素治療方案是睡前加 上基礎胰島素(中效或長效胰島素),根據空腹血糖的監測結果調 整胰島素的用量。起始的胰島素用量可從10IU開始(0.2IU/千克 體重)。也可以採用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預混胰島素,起始胰島素 劑量一般為0. 4-0. 6IU/千克體重/日,按1 : 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 前和晚餐前,要根據空腹和晚餐前血糖調整胰島素用量。
(8)如基礎胰島素或預混胰島素和口服葯的聯合治療方案 不能使血糖得到滿意控制,應建議患者到綜合醫院內分泌科進 行胰島素的強化治療(基礎胰島素+餐前胰島素治療方案)。
(9)選擇中葯時,要明確其是否含有西葯,盡量選擇標明成分的中葯。使用含磺脲類葯物的中葯要注意發生低血糖的問題
B. 臨床用葯應注意什麼
一、葯物治療的基本原則 臨床葯物種類繁多,不同的葯物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從整體上來說,臨床用葯有其基本原則,臨床醫生在進行葯物治療時要遵循和掌握這些基本原則。 ㈠科學原則 用葯的科學原則,主要是指在葯物治療時,應按葯物本身固有的規律辦事。選用葯物應以葯理學理論為指導,以臨床實踐經驗為依據,針對病因、病種、病情、機體功能狀態以及個體特點等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合理用葯。它與臨床上濫用、錯用葯物是根本對立的。 ㈡個體化原則 臨床用葯要注意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努力做到一般原則的個體化,既要注意葯的個體化,又要注意人的個體化,尤其是考慮人的個體特點極為重要。根據病因、病種、病情,針對患者年齡、體質狀況和精神狀況等個體差異,區別用葯,稱之為臨床用葯的個體化。 總之,由於以上原因,加之書本不可能將所有的情況一一列舉,這要求臨床治療用葯時遵循科學化原則的同時,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按個體化原則進行選擇葯物,以實現葯物治療個體化。 ㈢最佳原則 臨床用葯,不僅要治病救人,安全可靠,而要求療效高,副作用小。一方面要考慮其近期遠期療效和副作用,同時要考慮病人的病情、經濟負擔、葯源供應、醫療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弊相權取其小」,把有利因素發揮到最大極限,把不利因素限制在最小范圍,這就是葯物治療的最佳原則。 最佳原則,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療效最佳,副作用最小;一是經濟合算。 從療效最佳,副作用最小這一方面出發,首先要求臨床用葯應嚴格掌握治療的適應症,盡量做到可用可不用的葯物,堅決不用,一種葯物能夠達到療效,就不用第二種葯物,非葯物治療有效的,就不用葯物治療。當病人生命危急,而療效與副作用發生矛盾時,應權衡利弊,果斷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利大於弊,有一定的副作用是允許的。 從經濟合算這一方面來說,臨床用葯不僅要著眼於療效,而且要有經濟觀點,以最少的錢,取得最大的治療效果。因此,能用廉價易得的葯品解決問題,就不用價值昂貴的葯物。何況葯物貴重,不等於療效好,葯物便宜也不等於沒有好的療效,關鍵是看能否對症下葯。 葯物治療的科學性原則、個體化原則、最佳性原則,是臨床選用葯物的出發點,或者說是葯物治療時的思維原則,要落實這些原則,還必須具體掌握葯物的二重性。 二、葯物的二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葯物作用於人體,可以出現有利於防治疾病的作用,也可以出現不利於人體健康的作用,凡有利於防治疾病以及在醫療衛生上具有一定應用價值的作用統稱防治作用;凡不利於防治作用,甚至對人體健康有害作用的統稱為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與繼發反應。因此,對於葯物的作用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既看到葯物對人體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葯物對人體有害的一面。這就是葯物的二重性,了解葯物的二重性,對於臨床葯物治療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它可以克服用葯的片面性,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促進合理和安全用葯,杜絕醫療事故,提高醫療質量。 葯物用於治療,可以產生有利於機體的治療作用,同時,也可以產生與治療無關的或有害機體的副作用。然而,它們的區別是相對的。治療作用與副作用、葯與毒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用葯得當,就可以起到治療作用,毒葯可以成為良葯;用葯不當,葯物就會起副作用,可以引起中毒。了解和掌握葯物治療作用與副作用、葯與毒的相互轉化規律,有利與臨床醫生恰當而又靈活地用葯,充分發揮葯物的防治疾病的治療作用,減免造成損害的副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雙方的轉化,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實現的,沒有一定的條件,轉化就無法實現,葯物的治療作用與副作用,葯與毒的相互轉化,也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這種轉化條件臨床上常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總之,葯物的二重性,主要表現為治療作用和副作用,這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治療作用占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還是副作用占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取決於治療過程中的條件,把握這些轉化條件,是臨床正確用葯,安全用葯的保障。 三、聯合用葯,統籌兼顧 聯合用葯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葯物同時並用,以達到提高療效,減少葯物的不良反應的目的。聯合用葯,已成為臨床用葯的一個重要趨勢。 聯合用葯的目的是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因此,在聯合用葯時,應充分注意葯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盡量選用具有協同作用的葯物聯合應用,避免具有拮抗作用的葯物聯合使用。例如,在抗菌素應用時,應將殺菌類的葯物聯合應用,而不應將抑菌葯與殺菌聯合應用,否則,將適得其反。反而降低了抗菌效果。所以,在聯合用葯中,必須分析葯物的相互作用,要按葯物的作用規律和性質進行合理選配,才能真正起到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C. 思維具有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基於上述對思維過程的認識,可以進一步闡述思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一些性質。
1.思維的一致性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過程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唯一途徑。就是說,不管在這一過程中藉助於形象還是藉助於抽象,或者是兩者並用,但過程的本身則是一個整體,達到唯一的結果。健康人的腦子是個完善的整體,人們藉助於這個整體來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裂腦人不過是醫生對腦病人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治療方法。迄今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大腦存在著思維分區。如果真的有如一些同志所說的那樣,一味的形象思維產生形象的結果,一味的抽象思維產生抽象的結果,那麼對同一事物他先用抽象思維得到一個結果,再用形象思維得到一個結果,問題是這兩個結果會不會發生矛盾?從理論上講這種矛盾不可避免。若果真如此,那麼在一個人身上就會出現思維的奇跡,對同一事物,他一會兒認為是對的,一會兒認為是錯的,這不成了神經病了嗎?京劇《游龍戲鳳》中講正德皇帝微服出遊,在梅龍鎮遇到開店的李鳳姐,正德皇帝要李鳳姐斟酒,李鳳姐不情願,正德皇帝威脅要走,李鳳姐說了一句「軍爺轉來,商議商議啊」,正德皇帝問「你與誰商議?」答曰:「我的心和口商議商議。」心和口商議,這不過是一句戲詞,如果如某些同志所言,李鳳姐真的應當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商議商議了。
2.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思維過程中可以隨時切換不同的形象印象,切換不同的邏輯方法,以及形象與邏輯之間的切換,以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捷徑。一個人在思維時會極力搜索頭腦中的各種形象和各種邏輯推理,而決不會排斥任何邏輯推理和任何形象的利用,正所謂「思維無定勢」。如果抽象思維受阻,那就轉向形象思維,反之亦然。錢學森先生在科學研究中不鑽牛角尖,當科研遇到困難時他便轉向藝術尋求幫助。
人腦與電腦的最大區別在於人腦有自我學習、自我糾錯、自我完善的功能,這種功能正是藉助於形象與抽象兩者的思維結果。電腦恰恰缺乏這種思維的靈活性,電腦的思維只能沿著設定的程序進行下去。
我國的傳統文化很懂得運用虛實結合的方法,正好反映了思維中形象與抽象之依存關系。國畫中的大寫意畫法滲透了藉助於形象與抽象思維的例子。戲曲表演也很懂得思維中形象與抽象兼用並重。對演員的要求是「妝(扮)何等人,即當作何等人自居,喜怒哀樂、離合悲歡皆須出於己衷,則能使看者觸目動情」,這是指表演必須有真實形象、真情實感。但也要求演員保持理智,激情需要理智的梳理。李少春在演《野豬林》時感情非常投入,林沖在白虎堂受刑,一段激情噴薄無限悲憤的唱段,一陣跌撲翻滾的激烈動作後,演員馬上把搞亂的甩發攏到胸前,這是保持林沖的形象所需要做的。關於戲劇表演,國外歷來有兩大體系論爭。一方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強調演員表演時要進入角色,要體驗角色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並且貫穿於表演始終。一方是布萊希特,他主張演員要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表演,演員一刻也不能轉化為角色。看起來這兩位大師的觀點水火不相容,讓演員們無所適從。實際上,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有真情實感,又需要有清醒的理智。只有兼用形象與抽象思維,才能達到完美的演出效果。
3.思維的創新性不管是藉助於形象的思維還是藉助於抽象的思維,或者是兩者兼用,都能達到創新的結果。對於一個客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這種思維的差異性就是思維的創新性,人皆有之。自古以來詠梅的詩詞很多,毛主席的《卜運算元》詠梅又是一種境界,大家無不說是出了新意。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突然出現了許多關於思維的靈丹妙葯,這些葯的名稱叫「創新思維」。專家們紛紛向公眾拋出這些葯,無非是想表明平常的思維都無創新可言,你若想有所創新、有所成功,那就得按照專家的指點去思維。他們所給的葯丸果真那麼神奇嗎?筆者沒有試用過,不敢妄加評論。大家可能還記得有一本講學習要革命的書,剛出書時人們排長隊買書,渴望通過一場學習革命奪取學習上的成功。但相隔幾年,如今該書在地攤上廉價處理也少有人問津。要想思維有創新結果,還需老老實實的多實踐、多學習、多思考。
D. 強迫思維如何用葯物治療!
氯丙咪嗪和阿里哌唑治療強迫症效果好,我就是吃這個維持著病情的。
E. 抗菌葯物治療性應用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診斷為細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應用抗菌葯物; (二)盡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據病原種類及版細菌葯物敏感試驗結權果選用抗菌葯物; (三)按照葯物的抗菌作用特點及其體內過程特點選擇用葯; (四)抗菌葯物治療方案應綜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種類及抗菌葯物特點制訂。
F. 什麼是葯品葯品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葯品(Drug)的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條關版於葯品的定義:葯品是指權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葯材、中葯飲片、中成葯、化學原料葯及其制劑、抗生素、生化葯品、放射性葯品、血清、疫苗、血液製品和診斷葯品等。
葯品是一種特殊商品。具有種類復雜性、醫用專屬性、質量的嚴格性、只有符合規定與不符合規定之分,沒有質量等級之分等特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和發展的決定》強調指出,葯品是防病治病保護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必須加強對葯品生產、流通、價格、廣告、適用等各個環節的管理。
葯品的基本要求:
以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為目的;有規定的適用症、用法和用量要求;一般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G. 創造性思維的基本要求和特徵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我認為1創造性思維首先要有知識的駕馭能力,就好比小學生光會內加減乘除等各種運容算,卻解不了應用題,就是沒有知識的駕馭能力,大學光會微積分運算卻不能運用微積分解決實際遇到的微積分問題,同樣是沒有知識的駕馭能力,光學知識卻無法駕馭知識哪就是書獃子。然而我不得不吐槽一下,其實我們的教學並不重視知識駕馭能力的培養,僅僅重於知識的累積。在西方人的教育中從小學開始就引入了計算器,所有的運算問題都可以用計算器去解決,就連大學微積分運算都可以運用計算機卻解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既然已經發明了計算器這個工具為什麼不使用呢?人類的知識體系越來越復雜,如果不應用工具哪人類只能淪為知識的奴隸。大刀片戰勝了赤手空拳。火槍戰勝了大刀片······,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發展的,
2創造性思維建立在開闊的視野和知識面上,一個人僅僅學校書本里那點知識是不夠的,而且會陷入死教條。
3創造性思維來源於實際經驗中,紙上談兵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是不行的,許多座辦公室的大學生博士生設計出來的東西不實用,氣的一線工人直罵娘,就是沒有實際經驗紙上談兵的原因。
H. 葯物治療管理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是什麼
對班級管理的認識
常言說:「嚴是愛,松是害,不教不管要變壞。」現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經說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嚴」是「愛」的出發點,「愛」是「嚴」的歸宿。要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嚴愛交融。
一、以嚴為主
從無數教師的教學經驗中我明白,教師必須對學生嚴加管理,嚴格要求。但所謂的「嚴」不是表面的管束與壓制,而要嚴而合乎其理,嚴而遵乎其規,嚴而不失其愛。嚴而合乎其理,是要遵循生活的常理。因為我們管理的對象是活生生的,獨立的,有思維的人。由於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都不成熟,思想單純,個別學生「哥們義氣」重,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不能充分把握自己。這就要求各位老師,特別是班主任,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找准突破口,對症下,使其把握生活的小船,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駛;嚴而遵乎其規的關鍵是要管理有規。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一套好的制度確立後更為主要的是落實與執行。作為班主任更要身體力行,做學生的表率,在管理中提出「人人平等」的口號。在日常生活中,師生互相監督,共同發展,共建和諧的班集體;嚴而不失其度的難點是尺度的把握。因為我們的管是為了不管,如果無「度」,學生會拒你於千里之外,不敢親近,容易造成學生的個性差異,更為嚴重的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你要求的他對著干,導致師生關系僵化。這既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又不利於班級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做到放而有尺,嚴而有度。只有做到這點,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愛為本
我們教育學生除了「嚴」,更重要的是以愛為本。所謂的愛是教師必須全身心的付諸自己的精力與愛心,用我們真誠的愛去澆灌、去滋潤、去感化每一棵「小樹苗」。因為一句表揚,一次獎勵,一絲關愛,會使學生感到溫暖、欣喜,進而激發學生進步的勇氣和動力。我們對學生的錯誤思想和行為不能以簡單的紀律處分代之,而要有一顆慈愛的寬容之心。古語說的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總會犯錯誤,我們成年人是這樣,更何況十歲左右的孩子呢?他們存有諸多的不懂事,犯錯誤是難免的。所以我們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充滿人文情懷的關愛,幫助學生找准前進的方向,用我們的愛心撞擊學生的心靈,會使荒漠似的心靈綻出綠洲;乾枯的禾苗再現生機;平凡的生命放飛金色的理想。
總之,以嚴為主,以愛為本,嚴愛交融是管理好班級的根本。我們只有從嚴要求,充滿愛心,才能使每個孩子都有一顆上進的心。相信在新課改春風的沐浴下,我們的班級管理必然會出現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I. 精神分裂吃什麼葯治療思維
精神分裂主要使用抗精神病的葯物,大部分選擇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葯,可選用中成葯或中草葯治療精神分裂症,但吃中葯對人體傷害比較小,見效速度慢,吃西葯比吃中葯見效快。建議你最好去精神病科檢查下。
J. 底線思維的基本要求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做任何事,都必須想想底線在哪裡?突破這些底線的後果會怎樣?防範這些底線的主體是誰?守住這些底線的措施是什麼?領導幹部和管理者必須時刻把這四個問號放在心頭,擺在案頭,捏在手頭。
那麼,如何確定底線在哪裡呢?並非所有要辦的事情都是底線,一件事能不能成為底線,關鍵是看這件事如果沒辦好,會不會前功盡棄?會不會不可逆轉?會不會無法補救?會不會全局被動?比如:經濟發展速度,快了可以調控下來,慢了可以加快發展,但是,一旦經濟秩序亂了就會造成全局被動的後果。那麼,維護經濟秩序的穩定就是底線。又比如:對環境、生態等的破壞屬於不可逆轉的損失,那麼環境、生態的保護就是防守的底線。
一般來說,加強底線管理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牢固樹立底線意識。牢固樹立領導幹部的底線意識,與強化領導幹部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是一致的。樹立底線意識,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善於確立政績底線。摒棄為了出政績、樹形象而不顧一切後果,只有前瞻沒有後顧的錯誤思維方式。從守住底線開始,量力而行,步步為營謀求發展。二是要樹立風險意識,善於確立風險底線。要善於排查各種潛在風險,找出安全與風險、常態與危機的分水嶺,守住各種風險的底線。三是要樹立績效意識,確立績效底線。完善績效評估體系,強化公共管理中的成本意識,對開發、建設、生產項目上馬和投入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在確定最高目標的同時,都要定好最低標准,進行績效的底線管理。
系統排查全面防守。底線管理的排查和防範,關鍵在於全面系統。全面的排查大致涉及四個方面:一是安全的底線,考慮人身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的有關問題,如反恐、安全生產、消防、交通安全、資金公物安全等。二是秩序的底線,考慮經濟秩序、社會秩序的嚴肅性和規章制度的連續性。三是績效的底線,考慮成本效益、質量、規模的最低要求。四是利益的底線,考慮發展會不會危及長遠的利益,包括環境、生態、資源等的保護。
防範的關鍵是落實。防守責任到具體部門和責任人,落實到具體措施上,同時,加強對下級底線管理的檢查,把防範風險、排查問題、守住底線作為常規工作和重要政績來考核。
完善公共政策的配套體系。一隻木桶,最短的一塊木板決定它的容量。政策的漏洞、措施的短板往往就是底線所在。改革的配套與政策的體系化是守住底線的基礎性、根本性工作。引入競爭機制,提倡優勝劣汰,同時就要考慮被淘汰者的出路或安置;引入激勵機制,獎勵有功者,同時就要考慮懲戒錯誤者;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上項目搞開發,同時就要考慮規劃、環保問題等。
重視輿論的作用。社會成員的信心是固守底線、戰勝風險的重要力量。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經濟困難時期,我們戰勝了很多困難、風險和危機,靠的就是大眾對黨的領導的信心,靠的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萬眾一心的合力。在當代社會,信心來自信任,信任來自了解,了解來自透明。讓群眾知道政府面臨什麼?擁有什麼?必須做什麼?正在做什麼?並通過有效的宣傳、說服,建立認同感,建立信任,這可能是守住底線最可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