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風病的偏方
麻風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麻風和其它慢性病一樣,完全能治好。版隨科學的發展權,治療麻風病的葯物越來越多。四十年代,氨苯碸治療麻風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繼研製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種強殺傷和抑制麻風桿菌的葯物。現使用聯合化療,療效更為顯著,只要服上一個星期的葯,體內的細菌就可殺死95%以上。只要堅持服葯,少菌型麻風服半年的葯,多菌型服兩年的葯,麻風病就治癒了,就是一個健康的人。聯合化療就是用兩種以上作用機理不同的葯物聯合使用治療麻風。對聯合化療的效果,目前各國麻風專家及有關學者一致認為治療麻風的最佳方案。聯合化療的葯物現在使用的是利福平、氨苯碸和氯苯吩嗪。
2.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什麼原因引起麻風病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病有什麼症狀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後,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
(一)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於皮膚和神經。
(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發生的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或「打洞區」,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狀損害,洞區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
(三)中間界線類麻風: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
(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
(五)瘤型麻風: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
(六)未定類麻風: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類型轉變。
麻風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製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後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後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於20毫米者為強陽性(+++),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並有破潰者為強陽性(+++),結節浸潤直徑大於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一)。
如何治療
1、化學葯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葯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日,口服。
(3)利福平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免疫療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
麻風病的病理改變
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乃有不同的組織反應。據此而將麻風病變分為下述兩型和兩類:
1.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病灶內含菌極少甚至難以發現。病變發展緩慢,傳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膚及神經,絕少侵入內臟。
(1)
皮膚:病變多發生於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膚,呈境界清晰、形狀不規則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邊緣略高起的丘疹。鏡下,病灶為類似結核病的肉芽腫,散在於真皮淺層,有時病灶和表皮接觸。肉芽腫成分主要為類上皮細胞,偶有Langhans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圖1)。病灶中央極少有乾酪樣壞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見抗酸菌。因病灶多圍繞真皮小神經和皮膚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覺減退和閉汗。病變消退時,局部僅殘留少許淋巴細胞或纖維化,最後,炎性細胞可完全消失。
圖1
結核樣型麻風
真皮內有主由類上皮細胞構成的結節狀病灶,其中可見Langhans細胞,頗似結核結節,但中央無乾酪樣壞死
(2)周圍神經:最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腓神經及脛神經,多同時伴有皮膚病變,純神經麻風而無皮膚病損者較少見。神經變粗,鏡下有結核樣病灶及淋巴細胞浸潤。和皮膚病變不同的是神經的結核樣病灶往往有乾酪樣壞死,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神經膿腫」。病變愈復時類上皮細胞消失,病灶纖維化,神經的質地因而變硬。神經的病變除引起淺感覺障礙外,還伴有運動及營養障礙。嚴重時出現鷹爪手(尺神經病變使掌蚓狀肌麻痹,使指關節過度彎曲、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縮、足底潰瘍以至指趾萎縮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體改變已不復見到。
2.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於皮膚表面,故稱瘤型。本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有大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侵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睾丸。病變發展較快。
(1)皮膚:初起的病變為紅色斑疹,以後發展為高起於皮膚的結節狀病灶,結節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團塊,常潰破形成潰瘍。多發生於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結節呈對稱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膚結節使面容改觀,形成獅容(facies
leontina)。
鏡下,病灶為由多量泡沫細胞(foamy
cell)組成的肉芽腫,夾雜有少量淋巴細胞。泡沫細胞來源於巨噬細胞,在吞噬麻風桿菌後,麻風桿菌的脂質聚集於巨噬細胞漿內,乃使後者呈泡沫狀。抗酸染色可見泡沫細胞內含多量麻風桿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謂麻風球(globus
leprosus)。病灶圍繞小血管和附件,以後隨病變發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與浸潤灶之間有一層無細胞浸潤的區域(圖2),這是結核樣型麻風所沒有的。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不出現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也很少。經治療病變消退時,麻風桿菌數量減少,形態也由桿狀變為顆粒狀,泡沫細胞減少或融合成空泡,纖維組織增生。最後病灶消退僅留瘢痕。
圖2
瘤型麻風
表皮萎縮變薄,真皮內有泡沫細胞的彌漫浸潤,後者與表皮層間有一薄層無細胞浸潤區相隔
(2)周圍神經:受累神經也變粗,鏡下,神經纖維間的神經束衣內有泡沫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細胞和Schwann細胞內查得多量麻風桿菌。晚期,神經纖維消失而被纖維瘢痕所代替。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和結核樣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陰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發生病變。
(4)臟器:肝、脾、淋巴結和睾丸等臟器常被瘤型麻風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結的腫大。鏡下皆見泡沫細胞浸潤。睾丸的曲細精管如有泡沫細胞浸潤,可使精液含有麻風菌而通過性交傳染他人。
3.界限類麻風(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應介於瘤型和結核樣型之間,病灶中同時有瘤型和結核樣型病變,由於不同患者的免疫反應強弱不同,有時病變更偏向結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變內有泡沫細胞和麻風菌。
4.未定類麻風
本類是麻風病的早期改變,病變非特異性,只在皮膚血管周圍或小神經周圍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風菌。多數病例日後轉變為結核樣型。少數轉變為瘤型。
1954年世界衛生組織為了廣泛宣傳麻風知識,消除人們對麻風的誤解,改善麻風病人的生活待遇,促進消滅麻風病的偉大事業的發展,為人民造福,決定將每年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國際防治麻風病日」。希望使公眾想到麻風病人,對他們就象對待其它一般疾病一樣。同時,也使整個社會尊重、關心、支持麻防工作,了解麻防工作是一個偉大的文明的事業。
1.
什麼是麻風病?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麻風桿菌是由挪威學者韓森於1874年首先發現,所以麻風病也叫韓森氏病。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是唯一的已知傳染源。麻風的潛伏期可長達幾年,一般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長;麻風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最重的有25個國家,僅有一千二百多萬登記病人;全世界每年新發現病人約有50萬;我國目前僅有5000多現症病人,但治癒留有殘疾的病人有12萬之多,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雲、貴、川和廣東等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
2.
麻風桿菌:一般為小直棒壯或兩端有微彎曲的細菌,長度一般在1至8微米,寬0.2至0.5微米,經抗酸染色,可見桿狀、鼓錘狀、啞鈴狀、串珠狀、顆粒狀等形態。染色完整的桿菌一般認為是活菌,不完整的是死菌。麻風桿菌離開人體不易生存,因此培養現還未獲得成功。麻風桿菌在0℃可活2周,60℃以上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既可殺滅。
3.
麻風病的早期症狀和主要體征有哪些?麻風病的臨床表現是多樣性的,為描述方便可以分為三部分:
A.「原發」性損害是指由麻風菌直接導致的各種各樣的皮損和周圍神經損傷。皮損可以是一處或多處,通常其顏色均較周圍的正常皮膚淺一些,有時這些損害也可以是淡紅或銅色的。以斑診、丘診、斑塊、彌漫浸潤、結節、潰瘍為常見。神經損傷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麻風皮損大多數緩慢發生、發展,但以反應形式為首發症狀者也因麻風病人機體免疫力不一,發病後臨床表現各異,一般分為結核樣型麻風、界線類麻風。多數皮損麻木無汗,但少數有癢感或奇癢。並伴有感覺障礙:感覺喪失是麻風病的典型特點,皮膚損害處可顯示不同程度的溫覺、痛覺等感覺障礙。
B.麻風菌抗原誘導的免疫反應性損害是指麻風菌在體內死亡後會釋放抗原,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如麻風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和神經炎等。這些表現一般出現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之前,但有時也可發生較早,成為首發和突出表現,常引起誤診。請您注意對皮膚和周圍神經檢查,可疑時請轉有關專科醫生協助診斷。
C.神經損傷主要見於周圍神經干,表現為皮膚的感覺障礙和受損神經所支配的肌肉變的軟弱無力。周圍神經損害後的並發症:如手足麻木、無汗,晚期可出現皸裂、潰瘍,甚至骨和組織吸收。以上表現可相互重疊和交叉,一般病期越短,神經損害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防畸殘有重要意義。
4.
麻風病是如何傳播的?目前對麻風菌在體外的生存情況和傳播途徑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證據表明,除直接密切接觸外,呼吸道是麻風菌傳播的重要途徑。麻風菌感染後會不會發病取決於機體自然免疫力,科學證明絕大多數健康人(95%-99%以上)對麻風菌都有自然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風菌也不發病,只有易感者才會發病。它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但它的傳染性很小,也不會遺傳。而且夫妻間也極少相互傳染。
5.
懷疑自己患了麻風病怎麼辦?現在麻風的分類是:查到有菌或未查到菌,但皮損超過5塊的屬於多菌型(MB);未查到菌,皮損少於5塊的歸屬少菌型(PB)。如果你懷疑自己的症狀象麻風,主要及早去當地的皮防站(所)或防疫站就診,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以免貽誤病情,失去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的機會。麻風病一般不致命,但它會損害神經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誤了治療會給自己留下終身的殘疾!
6.
麻風病能治癒嗎?麻風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麻風和其它慢性病一樣,完全能治好。隨科學的發展,治療麻風病的葯物越來越多。四十年代,氨苯碸治療麻風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繼研製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種強殺傷和抑制麻風桿菌的葯物。現使用聯合化療,療效更為顯著,只要服上一個星期的葯,體內的細菌就可殺死95%以上。只要堅持服葯,少菌型麻風服半年的葯,多菌型服兩年的葯,麻風病就治癒了,就是一個健康的人。聯合化療就是用兩種以上作用機理不同的葯物聯合使用治療麻風。對聯合化療的效果,目前各國麻風專家及有關學者一致認為治療麻風的最佳方案。聯合化療的葯物現在使用的是利福平、氨苯碸和氯苯吩嗪。
7.
麻風病人需要隔離治療嗎?麻風病人不應與家人和社會隔離,治療就在家進行,病人只要服一周葯後,基本上就失去傳染性。病人在家治療不但可和家人一起生活,而且可以從事他應從事的工作。
8.
那些醫療部門負責麻風防治?當懷疑患有麻風病時,首先和當地皮防機構取得聯系,在我國各地情況不同有的縣市有麻風防治專業機構(通常稱皮膚病防治站或皮防所),沒有專業機構的地區,可與當地衛生防疫站或衛生局聯,基層衛生所與鄉鎮醫院聯系。也可以同各省的皮膚病研究所聯系或與我協會直接取得聯系。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給您一個滿意的答復!
9.
麻風病的特徵:
長期生瘡、不痛不癢;紅斑白斑、麻木閉汗;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蟲爬;皮膚乾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難忍;虎口無皮、手指變曲;小腿變細、吊腳跛行;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潰爛、長期不愈。如果你有以上症狀者,請到當地皮防(所)或防疫站慢病科就診。
3. 急,關於麻風病的問題,請專業人士回答!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 ,給流行區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積極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葯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麻風病是一種毀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曾是一種常見的病,甚至《聖經》里也曾提到過麻風病。患者多處發生潰瘍,並可導致殘疾。兒童最容易患這種病,感染這種病後要過2---7年才會發病。
附圖:由麻風病造成的足部的毀損。麻風病人經過治療能完全康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麻風病不能被治癒的原因主是沒錢或缺乏葯物。
漢森在1868年開始研究麻風病。這種病常常累及一個家庭中的多個成員,許多醫生懷疑它可能是遺傳性疾病。然而當漢森檢查了幾個病例的病史後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員分居,其他成員就不會患病。所以,麻風病不可能是遺傳病。
麻風病村的設立是因為麻風病具傳染性。但經幾個月的治療,病人應能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
根據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漢森尋找麻風病的致病菌。1873年,他發現了麻風桿菌,並確認是它導致了麻風病。盡管他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直接聯系,他還是說服了政府:因為麻風病是傳染性的,應該將麻風病人隔離起來。
直到發現了磺胺,才有了治癒麻風病的方法。麻風桿菌很難被殺死,需要箕服用幾種葯物。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萬---1500萬麻風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熱帶地區。
麻風病(Leorsy ,Lepra)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後由於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診斷】
麻風病的診斷必須細致耐心,爭取早期確診、不漏診、不誤診。早治早愈,不致時機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殘廢,或使擴大傳染。
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症狀、細菌檢查和組織病理等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對個別一時難以確診的病例,可以定期復診和隨訪,或請有關科會診,給予排除或確診。
一、病史詢問必須著重了解與麻風病有關的項目,如是否來自流行區、家族、親友和鄰居有無同樣的病人,有無接觸史等。
二、體格檢查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檢查神經時既要注意周圍神經乾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
周圍神經干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後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1.主觀感覺檢查法皮膚感覺障礙的順序,一般先失溫覺(冷熱覺),次失痛覺,最後失觸覺。檢查時應先將檢查方法告訴病人,進行示教性檢查,然後依次檢查:冷熱覺檢查,可用兩個大小相同試管,分裝冷水和熱水(50℃)。分別先在健康皮膚上試驗,然後在皮損處兩管交替,無一定順序接觸皮膚,讓病人回答冷熱是否正確。痛覺檢查可用大頭針或縫衣針先在健康皮膚上扎刺,然後再刺皮損,測試痛覺消失或遲鈍;觸覺檢查可用毛或棉簽的棉毛輕輕劃觸皮膚,讓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劃觸的部位,測試觸覺喪失或遲鈍。
2、客觀試驗方法
①組胺試驗:
用1/1000的磷酸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別注入健康皮膚和皮損處皮內,經過20秒鍾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現一個直徑10毫米的紅斑,再經40秒鍾,又在原紅斑的周圍出現一個直徑30~40
毫米的紅斑,紅斑的邊緣彌漫不整,稱為繼發性紅斑,最後在紅斑的中央形成一個風團,如不出現繼發性紅斑即為異常,此法用於淺色斑和白色斑的檢查。②毛果芸香鹼試驗(出汗試驗):選擇正常皮膚和皮損,分別塗上碘酒,待干後,在兩處皮內注射1/1000毛果芸香鹼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層澱粉,約經3~5分鍾後,正常皮膚出汗,澱粉立即變為藍紫色,如不出汗,澱粉不變色。③立毛肌功能試驗: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鹼液0.1毫升,分別注射於皮損及健康皮膚的皮內,如神經末梢正常,則立毛肌收縮出現雞皮現象,否則,不出現雞皮現象。
3、運動功能障礙檢查檢查時讓病人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痹。讓病人作屈伸手腕 ,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腓神經是否麻痹。
三、麻風桿菌檢查主要從皮膚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皮膚查菌取材:選擇有活動性,皮膚損害,消毒皮膚。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皮膚捏緊提起,使局部皮膚變白,然後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塗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視需要而定。
四、組織病理檢查 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
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線類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
【治療措施】
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了減少耐葯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葯物聯合治療。
1、化學葯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葯物。開始劑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連續服用。每周服葯6天,停葯1天,連服3個月後停葯2周。副作用有貧血、葯疹、粒性
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於耐氨苯碸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採用聯合療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
--200mg/日,口服。每周服葯6天,停葯1天。長期服用可出現皮膚紅染及色素沉著。
(3)利神平(RFP)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450~600mg/日,口服。
聯合化療方案如下:
多菌型(包括LL、BL、BB及少數BT),初診時有一個以上部位皮膚塗片細菌指數BI≥2:
葯物
>15歲
10~14歲
服法
利福平
600mg×1/月
450mg× 1/月
看服
氯苯吩嗪
300mg× 1/月
或50mg/日
200mg× 1/月
50mg/隔日
氨苯碸
100mg/日
50mg/日
看服
連續用葯2年以上,或細菌轉移為止。
少菌型(包括TT、部分BT及未定類),BI>2:
葯物
>15歲
10 ~14歲
服法
利福平
600mg×1/月
450mg×1/月
著服
氨苯碸
100mg/日
50mg/日
自服
連續用葯6個月。
2、免疫療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其他如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為輔助治療。
3、麻風反應的治療
酌情選用反應停(酞咪哌酮)、皮質類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靜脈封閉及抗組胺類物物等。
4、並發症的處理
足底慢性潰瘍者,注意局部清潔,防止感染,適當休息,必要時須擴創或植皮。畸形者,加強鍛煉、理療、針灸,必要時作矯形手術。
為預止愈者後復發,常採用氨苯碸作鞏固治療,LL及BB,需長期甚至終身用葯;對TT,需3年以上。
4. 唐朝人如何治療麻風病
關於廣東潮汕名妓褚企蘭,我們知道的很少。只知道她貌美善詩詞,但在一次接待客人時染上麻風病,當時有位書生潘興邦與她兩情相悅,褚企蘭為了不傳染給他,找出新被褥給他並分開睡。他們的結局很圓滿,潘興邦金榜題名,褚企蘭也被一位鄉醫治好了病,二人結為連理。 唐代的小說家張鷟所著的《朝野僉載》裡面,記錄了一個民間治療麻風病的經歷:關於麻風病,還有一些古怪的傳說。由於得這個病的女子居多,按民間習俗,女子染此病後,一時容光煥發,面若桃花,宜趁此時引誘男子交接,則瘋疾可以傳給男子,自己得免於死,而交接後的男子則必死無疑;女子將瘋疾傳給他人後,自己就可以另嫁他人,過尋常生活,與普通人一般。那時民間把這一行為稱為「過癩」、「過瘋」或「開癩」、「賣瘋」。在這種背景下,麻風病患者的生活可想而知。不過,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幸運的。主人公一,盧元欽。盧先生旅居泉州,不幸染上了大瘋,即麻風病,很嚴重,鼻子潰爛,只剩下鼻根未倒。也是想方設法治呀,但沒什麼辦法。這年端午節,五月初五,大概是因為辟邪之類的原因吧,找到一副大蟒蛇的苦膽,正准備吞服,忽然聽人說:「這是大蟒蛇吧,吃它的肉就能治大瘋呀!我們家誰就是吃它治好的。」已經被折磨得不行的盧先生想雖然這個辦法沒聽說過,但好歹死馬當做活馬醫,試試吧。於是取了一節蛇肉吃了。三五天過去了,覺得似乎有點效果,於是接著吃,三個月以後,居然慢慢好了。 筆者全段引用這段小說,目的在於能更多地了解一些細節。在古代確實有很多傳說,認為將麻風病傳給男子,男子必死,自己則可倖免。這顯然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但這也恰恰能說明褚企蘭的高貴品質,當愛情與生命做衡量的時候,她選擇了兩者兼顧!可她的麻風病畢竟被治好了,鄉醫所採用的方葯到底什麼,其中會不會有蛇膽,又會不會跟張鷟的這篇小說有關聯嗎? 張鷟的《朝野僉載》裡面記錄了很多稀奇古怪有趣的事情,這則麻風病偏方的出現,在當時的唐朝肯定會引起震動,對麻風病患者也是肯定有幫助的。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說》中,就有描寫皇家軍隊到永州捕蛇的場面,其中也說百姓參與捕蛇獻於朝廷。說明了蛇膽卻是極具價值,但是不是用來治療麻風病呢?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歷史。 麻風病在古代,確如談虎色變。《論語》中說,「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意思是擔心病傳染,隔窗握手。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法律認定麻風病人有罪格殺勿論,可以說麻風病患者被殺死燒死的不計其數。雖然有封建的思想在作怪,但我們確實對麻風病很無奈。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對麻風病有了初步的認識,「蛇肉具有活血驅風、除痰祛濕、補中益氣的作用。」這顯然是針對麻風病一症提出了新的治療觀點。 更為詳盡的當屬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初覺皮膚不仁,或淫淫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或隱疹輒赤黑。」「久而不療,令人頑痹,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疼,灸不痛,或在面目,習習奕奕;或在胸頸,狀如蟲行……或痛無常處,流移非一……或似繩縛,拘急難以俯仰,手足不能搖動。眼目流腫,內外生瘡,小便赤黃,尿有餘瀝,面無顏色,恍惚多忘,其間變狀多端。」這就證明了東漢時期治療麻風病,張仲景是在祛風除濕的方劑中加入蛇膽,使祛風解毒的功效倍增!蛇膽皆可用葯,但也分蛇的種類,蛇膽的葯效也會有所不同。這就不難理解《捕蛇者說》中所捕的「異蛇」是什麼意思了,也證明了張鷟《朝野僉載》中的吃蛇肉治麻風病一事屬實。 關於傳染病的論述,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還有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備急千金翼方》都有專篇論述。據《太平廣記》載,「病坊作為慈善機構在唐代肇始,亘唐之世,其名稱幾經改易,或稱病坊、悲田坊,或稱普救病坊,或稱養病坊等等。後為了方便起見統稱為病坊。」這里說明了醫葯事業在唐朝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收容貧病平民和乞丐的慈善機構,病坊開始服務於大眾。《新唐書》也有記載說,病坊中所需的生活用品由政府撥付,葯物、錢糧、器具等。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轉變,病坊由民間私營或寺院轉為由國家機構調控。有史料可查,病坊就是在武則天執政期間成立推廣的。 唐朝時的名醫孫思邈,對麻風病一症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臨床實踐。因《神農本草經》各家注釋都搞不清楚,孫思邈就為六百餘例麻風病人進行隔離治療,不顧個人安危在患者身邊護理觀察。最終孫思邈對麻風病的病理病機有了比較詳盡的論述,也有了辨證治療的方劑產生,「疾風有四百四種,總而言之,不出五種,即是五風所攝,雲何名五風,一曰黃風,二曰青風,三曰白風,四曰赤風,五曰黑風。」他認為,「病起之由,皆因冷熱交替,流入五臟,通徹骨髓,用力過度,飲食相違,房室不節,虛動勞極,汗流遍體,因茲積熱,風熱徹五臟,飲食雜穢,蟲生至多,食人五臟骨髓皮肉筋節,久久敗散。」孫思邈治麻風病的方葯初期用「阿魏雷丸散方」;中後期用「天真百畏丸」;外用的有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消毒可用雄黃、硃砂等消毒葯品。 「惡風」就是麻風病的外邪致病因素,從《黃帝內經》到孫思邈的《千金方》經歷了多麼漫長的歷程啊。這之後宋朝的《外科證治全書》,明朝的《本草綱目》、《萬病回春》,清朝的《串雅外編》,這些論著裡面都註明了治療麻風病的代表方劑。
5. 麻風病有葯物可以治療嗎
你好!來建議使用利福平膠囊自
進行治療,該葯物主治1、本品與其他抗結核葯聯合用於各種結核病的初治與復治,包括結核性腦膜炎的治療。2、本品與其他葯物聯合用於麻風、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治療等。1、抗結核治療:成人,口服,一日0.45g—0.60g,空腹頓服,每日不超過1.2g;1月以上小兒每日按體重1020mg/kg,空腹頓服,每日量不超過0.6g.2、腦膜炎乃瑟菌帶均者:成人5mg/kg,每12小時1次,連續2日;1個月以上小兒每日10mg/kg,每12小時1次,連服4次。3、老年患者,口服,按每日10mg/kg,空腹頓服。
6. 麻風病怎麼治療
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一種慢性度傳染性的肉芽腫疾病,建議抽空到一醫版院請專科醫權生檢查明確疾病的診斷,再治療,如果是麻風病,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了減少耐葯性的產生,現在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葯物聯合治療。
7. 麻風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20世紀40年代初應用碸類葯物治療麻風病證明有效後,使麻風病的治療進入了化學治療的年代。在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又相繼發現了數種有效的抗麻風葯物。過去曾用單一葯物治療,療期很長,後來陸續發現有耐葯病例出現,而且耐葯發生率在不斷增加,說明單一葯物治療麻風病不夠理想。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結核病化療的經驗和馬爾他採用多種葯物聯合化療(multi-drugtherapy,MDT)治療麻風病的經驗,於1982年推薦MDT方案治療麻風病,使麻風病的治療又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從單一葯物治療轉入多種葯物聯合化療,使麻風病的治療期縮短了不少。聯合化療的葯物通用的有3種,即氨苯碸(DDS)、利福平(RFP)和氯法齊明(氯苯吩嗪)。麻風病的治療除了麻風本病的治療外,還有麻風病合並症的治療。麻風病的合並症主要有麻風反應、麻風病潰瘍和麻風病畸形。
1.聯合化療葯物
(1)氨苯碸(4,4-diamino-diphenylsulfone,DDS):具有抑菌作用和微弱的殺菌作用。口服吸收迅速,在體內排泄緩慢,半衰期為10~50h,1次口服100mg後其抑菌作用可持續10天左右。在體內大部分從尿中排出。用標准劑量口服後在3~4個月即可殺滅99.9%的活菌。細菌指數(BI)每年平均下降約1個對數單位。由於療效確實、價格低廉、耐受性良好和服用簡便,長期以來氨苯碸(DDS)一直是治療麻風病的首選葯物。其副作用有:貧血、葯疹、顆粒白細胞減少症、肝臟損害、急性中毒、精神障礙等。成人口服每次50mg,每天1~2次。
(2)利福平(rifampicin,RFP):實驗化療研究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口服吸收良好,服後2h血中濃度達到高峰,迅速分布到全身組織。血中有效濃度可維持8~12h,空腹服用可增加吸收。主要通過肝臟經膽汁排泄。每次口服600mg或1200mg在4天內即可殺滅99.9%的活菌。為聯合化療中的主要葯物。細菌形態指數下降比氨苯碸(DDS)快。副作用有皮膚反應、胃腸道不適、肝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少見的副作用有「流感」綜合征、溶血性貧血等。一般成人連續療法口服每次450~600mg,早晨1次空腹服下,用葯後尿顯淡粉紅色。
(3)氯法齊明(氯苯吩嗪):本葯不僅具有抑制和殺滅麻風桿菌的作用,而且還有抗炎作用。製成微粒狀膠囊口服,吸收率約為70%。其排泄極為緩慢,在人體中的半衰期至少為70天,近50%以原型從大便中排出。以常規劑量50~100mg/d口服,一般在治療3個月左右麻風桿菌即喪失感染性。本葯對ENL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治療所需劑量為100~200mg/d,嚴重反應可增至300mg/d,有時氯法齊明(B663)與潑尼松30~40mg/d聯合治療,病情穩定後即可緩慢地減少至維持量。副作用有皮膚色素沉著、魚鱗病樣改變、消化道反應等。治療麻風病一般成人口服每次50~100mg/d。治療麻風反應用量較治療量大。
2.聯合化療方案
(1)聯合化療定義:聯合化療是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有效殺菌性化學葯物治療。其中必須包括利福平(RFP)。
(2)聯合化療方案:WHO麻風控制規劃化療研究組1982年推薦的麻風聯合化療方案如下:①多菌型麻風:包括BB、BL、LL麻風,或任一部位皮膚塗片查菌細菌密度>2者。利福平(RFP)600mg每月1次監服;氯法齊明(B663)300mg每月1次監服,同時每天50mg自服;氨苯碸(DDS)100mg/d自服。療程至少2年或直至皮膚查菌陰轉。②少菌型麻風:包括IL、TT、BT麻風,或任一部位皮膚塗片查菌細菌密度<2者。利福平(RFP)600mg每月1次監服;氨苯碸(DDS)100mg/d自服,療程6個月。
1987年WHO第六次麻風專家委員會建議,為適應現場工作需要,凡皮膚塗片查菌陽性病例,以及少菌型麻風盡管各部位皮膚查菌均為陰性,但皮損多於5塊或有3條以上神經干受累者,均按多菌型麻風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
(3)聯合化療對象:①新病例、復發病例及耐葯病例。②凡經任何其他方案治療,病情仍然活動的病例。
(4)聯合化療療程:多菌型麻風用利福平(RFP)、氯法齊明(B663)及氨苯碸(DDS)聯合治療,療程至少24個月,現在又縮短到12個月。每月自服葯物不得少於20天,否則此月不計入療程。1年中至少服葯8個月,連續中斷治療超過4個月者須重新計算療程,重新開始治療。24個月療程可在36個月內完成。每年服葯時間少於8個月者為治療不規則;少菌型麻風用利福平(RFP)和氨苯碸(DDS)聯合治療,療程為6個月。根據WHO的多中心現場研究,一次劑量的利福平(600mg)、氧氟沙星(400mg)和米諾環素(100mg)可用以代替PBMDT治療。只有單個皮損的PB病人。每月自服葯物不得少於20天,否則此月不計入療程。6個月療程可在4個月內完成。連續中斷治療3個月以上得,須重新治療6個月療程。
3.其他治療方案
(1)開始先使用氧氟沙星(氟嗪酸)400mg/d,米諾環素(minocycline)100mg/d,羅紅黴素(roxithromyrcin)500mg/d,氯苯吩嗪50mg/d,療程6個月,再用氯法齊明(氯苯吩嗪)50mg/d,米諾環素100mg/d或氧氟沙星(氟嗪酸)400mg/d,治療18個月。此方案適用於利福平耐葯者。
(2)用米諾環素、克拉黴素(clarithrocycline)和氧氟沙星(氟嗪酸)聯合化療,1次/d,其效果與利福平相同,也可用於對利福平耐葯者。
(3)沙利度胺(酞咪哌啶酮,反應停,酞谷醯亞胺):300~400mg/d,分3~4次口服,至反應控制後逐漸減量至50~100mg/d,為維持量。適用於Ⅱ型反應。
(4)封閉療法:對疼痛的神經干,用0.25%~0.5%普魯卡因10~20ml,注入神經干周圍,1次/d,5~7次為1療程。此法適用於兩型反應的神經痛。
(5)手術療法:對尺神經或腓神經的神經痛劇烈者,可施行神經鞘膜松解術或剝離術,或作神經移位術。
(6)止痛劑內服。
4.畸形治療病人確診後,應在開始抗麻風病治療的同時進行康復工作,以預防麻風畸形的發生和發展。在治療早期就應向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教會自我防護的方法,並根據病情開始理療,期能獲得最佳療效。部分畸形者給予外科矯形術或成形手術。一般對爪狀手施行屈指淺肌肌腱移位術,對垂腕施行橈側屈腕肌等肌腱移位術,對猿手施行拇指對掌功能重建術,對垂足施行脛後肌肌腱移位術,對兔眼施行筋膜懸吊術,對脫眉施行植眉術,對鞍鼻用軟骨、骨或硅膠填充成形。
5.潰瘍治療一般治療原則為調整神經功能,患肢休息,保護創面,徹底擴創清潔,控制感染,清除死骨和預防復發等。局部常外用殺菌劑和保護劑,清洗潰瘍面及附近皮膚,如3%硼酸溶液、0.5%~1%腐植酸鈉溶液、1∶4000~8000高錳酸鉀溶液、1‰雷夫諾爾溶液等。每天換葯1次,使創面分泌物減少,肉芽組織新生,外敷凡士林紗條或魚肝油紗布條等。如有繼發感染,可加用抗菌葯物。有適應證者手術治療可用自體皮瓣移植術。應避免繼續受壓力和摩擦,穿用防護鞋。
(二)預後
麻風已在全世界流行3000多年,曾因葯物療效差,漫長的痛苦病程,造成較多的畸殘,雖很少直接引起死亡,仍一直是人們懼怕的一種傳染病。隨著近代麻風的病原和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早期診斷和強有力的聯合化療的應用,已明顯改善了麻風病的預後。結核樣類麻風有明顯的自限性自愈傾向,對化療反應好,但神經損害可不恢復。患者如對聯合化療依從性好,可以有效中止和改善瘤型類麻風的進程,甚至達到臨床治癒的目的。隨著治癒病例的不斷增多,綜合防治措施的普及,通過持續的努力,有可能達到在世界范圍內消滅麻風的目標。
8. 治療麻風周圍神經炎的首選葯物是什麼葯
建議中西結合治療,
9. 治療麻風病的葯物哪裡有買
一般在大型的醫院或葯店就能買到
氨苯碸(簡稱DDS)。對麻風桿菌有抑製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各型麻風。近年試用本品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痤瘡、銀屑病、帶狀皰疹等。
不良反應有①碸類葯物常可致「麻風反應」,用本品1~4周時發生皮膚結節病變惡化,並伴有發熱和不適等症狀。②神經系統反應:周圍神經炎等較為常見。③血液系統變化:幾乎所有患者都有血紅蛋白降低(1%~2%)、網質細胞增多(2%~12%)、紅細胞壽命縮短和正鐵血紅蛋白增多反應。對於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不足或正鐵血紅蛋白還原酶不足者,即使使用少量葯物也可致正鐵血紅蛋白血症或致溶血。④可致肝損害,引起中毒性肝炎、膽汁郁滯,對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不足者尚可致高膽紅素血症。⑤其他尚可見惡心、嘔吐、腹痛、眩暈、視力模糊、耳鳴、失眠、葯熱、頭痛、精神病、光線損害、心律加快、蛋白尿、腎病綜合征、低蛋白尿、腎乳頭壞死、男性不育、葯物性紅斑狼瘡、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樣綜合征。
禁忌證:嚴重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禁用。
用法用量:治療麻風病,口服,50~100mg/次,100~200mg/日,可於開始口服12.5~25mg/日,以後逐漸加量到100mg/日。由於本葯有蓄積作用,故每服葯6日後停葯1日,每服10周停葯2周,必要時可與利福平每日600mg,聯合應用。兒童劑量1日1.4mg/kg體重。治療紅斑狼瘡,100mg/日,連用3~6月;痤瘡,50mg/日;銀屑病或變應性血管炎,100~150mg/日;帶狀皰疹,3次/日,25mg/次,連服3~14日;糜爛性扁平苔癬,50mg/日,連用3個月。以上治療中,均遵循服葯6日,停葯1日的原則。
注意事項:①碸類化合物治療麻風偶可引起「麻風反應」,停葯並給予皮質激素治療可望好轉。②本品與磺胺類葯物可有部分交叉過敏反應發生。
答案補充
如果真是這么難買到,我建議你找個關系好的醫生,讓他私下開點給你,
答案補充
如果是管制葯品,一般葯店是沒用的買的,我還是建議你去醫院找醫生想為法買
10. 麻風病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下文的介紹。麻風病的治療應注意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可以增加康復率,減少畸形殘廢及復發。由於麻風桿菌很容易產生耐葯性,所以為了減少耐葯性,現在主張用多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葯物聯合治療。而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也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也可選擇一些麻風病的輔助治療。對於麻風病足底慢性潰瘍者,應注意局部清潔,防止繼發感染,囑其適當休息,必要時需擴創或植皮。畸形者,應加強鍛煉、理療、針灸,必要時可作矯形手術。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麻風菌抗原誘導的免疫反應性損害是指麻風菌在體內死亡後會釋放抗原,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如麻風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和神經炎等。這些表現一般出現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之前,但有時也可發生較早,成為首發和突出表現,常引起誤診。請您注意對皮膚和周圍神經檢查,可疑時請轉有關專科醫生協助診斷。在臨床上,因機體的免疫力不同,麻風病分為少菌型和多菌型兩種。少菌型麻風患者有較強的免疫力,傳染性小。初期症狀表現為一塊或數塊皮膚表面乾燥,邊界清楚,有不癢的紅斑或斑塊,查菌陰性,早期出現麻木,常有周圍神經粗大,還會出現肢體畸殘局限。